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通用20篇)
王陽明這本書是講明朝最偉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戰(zhàn)術家,他還創(chuàng)立了“心學”這一學派,他是誰?他就是王守仁。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
王陽明是與孔子相提并論的人,專研理學、佛學、軍事戰(zhàn)術造福于人,傳道授業(yè)解惑,解救蒼生于危難之時,乃一代圣賢。
陽明先生從小對于一件事物專研的程度就是達到極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為止,射箭能百步穿楊,沙盤模擬能排兵布陣勝敵于棋盤之上,研習理學能有龍場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學,上陣殺敵讓匪寇聞風喪膽,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斷堅持、不斷練習是背后的驅動,而核心則是“境隨心動,可為圣賢”的觀念。
“去天理滅人欲”是朱子理學的精髓之處,講的就是要嚴格恪守自己的內心,不為外物所左右。而王陽明在學習理學“格物致知”的理念時,在竹林革竹節(jié)的過程中,深深地對這一理念產生了懷疑。而后在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心學”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審視周邊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實踐,發(fā)現(xiàn)真理,這是陽明心學的精髓。
在軍事領域,定倭寇、滅寧王,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軍事才華,從小的騎馬射箭、追殺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氣和軍事才能。
“心隨境動,則為凡夫;境隨心動,可為圣賢”這句話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心隨境動,煩惱雜生,只有讓境隨心動,堅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斷去實踐,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盡量修得圓滿。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2
剛看到《王陽明》這本書的時,我極力的在腦海中回想關于王陽明的種種,卻只得到了“明代大儒”這四個模糊的字眼,只能回憶起“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些空洞的思想主張,任我再怎么努力腦海之中卻再不能搜掠出其他相關的信息了。于是便把這本書拿起來仔細看了看,只見“場景式歷史小說”這七個字立刻映入我的眼簾,我個人認為這是本書最大的特點,和一般的傳記體的枯燥無味不同,這本書看起來就像是在看劇本,每一字一句呈現(xiàn)在你的眼球,歷史就一幕一幕如浮影般在你的腦海里生動的上演,讓你歷歷難忘,如此新穎的體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所以就立馬把書拿回來準備仔細研讀。也誠如作者所言,此書描述了明代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及書法家王陽明波瀾壯闊的傳奇一生。一章一節(jié),一幕一幕,以不同的角度、視角,全面地向我們展示了王陽明的人物特征,生動形象的為讀者刻畫了一個活生生的王陽明。
全書共用二十三章來刻畫王陽明這個人物形象,主要可歸納為童少奇狂、龍場悟道、掃清寇賊、宸濠之亂以及征討思、田(總督兩廣)五個部分,我們可以分析出,王陽明作為一個文官,不管身在何處,身邊總是有一群積極求學的弟子們,在領悟心學之后,王陽明時刻傳播著自己的心學思想,用自己勇于批判程朱理學的不懼勇氣來指導弟子要勇于突破傳統(tǒng),拋下門戶之見;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誡弟子們要根據個人心性進行修行,不能攻于“知”而忽于“行”。王陽明雖為一介文官卻三次立下軍功,其中尤以宸濠之亂影響最大,最為成功,這在歷史上已是極少的了。離奇曲折的童年生活,似乎是充滿了神幻色彩,那個神秘的和尚、托夢的神仙,乍一看似乎覺得不可相信,但是可貴的是,這部書是一部嚴肅的歷史小說,除了史籍中無法涉及的細節(jié)之外,筆者皆是按照《明史》、《王陽明年譜》等正史史料編撰而成,幾乎沒有虛構,這亦是本書的第二大特點。
《王陽明》這部書花了大篇幅來描述戰(zhàn)爭場景,用各種手法展示出王陽明作為“曠世儒宗”(如本書最后一句話所說)在戰(zhàn)場上的用兵之奇,揮兵之神,用人之智,管理之紊,用九個字概括便是:明賞罰、量情法、重綱紀。書中有許多細節(jié)皆有所展現(xiàn),如在剿滅賊匪之前,王陽明便能通曉許多賊匪皆是被逼無奈之舉,所以便大舉招安,一方面以亂惑敵心,一方面也指導民眾改邪歸正,一舉兩得之法,但是并不是僅僅招安這么簡單,王陽明時刻心系百姓,在平反賊匪之后,依然時刻牢記著招安的民眾會受到歧視,便花心血做《南贛鄉(xiāng)約》頒于鄉(xiāng)村田野,以教化民眾文明禮儀。
第三大特點,便是將陽明心學的思想時刻的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且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和平常接觸的死板空洞的文字大不相同。將修行所得應用于生活之中,給人以深刻印象,此乃學者之貴也。
整觀全書,徹改王陽明于我心形象,還讀者一個生鮮活脫的大儒形象,也讓我明白,王陽明不愧為“英雄幾許,平亂、撫民、興學成三事”、“儒門千載,立德、立功、立言唯一人”的“曠世儒宗”!
此上皆為個人淺薄看法,語言通俗請見諒。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3
最初看王陽明的時候,先是欣賞這個人,立德立功立言,真正的三不朽也,盛名之下,再去追逐他的功績,才發(fā)現(xiàn)他用兵如神,軍功顯赫,再慢慢領悟他的心學思想的過程中,我喜歡上了博大精深的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是“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所謂“心”,當是哲學上一種本源的概念,跟我們所熟知的黃老思想中的“道”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在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中皆蘊含著道,“心”也是如此,所謂“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吾來看此花時,此花之顏色則一時明亮起來!毙呐c物同在,心即是物,物即是心。這樣的說法像是禪理,卻是“心學”這種唯心主義思想的極致。心學是讓我們去掌控自己的心靈,能夠被心看見,把握的,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良知,一個起初看起來晦澀的詞,慢慢琢磨之后,才明白,王陽明的“良知”,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就是“圣人之道”,而他在龍場悟道之后,忽然頓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切都已經存在,我們只是需要去發(fā)現(xiàn)而已。而這個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就是修行,就是“致良知”,這是個很精妙的說法。手段無非有二,一是向內求索,就是內省,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冥想自問,曾國藩日日靜坐深思,修為已臻化境,終于也成了“三不朽”的完人;二是向外求索,要多做“事上磨練”,從行事中去打磨自己,踐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認識協(xié)調和諧,在世俗生活中不斷修行,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有能力去掌控命運,掌控這個世界,從而成就夢想,絢爛人生。
陽明心學是很多人的心靈導師,如今也是我的人生指引,我希望它的力量也可以讓我面對這個浮躁的社會,強大自己,讓我有勇氣和能力面對,去獲得去改變去創(chuàng)造去擁有去珍惜……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4
天賦異稟的王陽明,從出生之時便異于常人,母親懷胎14個月他才降世,5歲方能開口說話,少時便勵志“讀書做圣人”,之后又獨闖邊塞。他雖然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但他經歷了波折的科考之路,起起伏伏的仕途使他人生坎坷,偶然的機緣使他身體力行的悟出了思想的光明之路。他說“心外無物”,其實超越了心和物;他說“知行合一”,已然超越了知和行。他看透了心物,將知行融通,為后人啟蒙了思想。
下面將從以下方面談談我的感悟:
一、王陽明身上有哪些精神
1、“狂者”的精神——對事物保持質疑和批判,進行深入的思考,大膽的做出推斷,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王陽明經常以“狂者”自居,他一生的特色就是好高騖遠,擁有狂士的表現(xiàn)。陽明所追求的,并非虛名,也不是縱情享樂。當他十二歲時,便對私塾的老師的話產生了質疑,他覺得“讀書登第是第一等事”并不對,而應改為“讀書學圣賢”。他有天稟之資,對經書、詩詞、弓馬、兵法、道術、無所不學,無所不精;將學問、事功與德業(yè)全集于一身,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事。
馮夢龍撰寫的《王陽明出身靖難路》中記錄了這樣一件軼事:王陽明早年喪母,又不被庶母厚待,竟然在十二歲的時候想出了一個法子,在早晨的街市上買了一只鵠鳥,藏在庶母的被子當中,庶母掀開被子時,鵠鳥立即飛出來,繞著屋子飛行,口里發(fā)出怪聲。古代的人比較忌諱有野鳥飛進屋子,更何況鵠鳥是不祥之物。因此庶母非常驚怕,花了很大的功夫趕走鳥;陽明假裝十分驚訝,勸母親喊來懂巫術的人問一問,其實是他買通的巫婆。巫婆假裝是陽明的生母附體,說庶母對她的兒子不好,將會降大禍給她;庶母信以為真,伏罪悔過,從那以后對陽明的關照十分注意。從這一個故事可以看出,不拘泥于常規(guī)思維,創(chuàng)造出新的方法解決方法,能給事物的發(fā)展帶來積極的轉變。這對做學術研究,探索未知領域的研究生而言是一樣受用的,以靈活的思維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事半功倍。
2、在揚棄中不斷上升
“為學須得個頭腦,功夫方有著落,縱未能無間,如舟之用舵。”
陽明曾經試過朱熹的實踐論:“格物致知”,但是他發(fā)現(xiàn)這不夠用。對朱熹來說,經書與人生,都包含著道德意義,都可以當作思想與行動的起點。陽明的經驗卻指出不同的方向。他重視“心”的啟發(fā)。他認為,讀書與人生,都應是由內向外的行動,“字”與“言”,若有其重要性,不只因為他們出自經書,而且因為人心的反證,給予它們意義。陽明說:“龍場居南夷萬山中,書卷不可攜。日座石穴,點記舊所讀書而錄之,意有所得,輒為之訓釋。期有七月,而五經之旨略遍。名之‘臆說’,蓋不必盡合于先賢,聊寄其胸臆之見,而因之娛情養(yǎng)性焉耳!
“不必盡合于先賢”——陽明沒有立刻批評朱熹。他在得悟后,首先是試度在他熟讀成語的經書中,追尋他的新看法的外證。“五經臆說”是在這處境內寫出的。他向經書求證,表現(xiàn)自己無意脫離正統(tǒng)儒家的范疇?墒撬挚隙ū旧硭枷氲莫毩,選出五經之中他所記得的字句,根據本身的切要而加以解釋,并且強調自己的見解,不必盡合于先賢先儒。他甚至說,經書只是求道的用具,得到之后就可以放棄。有點像魚忘筌,醪成棄糟粕的意思。并且,他還說,俗儒的錯誤,是在筌上求得魚,認糟粕為醪。對學術研究而言,研究生應當以辯證的眼光對待前人的研究,根據本身的理解去求證合理的部分,加以自己的見解,提出新的假設,“不必盡合于先賢”,得到自己新看法的證明,佐證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在揚棄的過程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二、王陽明的自然觀與格物論辯
陽明認為,他的哲學深意,不出乎“心”,這是他的思想的起點和終點。他說,心是人性之善的起源,也是生命的根本。他認為,心與自然一體,是眾善之源,也是知覺與道德的根,并擁有使人成圣的能力,這不是說,心無不善,而是說,心有治不善的本事。陽明將心與太陽相比,就如太陽自然發(fā)光,只有受遮時才變暗。人心也一樣,只有受私情所障時才失亮。陽明“心即理”的學說,既是解釋人人皆可成圣的出發(fā)點,又是他的實踐與修養(yǎng)的基礎。因為心有自決的能力,心的所知,包括了經驗與行動。為陽明而說,“知”指的,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知識,也是人生智慧。而“行”指的,是如何循知行事。所以真的“知”即是有關道德行為的知,而真的“行”即是道德行為本身,換句話說,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他的道德理想。
陽明承認,立志成圣,是不易做的。唯有全心全意,追求成圣的人,才肯獻出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也覺得,唯有這樣做,才不愧有此一生。不然,若是某人只求格物與致知,他永遠不會達到圣域。所以陽明反對朱熹的格物說。他認為朱熹將修身的步驟顛倒了,使初學者無處開始。陽明以“正”字的意思,解釋“格”字,又以“事”字的意思,解釋“物”字。朱熹的格物說,如同一條直線,令人窮究物理。陽明的格物說,卻倡言“在事上正心”,即是要求人心自責,似是圓線型的活動。他的“事”字,實指生活上的磨煉。發(fā)展自我,在磨煉中成長。
三、結論
在王陽明看來,人心中之天理和良知的發(fā)用流變,生成并主宰了自然萬物,也通過自然萬物實現(xiàn)和體認“心”的存在、意識的作用,因而二者是相互促成而非單向決定的。從這一點而言,王陽明的心本論和“心生萬物”的說法,一方面不是簡單的唯心主義本體論而應該理解為一種心物合一的存在主義本體論,另一方面也不是簡單的唯心主義認識論或唯我論而應該理解為某種現(xiàn)象學意義上意識與對象合一的認識論。王陽明“萬物一體”的思想,以人心中之仁、天理和良知為根源,闡述了人與自然萬物的一體性及其層次性和秩序性,反映了王陽明的宇宙觀、社會理想及其修煉內心的修身方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陽明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的統(tǒng)一性。“和諧社會”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我的和諧,物質與精神的和諧。其中關于人與自然本為和諧一體的思想觀念蘊含著深刻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5
在明朝中期的王華家中,王華母親岑氏太夫人夢見天上陽光明媚,祥云繚繞,穿著紅衣的眾多仙子,擊鼓吹蕭,樂聲悠揚。其中有一位神仙懷抱著個嬰兒,腳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著她家門前而來,把嬰兒送入岑氏的懷抱。太夫人十分驚奇,從夢中驚醒。原來是自己有了孫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
王陽明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他曾問老師:“什么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呢?”老師說是讀好書登第做狀元。王陽明若有所思,回答說:“只有讀書做圣賢,也許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蓖蹶柮髡J為做圣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能夠保境安民。他十五歲獨自一人在塞外練習兵法,記錄地形地貌。后來他果然統(tǒng)領三軍,平定動亂,安定國民,成了圣人。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志向并付諸實踐,便能達到目的。
王陽明會獨立思考,非常聰明。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軒先生與一些老朋友吟詩作賦,他們還沒想出,年僅10歲的小陽明卻已吟出了一首絕妙詩:
金山一點大如掌,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絕。他真是聰明過人。
王陽明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經常一個人獨自沉思道理。后來,王陽明因被人誣告,被貶到少數民族當驛丞。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維生。他天天靜坐,殫精竭慮,終于大徹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諦,奠定了心學理論,撰寫了《傳習錄》,成為為哲學家。后來他又平定動亂,謚“文成侯”,名揚中外。
王陽明是余姚人的楷模?戳恕锻蹶柮鳌愤@本書,更使我堅定這樣一個思想,要像他一樣成為有德之圣人,就要學會獨立思考,當然勤奮更必不可少。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6
明武宗,朱厚照,以荒唐而聞名,人人都知道他親近小人,但是,誰又知道他的孤獨。
朱厚照從小喜歡軍事,天資聰慧,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個當皇帝的料,于是他索性把政務全部交給別人管,比如內閣大臣劉健、李東陽、謝遷等,還有王陽明,這些人為官正直又有才干,朱厚照一點都沒看錯他們?上У搅耸饭傺劾,皇帝不管政務全甩手給大臣,這就是不務正業(yè)。大家都知道他一手養(yǎng)成了“八虎”,可是誰有記得他親手誅殺劉瑾,覆滅“八虎”,他之所以親近劉瑾,是因為劉瑾真正愿意陪他做喜歡的事情,而那些大臣,總是限制著朱厚照,范兒讓他有了逆反心理。朱厚照御駕親征,讓蒙古族30年不敢來犯,又平定寧王,可是大臣卻一直在勸諫。這就是古代帝王家。
朱厚照的孤獨,是心靈上的。
王陽明又何嘗不是孤獨的呢?
從他出生起,父親就讓他死讀書,認為他搗鼓“小技”是不務正業(yè),扼殺了他的興趣。他青少年時期,同齡人都在追求金榜題名,以獲取高官厚祿。但是王陽明卻早以想開,認為這是小事,即使他又著一手好文筆,即使他可以出口成章,但是他的夢想是:做圣賢!這個理想簡直太大了,老師譏笑他,父親也認為他在吹牛皮,但是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他是認真的,事實證明,他也做到了。所有人都把圣賢當作敬仰的對象,只有他把圣人當作目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長大后,他又迷上了軍事,父親罵他敗壞家風,讓他讀書考狀元,他卻說:“狀元只是風光一代,但建功立業(yè)卻能流芳百世,我恐怕不會稀罕狀元”。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是瘋子,他“格物”失敗后,開始質疑朱熹理學,這在當時是要被斬首的,可是他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悟出于朱熹理學同樣偉大的心學,他靠著知行合一去剿匪,部下都嘲笑他,甚至匪徒都看扁他,但是他依舊平定的江西數十年巨寇,他一直在通往圣人的道路上,但是所有人都在質疑他,沒有人真正理解他,或許這就是高處不勝寒吧。
王陽明的孤獨是思想上的。
……
所有人都是孤獨的,有一種孤獨,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孤獨,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7
寒假,我讀完了《王陽明》這本書,書中講述的王陽明生平經歷令我印象深刻,而他所崇尚的觀點“知行合一”四個字更是給我極大的啟發(fā)。因此,我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
王陽明是誰?首先他是明代有名的大臣,其次,他是一個文壇大家,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將領,是被稱為中國上下五千年兩個半“完人”中的一位,是孫中山、蔣介石等人心中的偶像。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論。在提出這個觀點之前,王陽明曾反復實踐了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他勇敢地反駁了這個觀點,也隨即提出了“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便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要到生活中實踐,才能夠體現(xiàn)出它的真實價值。朱熹在儒家學術地位極高,王陽明提出了這個超過朱熹的觀點,在當時令所有儒家學子難以接受,他是冒著死提出并堅持的,他的勇氣和對真理的執(zhí)著令人贊嘆。
我也要學習王陽明先生善于思考的品質,在學習中思考在生活中實踐,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另外,作為一個學生,我還應該學習的是王陽明不放棄、不氣餒、昂首苦讀書的精神。王陽明曾經兩次考進士落榜,他卻說“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他在挫折面前不畏怯,憑借自己的努力戰(zhàn)勝失敗,向下一個困難發(fā)起挑戰(zhàn),最終獲得金榜題名。
這是一本好書, 值得所有人去閱讀, 也值得所有人去學習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理。我在此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8
看了好幾天的王陽明大傳終于接近尾聲,翻著最后的結束語卻心潮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靜,王老先生的心學說:心即理,致良知,良知可分是非善惡。他也用一生去踐行了知行合一,豐功偉績且不論說,心學理論和眾多弟子的傳承卻是對華夏大地的一次洗禮。
回想自己生命的短短幾十年,前十八年單純的緊,只知讀書考學,很少思考這么嚴肅的生命話題,可謂開智極晚;而后十年初生牛犢,對世界充滿了新鮮感,雖然也在想此生為何,但更多的時候盲于生計,甚至某個當下會屈從于小我的功利,但總感覺哪里不對,無法坦蕩;最近五年更多的是痛苦的自我琢磨和思考,因為始終覺得自己的價值觀里缺少了一點靈魂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卻又不可知。
年少時母親說待人以誠,我便待人以誠,渴望以真心換真心;但后來現(xiàn)實教育了我,真心未必一定得我所愿,甚至懷疑換來的是否是真心,于是頹廢很久?嗨贾,便不再對別人奢求,雖然自己依舊‘以誠’,目的卻變得功利很多,從換心變成了換物、換事,雖然并不認為這個邏輯正確,但正確的邏輯是什么,自己卻不知道。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有了個瘋狂的大學生涯還有畢業(yè)初幾年的刻苦做事。直到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專注于做事也會無意間傷害無辜的人,而物欲又確非我所求,更是跌入一個痛苦的深淵,出口在哪里?除了沉默,好像做不了任何事情,我開始厭惡人與人之間的不真誠,厭惡商品社會的交易交換的潛規(guī)則,那幾年活的小心翼翼,既不愿傷害別人,也不愿被社會大染缸所染。直到接觸了性格色彩,理解了一些以前不理解的人與事,也了解了自己,稍稍卸下心頭重擔,更因此鼓起繼續(xù)前進的勇氣,那一年順風順水。
前途看起來美好無比,一切盡在掌握,事實卻再一次的教育我:你還太嫩!根本不懂得人間的惡俗奸詐。想起大學時聽過一個笑話,男同學問女同學:出去玩嗎?女同學說:不方便,大姨媽來了。男同學就問:姨媽來干啥,住哪兒呀。當時聽完后哈哈大笑,覺得這個男同學真是傻。若干年后突然間醒悟過來,貌似大學的某一年某一天自己也問過某個女同學類似的問題,居然毫不以為異。真是人世間的悲哀啊,原來我也曾是笑話中的主角,人心的叵測往往和這個大姨媽一樣,你把它當笑話聽的時候,哈哈大笑;卻未曾想你就是那個男同學,終于有一天這個男同學發(fā)現(xiàn)了真相,卻早已時過境遷,大姨媽也不知來去過了多少回了。但我終究還是醒悟了過來,第二天起得分外的早,迎著朝霞趕一列火車,心頭涌出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古人誠不欺我!
這是個死局,天下的熙熙和攘攘里既包括了大部分人也包括了我,趨利避害本乃人之本性,適者生存也是萬物法則,試問又有誰人不自私、不謀私利、不有私欲呢,區(qū)別只是五十步與一百步而已。這就是長期以來我不安的根源吧,我也討厭那樣的自己,可又能怎么辦呢。只有在旅行中,我才會快樂,從第一次長途騎行開始,我便遇過各種各樣的善人善事,送飲料、送食物、邀請吃飯、做客住宿、饋贈現(xiàn)金等等,在這些物與事之下,我的確感受到了他們濃濃的誠意和善心,雖然素昧平生,卻無私援手,雖然他們自己生活也不富裕,但對我們慷慨大方,這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樸實和熱情啊。我喜歡這樣‘誠’與‘心’。每每在青年旅社也大都如此,五湖四海皆兄弟,開懷暢飲相見晚……
與這樣的旅途相比,我怎么會喜歡現(xiàn)實呢?看似久居鬧市,心卻飛避荒野,只有在荒野中,心靈才會寧靜,才會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知道方向和目標,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也才有勇氣回到現(xiàn)實再次面對世俗。
但我很久沒有獨自旅行了,實際上那時我正在熙熙攘攘里,通透的新鮮勁消失后,我便陷入了糾結:不知道真相時,稀里糊涂痛苦;知道真相時,明明白白痛苦。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欺我一尺,我還要敬下去嗎?顯然這很難做到,自討尚無唾面自干的境界,不過還之以牙,又非我所愿,我不想做那樣的人!從那時起我也就開始了苦苦掙扎,無他法,加倍的痛苦;很慶幸,當年有幸認識宏偉老師還有曾一起學習性格色彩的老友們,每一次佛山之行都會給我打開一絲窗戶,讓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世界,人與人之間仍有真誠存在。
時至今日,我仍無法精準的描繪那個世界,但已知缺失那一點在哪里。它一直在我內心未曾離去,只是曾經的少年彷徨不識金鑲玉,卻錯選了糞土當做寶,險些誤了聊聊生命。熙熙攘攘們也大抵如此吧,當我們不知方向時,便很容易隨了大流,從了私心,廢了光陰。
此心光明,夫復何求!這是王陽明先生彌留人間的最后一句話,金銀財寶帶不走,房子車子帶不走,美女紅顏帶不走,唯有心安可好走,對的起天理良心,是謂心安。人生在世,不論多久,致良知,便不虛度光陰,便不擔驚受怕,便不了無意義,唯此耳!
致良知,事事用心,時時安心,做到極致,也就成了傳說中的圣賢啊。在圣賢的世界,我想不應再有熙熙攘攘之煩惱;若人人都可致良知,做圣賢,便是極樂之境,大同世界了。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9
說到心學大師王陽明,大家一定不陌生,但他是如何創(chuàng)建心學,提出“知行合一”,成為圣賢呢?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大明第一牛人。他自幼聰明,熟讀四書五經,并經常舞槍弄棍,一會兒想走科舉之路,一會兒又想走名將之路,但在后面的歲月里,王陽明走上了最為艱辛的圣賢之路。
為了實現(xiàn)成為圣賢的目標,王陽明苦讀書籍、潛心鉆研,但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成圣”途徑。十八歲時,在廣信拜訪儒學之士婁諒,并提出心中的疑問。婁諒引導他:“格物窮理”。王陽明很受啟發(fā),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收獲。他開始了第一次嘗試,也就是著名的“陽明格竹”。在格竹失敗后的一段日子里,王陽明越來越痛苦,因為每日“格”一物,最后“格”得自己狼狽不堪。
在杭州,一次與禪師關于“出家人思念母親卻不能見母親”的對話,讓王陽明意識到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可能錯了,將天理和人欲分開是不對的,而用“理”來壓制“欲”是沒有任何效果,“欲”是存于人心之間的,但“理”又在哪兒?明史上的六部九卿上書聲討劉瑾失敗的事件之后,王陽明被放逐到蠻荒之地——貴州龍場。人類歷史上一個永恒定律:任何一位偉大的圣賢都要經歷一番非比尋常的困苦磨難。經歷了嚴酷的放逐洗禮,在痛苦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陽明,終于在人生最為痛苦的一瞬悟出“心即理”,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王陽明終于明白自己走遍五湖四海,卻不見“理”,但“理”從未離開過他,“理”在心中。天地圣賢之道并非存于萬物,也無須存于萬物,天人本是一體,何時何分,又何必分?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皆圣賢之道,吾性自足!這是載入史冊的一瞬,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在悟道后的幾年時間里,王陽明建立了玩易窩、陽明小洞天、龍岡書院等心學發(fā)源地,并招錄了大量門生,傳授心學。正德五年,王陽明被提拔任命江西巡撫,東山再起,再起之時,天下已無人可與之匹敵。
經歷了窮山野嶺的荒涼、無人問津的落寞、心學悟道的喜悅后,王陽明發(fā)現(xiàn)光懂哲學是不夠的,心學并不能打跑江西土匪,他隱約地感覺到,要想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成功立業(yè)處事,還需要另一種神秘工具。正是在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的兩年中,王陽明逐漸找到了這樣工具——知行合一,并熟練地掌握了它。
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在江西剿匪成功;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他在35天內平定了寧王叛亂,創(chuàng)造了軍事史的奇跡;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他在廣西平亂,掃清困擾多年的匪患。有了這樣的工具,成就他成為理學的圣賢;有了這樣的工具,成就他輝煌的戰(zhàn)功,為后人敬仰;有了這樣的工具,他的哲學方為萬人信服,遠流海外,千古不朽。
圣賢之路是一條與眾不同之路,它有起點,卻似乎沒有終點,深不可測,比名將之路更為艱辛,而走上這條路的王陽明成功了。他的名字將超越所有名將、帝王,與孔子、朱子并列。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0
直到開戰(zhàn)前夕,所有人還是想不到王陽明會怎么打。他居然沒有派他的主力核心部隊,而只派了一部分兵馬和廣東當地的部隊結合,然后去突襲在象湖山附近的詹師富的一支隊伍。
詹師富在象湖山腳下有一個營寨,叫做長富村,官軍和詹師富土匪的第一戰(zhàn)就是長富村之戰(zhàn)。官軍進攻長富村之戰(zhàn)一開始非常順利。為什么呢?
閩粵邊境上,當時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詹師富這幫土匪他們居住的寨子都是土樓。土樓是一種堡壘性的建筑,可以聚居,又可以抵御外敵,非常堅固。但是王陽明自有辦法,他讓官軍四面攻擊,攻擊的同時選定一個方向作為主攻方向佯攻,一定要突入土樓。此前官軍往往都不愿意沖進土樓,怕進去之后被圍殲,來個甕里捉鱉。
開戰(zhàn)前,王陽明交代了錦囊妙計,要官軍突入進去之后,不要拼殺,而是趁亂放火,放完火就往外跑。這一招非常關鍵。那個土樓家家戶戶都連在一起,只要一把火點起來,火勢就難以控制了。
文官帶兵,儒將作戰(zhàn),特別喜歡用的一招就是火攻。你看諸葛亮就是典型,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火燒藤甲軍。王陽明也非常擅長此道,一開始就用火攻。
詹師富的這幫士匪在土樓里待不住了,紛紛往外跑。官軍圍在外面,出來一個逮一個,出來一雙滅一雙。長富村之戰(zhàn),以詹師富這股土匪大敗而告終。敗了之后,土匪也不是沒有辦法,他們聚集的地方靠近象湖山,詹師富帶著殘部大敗之后就進了象湖山。象湖山山深林茂,土匪往山里面一躲,宮軍沒有辦法了。但好歹已經了第一仗,于是就回來了向王陽明交令。
結果帶隊將官回到王陽明的大帳里頭,報告如何初遇詹師富,長富村之戰(zhàn)如何大獲全勝。帶隊將官心里頭美滋滋的,心想如果論功行賞,自已肯定首功一件。結果剛匯報完,看到王陽明面沉似水,不由心里一驚。
王陽明突然緩緩地問了一句:“既然初戰(zhàn)已勝,誰讓你們回來的?貽誤戰(zhàn)機,該當何罪?帶隊的將官嚇壞了,說,大人啊,詹師富帶著殘部退到象湖山里頭了,我們怎么打?那個地盤他們熟啊。實在沒有辦法。
結果王陽明一拍桌案喝道:休得狡辨。本應乘勝追擊,誰讓你們回來的?雖然初戰(zhàn)勝利,詹師富人呢?土匪大部已撤入山中,你們沒有完成任務,誰讓你們回來交令的?
本來要按令處罰,旁邊眾將求情,王陽明方允其戴罪立功,命其現(xiàn)在回去把詹師富滅了。將令一下,將官沒有辦法,只好帶隊重新殺回來。再說官軍走了之后,詹師富這幫土匪又從山里頭出來,重新收拾一下又住下來。長富村是他們的地盤嘛。
結果官兵又回來了。本來詹師富又準備帶著隊伍跑,但一看這次官兵隊伍不像上次殺氣騰騰,斗志昂揚,這一次官軍跟打了蔫的茹子一樣,毫無斗志。結果這次一打,官軍一觸即潰。也難怪啊,官軍本來打了一場勝仗,回去想要領賞的,結果被主帥罵了一頓,回來逼著又打,所有人都沒斗志,但是又不能回去,只好扎下營來。每天像模像樣地打一打,裝裝樣子打一打。
詹師高一看,哎呀,第一次被官兵打敗了看來是自己不小心啊。這幫人還是老樣子,完全沒有戰(zhàn)斗力?磥聿挥猛嚼镱^跑了,就在這兒慢慢跟官軍耗吧。雙方就在這里相持著,每天裝模作樣地你打打我,我打打你。詹師富很開心,這些官軍看起來沒什么戰(zhàn)斗力,時間久了也就撤了。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往山里頭撤。
相持了大概一月之久,突然有一大早晨,官軍正式開戰(zhàn),又來攻擊。詹師富發(fā)現(xiàn)這批官軍的面貌全變,又像第一次一樣斗志昂揚,開始猛烈攻擊。詹師富一看不行,又準備往象湖山跑。結果突然發(fā)現(xiàn),象湖山進不去了。為什么呢?側后方向被兩支官軍堵住了后路,已經完成了一個包圍圈。
原來,王陽明熟知兵者詭道也。他知道一戰(zhàn)之下很難吃掉詹師富,土匪畢竟長期在這個地方聚集。因此,第一場戰(zhàn)斗之后,讓手下部隊再來反復攻擊。這支攻擊部隊已經產生情緒,知道打不過詹師富,就是擺擺樣子。但是在這個消磨的過程中,詹師富的警惕心也完全放下來了。在這個過程中,王陽明用他組建的核心部隊新軍,然后配合調動的廣東和福建的部隊,在象湖山周圍完成了合圍,一下子把詹師富裝進口袋里頭了。
四大股土匪里,最遠的一支詹師富一下子就被王陽明給剿滅了。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1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開創(chuàng)的陽明心學無論是在在哲學還是道德倫理體系的歷史進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學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與其學說相抗衡者,也正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可以看做是一種建立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同時批判朱子理學,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通過"知行合一"動機論來解決傳統(tǒng)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脫節(jié)的問題,其學說的現(xiàn)實意旨在于實現(xiàn)"破心中賊"的道德凈化目的與政治教化目標。那么,在陽明的心學之中我們就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質性的心,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靈明",具體表現(xiàn)為人的認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說陽明心學中的"心"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感覺與認知之心;第二是人與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種憐憫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是非的道德理性。這里引用一段話來更簡單的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這里王陽明所說的心既是一種我們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們與萬物共有的憐憫之情,當我們去感知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才對我們而言具有了意義,由此也可見王陽明強調了人對于外物對于社會的一種價值,與西方著名的哲學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賴于環(huán)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xiàn),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具有價值上的普遍性和絕對性,聯(lián)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個方面的含義,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層關于道德理性的體現(xiàn)。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極致,也指依良知而行,這就與知行合一聯(lián)系起來了。良知為知,致則有力行之義,致良知這一理論形式把心與理、知與行、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實踐融合為一,是王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本心是可以無善惡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惡的,但具體的人會因為欲念而使本心染惡,那么久需要我們就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去達到,去盡可能的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引王陽明的兩句話來認識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論: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體論的,良知之心就是我們要追求和還原的本心,那么我們就只能向內去求得我們的良知之心,這種向內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過與向外的行來達到,知行合一是達到致良知的方法。在這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的觀點是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的,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對于倫理道德是只知而"終身不行",只不過是講之以口耳,并不身體力行。而道德信條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則毫無意義。所以,陽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題,強調了道德信條的實踐性品格。王陽明主張在道德實踐之中,我們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思想的階段。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用這四句話歸納總結王陽明的心學:"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即使理,我們無需求理與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的本心無善惡之分,但受欲念的紛擾染惡,所以我們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去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王陽明的心學在當代的知識體系中看來,存在著許多的局限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中,這是屬于唯心主義的陣營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陽明的心學更多的是偏向倫理上的道德哲學,而不是關于心物二元主體的討論。那么,作為一種道德價值體系,王陽明的思想對于當代思想和實踐還是會有一些啟發(fā)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們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斷,運用到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這樣的道德理性產生價值。當代道德思想的發(fā)展太快,很多人們銘記于心的道德準則卻逐漸的消失在我們的行為中。我們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為現(xiàn)實的一些原因和考慮,這樣一件理所應當的行為也貼上了太多的標簽而變得困難。那么我們是不是也該反思我們的倫理道德?反思我們的道德理念是否與我們的道德行為一致?反思我們是不是在盡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時;叵胝苋说乃枷,自己去不斷地反思和思考,我們總會有更多的收獲,從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2
當拿到王陽明一書時,心中有點激動。聽到最多的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詞句。他對于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進行了提煉和升華。王陽明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和立志之路讓我們贊嘆不已!甜酸苦辣可釀酒,坎坷磨難悟人生。
共筑中國夢,傳承中華魂。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王陽明的人生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縮影。他們的思想智慧、精神氣脈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代代相傳的中華魂。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路,不僅是經濟的復興,更是文化的復興。所以,我們要學習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使其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作為青年一代要先立志。少年王陽明立志要成為圣人。無論是春風得意順風順水還是歷經磨難身處絕境,他始終記得自己的圣人夢想。龍場躺棺悟道就是他為夢想努力的證明。日子雖然清苦,內心卻很安定。圣人夢就像一盞燈,指引著他前進的方向。正是這個夢想的支撐,他才度過了一個個劫難。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很多人經受不住誘惑和磨難,使自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們首先要立志,而且要立利他之志、充滿正能量之志。有了方向,我們才不會虛度光陰,走上歧途。其次,我們要改過。年少的王陽明放蕩任性,通過認知自己,變得心靜如水。吾日三省吾身。我們只有不斷地反省自己、否定自己,才能突破自我,迅速提升和進步。王陽明主張內求,我們要多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從而更好地激發(fā)我們真實和善良的一面。最后,要做到知行合一。知是心,行是理,知行之為一,正如心理之為一,是一個貫通的道理。王陽明帶病出征就是知行合一。
至善的最高境界——致良知。致良知,是一種體認良知、激活良知的過程,是把良知擴充、推廣、發(fā)揚、光大的過程。良知是知,致是行。致良知便是知行合一。良知無處不在,良知無時不在,人人都具有良知。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王陽明是我們的榜樣,就像伏波將軍是他的榜樣。致良知,覺悟真我!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3
依燈火之光,照天下人行。
手翻開王陽明一生,搖曳的燈火燃起星星之火。
前生的王陽明提燈尋己。尋己之路漫漫,王陽明也換不止一條: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氏。又因堅信朱熹之“格物”,七日格物,落下病根。
此事后,燈搖搖晃晃,念搖擺不定。自劉瑾廷仗后,哀,貶謫龍場。卻于龍場石洞,石棺悟道,心燈終平——王陽明心學自此問世。
后生的王陽明散光凡塵。
后經人推賞,提督南贛,僅以一年又三月平四省流民暴亂;經聞寧王朱宸濠叛亂,起義兵僅以四十三日力平寧王之亂;于梧州,二月平定思田之亂……
立功之多,數之不盡;燈光之亮,凡塵皆明。
起于文明書院,初揭心學之紗。后至江西廬陵,南贛等多處轉播心學。在日常生活,就算身處沙場烽火之中,也不忘播撒。
風輕拂過,燈火搖曳。
質疑,厭煩甚至抵制之聲層出不窮,妄想將這份燈火埋沒,隱藏。王陽明怎么面對呢?以最寬宏之居款待——仁心。他以平淡地回應,理智地面對,平和的心境,讓他們無話可言。
自此,星星之火一燃成燎原烈火,在中華大地上永不止息。
孟子曾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倍蹶柮鳎缫咽。王陽明,他燃盡一身燈火,甚言,他本便為燈火,照己,照人,照心。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燈火光耀,照明人間。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4
淌過文字,越過時間,我看著你,你理智、清醒、一塵不染;你偉大、無畏、料事如神,我敬佩你,你是當之無愧的圣人。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那年元旦,雨雪紛飛,身邊亦無家人把酒問青天,這一切的背后,是一封正義的諫書,是一個太監(jiān)的迫害。撫著書頁,我看著那座草房屋舍,看著那個舉著酒杯的身影,我問道,你后悔過嗎?“沒有!笨粗砼噪s草叢生,感受到無數野人、逃犯偷偷投來的打量的目光,你如此說道,我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便是如此吧!
若成圣是山峰之巔,那用以攀登的“圣道”早已支離破碎,在那個黑暗混亂的時代,人人為了利益而活,只有你——你睜開了雙眼,找回了靈魂,王門心學就此問世。試問,這是一種怎樣的信念,才能讓你在如此荒涼之地調整過來,悟出圣道?人心頭的最后一絲良知與希冀,它讓你背離主流,敢于挑戰(zhàn)世俗的成見,大膽掙脫!你的圣道,拯救了莘莘學子。正如席書所說:“圣人之道,重現(xiàn)于今!”
王朝的和平,亦需要你去捍衛(wèi),南贛山賊很猖獗,你手中無錢無糧,走馬上任,軟硬兼施、虛實不定、聲東擊西,這些都是心學,因為心學,他們的弱點無處遁形,待你一一擊破,去狼只、設連坐、征民兵、榨鹽商,你無一不出色,龐大而又復雜的關系網連根被你拔出,大明帝國一片清明,就連最陰暗的角落也被照應。后來,寧王朱宸濠處心積慮叛亂,這一次平叛,甚至不是你的使命,可憑著良知,你兩手空空地開始準備,最終在鄱陽湖大敗寧王,明朝這片大地下,最后一口腐壞的棺材被你清理,籠罩大明的“惡臭”終于散去,天下文武雙全者,惟陽明爾!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受他人排擠,人到暮年,你依然沒有得到應得的,最終在征戰(zhàn)途中仙逝,從南安至南昌,官槨所到之處,哭聲震天,朝廷卻落井下石——禁心學。真理昭昭,三年后,方獻夫公然抗令,在京城共倡師學;六年后,南北國子監(jiān)均是王門弟子……
你好,王陽明,你去了,留下一片星空;你去了,卻有無數人一代又一代,不斷閃爍!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5
海洋廣大無邊,時間雕琢完人。
王陽明作為中國兩個半完人中的一人,有著如海洋一樣廣闊的胸襟。他成為圣賢仿佛早已注定。
十二歲的王陽明請教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毫不猶豫地回答:“讀書登第,汝父也。”王陽明并不認同,反駁說:“恐未是,當讀書做圣賢耳!毙⌒∩倌陞s有如此志向,他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眼光,有著如同海洋那般寬廣博大的氣概與胸懷,如廣闊的大海一樣包容萬物。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然而,海浪襲來最洶涌的時刻來臨了。在劉瑾風暴中,他被貶至貴州龍場,周圍的海浪狠狠地打擊他。之后,璀璨奪目的煙花在某一特定時刻一下子便綻放開來。這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最耀目的光輝。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本來,他一直無法參透“圣人是如何改變外部世界有所作為的”。終于,在復雜的人生經歷后,風雨飄搖,雨打浮萍,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其心學思想得以沖破牢籠。他明白了,無法從外界尋求道理,轉而在自己的心中尋求真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正如尼采所說:“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奔仁遣荒芨淖儠r代,那就從心里尋求事物的處理、解決方式,所謂圣賢,就是最真實的自我。
或許處于低谷之中并不可怕,可怕的失去信心,停滯不前。而王陽明就如同大海一樣,他的偉大就在于面對人生的困境,永不言棄。無論和大海一樣潰退得多么狼狽,都依然在困境中認清、看淡,堅持自我。在下一次漲潮時席卷重來,創(chuàng)建一番心學的天地,如斯巴達克斯的話語:“我將歸來,萬馬千軍!鞭Z轟烈烈的潮起,心學橫空出世,他讓人們收拾精神,喚醒人們的思想。
海浪終會退潮……
1529年那個冬天,他的肉體永遠地離開了,但他的心學會永遠存留在人們心中。他也會化為一片大海,指引著人們的致良知。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他留給塵世的最后一句話。他如大海一樣真切自在,歷經種種磨難,他身上帶著如海一樣淡淡的咸味。他那么淡然,唯一讓他動心的,便是對人類的致良知抱有無限期望。
辛夷塢說過:“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脫胎于最深的黑暗!蓖蹶柮髟谀ルy中反思、修煉,最終砥礪出“知行合一”的生命境界。海浪不停地翻涌著,仿佛述說王陽明那有點咸味又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
不求炫目的繁華,炙手可熱;不淆世俗的潮浪,而遺世獨立。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6
“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薄蹶柮
王陽明所言“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指出圣人與天地萬物、蕓蕓眾生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只要是適合自己的,都可以為我所用。
偶像崇拜自古有之,偶像的含義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就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征物。這種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就其本質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積極作用。然而,它也可能導致崇拜者自主意識的迷失。
我們崇拜偶像是為了給自己樹立一個榜樣,從而完善自我。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來自外界的考驗越嚴苛,我們進步的空間就越大。只有經受住嚴峻的考驗,才能在千般折磨、萬般痛苦之后“立地成佛”。被視為偶像之人,他們以自身的成就為世人樹立了榜樣,并非要壓倒眾人而獨占鰲頭,更希望的是后繼之人大膽超越,有所創(chuàng)新。若在偶像崇拜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將永遠活在偶像的陰影中不得解脫。這樣的人只剩軀殼,而埋沒了一顆自由跳動的心。尤其是那些已逝的偶像,生前的豐功偉績載于青史,更容易令人陷入其陰影之中而無法自拔。
因此,對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們可以借鑒其思想,而不應迷信其僵硬的軀體。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而有所選擇、取其精華的偶像崇拜,才能鋪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發(fā)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
誠然,每個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幾位令自己無比佩服、無比崇拜的偶像。在樹立人生志向的時候,多以偶像為目標,為人處世以偶像的作風為參照。這就容易忽略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忘記了偶像所具備的不一定都適合自己,強行模仿只會適得其反。王陽明“格竹子”失敗的事件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他崇拜朱熹,認真鉆研朱子學說的同時,還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論“格竹”,沒有悟出萬物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這次體驗,讓王陽明對朱子學說產生了疑惑,為他走上自己的學術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礎。
王陽明講“立志貴專一”,前提便是“于始生時刪其繁枝”,“于始學時去夫外好”。因此,對于偶像,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欣賞、借鑒,以其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激發(fā)前進的斗志,實現(xiàn)智慧的解脫。絕不能過分地崇拜偶像,使自己的思想、行動以及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受到束縛,最終成為偶像的奴隸。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7
得道之人是可以達到不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對事物,從而得到一種超然的自由。這種“不為是非左右的境界”就是淡泊。中國人不僅傾慕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欣賞他的淡泊人生觀,常常借用他的一句話“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來自我勉勵。
王陽明提倡淡泊的心態(tài)。淡泊名利是王陽明家族的“傳家寶”,他的六祖王綱性情淡泊,文武皆通,但是為了躲避亂世,他便往來于山水之間。
王綱和劉伯溫是好友,但他對劉伯溫說:“老夫性在丘壑,異時(你)得志,幸勿以世緣見累,則善矣!币源丝梢娖涞吹男木。
只有對生活瑣事的淡泊,才能讓我們有時間和精力去實現(xiàn)我們遠大的理想,也只有能夠安靜地坐下來,我們才有時間去思考人生。
戰(zhàn)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行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還說:“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說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說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齊宣王生氣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于是對顏蜀說:“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后您就住在這里,飲食有肉吃,出門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著華麗!鳖伿駞s說:“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xiāng)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饑餓了才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wěn)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并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鳖伿裾f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的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王陽明提倡心中以良知為主宰,不以當官為榮,不以不當官為辱,坦坦蕩蕩,心無困擾。所以說,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tài)度。
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不再受外物羈絆。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時仍然保持恬淡。只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都在尋求淡泊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錢鐘書學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于書齋,潛心鉆研,著書立說,留下曠世名篇;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國畫巨擘。
在人的生命歷程中,轟轟烈烈是暫時的,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平淡中度過。只要懷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棄的追求,才能獲得生活饋贈的那份幸福和快樂,擁有成功賦予的那份慰藉和樂趣。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8
理學主要討論的問題,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是兩個:一個是本體論,主張萬物一體;另一個是修養(yǎng)論,主張變化氣質。簡單講理學主張萬物之理是相同的,人們通過“窮理”可以體悟到,而“變化氣質”是人們通過修養(yǎng)功夫實現(xiàn)“窮理”的方式。
首先,梁日孚提到了“居敬”和“窮理”的問題,程頤是主張居敬和窮理的,而且是當作兩件事來說,“居敬是存養(yǎng)工夫,窮理是窮事物之理”。陽明先生則主張是一件事,存養(yǎng)所存的也是心中的天理,也就是窮理了。朱熹是主張“格物”的,也就是說萬物中都有一個相同的理,通過一件事、一個事物都能領悟到理的真諦。所以這里陽明先生設了個陷阱,問“如何窮事物之理”,梁日孚回答,孝敬父母就要努力領悟孝的理,侍奉君主就要努力領悟忠的理。那么,這個窮理的心在哪里呢?自己身上還是別人身上?很明顯在于自身。如果在于自身,那就只是窮自己心中之理了,居敬在哪里呢?梁日孚最后辯解一下說,居敬就是為了堅持在一件事上。那什么事堅持在一件事上呢?他只能回答,讀書就專心于讀書,做一件事就專心于做一件事。陽明先生立刻指出,你這不過是心隨物轉,這哪里有修養(yǎng)的功夫?
梁日孚于是向先生請教“居敬”和“窮理”應當是怎么樣的。陽明先生從他剛才的觀點講起,主張二者其實是一件事!爸饕弧笔呛玫模绻恢纴y下功夫,不知道一就是理,后果會很糟,堅持“一”的時候心隨物轉,沒有“一”的時候又變成了“空”。那應該怎么辦呢?無論有沒有事,都要在天理上下功夫。窮理在具體事情上的專一堅持就是居敬,居敬功夫到了精密之處就是窮理,二者本來是一件事,并不是居敬有個居敬的心,窮理又有一個窮理的心?鬃、孟子在提到這些時只是說一點,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件事。
梁日孚對于陽明先生主張中的窮理就是盡性,也就是領悟理就是領悟人們的本性,還有疑問。先生主張,理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與宋儒主張的萬物一理相同),仁義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窮”到仁義的理,也就是探究到了人們的本性。還舉了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的例子。孟子舉例說,如果看到一個小孩子快掉到水井里了,任何人都會有憐憫擔憂,這就是人人相同的惻隱之心。以此為出發(fā)點,發(fā)展到極點就是仁。這種努力和發(fā)展就是窮理。
其次,梁日孚最后提出的觀點是典型的朱熹格物主張!耙徊菀荒疽嘟杂欣怼,也就是說萬物都有理在,我們不能不注意。朱熹是主張格物的,也就是通過在外物上下功夫領悟“理”。陽明先生則主張理在自心內,應當從自身出發(fā)探究“理”。所以,他回答,這種事我沒時間理會,你能領悟到人心中的理,萬物的理也就能領悟到了,何必外求呢?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19
本書結合兩千年來中華文明發(fā)展史,生動講述了王陽明立功、立德、立言的傳奇人生,講述了王陽明在千磨萬擊的人生困厄中創(chuàng)建心學的歷程,系統(tǒng)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開了卓有見地的闡發(fā)。
書中作者酈波的解讀也很接地氣,很有新意,深入淺出,讀來輕松,能把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用最普通的語言解釋出來,也足見作者的功底。
用詼諧的語言流暢的文筆講述了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王陽明畢生最愛是講學,他最偉大的其實不是他的軍功、他的功業(yè),而是他的布道,是對人心、對人性的那種推舉與張揚。
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本身也算得上傳奇。其實他的經歷就已經夠勵志的了?朔鞣N困難,不顧個人得失,最終成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再加上他在困境中悟出的心學。能很好地為人在困頓中指明方向,尤其是事上練,更能很好地指引人的行為。
陽明和他的心學可以讓人發(fā)現(xiàn)內心的光明,找到內心的光明,然后破開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獲得行動的智慧。這樣,人生就進入了一個不斷成長的良性循環(huán),人生境界從此就會越來越高。
王陽明心學四句宗旨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是世界觀,“有善有惡是意之動”是人生觀,“知善知惡是良知”是價值觀,“為善去惡是格物”是方法論。
。⑿模W是活著的學問,講"知行合一",就是講理論結合實際;講所謂"致良知",就是講提高自身修養(yǎng),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王陽明正是以自己一生事業(yè)和追求,實踐了自己的"心"學歷程,歷練出"心"學的學問,更是作為一位先賢引領著后人不斷探索下去。
五百年只出一個完人王陽明,不被世俗束縛,在磨難中參悟,他的心學通過心外無物,心即理,塑造人生的氣象。通過知行合一,塑造人生的智慧。通過致良知,構建人生的境界。
作者娓娓道來,語帶幽默,層次分明,這是很好的一本有關王陽明心學的入門!
全書用故事的方式分享心學智慧,涵養(yǎng)人的精神。用通俗的故事和曉暢的文字,在不大的篇幅內,快速了解王陽明,了解心學。王陽明是陽明心學的創(chuàng)立者,也是較好的實踐者。
本書以王陽明苦難輝煌的一生,展現(xiàn)心學的強大力量,揭示心學的精華,發(fā)人深省,可以指導每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向善、向光明,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去努力奮斗。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王陽明,他的偉大的靈魂和人生智慧,將永遠詩意地棲居在我們這片神州大地上。
我們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立在這天地之間,不能辜負自己的人生,不能辜負這段人生的歲月。雖然歲月匆匆忙忙轉瞬即逝,但是人生當有人生的意義,生命當有生命的價值。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 篇20
孕育十四個月降生于瑞云樓,祥云籠罩,這是為一代圣人埋下的伏筆。
一代圣人,如龍降華夏。
潛龍初展奇光,是在山中。成化十八壬寅,年十一的陽明隨祖父山寺會友。談笑間,杯起酒下,作詩為樂。陽明雖年少,卻毫不遜色,執(zhí)筆揮毫,神情若蛟龍游水之暢然無畏。《過金山寺》,美侖美奐,《蔽月山房》充滿哲思,眾人皆嘆,可陽明不以為然,只覺得為圣人才是正路。
考取進士,二甲第七名,潛龍化身為游龍,暢游在仕途沉浮的大海中。因為身上留了太多仕途束縛的痕跡,欲隱居于山間潛心修道,卻發(fā)現(xiàn)人之為人不能離開人倫。于是在歷經俠、道、佛三關之后,游龍終于走上圣人之路,為起飛打下了基礎。
蛟龍出于水,必將歸于水,山留不住他,水才是蛟龍施展才華的場所。正德二年丁卯,陽明為避殺身之禍,假言投江,一躍入水,恰似蛟龍歸水。游離的蛟龍,到達貶謫的貴州龍場,居夷處困,石棺悟道,飛龍一飛沖天。
騰龍在天,陽明開始了自己在歷史上的驚人演出。恰逢寧王欲反,心學良知在剎那間告訴陽明要制止他。陽明用心學的巧妙,與其周旋。能屈能伸,在寧王招攬之下不變忠心,作一屈;假作寧王手下投降公文,使寧王生疑,作一伸。料定寧王志大才疏,交戰(zhàn)之時反攻對方老巢,直擊要害,最后以一群烏合之眾對陣十萬精兵時,如落花流水,大勝而歸。陽明以心學之術,猶如蛟龍般,伸曲自如、能進能退,將寧王之心玩弄鼓掌,三十五日便將精心籌備數十年的叛亂平息。此立功之舉,猶如為陽明這條蛟龍披上了一身金光,飛龍怒吼,鱗爪飛揚。知行合一,成就了功業(yè),也成就了儒學。
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一定會有一條巨龍穿梭在云層之間,可見其飛舞的姿勢,像極了國人平和中庸的樣子,可聞其吶喊的聲音,喚醒了國人麻木沉睡的個性。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龍騰華夏,繁花漫天。
【王陽明優(yōu)秀讀后感悟作文(通用20篇)】相關文章: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3篇04-11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1000字04-11
王陽明讓人堅強的名句06-21
感悟體操比賽高中優(yōu)秀作文12-09
感悟生命的優(yōu)秀作文8篇02-19
《感悟父愛》讀后感03-16
名人傳讀后感悟04-15
關于《繁星春水》讀后感悟04-02
成長感悟的作文(通用15篇)04-15
幸福感悟作文通用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