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玉堂春賞析
導語:《玉堂春》是我國傳統(tǒng)戲劇之一,主要講述了明朝名妓蘇三即玉堂春與吏部尚書之子王景隆之間的愛情故事。此劇是中國戲曲中流傳最廣的戲劇,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玉堂春賞析,了解這一部戲劇吧!
《玉堂春》梗概
明朝年間,北京有個名妓叫玉堂春,真名是蘇三。她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官宦子弟王景隆偶遇蘇三,兩人一見鐘情,情投意合,于是蘇三以身相托。后來,王景隆離京歸里,發(fā)憤讀書,一舉金榜題名。
在王景隆返家之際,老鴇將蘇三賣給山西洪桐沈姓馬販子為妾。其妻皮氏,即刁又潑,水性楊花,暗中與鄰里趙昂私通。皮氏因嫉恨蘇三,設計將沈毒死,然后惡人先告狀,嫁禍于蘇三,并以重金買通洪桐縣令,將蘇三定為死罪。贓官不問青紅皂白,就給蘇三定了死罪,關在死囚牢里,只等擇日開導問斬。
正當蘇三在死牢含冤負屈之際,適逢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撫。王景隆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微服私訪,終于查清了真相。蘇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犯罪伏法,貪官被撤職查辦,蘇三和王景隆也有情人終成眷屬。
玉堂春賞析一
《玉堂春》不僅是京劇旦角的開蒙戲,也許還是中國戲曲中流傳最廣的劇目之一。
此劇是清代花部亂彈作品,作者不詳,故事見馮夢龍編訂的《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難逢夫》,《情史》卷 2 中亦有此事。至于舞臺劇,明代已編成《完貞記》、《玉鐲記》傳奇(《遠山堂曲晶》),到清代,《 玉堂春 》傳奇 (《笠閣批評舊戲目》)即演出于昆曲舞臺,劇本已失傳。姚燮《今樂考證·著錄四》“附燕京本無名氏花部劇目”中有《大審玉堂春》的名目。道光年間南潯人范鍇所著的《漢口叢談》引用的資料中,提到湖北通城縣藝人李翠官參加漢口“榮慶部”戲班時演唱《玉堂春》等劇的情況,可見《玉堂春》當時在花部的演出已相當普遍。
各地方戲劇種在清代均有《玉堂春》演出,京劇版在嘉慶七年(1802)時三慶班就已在京演出(清代筆記《眾香國》載記作者曾看到名角魯龍官的演出),1828年所作《金臺殘淚記》中也有“近日三慶部陳雙喜年未及冠,演《關王廟》”(《關王廟》為全本《玉堂春》中的一折)的記述。
全部的《玉堂春》包括:“嫖院、廟會、騙賣、毒夫、起解、會審、監(jiān)會和團圓”等八個主要情節(jié),幾乎囊括了京劇旦角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尤以《女起解》、《三堂會審》二折精彩備至,聲腔藝術成就極高。尤其在王瑤卿的指導下,梅、程、荀、尚四大流派依不同稟賦所創(chuàng)之新腔,各具特色。荀慧生曾演過這全本的《玉堂春》。
玉堂春講述的是:明朝,名妓蘇三(玉堂春)與吏部尚書之子王金龍結識,誓偕白首。王金龍錢財用盡,被鴇兒轟出妓院。蘇三私贈銀兩……鴇兒把蘇三騙賣給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妒,訂計害之,不料卻讓沈燕林誤食毒面而死,蘇三被誣。 定為死罪。起解途中,解差崇公道同情蘇三,認為義女 …… 王金龍得官,巡按山西,調審此案,知犯婦即為蘇三……后得潘司潘必正、臬司劉秉義之助,與蘇三團圓。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全部《玉堂春》的故事內容,那就是:公子王金龍和名妓蘇三的戀愛經過。其主要內容從上述八個情節(jié)的名稱也可以看得出來:
嫖院:吏部尚書(“部長”級)的三公子王金龍到京都領取俸銀,歸途遇見壞人引誘他去妓院從而與名妓蘇三一見鐘情,住在妓院不斷揮霍;
廟會:王公子的銀子在妓院用盡后被趕出妓院,流落街頭夜宿“關王廟”內,蘇三去廟內與他相會并給他銀子,助其還鄉(xiāng);
騙賣:蘇三被富商沈燕林看中買走,蘇三不從,被騙到沈家;
毒夫:沈妻皮氏想用毒藥面條害死蘇三,卻誤殺了她的丈夫沈燕林,蘇三被誣為兇手而入獄;
起解:王金龍中進士后當了大官——八府巡按,出來視察,發(fā)現了蘇三的案子,立即調解蘇三從洪洞縣來太原,接受重新審理;
會審:在公堂由三位官員審問,蘇三按照自帶的狀紙,傾訴冤案詳情(三位官員同審,所以這折戲叫《三堂會審》);
監(jiān)會:王金龍會審后,深夜到監(jiān)獄牢房與蘇三相會;
團圓:最后問題得到圓滿解決,王、蘇二人有情人終成眷屬。
現在的《 玉堂春》多把前面的四個情節(jié)略去,只演后半部。其中“起解”及“會審”最受觀眾喜愛。常常各自單獨演出,劇名分別叫《女起解》和《三堂會審》。
《玉堂春》的主題是歌頌真愛情,揭露封建社會官場和妓院的黑暗與弊端。應該注意的一個情況是蘇三雖名為名妓,但她在與王金龍初會時,卻還是個十六歲的處女。當時他們二人都是初戀的少男少女;但是社會地位卻又有天淵之別,一個是中央“部長”的公子,另一個是處于社會最底層、最受人歧視的名妓。
他們至死不渝的愛情,是對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大膽挑戰(zhàn)。他們的最后勝利也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愿望。如果同法國的《茶花女》比較一下,可以看出《玉堂春》還是帶有中國封建時代的局限性。因為蘇三始終沒有真正當過名妓。
玉堂春賞析二
京劇《玉堂春》是久演不衰,廣為人知的劇目之一。尤其“蘇三離了洪洞縣”這一段西皮流水,更是膾炙人口,風靡大江南北。而梨園行有一個習慣的說法,叫做“唐三千、宋八百,數不盡的三、列國”,這當然言過其實,但也說明了京劇數目之多。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便收錄了1383出京劇。內容的豐富,決定了其形式上的多樣化。京劇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本戲、折子戲等多種樣式,而《玉堂春》卻在其中脫穎而出,被各派爭相搬演,更成為旦角的開蒙戲,個中原因,頗耐尋味。
一、由“案頭”到“場上”
《玉堂春》取材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難逢夫”,《情史》卷二中亦見。劇情頗為簡單,是說明正德年間,禮部正堂王瓊第三子王景隆偶遇名妓蘇三(花名玉堂春),一見定情。后銷金筑樓,靡費錢財,萬金散盡,而被鴇兒一秤金掃地出門,蘇三傾囊助其返家。王景隆歸家后斂心篤志,攻讀詩書,終于金榜題名。而蘇三則被鴇兒賣于山西洪洞縣客商沈洪,沈洪妻皮氏與奸夫趙監(jiān)生設計毒死沈洪,嫁禍于蘇三。縣官接受她的賄賂,將蘇三屈打成招,下入死牢。王景隆中進士后被點為山西巡按,雖遵父母之命,迎聘劉都堂之女,但仍心念玉堂春,到任后查明蘇三的案情,平反冤獄,救出蘇三,并結為夫妻。
改編為京劇的《玉堂春》全劇包括《嫖院》、《廟會》、《起解》、《會審》、《探監(jiān)》、《團圓》等折,幾乎囊括了京劇旦角西皮唱腔的所有板式。其故事與話本大致相同,但增添了《三堂會審》一折,劇情高潮迭起,由大悲到大喜,最終得以大團圓結局。該劇最早于清代被改編為花部亂彈作品。在此之前,明代有《完貞記》、《玉鐲記》傳奇等舞臺劇,均取材于《玉堂春落難逢夫》。到清代,《玉堂春》傳奇就已于昆曲舞臺上搬演,另外,姚燮《今樂考證著錄四》中也有《大審玉堂春》的名目。但這些改編后的戲劇均未得到觀眾的青睞,直至嘉慶七年(1802),三慶班在京演出京劇版,這出戲才引起廣泛關注。后來在王瑤卿的指導下,梅、程、荀、尚四大流派各創(chuàng)新腔,爭奇斗艷,才使得京劇《玉堂春》風頭之勁,一時無兩,更成為旦角的開蒙戲,經久不衰。
二、《玉堂春》走俏之原因
這出戲堪稱文學由案頭走向場上的經典之作,它的走俏,就一方面而言,得益于其與大眾接受心理的契合。京劇是場上之文學,是市民藝術,它的觀眾群體多數為底層市民。因此,其與觀眾心理的契合程度在很大意義上決定了其受歡迎程度?v覽京劇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諸多反映市民生活,以商人、名妓、游俠為主角的戲往往倍受歡迎。
首先,京劇《玉堂春》在取材上選用了文人與青樓女子的愛情故事,故事本身極具吸引力。而文人狎妓,在唐代便形成了一種風尚,逐漸成為一種敘事類型。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道:“唐人登科之后,常作冶游,習俗相沿,傳為佳話,故妓家故事,文人亦著之篇章!比绨仔泻啞独钔迋鳌、蔣防《霍小玉傳》,皆是反映倡門女子愛情的篇章,而為時人所喜。
而清末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京劇的觀眾群體不斷擴大,婦女聽眾逐漸增多。陶君起在《京劇劇目初探引言》中道:“光緒三十一年后,譚鑫培與汪桂芬、孫菊仙、許蔭棠稱四大名生,又多演折子戲,老生戲多于旦角戲,文戲又多于武戲。再入民國,又是四大名旦競賽時期,劇目又有變化,從這種變化中,可以考察到當時觀眾的變化(如女聽眾增加),也可以看出劇目取材的變化!币虼司﹦ 队裉么骸犯軡M足人們的好奇欲望。
其次,作為場上文學的《玉堂春》,照顧了觀眾群體的欣賞水平,避免了小說中的繁縟敘事和晦深的語言,摻入了市井俗語、俚語等,更為通俗化。如將話本中的王景隆改為王金龍,極具市井色彩,令觀眾倍覺親切。另外,在《會審》一折中,潘必正有一句念白:“頭一次開懷是那個?”“開懷”二字便是青樓當中的行話。同時,蘇三的唱詞中也有“鴇兒貪財將我賣,那忘八鴇兒一斗金”一句,“鴇兒”“忘八”等亦均是青樓當中的慣用稱呼。這些俗語反映了舊時青樓的生態(tài),使觀眾入耳能懂,并非粗鄙的咒罵之語。
除此之外,《玉堂春》中丑角的設置,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整出戲悲而不傷,既動人又樂人。如《嫖院》一折中闕德、冒延二丑的念白:
。ㄍ踅瘕埲雰茸,看書。闕德、冒延同上。)
闕德(念):前來誆騙三舍,
冒延(念):游院又蒙吃喝。
。〞瞪,與王金龍獻茶。)
闕德(白):門上有人嗎?
(書童出門,見。)
書童(白):原來是闕德、冒延二位。
冒延(白):得啦,你就別提名兒道姓兒的啦!你家公子可在?
其名字即是其形象,將可惡可笑集于一身,以娛樂觀者,令觀者聞而捧腹,見而生笑,從而對接下來蘇三的悲慘經歷稍有釋懷。當然,丑角有可惡可笑之形象,也有可親可愛之形象!镀鸾狻芬徽壑械某绻,堪稱是《玉堂春》小說改編戲曲的一大妙筆!毒劳ㄑ浴分械摹坝裉么郝潆y逢夫”原本意在警示、勸誡世人,但卻太過著于痕跡,讀之呆板枯燥。而京劇《玉堂春》則將這一勸世功能賦加在崇公道身上。崇公道出場的一段念白頗有意味:“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闭Z言雖然通俗,但卻道出百姓在是非場中的諸多無可奈何,說中了觀者的心事。接著與典史一番插科打諢,一掃之前蘇三被冤下獄的沉重氣氛,沖淡了整出戲的悲劇色彩。同時,《起解》一折中還增添了一段蘇三的“八恨”(梅派亦有“十恨”唱法)唱段,通過蘇三與崇公道的一唱一和,道出世道之艱難,人情之無奈,引起了戲外人的共鳴。 另一方面,京劇《玉堂春》的大賣,則得益于其百科全書式的西皮唱腔。這些唱腔是經過了數代人的苦心打磨而成的,經過了場上的無數次檢驗。其囊括了西皮唱腔的所有板式,喜愛青衣的戲迷聽一出《玉堂春》就能過上半天的癮。梅蘭芳也曾說:《玉堂春》學會以后,大凡西皮中的散板、慢板、原板、二六、快板幾種唱法都有個底子了。
胡勝在《京劇〈龍鳳呈祥〉的啟示》一文中提到:“戲曲作為‘場上之文學’,與‘案頭文學’是有極大區(qū)別的`,它是鮮活的藝術,在某種意義上形式要大于內容。所以,一出戲能否火起來,與劇本劇情固然有關,但關鍵還在場上的演員!睋Q言之,京劇是角兒的藝術,劇情只是框架,真正能夠演繹故事、打動觀眾的,仍舊要靠演員。而諸多名家對其腔式的打磨則是其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京劇《玉堂春》最早僅有《起解》與《會審》兩折,荀慧生初時亦僅演《三堂會審》一折,并為其編創(chuàng)新腔。但后又認為,零折短劇,截頭去尾,致使聽戲者莫名其妙,無法滿足觀眾求全心理。后陳墨香覓得全本,與荀慧生、王瑤卿合作,增益了《嫖院》、《定情》及結尾的《監(jiān)會》、《團圓》,成了一出有頭有尾,情節(jié)動人,唱做并重的戲。全本《玉堂春》于1926年在上海大新舞臺首演,共三十余場,用時四個半小時。由荀慧生飾玉堂春,高慶奎飾藍袍,劉漢臣飾紅袍,金仲仁飾王金龍,馬富祿前飾沈延林、后飾崇公道。這出戲在舞臺上使用了五彩燈光、立體布景,為京劇的革新另辟蹊徑,受到了觀眾的熱捧。解放后,荀慧生又對此劇進行了加工及刪益,使其劇情更為精煉。此劇前花旦,后青衣,展現了荀派獨有的風格,一度成為荀慧生的保留劇目。
荀派之外,其他京劇名家也對《玉堂春》進行了精煉和加工,并根據各自特點增加了各具特色的唱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梅派、程派《玉堂春》,雖然單演《起解》、《會審》兩折,在故事性上并不完整,但仍然受到觀眾的熱捧。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唱腔對于京劇的重要性。
梅蘭芳的《起解》受學于其伯父梅雨田,同時吸收王瑤卿將監(jiān)中原來所唱四句西皮原板增改為大段反二黃的唱法,另外又創(chuàng)編“十個可恨”新腔,醇厚流麗,感情豐富含蓄。而也從梅蘭芳開始,《女起解》成為一出獨立演出的劇目。梅派的《三堂會審》一劇唱腔則是梅蘭芳依據王瑤卿的路子,吸收清末票友林季鴻所編新腔而編成的。這出戲經過梅先生的改編之后,成為了梅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程派《玉堂春》同樣僅演《起解》、《會審》兩折,其唱腔當屬諸派中最為別具一格的。程派嚴守音韻規(guī)律,唱腔起伏跌宕,節(jié)奏多變,往往能夠唱出蘇三堪憐的身世之悲,聞之心酸。程派《玉堂春》唱腔之蘊藉婉轉往往令觀眾沉溺其中,是名副其實靠旦角一人撐起一臺戲。據載,1922年程硯秋首次赴滬,為余叔巖二牌,余叔巖因事未到,改程先生大軸《玉堂春》,觀眾欣喜若狂。1938年程先生第7次赴滬,11月1日《申報》刊文:“程硯秋之《玉堂春》,新腔百出,自成一家,西皮慢板固佳,而原板二六流水,尤多好腔。硯秋之長處,在嗓音雖走細弱,而守眼十分清晰!庇纱丝梢砸姷,唱腔之于京劇的重要作用。
三、結語
可以說,京劇《玉堂春》編創(chuàng)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旦角西皮唱腔,同時又恰到好處地契合了觀眾群體的接受心理,極好地發(fā)揮了戲劇的魅力。這是其大獲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京劇作為國粹,在近年來卻日益成為小眾藝術,境況堪憂。因此探討一些經典劇目走俏的原因,就變得很有必要。更為重要的是,京劇作為“場上之文學”,是高度綜合的藝術,與古典小說、金院本以及宋元雜劇等“案頭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系。它既與小說等“案頭文學”同屬于敘事系統(tǒng),敘事方式又迥然不同。這就要求在將“案頭文學”改編為“場上文學”的過程中,要細心打磨、錘煉。而京劇《玉堂春》的走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式,為京劇的發(fā)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啟示。
【戲劇玉堂春賞析】相關文章:
戲劇的名言07-30
戲劇的名言警句07-16
有關戲劇的名言09-30
關于戲劇的名言10-11
關于戲劇的作文03-16
精選戲劇名言摘抄06-23
戲劇的讀后感06-21
戲劇讀后感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