故鄉(xiāng)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故鄉(xiāng)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故鄉(xiāng)讀后感1
從魯迅的《故鄉(xiāng)》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墒,到了現(xiàn)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biāo)準(zhǔn)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xué)習(xí),與監(jiān)獄相比也已經(jīng)只有毫厘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guān)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xué)習(xí)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jīng)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故鄉(xiāng)讀后感2
社會上崇敬名人,于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xué)問和事業(yè)。《故鄉(xiāng)》這篇文章使我被受感動。
這篇文章是寫的閏土少年和中年時的對比:少年的閏土是紫紅的小臉蛋,頭戴一頂小氈帽,項上戴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墒侵心甑拈c土卻大不相同,他身材高大臉色灰黃有皺紋,眼周圍紅腫雙手粗糙,渾身瑟縮。兩人的感情也不如以前了。以前兩人玩的十分開心并沒有身份之分,但是中年的閏土已經(jīng)對“我”十分恭敬兩人沒有那么好了,但是還可以談上話!
這讓我深深的明白了,身份竟然能決定一切。農(nóng)民永遠(yuǎn)只能是一輩子農(nóng)民。
后來“我”要離開了,“我”與閏土依依惜別,誰也不舍得誰,但是“我”們終究還是要離開的,也許這就是緣分吧!在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珍惜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不要以別人的缺陷去無端的歧視別人,要珍惜一切。
故鄉(xiāng)讀后感3
鄉(xiāng)愁埋藏在歲月的日子里。這么多年,無論走得多遠(yuǎn),飛得多高,都總想著回去故鄉(xiāng)。
那兒很美,如夢一般。
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是極冷的,總有北風(fēng)凜冽地刮著;而我那兒是不懼寒風(fēng)的,深冬時,故鄉(xiāng)總有青秀的山四面罩著,像一個嬰兒躺在搖籃里,那樣暖和;那兒的天也不是蒼黃的,而是碧藍(lán)的如一塊玉,水也終年綠著;那兒也不是荒村,稻麥在田里垂著,青灰色的瓦上也閃爍著明亮的光。
那是什么時候的故鄉(xiāng)呢?好像忘卻了,只記得那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笑,一片歡笑里,露水滴到臺階上“叮咚”作響。
如今再回到故鄉(xiāng),我卻再也看不見露水了,更多的是飛揚(yáng)的塵土。青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倒下的樹木。沒有人再種莊稼,自然就沒有了那些金黃的稻麥——還有誰能照顧他們呢?故鄉(xiāng)的人似乎也都不笑了,黃昏時分,我只能聽見他們勞累了一天后的嘆息。
我疾步行走,在鋼筋水泥中尋找,卻再沒找到那些青灰瓦的房子。行走在那些骯臟的水泥房間,讓我痛苦不堪。
凜冽的風(fēng),蒼黃的天,荒涼的村……我的故鄉(xiāng)和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竟也是一樣的。
幾年前,爺爺奶奶都是健在的。奶奶甚至還獨(dú)自一人,專程來虎門照顧了我三年。爺爺一輩子沒離過故鄉(xiāng),便也不再離開了,執(zhí)意守著那棟老房子,但終也是行得路?蛇@次回去,爺爺卻坐在了輪椅上,由奶奶推著,行得慢極了。
忽又記起父親說的:
“你爺爺奶奶也都將是不久于人世的了。如果他們死了,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
魯迅先生回故鄉(xiāng),不也是為了接他的母親嗎?除了他的母親,他在故鄉(xiāng)還有什么可以留戀的呢?
原來,我們都是如此。當(dāng)一個地方?jīng)]有什么再值得我們牽掛的時候,我們的美好和憧憬,也就隨之破滅了。我不禁為故鄉(xiāng)流下了兩行熱淚。
可我還會回去,哪怕只抱著一絲絲希望。就像魯迅先生說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畢竟,那是我曾經(jīng)美麗的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讀后感4
是當(dāng)時腐朽的封建社會制度還有他內(nèi)心的階級差別。社會的冷漠無情讓人的內(nèi)心都被冰冷的枷鎖封閉了,使得人與人之間不再那么親熱,而產(chǎn)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階級差別,這差別,遙遠(yuǎn)的讓人拒之千里。人心真的不可變,就像閏土與魯迅之間,從前,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一起拾貝殼……而現(xiàn)在,一句看似恭恭敬敬卻冰冷無比的“老爺”,使他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也使得閏土被封建社會的禮教牢牢束縛住,變得麻木不仁。還有他那迷信神的封建思想也是這其中的一個原因。人們的內(nèi)心變化讓魯迅對故鄉(xiāng)的那份美好的記憶都破碎了。
故鄉(xiāng)讀后感5
在星期二的上午,姚老師同我們一起探究了《故鄉(xiāng)》這篇經(jīng)典而又飽含深意的作品。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面當(dāng)時農(nóng)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強(qiáng)烈反差:一個是開朗、樂觀、健康的孩子,但是二十多年過去,卻已經(jīng)變得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也變得灰黃有皺紋,不在有兒時的開朗。這究竟是為什么?我不禁要這樣問。
是他多子、饑荒、苛稅?還是賓、匪、官苦得他?他確實(shí)被苦得像一個木偶人。
故鄉(xiāng)讀后感6
在我看來,故鄉(xiāng)不是一個地點(diǎn),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xiāng)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蛟S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fēng)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么變成鬼的。
首先說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中國農(nóng)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nóng)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己。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說“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美好的生活。但長大以后的閏土呢?多災(zāi)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么,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悲?千年封建,鎮(zhèn)壓了中國農(nóng)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悲?
而楊二嫂則不是悲劇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xiāng)》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jīng)歷都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鄉(xiāng)村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
故鄉(xiāng)讀后感7
合上《故鄉(xiāng)》,我回憶起來,這真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作品,字里行間都充溢著魯迅先生對封建主義的痛恨,對窮苦但淳樸的人民的關(guān)愛,以及對樸實(shí)百姓善良人格的贊揚(yáng)。
《故鄉(xiāng)》中有一處地方最令我的心顫動。兒時,閏土是“我”從小一起玩的好友,雖然那時“我”是少爺,他是幫工,魯迅與閏土之間純真的友誼令我羨慕。少時的閏土活潑天真,善良可愛,與魯迅志同道合:看瓜刺猹、雪地捕鳥……
長大后,物是人非……魯迅和閏土間卻有了一層厚厚的隔閡,是時間的刀無情地砍斷了童真,閏土與魯迅見面時,他開口第一句就是“老爺”,我頓時愣了。想必魯迅先生也十分難過,少年時代那無比純真的友誼已無影無蹤……這個世界是灰色的,人們失去了活力,沒有了生活原有的色彩。而與魯迅先生和閏土童年的經(jīng)歷卻充滿活力與希望,現(xiàn)在與過去;少年的閏土與成年的閏土;以前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一切都已不再美好。
《故鄉(xiāng)》是魯迅先生的一部不朽之作,濃郁的色調(diào)傳達(dá)出悲哀和無限的傷感讀著讀著,我不禁潸然淚下。
每次讀了《故鄉(xiāng)》的感受都不一樣。在閱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振興中華,反對封建的遠(yuǎn)大抱負(fù)和理想,他揮動手中的筆,與封建主義展開了一場戰(zhàn)斗,他像英雄一樣,把中華人民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一股浩然正氣改變了國民精神,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我們21世紀(jì)的青年也要像魯迅先生一樣,浩然正氣心中存,以筆代伐,戰(zhàn)斗一生!
魯迅先生被中華人民稱為“民族魂”,這是受之無愧的!魯迅先生一身浩然正氣,為了祖國,為了民族,頑強(qiáng)奮斗,我們雖然不能像他一樣為中華民族做出那樣大的貢獻(xiàn),但也要努力學(xué)習(xí),爭做一個祖國的好少年,我想,這就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吧!
故鄉(xiāng)讀后感8
魯迅的故鄉(xiāng)在魯鎮(zhèn),一個鋪滿石板路的地方,每一塊石板都顯得古老,這是它生命的原點(diǎn)。小時候他在這里長大,長大后他又曾來過這里,回憶過這里。小時候這里是他無憂無慮的童年,于是他童年的記憶就是美好的。長大后,他順著記憶的線又來到這里,人變了,物變了,與從前已有了一道深深的隔膜,觸動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痛楚,于是魯迅先生把他的吶喊與彷徨注入進(jìn)了他以故鄉(xiāng)為背景的一篇篇文章之中去。
這樣一本名叫《故鄉(xiāng)》的書,收錄了他的14篇以故鄉(xiāng)為背景的小說與雜文,每一篇文章都在做著文字藝術(shù)的改革,他的文字,在對著社會批判,深深絡(luò)印在了我的心中。魯迅所處的時代,是悲慘的,于是他在揭露著每一個靈魂,每一種病態(tài)社會之中底層的事物。他的寫作,你可以不接受,卻一定會欣賞。
《故鄉(xiāng)》是一篇短篇小說,也被收錄進(jìn)了這本書中。我第一次讀它只是略讀,故事情節(jié)卻印象深刻。我被故事中從友情到隔膜的情感震住了,我被那窮與富,那勢力的黑暗的氣氛給震住了。作者兒時的朋友閏土,他曾經(jīng)與閏土一同玩耍,聽閏土講許多新鮮的事。那時,是天真爛漫的童年,他的身旁,是一個少年閏土。作者那時是一只尚未出籠卻渴望知道與認(rèn)識這世界的小鳥,閏土那時,便是他了解外面世界的眼睛。他們那時還是朋友,作者的語言輕松,他對這個朋友,有心底之中的祝福,希望看到長大后的一個幸福的閏土。但是,長大后的閏土的光景卻是凄涼了。
而這篇文章真正令人悚然的,并不是與他們的少年時代相對比的貧苦與艱難,令我的心真正顫然一動的,是那聲分明的“老爺”。魯迅回到家鄉(xiāng),物是人非,他彷徨了,他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一人一事,都變得陌生了,聽到閏土這凄凄的一聲“老爺”,令人的心麻木了,驚恐了,彷徨了。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與長大后的對比,揭露了貧窮的生活與社會最底層的麻木,又讓我想到了書中的另一篇文章《祝!贰
“什么是吃人?”是我看完《狂人日記》以后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卻在這篇文章之中找到了答案!俺匀恕敝傅氖且环N淪陷,還是社會最底層的.女性的淪陷。從妻子到傭人,從傭人到改嫁的女子,丈夫和新生孩子相繼去世,她,淪落成了乞丐。病態(tài)的社會,是這樣吃人的吧。文章中的作者、祥林嫂與魯鎮(zhèn)上的人是三個不同的靈魂,他們互相滲透在一起,一滴一滴滲透出后面的故事。情感,在文章中卻顯得不重要了,卻穿聯(lián)著這整篇文章,對祥林嫂的可憐與恐懼。當(dāng)新年里家家都喜氣洋洋之時,卻有一個落魄的老人倒下,被一幫勢力眼的人嘲笑著,說她是不祥的象征,“吃人”的社會呵。
魯迅的故鄉(xiāng),有他小時候的天真浪漫,也有他重新來到這里的彷徨。他雖然沒有像托爾斯泰、雨果等作家那樣,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傾注到一本長篇小說之中去,去小說之中揭露與吶喊,卻在這樣較零散的思想里,創(chuàng)作出了屬于自己的故事。
魯迅的文章,有如蕭條的早春,它盼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周圍萬籟俱寂。于是,他的文章就是先知的聲音,先知的吶喊。魯迅大膽揭露這社會的現(xiàn)實(shí),揭露人性的腐敗和陰暗,但他心里卻祝福著這個社會的兒童,大聲地為新時代吶喊著“救救孩子”,且祝福著未來的孩子之間連接著的新的友誼。
故鄉(xiāng)讀后感9
“人是把家園帶在自己身邊流浪的”(列維·斯特勞斯:(《憂郁的熱帶》),故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魯迅的記憶中。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浙東江南水鄉(xiāng),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恍若仙境。例如《社戲》描繪了故鄉(xiāng)飛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朧下起伏的連山,兩岸碧綠的豆麥夾雜著河底水草散發(fā)出來的清香;《故鄉(xiāng)》描繪了的故鄉(xiāng)美麗的海濱夜景—深藍(lán)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地和月下捕碴的少年……
這些遠(yuǎn)不夠,真正讓“我”感到快樂的是在山野風(fēng)光里的游樂。兒童對大自然有著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百草園是“我”的天堂,這里有優(yōu)美的風(fēng)景,神奇的故事,無盡的樂趣,可以充分發(fā)揮孩子們活潑好動、天真好奇以及愛美的天性,增強(qiáng)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拔摇痹诓菽鞠x鳥中玩得樂此不疲。讀后感:
注目于菜畦的“碧綠”、?暗摹白霞t”、蜂一與菜花的“金黃”,聆聽到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一與“油嶺”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地吸引兒童,即使身在三味書屋讀書心卻飛往百草園。封建教育關(guān)住了孩子們的軀體,卻關(guān)不住他們天真活潑的心靈。家道雖己衰敗但“我”在純真、稚氣的友情中尋到了溫暖一與慰籍。童年的伙伴有著自然純真的天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大自然的寧馨兒!豆枢l(xiāng)》里的少年閏土,有著紫色的圓臉,紅活圓實(shí)的雙手,帶著一頂小氈帽,頸上套著明晃晃的銀項圈,身上洋溢著純樸健康的自然氣息。
故鄉(xiāng)讀后感10
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透露著他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卻又另有一番味道。讓我感到有些感動,又有些凄涼。
本是久別重逢,可那些美好的回憶終究只能成為回憶。記憶里的閏土,夏天在海邊拾貝殼,在潮汛時看魚兒跳。戴著項圈,拿著鋼叉,向猹刺去……而再見閏土,他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臉上爬滿皺紋,眼睛周圍漲得通紅。他頭上戴著一頂破氈帽,身上穿著一件單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已經(jīng)裂開,像是松樹皮。更令迅哥兒吃驚的是,他見到他,第一聲就是“老爺---”,顯得那么生分。這讓迅哥兒到嘴邊的話又咽了下去,因為魯迅知道,他與閏土之間,也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墻壁”。
閏土作為窮苦勞動人民的代表,飽經(jīng)風(fēng)霜,受盡歲月的折磨,讓我體會到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辛苦。為生活所迫,受壓于生活,卻又無可奈何。魯迅先生懷念小時候和閏土之間的那種純真,沒有間隔,但是生活不饒人,他們再也回不到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
魯迅在《故鄉(xiāng)》的寫作中,用了對比手法,幼年的閏土那樣活潑好動,而成年的閏土,卻是比以前要蒼老,與魯迅也變得疏遠(yuǎn)了。這一對比,更讓我覺得深深的悲哀。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黑暗的制度底下,人與人之間,甚至是好朋友之間,也會因為封建階級關(guān)系,漸漸形成一堵厚厚的墻,誰都無法逾越。我悲涼的心緒,也像《故鄉(xiāng)》中,那個陰晦的天氣,嗚嗚作響的冷風(fēng),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
讀了《故鄉(xiāng)》,我似乎有些明白,魯迅先生為何棄筆從戎。因為最嚴(yán)重的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治好真正的根源,才有挽回的余地。當(dāng)時中國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愚昧,令人可悲。人民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攻擊,人民處處受壓迫,可謂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魯迅先生希望社會不再黑暗,希望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于是他拿起他的筆作為武器,與封建思想積極斗爭!
我又想到,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多么幸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要好好學(xué)習(xí),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
【故鄉(xiāng)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故鄉(xiāng)讀后感07-06
故鄉(xiāng)的讀后感07-08
《故鄉(xiāng)》讀后感07-16
《故鄉(xiāng)》讀后感03-18
《故鄉(xiāng)》—讀后感07-08
《故鄉(xiāng)》讀后感01-07
《故鄉(xiāng)》的讀后感02-26
最新故鄉(xiāng)讀后感07-28
《故鄉(xiāng)》讀后感初中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