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井岡山的民俗文化介紹

時間:2024-06-08 12:42:53 宇濤 風俗習慣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井岡山的民俗文化介紹

  井岡山具有較高的地學價值,是古華南板塊地質演化過程的見證地和現代盆嶺地貌的代表地。同時井岡山是各類珍稀瀕危種、孑遺種、活化石,以及各類原始類群、區(qū)域特有種、中國特有種的天然避難所,是東亞華南古陸褶皺地質構造山地第三紀活化石森林博物園的罕見范例。井岡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歷史厚重,民風純樸。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井岡山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希望!

  井岡山的民俗文化

  挖冬筍

  描述:挖冬筍,是黃坳、茨坪、長坪、下七一帶客籍山區(qū)農民所喜愛的一項采集活動。農歷十一月以后,冬筍即開始生長,客籍人們便身背背簍,手握鋤頭進山挖筍。

  紅薯絲飯

  描述:紅薯絲飯是從前井岡山區(qū)的傳統(tǒng)主食,解放前,當地就流傳著一首民謠:“薯絲飯,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边@首民謠反映了當年井岡山區(qū)的清貧生活和山區(qū)居民追求起碼的溫飽生活的意愿。

  勺子碓舂米

  描述:勺子碓,是井岡山客籍人用來舂米的工具。舊時人們用石頭作臼,用木棒做杵搗米。常用的有手碓、腳踏碓。山里人在腳踏碓的基礎上,利用山泉的落差,裝成不用人力的“自動”雅,一天能舂一擔谷,比腳碓省時省力,獨家獨戶使用,非常方便。

  米湯漿被子

  描述:土籍人洗被子時,都喜歡用米湯漿被子。米湯漿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里洗干凈,擰干,置于盆中,倒進米湯,反復搓揉,使被子里每個地方都沾上米湯,再擰干,即可涼曬。

  狩獵

  描述:客籍人狩獵活動多利用冬、春季節(jié)的農閑時間進行。出獵人數5——10人,多至數十人,進入目的地后,一般都人分兩路行動:一為“蹲口”,把守野獸出入要道;二為“抄山”,指揮獵犬翻山越嶺趕出獵物。

  建房

  描述:井岡山土籍居民建新房的禮儀有進桌、圓屋、上梁、過火等習俗。

  祭窯

  描述:土籍人燒磚瓦窯時,窯匠師傅造窯,點火頗為講究,有一套世代相傳的習俗,稱“祭窯”。一般的“祭窯”,實際上是祭祀火神。

  出嫁當天不吃飯

  在井岡山客籍民間居民中流傳著這么一個風俗習慣:姑娘出嫁的當天隨身帶好在家煮熟的雞蛋、豬肉之類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門,當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飯。無論家人怎么誠心相請,哪怕是把飯菜送進新房,也不會吃上一回,而是吃著自己帶來的食物。以示節(jié)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給公公婆婆食,換得公公婆婆的愛戴,換來長年全家和睦過日子。這一風俗習慣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還是一直堅持吃完自己帶來的食品為止。

  井岡山的含義是什么

  井岡山:地處湘東—贛西邊界,萬洋山(為羅霄山脈中段)的北支,據傳在東漢年間就已經有人在井岡山居住了。秦朝設郡縣制時,井岡山為九江郡廬陵縣屬地。

  井岡山距井岡山市新城區(qū)(紅星街道)35公里,距吉安市吉州區(qū)約130公里處。

  森林覆蓋率為81.2%,年平均氣溫14.2度,至今仍保留眾多人跡未至的大片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代表性的植物有紅豆杉、銀杏、半楓荷、白豆杉、伯株樹等上千種。井岡山瓷土礦、稀土礦儲量豐富,為兩大優(yōu)勢礦種。

  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井岡山的歷史

  井岡山在東漢年間已開始有人居住。

  秦朝設郡縣制時,為九江郡廬陵縣的屬地。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年間,為廬陵郡西昌、遂興兩縣分治。

  唐朝顯慶年間(658年),改為江南西道吉州府屬地。

  明、清以來,隸屬于江西行省吉安府永新、龍泉(現遂川)兩縣分治。

  1927年10月—1939年2月間,湘贛邊界形成“工農武裝割據”的態(tài)勢,井岡山境內曾設“(永)新遂(川)邊陲特別區(qū)”,直屬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領導。

  1950年,成立“井岡山特別區(qū)”。

  1959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井岡山管理局”,屬江西省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

  1965年7月1日我國發(fā)行《井岡山》特種郵票一套

  1966年——1976年,“井岡山革命委員會”屬吉安地區(qū)管轄。

  1977年,恢復省轄的“井岡山管理局”。

  1981年11月,改為“井岡山縣”,由吉安地區(qū)管轄。

  198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為“井岡山市”,景區(qū)劃歸井岡山市管轄。

  2015年7月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井岡山—北武夷山(武夷山拓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

  2016年根據國家發(fā)改委和國家旅游局聯(lián)合發(fā)布的《全國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井岡山被列入全國重點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

  井岡山民俗文化

  1、井岡山全堂獅燈  

  井岡山全堂獅燈,俗稱全堂獅子,由龍燈、舞獅、拳術、棍術、器械、對練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項目組成,配以鑼鼓、嗩吶等樂器伴奏,由16人共同完成表演。它既有赤手空拳的武術套路;又有千奇百怪的武術器械,表演步法、手法和隊形,紛繁奇異,變幻無窮,至今仍遺存著古樸原始的民間武術風貌,極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全堂獅燈”是流傳在井岡山東上鄉(xiāng)虎爪坪村的傳統(tǒng)武術競技項目,距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2010年被評為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4年被評為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全堂獅燈以少林洪家拳為基礎,獅、龍表演與武術穿插相結合,展現了盾牌與刀槍棍棒為主的硬實功夫,是當時強身健體、抵御猛獸與觀賞表演的傳統(tǒng)技藝。

  據《寧岡縣志》記載,虎爪坪村習武之俗始于清道光三年(1824年),一少林俗家弟子盧能昌落難來到虎爪坪村的深山老林里,以燒木炭和采草藥為生,經村民三番五次盛請,才出山收徒,傳授各路武術,始成全堂獅燈,歷代相傳。

  全堂獅燈的傳統(tǒng)表演與節(jié)慶習俗息息相關。正月十五日,全堂獅燈在師傅的帶領下,入祠堂祭拜祖先神靈和村中族老長輩后,方可在村頭、場院及各戶廳堂等地表演。主要表演項目有龍燈(俗稱“三節(jié)龍”)、舞獅(又稱“頂獅頭”)、拳術套路表演、棍術套路表演、對練項目、器械項目及盾牌舞(俗稱“藤牌舞”或曰“破牌”)七大類,其中拳術套路、棍術套路、器械項目均由十人表演。全堂獅燈每一類項目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內容,融攻防格斗與健身娛樂于一身,表演時配奏鑼鼓、嗩吶,氣勢恢宏、喜慶熱烈。其音樂伴奏用民間吹打樂,曲牌有《開唱鑼》《狐貍排街》《高山滴水》《急急風》《閑路鑼》《獅子調》《拳棍鑼》等。音樂依照舞蹈情節(jié)和動作的變化而變化,一個項目更換一種曲牌。音樂元素對舞蹈作了恰當的烘托。 全堂獅燈流傳至今已十三代,第六代傳人紹賓宗師、第七代傳人林貴祥等,都是民間武術名家。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創(chuàng)辦的龍市紅軍教導隊,就有來自虎爪坪村的武術學員,他們的武術曾在紅軍教導隊學員中廣為傳授。新中國成立后,虎爪坪村的全堂獅燈得以延傳,先后參加過全省民間藝術會演、全國民間藝術表演等活動,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

  2、井岡客家山歌

  井岡客家山歌是井岡山一帶的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種民歌,既有號子、山歌,也有小調、兒歌,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了井岡山客家人的歷史文化和風情習俗,表達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趣味,富有客家語言特色,鄉(xiāng)土氣息濃郁。

  井岡山客家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明末清初時,客家人從廣東、福建遷入井岡山,絕大多數以農耕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客家人,為抒發(fā)內心情感,表現喜怒哀樂之情,用山歌相互唱酬,久而久之,形成了別具風格的井岡客家山歌。

  按照歌詞字句和曲體形式的不同,井岡客家山歌大體分為六種。號子山歌:亦稱山歌號子,多采用“喲嗬哈”等襯詞,只有一個長樂句,在高音區(qū)相鄰兩三個音之間進行,散板,節(jié)奏自由,聲音高亢。正板山歌: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個樂句組成,結構工整對稱,是客家山歌中流傳最普遍的一種曲式。四句八節(jié)山歌:歌詞4句,八節(jié)是指8個樂句,是把一句歌詞分作兩個樂句來唱,詞中夾以較多的襯詞。五句板山歌:歌詞為7字5句,曲調是正板山歌的擴充?彀迳礁瑁阂步屑卑迳礁瑁柙~無襯詞,曲調無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調,把節(jié)奏緊縮,將速度加快來演唱。疊板山歌:亦稱疊字山歌,歌詞中插上較多的疊字疊句,有時多達數10字,其曲調的開頭與結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點,中間則由于采用疊字疊句而擴充了曲調,演唱時近似數板。

  井岡山革命時期,蘇區(qū)軍民利用井岡山歌調子,創(chuàng)作了大量氣勢磅礴、激蕩人心的紅色歌謠,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堪稱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的奇跡。為宣傳教育群眾、鼓舞軍民斗志、揭露打擊敵人,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井岡山市不斷挖掘、整理客家山歌,陸續(xù)編選了《紅色歌曲》《客家山歌》,錄制、發(fā)行了《井岡山革命民歌》《風光民歌精選》等宣傳資料。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始,井岡山歌手多次參加省內外的民歌賽會。2006年中國紅歌會首場比賽在井岡山茨坪舉辦,盛況空前,井岡山歌手踴躍參賽,獲獎頗豐。2007年10月,井岡山市文化館組建了“客家山歌演唱團”,相繼培養(yǎng)了300余人的客家山歌隊伍,他們遍布在市內各景點、行業(yè),傳唱弘揚井岡客家山歌。

  3、井岡翠綠茶制作技藝

  井岡翠綠茶制作技藝主要在井岡山桐木嶺,茨坪、黃坳、下七等地流傳。其制作工藝傳統(tǒng),流程復雜,標準精細,是傳統(tǒng)手工制茶的典型之一。井岡翠綠茶生產約有600多年的歷史。其前身是“石姬茶”。

  在井岡山一帶,流傳著一個《石姬茶》的美麗傳說,說是石姬本玉帝身旁的小侍女,因失手打碎玉帝一個玉杯而被貶下凡間,降臨到空氣清新、風景如畫的井岡山,并種植茶樹,制作出了石姬茶。據《龍泉縣志·風物》記載,石姬乃廣東人,于元末明初時從廣東遷至井岡山桐木嶺一帶,以制作茶葉為生。石姬制茶經驗豐富、技藝精湛,從茶葉采摘到加工成品全部由手工完成,其核心技術一直在桐木嶺石氏一族世代傳承。清嘉慶皇帝下江南品償到此茶,大加贊賞,選為貢品并以產地正式命名為“井岡翠綠茶”。

  以井岡山翠綠茶制作技藝生產的井岡翠綠茶,外形條索秀麗,色翠嫩綠油潤,香氣鮮爽持久,味濃醇厚甘甜,湯色清澈明亮,且富含多種維生素,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是我國綠茶系列中的知名品牌。在嘉慶年間被列為貢品,奉獻皇室享用。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井岡翠綠茶陸續(xù)出口美國和東南亞,為中華文明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井岡翠綠茶先后被評為“江西名牌產品”、“上海農博會金獎產品”、“江西省重點保護產品”等。

  4、井岡山竹編技藝

  井岡山地處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屬典型的江南山區(qū),竹林茂密,有毛竹、淡竹、方竹、苦竹、墨竹、羅漢竹、觀音竹、鵝毛竹、龍鱗竹等一百多種,資源豐富,為竹編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竹編制品瀕臨消亡,如竹箱、竹柜、竹廚、竹籃、竹熱水瓶殼等。但民間藝人使用優(yōu)質的篾絲材料,設計制作出各式各樣的旅游工藝品。如雅拙諧趣的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企鵝、展翅開屏的孔雀、怪眼拙睜的貓頭鷹等,形狀各異,構圖別致,巧奪天工。全市現有8000多農民從事竹編工藝生產,竹編制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餓羅斯等國家和地區(qū),年出口量達150余萬件。

  5、井岡山紅米酒配制技藝

  井岡山紅米酒發(fā)源于井岡山客家土法釀造,時代變遷,井岡山紅米酒一枝獨秀,源遠流長,傳承至今。紅米產生于山高水冷的獨特環(huán)境,生長期長,無污染,內含人體所需的二十一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及有益微量元素,營養(yǎng)十分豐富。井岡山紅米酒,正是以紅米為主要原料,配以井岡清泉,采用傳統(tǒng)工藝,在享有“天然氧吧”美譽的井岡山中精釀而成,其酒體橙紅,入口綿甜,回味悠長。解放后,特別是近年隨著井岡山的飛速發(fā)展和對外開放,井岡山紅米酒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認識,所喜愛,人們在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飽攬秀美的井岡山風景之后,還不忘稍回幾箱井岡山的紅米酒,與家人和親朋好友共同分享。

  為了使井岡山紅米酒發(fā)揚光大,井岡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井岡山紅米酒的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先后出臺多項優(yōu)惠政策支持企業(yè)做強作大紅米酒產業(yè),鼓勵井岡山紅米酒在保持紅米酒傳統(tǒng)特色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方法,與國內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不斷改良紅米酒的工藝和配方,不斷改進包裝,提升產品檔次。鼓勵企業(yè)建立紅米種植基地,改良紅米優(yōu)良品種。通過不懈的努力,井岡山紅米酒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目前井岡山紅米酒已銷往全國大部分省份,從2006年以來,井岡山紅米酒先后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江西名酒,江西省重點保護產品、井岡山市接待用酒。

【井岡山的民俗文化介紹】相關文章:

井岡山作文04-24

游井岡山作文11-15

井岡山作文(精)05-25

井岡山之旅作文12-15

井岡山社會實踐報告02-23

井岡山龍?zhí)秾в卧~12-19

民俗文化節(jié)策劃方案12-09

民俗文化之迎娶時辰禁忌08-15

有關問名禁忌的民俗文化11-19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