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陶瓷鑒定口訣
311.何為款識
款為陰雕識為凸,識寫器內款外書。
注解
陰刻為款,浮雕為識,款在器外為款,款在器內為識。
312.款識初鑒
大明大清有三多,雙圈雙方是兩多。
光緒方圈都很少,清書篆款無框多。
注解
明清朝款識用雙圈,雙方的不少,但光緒時期用方、圈都很少,基本不用框,清朝用篆書時用框的少。
313.款識
有款有識陰陽款,陰雕陽刻詩句款。
一二三四五六七,人名地名堂府款。
生平生死百歲紀,正草隸篆藝花款。
供奉供養(yǎng)贈賜送,人物動物植物款。
紀年說明點畫歲,紅藍黑白色彩款。
先朝瓷器后朝書,釉上釉下堆料款。
堂名吉祥開先仿,點釉摻奇特料款。
窯名域名贊頌記,寄托押花印章款。
道觀廟宮八仙友,梵文巴文外文款。
圈方各型有單雙,千款萬記不走眼。
注解
這段寫了幾十種類型的款識。如:生平款,生死款,百歲款,紀年款,各種民族文字款等等。
314.宋、元、明、清款辨
款識最早始于宋,政和年制與內府。
,元瓷轆轤及樞府。
絕無年號為款識,明瓷款識多種屬。
掛黑繪印凹雕花,獅滾球雕貴稱祖。
球內藏款為一絕,明款造字站居主。
清朝避姓只寫制,清代順治楷為主。
康熙款火多花樣,單雙方楷篆無主。
滿回喇嘛梵文有,凸凹雕繪各互補。
款識有較多記載的是宋代,元朝早期有寫畫一個轆轤圖案的,有書寫樞府的還有寫一、二、三等,如:鈞瓷就用數字款,到明代款開始大量用款。
315.款識定位
對準器件正中央,左右戟耳才正當。
對準正西不偏離,主畫在中才相當。
依款找出左和右,成對常常差地方。
注解
款的位置很重要,一般是很正的,這要對準器形的中央,正面。常有仿品、民窯仿得,但字形和色料、款位置都不正。
316.明清瓷款鑒
宣德正德德無橫,成化成字點無形。
製字衣旁不過刀,弘治字正款小型。
萬歷萬字觀草頭,康熙水字求無橫。
製字衣部無上點,雍正款識一手成。
乾隆乾字篆的怪,光緒款識粗大宏。
民-國細弱字無力,細看圈足偽難成。
大明款識四六分,明字日月似平行。
四字多篆六多楷,單雙方圓框細評。
中國古瓷器歷朝歷代仿品鑒別
在中國古瓷歷史長河中,有后朝仿前朝,后代仿前代的情況,認識和鑒別這類瓷器很重要。因為產品好才有人仿,仿制品不是假冒品。人們都是仿好不仿壞,仿得值得才仿,仿得不一定不好,仿得肯定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見得價值不高,也許價更高。認識真假才知好壞,假中有歷史,有真正的高仿品。高仿品也有珍品,這要看鑒賞水平和仿品本身。可收藏仿品,不愿收藏假冒品,總之,要明白歷史上后代按前代原型的制作的產品和造假有區(qū)別,仿品和仿制有區(qū)別,仿制品和現代假冒也有區(qū)別。雖然是老的又是真的,但量很大,做為珍藏就需要考慮是否有珍藏價值。
認識明朝各代按元代器物所造的產品
在中國青花瓷器歷史中,明代是一個重要時期,特別是永樂和宣德時期用蘇料造了很多像元代的瓷器,對這部分瓷器要認真的對待。在宣德以后也同樣造了很多好的像元代器形、元代紋飾瓷器,但主要是用回青和其他幾種國產料。明代在青花瓷器中按照元代青花瓷的形狀和紋飾也仿造了很多,早期是用蘇料仿造的,這部分瓷器是成化以前,而成化以后嘉靖時期沒有那么多的蘇料,所以仿得不可能很像了,又加上胎釉的應用原料也不同了,工匠也不同了,所以這部分產品比較好鑒別,但這要很好的學習鑒別料色和料的特點才行。因此要掌握各代的用料和元代的用料不同才是根本。
另外對歷代的仿品要有正確的觀點。一件明朝仿前朝、后代仿前代的瓷器,它不但是仿品,也是一件老產品,老瓷器。它和現代的造的假冒瓷不一樣,因此在認出仿品時還要看是什么時候仿得,是官仿還是民仿,是名人仿還是造假。不要認為仿得就是假的、不好的,這樣才能保留下是仿得又是老的,如:馮先鉻在中國陶瓷一書498頁認為宣德仿燒的汝、官、哥瓷器是宣德的官窯仿燒的,因此是有價值的產品。
349.明瓷有元紋飾并非仿品
大筆涂抹元畫展,永宣小筆醮料觸。 邊框雙勾不填色,深淺色辨小筆觸。
紋飾勾線小筆填,蕉葉中空色不補。
注解
明代初期還用元代器形,元代的料。不過紋飾有了些變化。這部分瓷器不可能在器形紋飾上隨之就變。因為政治上的變化不能一下子就影響到瓷器。所以在任何一次改朝換代,都不可能將瓷器工業(yè)立刻改變。特別是常常出現兩朝并存的現象。如:朱元璋在南京稱皇立都,而北京元朝還在;努爾哈赤在沈陽稱皇立都,但到第三代才攻下北京,推翻了明代的最后一個皇帝崇禎。像對這樣的歷史時期的瓷器,時代特征要注意。如:明早期瓷藝匠人用筆有了變化,改元代大筆涂抹為小筆觸,邊線用雙勾線,蕉葉中間空芯。
350.有元代紋飾特征不是仿品
元代花葉葫蘆相,明代畫葉已變相。
明龍立發(fā)披發(fā)兇,龍頭龍爪更猛相。
注解
明朝早期的瓷藝匠,還是元朝做瓷藝的人;旧掀餍、料沒多大變化,但也有小的改變。元代畫花葉子是葫蘆型葉,到明代畫得葉子就變型了,不太像葫蘆葉子了。
畫龍也改變了元代的粗線條和小龍頭。而是龍頭大,立發(fā)、披發(fā)都有。龍爪也少用三爪、四爪了,而多用五爪了。顯得龍更威風、更兇猛、更好看。
351.明代早期瓷器不能認為是仿元代
元末明出瓷無仿,瓷藝變化非官常
明代小筆修足好,器形用料是元廠。 注解
明早期的瓷器、形狀、用料基本上是延續(xù)元代制作的工序。這樣制作出來的產品不能叫仿品。因為瓷器不會一下子隨朝代的改變而變化。在用料、器形上,哪個朝代都是如此。不能一下子改變上一朝代的制作技術。但是,仔細看也會發(fā)現在制胎和畫工上有所變化。這不是朝代造成的,而是瓷藝人本身技術的發(fā)展變化造成的。如:明代早期用小筆觸畫,底足修的比元代整齊。所以這給后人留下了辨別的依據和歷史痕跡。但這都不能稱為仿品。是歷史變革時代的產物,在這一點上要十分注意。
352.明洪武時期的瓷器與元代的不同
洪武瓷器有元相,紋飾器形特別像。
洪武仿元從底看,糙底掛紅不一樣。
青料發(fā)灰雙勾線,仔細辨別不能忘。
注解
洪武時期和元代接近,窯工基本是元代的,在器形和紋飾上和元代近似,但洪武時有蘇料也有其他國產料所以青色有的發(fā)灰,在畫法上出現雙勾線,這是不同于元代畫法的。洪武多糙底,有的抹一層褐紅色的釉漿,仔細鑒別從紋飾上、蘇料、底足等還是看得出來的。
353.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與元代的不同
永宣仿元用蘇料,但是料精要知道。
畫法底足都不同,色如元代難做到。
器形削足有變化,滑潤程度可斷到。
注解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也按照元代的瓷器生產過,但是可以看出來。因為在永樂宣德時期雖然是蘇料,但對蘇料的加工淘洗比元代精細,因此青花發(fā)色比較好,鐵斑也不像元代一樣,另外胎土加工也和元代不同。如永宣削足比較規(guī)矩,胎土已不是元代時的滑,而是滑中帶潤,雖然不像清代糯米汁一樣的潤滑,但已出現潤。這些現象都可以斷出永宣和元代的不同。
354.成化時期與元瓷器的不同
成化蘇料并不多,別料不像不用說。 如果蘇料仿元代,畫工濃色看的多。
質量體型刀工看,成化仿元難度多。
成化仿元大部分不成功,因為蘇料少,加工工藝也不同,胎、底、削刀的技法都和元不同,所以是元是明比較好斷,如:質量、成化輕、型也不同。料色也不同于元。元的鐵斑重,成化的很淺,濃艷程度也不一樣。
355.成化以后仿元代瓷器難
成化以后看青料,沒有蘇料用各料。
紋飾畫法料不同,要仿蘇青和誰要。
成化以后要仿元,料色實在難做到。
注解
成化以后幾乎沒有進口蘇料,用其他的各種料勾對,但都難以和蘇料對比,另外畫工紋飾也都不同,如果在胎釉上不同,再仿也難成功,要是成化以后每個朝代的用料就更容易斷出什么時代仿得,如:要是嘉靖仿得可能是用回青或石子青進行勾兌,仔細看是能看出的,能看出是不是蘇料比較容易,但要看是什么料勾兌的比較難,這要經常的練才行。在明代成化以后各朝用料特征比較明顯,因沒有蘇料,對其他料了解的清楚就能成為重要的鑒別依據。
356.浙料應用朝代
蘇料、石子青、回青、平等青、珠明料
元有蘇料國產料,兩料都用要知道。
永樂蘇料暈散艷,成化平等淡雅笑。
正德石子濃帶灰,回青石子混的妙。
嘉萬回青摻石子,散而不收解決掉。
回青幽青摻石子,萬歷中期用浙料。
嘉靖也用珠明料,只是少用要知道。
注解
元代基本上用蘇料,但也用其他料如石子青等國產料,永樂、宣德大量用蘇料、用的也好。成化采用平等青,景德鎮(zhèn)產也稱陂唐青,色澤淡雅、用的好。正德時期就開始采用回青為主,為了色正摻了石子青。到嘉靖萬歷時開始大量用回青摻石子青,摻石子解決了回青幽青散而不收的難題,石子青摻的好,每兩加一錢石子青。到萬歷中期就開始用浙料了,到清初期也用浙料和珠明料,嘉靖已開始少量用珠明料。
357.成化時期多用平等青
平等青料成化興,另有名字陂唐青。
淡雅不散可細繪,斗彩用料平等青。
注解
【古陶瓷鑒定口訣】相關文章:
6的乘法口訣教案02-15
科目二的口訣技巧04-28
新手開車起步口訣01-20
科二滿分“口訣”01-20
科目四技巧口訣08-24
《4的乘法口訣》教案范文08-26
化學學習口訣大全03-25
英語單詞記憶口訣01-19
9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12-13
《5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