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堂吉訶德讀后感
昆德拉在《帷幕》中曾感慨,《堂吉訶德》與《湯姆•瓊斯》一類,其敘事藝術被奇怪地擱淺幾個世紀。隨著小說轉入精細化的描寫時代,它被“歷史”的陰影所籠蓋。(大意如此)
關于這本寫作于17世紀初的作品(1605-1615,上下部先后出版),就其敘事技巧而言,可以寫就一本書。
它存在四個或更多層面的“現(xiàn)實”:隱指作者、敘述者、虛擬作者、虛擬譯者、主人公。存在虛構層面的主人公與“現(xiàn)實”層面的主人公穿越敘述層的相遇、交叉、對比。存在一種虛構層面的主人公對另一更加“不可靠”的虛構層次進行評說、矯正、辯白。存在敘述者的跳接、變幻。存在敘述者對自身敘述的議論(通過虛構一個譯者,達到了合理的效果)。存在預敘、補敘、插敘。存在不完全的套盒(這種不完全是各層錯位的結果,在后現(xiàn)代文本中發(fā)揚光大,化為無形)和拼貼式的故事結構。存在下部對上部的修正、辯解,對上部敘述手法的議論,并且,它甚至干脆把讀者的'反應寫入下半部,與讀者形成對話。
除此之外,它是一本粗野與狡猾之書。由于塞萬提斯本人對其主人公主仆二人的態(tài)度在寫作中發(fā)生了極大變化,他本人為自圓其說,在第二部中將眾人對主仆二人的捉弄描述得極為過火。這種過火的捉弄固然能夠一如既往地產生逗樂效果,但由于主仆二人的形象愈發(fā)超出了作者控制,使這種對主人公命運的安排顯得過于刻薄,殘酷,不近人情,讓人無法開懷與容忍。作者便巧妙地站在讀者一邊,指責捉弄他們的人比他們更傻更瘋,賦予他們一定的尊嚴。
毫無疑問,堂吉訶德是個讓人心碎的真正騎士。在死前,作者按預期目的使他清醒于世,看到“騎士小說害人發(fā)瘋”的“真-相”,知曉世上從未有什么騎士,現(xiàn)在也沒有。騎士小說也許真的就此絕跡了,這是來自戲擬反諷的解構的力量。然而,讓人心痛的卻是,溫柔多情、好俠仗義、才情國人的堂吉訶德,卻就此墮入一個更加可怕可鄙的世界。這難道就是作者想看到,所期望他生存其中的世界么?
在堂吉訶德“發(fā)瘋”的時候,凡塵俗世的一切都是“著了魔”的,他用這個詞語解釋世界的丑。解釋他心上人為何是村姑,巨人頭顱為何是酒袋,軍隊為何是羊群,巨人為何是風車。在那個“著了魔”的世界,桑丘也可以成為海島總督,一切理想得以實現(xiàn),一切不平得以鏟除。那些捉弄他的人們誘使他發(fā)出的議論,篇篇高明無比,字字句句都來自于天賦與自尊。作為“幻想+行動”的代言人,堂吉訶德不是瘋子,卻是一個勇士與藝術家,是英雄和詩人,是世上最美好的詞匯的結合,世上最美好品質的擁有者。以捉弄他為樂、為業(yè)的伯爵夫婦二人,很遺憾,是整個故事中最壞的人物。他們貌似清醒,實則是迫-害藝術家和勇士的、以操縱他人命運為樂的殘酷的政治家、統(tǒng)治者。作者對他們的態(tài)度不夠明確,這恐怕就是此書在“殘酷”問題上遭人詬病的原因吧。此外,堂的朋友,參孫學士、神父和理發(fā)師三人,他們從開頭燒掉書房起,到扮演鏡子騎士與白月騎士誘使其還鄉(xiāng),以致堂吉訶德因郁而終,他們撕毀勇士的美夢,毀滅其幻想的彼岸世界,正是這種從魔界、英雄界到凡界、現(xiàn)實世界的落差,造成了堂吉訶德的死亡,以及這個夢一般的故事的徹底終結。他們作為堂的朋友,卻不知如何去愛他,拯救他,如同喚醒一個窗邊的夢游者,使其因恐懼失足墜落而亡。這是十足的悲劇,以現(xiàn)世的絕對力量壓倒勇士詩人的著魔的幻想世界告終。此外,此書細節(jié)處問題叢生,對主人公的掌握過于專制或過于漫不經心,對人物的命運態(tài)度過于殘酷,偏又賦予主人公太多美德,以致自相矛盾。尤其后半部,已全然不能引人發(fā)笑,惟有引人揪心、鎖眉、厭惡。這一切,都與作者過于絕對的創(chuàng)作初衷相關:“消滅騎士小說”。在這個狡猾的初衷掩飾之下,許多應當注入的成分還未及注入就已喪失,這是作者與作品的遺憾,也是納博科夫當中撕毀此書的原因。
對敘事技巧的關注是重要的,然而,在這種關注下,尤其將敘述“委托”給一個虛構的敘述者時,隱指作者所需要擔當?shù)呢熑尾⒉痪痛说、轉嫁了。相反,它會受到讀者更多的關注,應千萬慎重。這是衡量一個作家是否強大有力的重要因素。
最后,附上納博科夫對堂吉訶德騎士的溢美之詞。它適用于所有遭命運捉弄的、有才能、有自尊的,“著了魔”的詩人:
“他的紋章是憐憫,他的旗幟是美,他代表一切稱之為文雅、孤苦、純凈、無私和英勇的品德”
【高中堂吉訶德讀后感】相關文章:
高中堂吉訶德的讀后感10-29
堂吉訶德讀后感高中生08-16
《堂吉訶德》的讀后感09-01
《堂吉訶德》讀后感08-16
堂吉訶德讀后感07-01
堂吉訶德的讀后感07-11
《堂吉訶德》讀后感精選08-15
堂吉訶德讀后感06-22
堂吉訶德讀后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