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筆記摘抄(通用29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可是讀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看見》讀書筆記摘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
這本書呢是我剛開始進微讀時加入書架的第一批書,算了算時間,從開始到現(xiàn)在讀完,有一年多的時間……
打開這本書沒幾頁,我就被震撼了,這里面每頁都有好多想法,可見看這本書的人超級多。為什么吃驚,是因為在此之前我看了好幾本名著類的經典書,但是想法量跟這本書里的數(shù)量卻有很大差距……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心里是不大認可的,總覺得是跟風,我當時覺得不是因為這本書好,才有這么多小伙伴看。而是這本書的作者火,連帶著帶動了這本書的人氣……
知道柴靜,是霧霾最嚴重的那幾年,她的《穹頂之下》轟動了好久,一直想著看,一直到現(xiàn)在也沒實現(xiàn)。
讀到最后,之前的想法全被推翻,這本書真得是一本很值得認真研讀的書。
其實,看書是一個不斷深化自己的過程,懂得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書讀得越多,越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狹隘與貧瘠。一開始的我是不太愛寫想法的,寫了也是僅自己可見,一來是不好意思,覺得自己想法太淺薄了,寫出來惹人笑;二來也懶,總不愿靜下來慢慢思考,不斷修正去輸出。
讀這本書,給我感觸很大,但是又沒辦法具體說明是什么方面的觸動。也許是“潤物細無聲”的那種吧,一點一點地滲入到三觀中、滲入到想事做事的邏輯思維里……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
看見是什么呢?是回應。
弗洛伊德曾說過,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死亡就是無回應之地。
我覺得說得特別好,以前也聽到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在一間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里太黑了!
“我說話有什么用呢?你又看不見我!
“沒關系,我雖然看不見你,但你說話就帶來了光!
如果一個相對的弱者,他的任何需求都沒有人看見,他會覺得這世界愛他嗎?他又會愛這個世界嗎?
柴靜正是帶著一雙“看見”的眼睛,通過表象,看見了許多看不見的東西,回應了許多需要回應的東西,也遇上的許多人,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人性本色,然后努力成長、前行。
她說: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
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我們又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探尋著什么呢?
多少人走著走著就忘記了自己原來想要的,忘記了抬頭,忘記了回頭,也忘記了看看自己的內心?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3
說實在話,本來看完的時候想寫一篇書評,但是覺得腦袋里的思維混亂,就停著了,打算過會寫,想整理一下腦袋里吸收的東西,覺得任何草率的書評,都是對這本書的不尊重。所以,放置了一天,結果就是拖延癥,拖了今天就不想寫了,甚至于說我剛打開尾部點評的時候,只是覺得需要給我看完這本書的一個交代,最起碼讓有些書友知道這是一本好書。
這本書如果以我先前看這些類型的書的進度,大概可能就是囫圇吞棗的一略而過,不會用時9個多小時。但是,我想這本書的文筆自然精彩,但更精彩的是,人物的故事,那些鮮活的生命,那些生活中掙扎的人,還有柴靜從年輕懵懂,到中年走出自己一番風格的歷程。
按照以往的寫書評的習慣,要么是簡單兩語,要么是長篇大論,這本書,我覺得說的再多,或者給你提煉出再多的精華,都不如親自去感受里面的一個個小細節(jié),那些能夠讓你心靈動容的人,讓你眼眶濕潤的事,才是真的好的書評。
我覺得希望自己做到的就是不輕易評人,不輕易允事。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4
從這本書里,我一是看到了柴靜個人的成長,青澀怯懦的小姑娘看見自己的急躁,擺臉色,太過鋒芒畢露,一點點琢磨沉淀,對他人的意見由反對蔑視到認真反思。二是看到一個初出茅廬鋒利尖刻的記者怎樣被現(xiàn)實沖擊,被新聞里的人與事沖擊,但又不拘泥于感動,貴在抽絲剝繭,講述了自己怎樣在冷靜的職業(yè)需要和內心的柔軟之間做一個平衡。三是一個人在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有貴人相助,比如陳虻,老范,老郝,史努比,陳虻在柴靜的職業(yè)生涯中一直扮演著指路明燈的作用,話聽起來刺耳,好在經過生活歷練之后明白他是對的。
老范和老郝更多是以搭檔和閨蜜的角色存在,提出柴靜不經意間會擺臉色,也更為溫柔委婉。柴靜本身讓我驚艷的是她的穹頂之下,通過這本書,才明白這并非一蹴而就,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淀。她的視角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做的節(jié)目也更加地有深度和厚度。喜歡她的較真,不經意的尖刻,(這證明她在不斷思考,只是揭示真相與人情世故往往不能兼顧),不隨大流。她讓我看到了一個記者的擔當,也看到了央視的良心!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5
再次看完這本書,已經有點不太記得上次看完的感受,只是覺得人嘛,逃不過選擇:我們做什么、怎么做,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是偽命題。
人,是很有趣復雜的生物,這也是之前我一直以為我能做人力資源的原因,因為好奇因為想探索。回過頭來想一想,不管是新聞好,記者也罷,人力資源也好,只要是在生活,哪里能逃得過人這個話題,關鍵是我們想要什么,通過人我們能看到什么,學到不敢講,我現(xiàn)在都覺得我跟柴靜一樣偏執(zhí)又狂傲,不敢說理解,只能希望自己看見。
我們能看見什么呢,我們能發(fā)現(xiàn)什么呢。離現(xiàn)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當時隨便一個新聞都能讓人震驚,讓記者們抓住不放,現(xiàn)在呢,感覺漫天都是鍵盤俠,說真話又能替人做主的是誰呢?我猜想應該還是新聞吧,必須應該是那些能夠深入生活的記者吧,大概現(xiàn)在記者這個詞也很少被人提起了吧,現(xiàn)在還有多少人有探求故事發(fā)生的結局了,紕漏一些真相的堅持了,現(xiàn)在看新聞也是wow,沒了然后。
之前重慶公交墜江案,我到現(xiàn)在都不知道后續(xù)處理…我不知道是只有我這樣還是很多都這樣,我反思,我門看見應該不只是想看見,是為了改善是為了前進,對不起整篇文章我現(xiàn)在只記得一句話:新聞的主題是人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6
在我上高中時,此書盛行一時,班里有本《看見》輪流傳閱,封面都快被翻爛了。但喜好讀書的我卻沒借來看,因為我看書慢,怕耽擱了大家看書的熱情。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擔心此書展示的話題過“重”,社會現(xiàn)實的背面會讓我懷疑生命的意義,又擔心此書過“輕”,不能深入地去剖析“看見”的人生百態(tài),只會在原本生活的掙扎中徒留些許感嘆。
如今重拾此書,不是說我有夠成熟。而是我覺得我可以去承受社會中的灰色,甚至能夠接受了!皩捜莸幕A是理解!蔽蚁胛夷軌蛟囍ダ斫膺@個社會,去理解我們腳下的土地,和我們看見看不見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向上的本能,卻很少有人有蹲下身子的勇氣。包括幾年前的我,不愿意去接觸底層的生活,不愿看見社會的寒冷。如果你足夠相信新聞聯(lián)播的美好,那么就是盛世太平,而現(xiàn)在的我明白了這不過是在自欺欺人罷了。但是很可怕的是,身邊很多人都是這么想的,不去關注社會新聞,不去了解時局動態(tài),不愿意蹲下身子看看腳下的土地,而是越發(fā)精致地利己,在意淫的美好中歡呼雀躍,極盡人世歡愉。我不知道為什么,二十多歲的我們,失去了同理心,也失去了憤怒的能力。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7
想來已經很久沒有寫什么書評、影評、劇評了。但是在柴靜新書《看見》銷量如此火爆的今天,我也追個新潮、趕個時尚買來一本讀了起來,感受一下這姑娘外柔內剛里透出的那令人折服的智慧。
可以很準確的說,我對柴靜的了解并不多,原因是在眾多繁花叢里有太多的記者、主播、評論人,而讓我能真真正正的去關注一個衣著多以暗色為主、出境基本素顏的陌生女子著實有些難度,當然我還是承認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以貌取人者。但是當我開始關注她的時候我知道她已經成為中國記者隊伍里面頗具影響力的女性了,當然也可以這么說,是因為她的現(xiàn)在的名氣才使我對她有更多的關注。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更愿意形容柴靜為記者。柴靜看見讀后感,為什么呢?因為從我了解她的時候我就知道她是以記者身份去采訪,并非是單純演播室里的播報機器,就其這一點,我認為在目前中國整個新聞行業(yè)里面可以做到無縫對接的人卻著實不多。
柴靜新書《看見》里面首先提到了一個人,那就是陳牤。一個對柴靜人生起到了關鍵轉折的一個人。雖然書中沒有更多的去渲染陳牤是一個怎樣的人,又如何幫助的柴靜,但是字里行間中都能品的出來柴靜對陳牤的感謝與懷念。當然因為陳牤的這個伯樂讓我們首先認識到了白巖松、崔永元、水均益然后就是柴靜。
書中起初寫到了柴靜那種略帶文藝女青年不羈的性格,和對體制內工作的不懈,到這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女子走入到央視的經歷。一步步應正著伯樂的正確,當然無論你是多么有才華的人,你依然需要努力才會獲得收獲,這里年輕時候的柴靜那種原本不服輸?shù)臍赓|也凸顯了出來。
到底新聞評論應追求的是什么?柴靜第一天走到央視新聞評論部時候她看到了:“求實、公正、平等、前衛(wèi)”當然這幾個字在柴靜未來的工作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看見》開篇介紹她第一次在央視做節(jié)目的時候,仿佛就已經奠定了她今天應有的節(jié)目風格,因為:陳虻在會上公開批評柴靜的一段話,我相信對柴靜影響之深也之刻骨。陳牤說:“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yī)生和家屬。怎么決定?這是一個醫(y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認為人們都選擇剖腹產是個錯誤的觀點,那么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yōu)槭裁磿嘈潘?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yè)、社會三個不同的層面,越深,覆蓋的人群就越廣,你找了幾個層面?”當然從我個人對柴靜后期節(jié)目的觀察和分析中尋找到了她剛剛走進央視評論部看到的“求實、公正、平等、前衛(wèi)”的影子。
在《看見》新書里,我很少感受到柴靜說自己多么才華橫溢,多么形象出眾被選入央視,而字里行間卻讀到了她是一個不折不扣菜鳥進入的央視。她沒有出眾的長相、沒有過人的文筆、甚至沒有主持人科班出身的經驗,也許這樣會讓很多人羨慕,就這么一個人都能成名,那我又有何不行?但是后面你讀到了柴靜所忍受到的非議、壓力、艱辛。甚至想到,如果換做是我,可能我真的會選擇放棄。但是柴靜沒有放棄,同時在書里我也看到了她的成功不是她一個人的成功,而是擁有了很多人的幫助她才會留在央視,才會進步,才會成功,基于這么真實的柴靜,這么懂得感恩的柴靜,我想才會做出那么多優(yōu)秀的片子,才會寫書這么一本書。
當然就像柴靜新書《看見》開頭所提到的,“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shù)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我不能說柴靜再一次次的挑戰(zhàn)某種底線,但是她的傳播再一次次的發(fā)揮著作用,當央視的《焦點訪談》說的是用事實說話時,我想柴靜的《看見》是將事實還原,還原到最初的樣子,并尋找背后的影子。她會從大量的質疑、憤怒、譴責、謾罵等等一切態(tài)度中尋找一個她認真最真實、最公正、最平等東西,也許這些需要她花費大量的時間、經歷、乃至可能遇到的危險等等一切我們無法想象的困難,但對于柴靜來說,她只為尋找一個足以說服她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往往不會是大家通常能看到的答案。
她始終將“求實、公正、平等、前衛(wèi)”作為她職業(yè)道德的準則去執(zhí)行著,也因為這幾個字成就了今天的柴靜和她的《看見》。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8
有人說讀書就是在跟作者對話,《看見》里,柴靜最初認為新聞可以有溫度,到后來覺得新聞應立足于準確不應有記者自身的態(tài)度,再到融合與解脫。不論是看到作者本身的變化還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都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的確是在一件一件慢慢告訴我,所以想回復它。
非典那年是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對于生死或災難沒有多少概念。兒時的童話會告訴小朋友,人死后會變成除了人之外的另一種形式在世上循環(huán)。那時只知道大家突然都帶起了口罩,然后學校天天謠傳著要放假在家隔離的消息,但也僅限于謠傳而已。有一次,下午放學,自己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過一個醫(yī)院的時候,在醫(yī)院門口看到了一個好大好大的蝴蝶,是我從來沒見過的蝴蝶,心里就在想這會是誰?那時,陽光穿過梧桐樹葉,灑在地上一片斑斑駁駁,人聲很少,空氣寂靜,像無數(shù)個反反復復的日常。確不知道,在某處的其他地方躺著面無表情的人,不知他在想著些什么。
初中語文老師點評作文,有講過一句“要做一支會思考的蘆葦”。大意指即使隨風搖倒,也要守住自己的認知吧。但有時候,會覺得很難接受或理解超脫于自己生活經驗總結的事情,所以很難將心比心,也很難直接吸收別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前車之鑒,以至于周邊朋友會說“我都經歷過,也告訴你了應該怎樣,為什么你非不聽,果真,該走的路一步不能少”。經歷之前也確實不解,經歷之后才有那么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所以漸漸理解了那句“我不一定認同你說話的內容,但是我堅決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有時候覺得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絕對化任何事也是一種極大的善。
地點本身是不涉及情感的,因為一個地方有了一些人或一些事,便被人賦予的情感。每次走在以往有生活足跡的地方,便總會不自覺的想“我以前在這里發(fā)生了什么事,遇到了哪些人,我們做了些什么,那時充斥的是怎樣的心情”。
一次和朋友談論電影,她說她最喜歡的電影是《泰坦尼克號》,于是重看了一遍,年紀小一些的時候,在電影里看到的更多的是超脫世俗與生命的感情。再大一些之后,觸動更深的是船沉時,知道自己命運結局的小人物,坦然面對結局時人生最后幾幀極其溫暖感人的鏡頭。人是這個社會單元最小的集合,很喜歡柴靜采訪里體現(xiàn)出的即使是個很宏大的主題,也可以捕捉到細微。
之前也有人給我說過,現(xiàn)在很難見到有工匠精神的人,德國汽車之所買的好是因為其質量,而其質量好是因為其零件質量好。其實很多事情,很多問題與答案只差了再多問一個為什么?所以有時候答案浮出水面之前,漸漸的喜歡逼自己再進一步,再一步。若問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可能會說爭取從現(xiàn)在開始吧。就像他人所說,律師與律師的差別在于,準備案件時需要設想對方會怎么反擊,想到對方如何反擊后還要思索怎么回擊,循環(huán)往復,直到見底。
曾經有人問我“你想要什么?”我說“成功”他問:“那你認為成功是什么?”我說:“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吧,我想要世俗的成功”后來覺得成功其實是比較級,沒有盡頭。
瑞士的社會保障體系很健全,所以教育和人們思想也很開明,義務教育后,孩子一般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繼續(xù)就讀還是選擇職業(yè)技術類培訓并在后期直接就業(yè)。職業(yè)之間并無高低貴賤之分,選擇的依據完全是看自身興趣。
有人說雖然中國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但是中國肯定會急速發(fā)展,躋身發(fā)達國家,因為中國人太勤奮了。但不知為什么,我腦海里浮現(xiàn)了一個詞“內卷”。不過想來也是,如果沒有相應的保障體系,興趣在生存面前可能就顯得弱小了。所以就像柴靜所述,盧安克帶來的不是感動,他的那種自由帶來的是一種內心很安靜的思考,一種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歷史的作用不只是讓人記住發(fā)生了什么,他也想讓人們思考當時為什么發(fā)生了這些事。想到了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醫(yī)可牽一發(fā),文可動全身;想到陶行知先生舍棄優(yōu)渥的生活投身農村教育,萬世師表。
這段故事是一個叫郝勁松的法律專業(yè)的人講的,他因為北京地鐵公司廁所收費5毛卻不開發(fā)票起訴了對方,最終其贏得了訴訟。很多人質疑這種小事是否值得如此干戈,他說“今天你可以失去獲得它的權利,你不抗爭,明天你同樣會失去更多的權利,人身權,財產權,包括土地、房屋。中國現(xiàn)在這種狀況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長期溫水煮青蛙的一個結果,大家會覺得農民的土地被侵占了與我何干,火車不開發(fā)票、偷漏稅與我何干,別人的房屋被強行拆遷與我何干,有一天,這些事情都會落在你的身上!辈缓侠砭褪遣缓侠,不在于標的是什么,標的的價值是什么,而在于事情本身,一旦拋卻了一點,下次可能就是線,再下次可能就是面,深以為然。
身邊的人有時會說,覺得你性情蠻冷淡的,我笑笑說雖然我很冷淡,但是你們很火熱呀。讀到這里,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沒有邏輯體系不符合任何文體的隨感,甚至連文章結尾都沒有,但你們還能讀到這里,還不能說明你們很火熱嗎?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9
《看見》是我閱讀過的一本最為接近生活的書,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新聞,內容貼切生活和真實畫面感。也讓我在大腦里回憶了過往走過的歲月年華,現(xiàn)在選擇看此書也是源于內心的需求。當我在合上《曾國藩傳》之后,對此書有著特別濃烈的閱讀心,于是此次翻閱挺讓我感到意外的。
書中大部分內容講的都是當時時事新聞、人物故事、還有作者柴靜一些個人生活、工作中的日常包括和同事領導相處共事的小細節(jié)。讀這樣一本書會讓你很容易被作者的文字帶入到當時的時間里,去體會去了解更清晰的知道作為一名青年新聞記者的努力與付出,包括一切來源于外界的聲音。
會讓你對新聞記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對新聞的報道和真實故事的背后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這不僅僅只是一本新聞類的書籍,它還是一本能讓你在了解當時事件的情況下幫助你更容易《看見》故事內心的真相讓我們更全面的去了解背后的真實故事。
《看見》在新聞界是一本很值得去閱讀的書,在新聞背后是一本能讓我們更有必要去看見的書。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0
第一次見到這本書是一排新書中,簡約的封面,只有一張作者的照片和白色的書名,就是這樣的封面在一眾復雜的封面中脫穎而出,讓我注意到它。
柴靜的這本《看見》是一本文學傳記,記敘了柴靜在央視期間做一些新聞報道中的事,這些事中的人都留給了作者強烈的生命印象。在閱讀的過程中,你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就像作者說得“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每閱讀完一章,文字的深處就給予你更多的觸動,也許其中有你熟知的事件,但是柴靜用文字讓你看見了更多的東西。
“海淀衛(wèi)生院的女醫(yī)生第一次穿隔離服,喜歡了一半又去拎一只桶,拎著那只同她好像忘了要干什么,拿著空的小紅桶在原地轉來轉去。我問她怎么了,她嘴里念叨著:‘我小孩才一歲,我小孩才一歲。’”或許我們看見過醫(yī)務人員不顧自己的安危,毅然救治著病人,可是我們沒有看見他們猶豫時,他們也有家人,他們也想繼續(xù)活著,他們也有自私的想法。當我們看見他們猶豫之后決定奮斗在一線時,或許更能體會他們的糾結,同時更加覺得他們的大愛,看見醫(yī)護人員的偉大。他們的偉大來源于患者對于生命的渴望,當他們看到病患在生死的邊緣徘徊時,想到自己是可以救他們的人便會激發(fā)出這樣的能量,他們知道醫(yī)生要讓人活著,自己得有犧牲的準備。
“一個病人來了之后晚上從來不睡,總張這眼睛坐著,怕睡著了就死了!边@是一位醫(yī)生對病患的描寫,許多病人都在絕望中保持著希冀,他們迫切地想活下去,可是在封閉的監(jiān)護室里,看到的都是穿著厚厚隔離服的醫(yī)務人員,看不見他們的臉,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么希望呢。作者曾在文章中說過“非典時,我很少感到恐懼,有一些比這更強烈的感情控制了人。但那天晚上,我站在水龍頭下,開著冷水,水流過皮膚,一下浮出顫栗的粗顆粒,涂上洗面奶,把臉上擦的都是泡沫,突然覺得是死神在摸著我的臉。我一下子睜大眼睛,血管在頸上嘣嘣的跳。我摸著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活著就是活著。在所有的災難中,這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在災難面前人和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那又怎樣,即使渺小還是要珍惜每一天,不是嗎?通過柴靜的文字我們看見了很多,有作為醫(yī)生的大愛和高尚的醫(yī)德,有對于生命的尊敬,有對于生命新的思考……
在這個世上有很多的事是你無法完全感受得到的,你也無法看見,就像柴靜說的:“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而柴靜就自己的文字讓讀者們也看見,看見那些我們未曾看見的事理。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1
這本書在高中時期就想看了,那時有位同學買了一本,輪流來看,輪流了兩年都快要高考了還沒輪到我,后來也就沒那么想看了,擱置這么久還在在最近看完了。
小時候的我有一個夢想是做一名記者,小時候有很多夢想,因為小時候老師喜歡出這類的命題作文給我們寫,也還是很慶幸自己是在最近才看完這本書,而不是在當時的高中去看,現(xiàn)在更能對書中那些事跡有所感觸吧。
很喜歡作者這種講述故事的方法和口味,類似跟朋友聊天拉近了距離,讓人親切又有點陌生,讓我不得不夸一句不愧是個新聞人,有真實的描寫,有采訪人物直接的對話,有作者內心的感受,也留有一些空白給讀者去思考,沒有摻雜太多的主觀情緒,這個度把握得很到位,以至于700多頁的書看下來還是意猶未盡。
對于新聞,其實也是近幾年才持一個中立態(tài)度去看的,以前在自己世界里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小時候更是想要分清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漸漸的,也就覺得,所謂新聞,更多的是它想要讓你看到什么而并非事實如此,人也永遠沒有絕對的好壞,都是立場問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觀點也就不同。
這估計也是我小時候想要成為記者的原因,因為可以直接走進一個事件里面,直接面對當事人,去問去探索自己好奇的點好奇的真相,也是因為好奇心一直很強,后來覺得有些事情不知道真相會更開心,對待新聞也是我知道就好,不會過于刺激到自己的正義感,因為新聞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水面下面永遠藏著太多太多的不為人知。
最近也是真正體會到,生活和生存的區(qū)別,文章中有一句話叫“你需要參與進這個世界!敝挥姓嬲齾⑴c進這個世界,才能感受到活著。我們更多是處于一個“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狀態(tài),如果每天只是機械地進行一些類似吃飯,工作,睡覺,無法感受生活和世界產生鏈接,也就不會快樂,哪怕生活是苦悶的,乏味的,讓人厭惡的,也起碼比沒有什么欲望去生活沒有什么希望活著要強,產生的這些厭惡恰恰是因為你對生活抱有某種期待,你覺得你的生活不應該如此。
作者有些地方跟我很像,情感表達得很強烈,自己反而沒察覺,覺得自己還算是平和,她說當她回看自己的訪談節(jié)目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寫在了臉上,對方一句話讓自己聽著不舒服,表情立馬變得難看就差翻白眼了,而她當時的心境是不能表露出來哈哈其實已經不受控制地表露了,反觀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很容易掛臉,情緒想要隱藏但是隱藏不了,可能還沒有受夠社會的毒打吧,說得好聽是做自己,說得不好聽就是還太嫩了吧。
里面分了不同的章節(jié)采訪不同的人,展開不同的故事探討了不同的問題,不想劇透太多,希望如果感興趣最好去看原文啊,我的讀后感單純分享我看后的收獲也就類似朋友聊天吧。不喜歡寫一些自己都聽不懂的大道理假裝好像很有文采。
里面談到關于同性戀,在那個年代,也是第一次有正面的關于同性戀的采訪登上了央視,算是一大突破了,在很小的認知里也是男生只能喜歡女生,女生也只能喜歡男生,但其實在我們不知道這個詞的時候這類人早就存在了,只是文明越來越進步,同性戀也開始合法開始變得可以擁有幸福,很想看臺灣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但一直找不到資源,也是因為這首歌太好聽了吧,尊重任何一種愛情的存在吧。
還接受不了的一點是同性戀騙婚,為了讓家人不失望,跟不愛的人結婚生子卻改變不了是同性戀這一事實,害人害己,以后也要擦亮眼睛去分辨同性戀。后來大量了解后知道了同性戀是刻在染色體上的特征,其實一出生就已經決定了,只是有些人是后天才發(fā)現(xiàn),不是你對他說努力一下去喜歡女生吧就可以做到的,有些一開始就決定的事情多努力也沒用。
里面談到很多深刻的話題,家暴,在那個年代也是熱議的話題,作者去采訪了被家暴者,施暴者,和目睹這一切的小女孩,妻子因為長年受丈夫家暴,一次爆發(fā)中一棍子敲下去,人沒了,她說她也不知道一棍子下去就會死人,只是那一次是她十幾年來的第一次反抗,那次她以為人只是暈了過去,第二天正常上班,直到接到警察電話,她在獄中對她的小女兒說“一個人他的心再硬,也有自己心底的一角溫柔!币郧暗幕橐龊芏喽际寝r村里面的湊合過日子,沒有愛情的捆綁一生都過得太悲哀了,為了生活就去結婚,為了傳宗接代而生孩子,而沒有愛沒有責任,太苦了,希望新時代一切都是為了幸福。
最近很喜歡書里面海子有句詩“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有時候不快樂有負面情緒產生就喜歡抬頭看看天空,天空會給你回饋。
里面說到踩貓虐貓現(xiàn)象,去采訪這么做的當事人,他清醒得讓人害怕,說因為錢給得夠多,還反問說如果給你足夠多的錢你也會這樣做,一億十億也不會做,作者這樣回答,他只是淡笑說只是因為錢給得不夠多,想呵呵他了,“一個過于主動甚至積極坦白自己內心陰暗面的人,往往會讓原本想要去挖掘他內心弱點的人感到尷尬和一絲不安。他甚至都不為自己辯解一句!笨膳碌氖撬约哼養(yǎng)了一只十七年的貓,經常抱著它睡覺,人性真的是可以被金錢所撼動的嘛?太可怕了。
里面有句話說得很好“如果我們對一只貓的死亡漫不經心,我們也同樣漫不經心地蔑視人的痛苦和生命!焙芏嗍虑槎际窍嗤ǖ模枷胫笇覀冏龀鲂袨。
作者還曾在日記中寫下“作為一個記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艱難,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須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這個職業(yè)中,我愿意傾盡所有,但是,作為一個人,我是如此不安。”佩服記者這個職業(yè),將很多真相背后的東西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也是我喜歡看紀錄片的原因,真實的東西總是更能啟發(fā)人去思考。
“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彼院芏鄸|西都是潛移默化的,每天做一點點改變一點點,默默承受的東西不用說出來,不知不覺中你覺得好像沒什么變化,但是好像就是改變了很多,所以說年輕有無限可能,讓我焦慮的可能是當我不再年輕,我也可以擁有一些想要去改變的勇氣。
里面的每一篇采訪拋出來都可以有很多感悟,感受到了采訪的魅力,開始想去跟不同職業(yè)背景的人交流,進行思想的碰撞,去多聽聽不同的見解,話又說回來,我是誰啊人家憑什么理我跟我交流啊,所以好好努力,以后才會有契機遇到更多優(yōu)秀的人去平等進行思想碰撞吧。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2
她一個超級富有情感的人,報到真實富有情感。字里行間,你能看出她比常人的感情要豐富許多。和別人基于邏輯推理不同,感性又正義。
記得剛剛讀的時候,停一會兒,看一段,然后再看,再停一會兒、再忍不住看一段。有一種難以自持的辛酸,有好幾個場景好像就在我的眼前,然后鼻子酸酸的,差點兒掉淚。
柴靜這樣的感性的人,需要讓自己確信某種事物,那么需要頓悟后然后去決定的。就如她寫到去汶川采訪地震災區(qū)的那一篇:當她在看到地震過后,災區(qū)的人開始重新站起來,植物開始重新長起來………她也要孕育一個孩子了。生孩子這么自然且必然的事情,但是在她這兒,是這么表達出來,是時候了……
既有感性的一面,我說了,她也是正義的、理性的……
如果過于感性,那么作為一個媒體人,容易將新聞中引起共鳴的點,直接給你看。最后總結一下個人的看法,事實也就未免真的是事實了。特別理性的媒體人呢,有時候會不在乎人性了,就如福爾摩斯似的推理、認證、慣用冷眼去看待社會的一切。讀《看見》就會想到,這個作者應該是一個專業(yè)的作家或者至少是個大V,不管是否是,是否是所有的都是真實的,但是某種感情或者敏感都會書中引起讀者的想象、共鳴。一起來宣泄?伤齾s是個媒體人,是一名記者。似乎是正義的代表,除了追求公正,也懂了她的反復,重復的伸張自己的不能直接言明的職業(yè)情感。
富于人情味的報到,平衡的站在正義的一方,不至于過于主觀,但又不失情感。恰到好處的表達、陳述。她沒有選擇站在高處利用人性,而是躲在暗處,窺探人性。
萬事皆有難言之隱。
最后,是的,她好像應該是一個編劇、是一個導演。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個人在社會上就是扮演角色的演員”。
“我原以為這一輩子,就是每天想著怎么把一個問題問好,把衣服穿好,每天走過熟悉又局促的街道,就這么到死,沒想到還有這么一天。整個病區(qū)里只有三個病人,沒有醫(yī)生,沒有護士,沒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聲,沒有金屬托盤在什么地方叮當作響著,病區(qū)沒有任何聲音。他指著給我看墻上的黑板;上面寫著二十二個人的名字,其中十九個后面都用白粉筆寫著:肺炎,肺炎,肺炎……
離開的時候,我看見另一張病床上的`小伙子,脖子上綁著一個痰巾,上面有一些穢跡,小腿露在被子外面,全是曲張的靜脈。我們走過的時候,他連看都不看一眼。我停下來看他。他沒有昏迷,眼睛是睜著的,只是什么表情也沒有。
我妹九點來給我送東西,我讓她帶只小音箱給我。晚上在空無一人的大街上,隔著三四米遠,我讓她站。骸胺畔,走吧。”——《看見》節(jié)選
能識這樣一個人,能讀這樣一本書,在如今社會,是一種幸運。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3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床灰娝,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所以想要“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
這是書本序言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同時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犊匆姟愤@本書的作者是一名記者。這本書主要是講述了作者做記者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真實記錄,記者的親身經歷。讀完這本書后,我對于社會和社會中的人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很多時候,我們談論一件事,其實質上是在談論一個群體,一個家庭,甚至是談論人類最底層的東西。我們總是習慣性的用因果關系來形容一件事,然后匆匆忙忙的作解釋,下定論,然后判斷對與錯,殊不知現(xiàn)實中的很多人和事卻不是僅僅用對錯來作為判斷標準的。對于事件親者來說,旁觀者隨便一句漫不經心的話,會對他人生活甚至生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生活這塊幕布下,還隱藏著好多不為人知的東西,等待我們去探索和了解。
這本書嚴格來講是一些新聞報道,但是卻遠遠高于新聞報道,《看見》展現(xiàn)的更多是我們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但我們總是視而不見或者明明不了解卻自以為正確的事情,這些事情或宏大或渺小,或重要或不重要,或復雜或簡單,而這本書正是揭開了生活的石板,讓我們看到人性和生活的另一面。
比起市面上直接描寫心理的書籍,《看見》是為數(shù)不多的讓人直擊內心,讓人震撼的好書,對于人性,對于生活,對于社會百態(tài)的映射和展露,生活本身矛盾密布,尤其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即使是確鑿的事實也值得我們細細推敲,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不斷思考。
“沒有什么是不朽的”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4
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shù)其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也沒有完美的世界圖式。認為一個人,一個概念、一次訴訟就可以徹底解決現(xiàn)實問題,如果不是無知,就是智力上的懶惰。但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上,還是有一個共有的規(guī)則存在
保持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準確”是記者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己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
無論如何,你看到的總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蟲,它是像你一樣為了生存而奮斗的生命,像你一樣喜歡太陽,像你一樣懂得害怕和痛苦,現(xiàn)在,它卻變成了腐爛的肌體,就像你今后也會如此
”觀察“的實質是:不贊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已
什么是真實?真實是很豐富的,需要有強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從惡中看到真實是很單一的,人能從潔白里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里拷打出潔白
生老病死在這片土地是平淡的永恒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5
長空正滾滾過云,左邊不遠處是湖,風從湖上來,帶著暗綠色的潮氣,搖得樹如癡如醉。更遠處可見青山,兩疊,淺藍青藍,好看得像個重影,當下此刻,避人默坐,以處患憂。
湖在腳下,乳白色清涼的霧里全是青草的味兒。沒有人,聽很久,茂密的草叢深處才聽到水聲。水無所起止,只知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亂世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峽谷,自成江河湖海。
此刻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勁兒全消,自顧自地緩下來,一個溫柔的轉彎推動另一個溫柔的轉彎,無窮無盡,連石頭都被打磨得全是圓潤結實,就這么不知所終,順流而去。
采訪郝勁松時,我問過他:“你以誰的名義在訴訟?”
“公民”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區(qū)別是什么?”
“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
我問他最后一個問題:“你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這個當時三十四歲的年輕人說:“我想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6
偶然間,在隔壁自習室,看到一本書--柴靜的《看見》。很早就知道這本書了,一直以為是《看見》這本書是關于柴靜的自傳,現(xiàn)在一讀,別有洞天。
《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jié)感人。書中文字沉重,也比較有深度,需要邊認真讀邊去思考。十年看見,不僅見證了柴靜的成長歷程,也是柴靜帶我們看到一些流淌著的生命,正如書的背面作者提到的,“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同性戀、吸毒、非典患者、家暴、孩子……等等這些平常諱莫如深的事件擺在我們眼前,當這些人進入我的視角,被否認、被隔離、以至受辱,讓我們看到人性難測的一面。
看見,看后才能見到,學會去看,才能見到。畢業(yè)一年多了,看這個社會卻有好幾年了,有時候也會看的不真,看的模糊,卻還想保持一份學生的純真,不料多數(shù)時候都處于蒙昧。生命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人是可以流淌的。去看見,去了解,才能不執(zhí)拗于一個圈子,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
有時候在想,我為什么要看書呢。是充實自己還是填補寂寞,是迫不得已還是心甘情愿,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看不同的書時心境與緣由皆是截然不同的。當我剛脫身于考題的苦海,偶有閑心的翻開這本《看見》之時,由非典到最后的盧安克,正如柴靜所言,真實的萬鈞之力撼動了我。而看書,是為了讓這些我狹窄的視線外的真實,驚醒我所習慣的生活。
昨天是記者節(jié),記者=記著。我對于記者這個職業(yè)有了崇高的敬意。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7
我是把柴靜的《看見》當成短片小說集來讀的,仔細跟隨著一篇篇文案的主人公,去代入感受、想象還原那種場景和心情,時而悲傷,時而振奮……可是故事看久了,心中也不免會有所思,有所想。
我首先思考的是人性!犊匆姟芬粫姓宫F(xiàn)的最多的便是小人物的人性,正因為是聚焦于對小人物的描寫,其所展現(xiàn)的人性便能夠躲開“政治粉底”、“宣傳修容”與“道德口紅”的擦脂抹粉,最大限度的保證真實。千百年來,人們常常對人性的善與惡爭論不休,有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亦有人講性惡論,然而通過柴靜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自私夾雜著熱情,溫馨交織著仇恨,種種情感糅合在一起的復雜。
且不說孰對孰錯,單就柴靜筆下的這些小人物:母親、病人、農民工、死刑犯、維權者……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人性的真實與向利性。人的皮囊可以偽裝,但是人性容不得半點掩飾,它就是那樣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地待在那里,人的種種想法與念頭皆因其所生,而推動其的力量之源便是向利性。人生的種種痛苦皆因此而來。
人生來便被教育著去分辨這世上的一切,有了分別心,便有了種種心意,也一切與深植入人性的向利性結合在一起,便產生了今世的果。
《看見》一書中,我們看到的種種感情上的悲歡離合、交往中的折沖樽俎、犯罪前的善惡心意較量,無不體現(xiàn)著這一點。因此,我們不妨去想想,我的身體到底是誰在控制著呢?我到底是不是我呢?
因此與其緣求外物,不如反求諸己,安禪未必需山水,滅卻心頭或自涼。當我們觀照到那顆不垢不凈地人性時,便是度化一切苦厄之日。心不為外界所動,無謂善無謂惡,觀照當下。
見,看見,見不見也。
萬物皆自化,枯榮各有時。心定境自轉,意何強為之?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8
記實類的書這是第二本,之前還看過楊瀾的《一問一世界》。董卿、楊瀾、魯豫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三個主持人,我覺得她們非常有才華、有內涵,看完《看見》這本書,柴靜也是我欽佩的記者&主持人。自省、深思、倔強、有干勁兒…給人更真實、更落地兒的感覺。
我讀大學的時候她拍的《穹頂之下》可謂轟動一時,褒貶不一有人說她作秀有人說她真實,霧霾確實是一大隱患…書里第二章是2003年非典的記實只記得小時候學校放假去山上摘金銀花說可以抗非典不知道北京非典的情況,看得我心驚肉跳仿佛再經歷一遍似的,感覺自己以前經歷過假非典,很感動掉淚了…很多故事,像柴靜自己說的這只是她眾多采訪中印象深刻的一些,人生的閱歷是多么的豐富,底層中高層高層,人物、事件、人性、生活…這才是歲月的沉淀心中的內涵腦中的智慧…
工作中最開心的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有一個懂得賞識與培養(yǎng)你的領導,亦師亦友的領導難得尋覓…書中描繪的朋友、同事、領導,大家一起吃苦一起加班一起開心一起唱歌一起成長,是我向往的工作氛圍…人生真正的朋友沒幾個你的歡樂與悲傷都會因其牽動是件美好的事…
“什么是幸福?進步就是幸福。我的起點太低,所以用不著發(fā)愁別的,接下來幾十年要做的,只是讓自己從蒙昧中一點點解縛出來,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這點就踏實了!辈耢o的幸福之道。很喜歡…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19
我的雙眼每天都在觀察這個世界,形形色色的東西映入眼簾,腦子卻來不及分析和揣摩,大部分時間只是獵捕一些吸引眼球的事物,諸如《新聞調查》《焦點訪談》的報道。由此,我懷著好奇拿起了柴靜的《看見》,想看看這些報道背后的故事。
一件事物的吸引力,大多源于人的好奇,而一個個新聞報道的取材卻源于種種矛盾的火花,對它們的判斷很容易被自己感情所左右。通過他人提供的新聞線索,初到《新聞調查》的柴靜在采訪中,往往有點盛氣凌人,用壓迫式的提問讓對方啞口無言,內心浮現(xiàn)出一種游俠懲戒惡霸般的快意。但隨著欄目采訪的多元化和深入,她慢慢成熟,體會到了“真實”一詞的難以捉摸和難以判定,更懂得了如何審視矛盾雙方。我從她看待他人方式的變化中獲益,明白了從壓迫式提問的自鳴得意到展示事件雙方的平靜敘述過程中,人經歷著從暴戾之氣到沉著靜心的轉變,心境從爭到不爭的背后,隱藏著學思悟踐的自己追尋。看見他人犯錯時,正是審視自己的契機,不妨將自己代入對方的處境去思考,因為“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只是在“病友之間相互探問”。
人是一種感情動物,人性在事物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個人特殊性的形成和對于事物的理解都來源于自身周圍的環(huán)境,因此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時,本身就存在著不平等。在看待社會各種現(xiàn)象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隨著事物的表象呈現(xiàn)憤怒、彷徨、無奈、失落的狀態(tài),深入探尋時也會感到手足無措、黑白難辨,對自己的信心和成長的期待產生疑問,那往往是因為忽略了事物中那些深層的“令人內心惶然震顫的力量”。這時,迫切需要通過事物中的微觀現(xiàn)象,去找尋人類所展現(xiàn)的意志力、堅韌度、博愛心、道德觀等內容,在化繁為簡的同時也能讓內心感受到自古延續(xù)的善與惡的對抗、期待與現(xiàn)實的距離、塑造自己與隨波逐流的煩惱……不再迷失于抽絲剝繭尋找真相,執(zhí)拗于判定是非對錯。
表象的云霧漸漸吹散,內心的混沌漸漸沉淀,清澈恬靜的感覺讓人倍感舒暢。一些人用一己之力去推動事物的改革或進步,一些人奉獻自己去追求自己的理所當然,還有一些人沒有條件去付諸行動來實踐自己,只能在文字中找尋一些安慰。他們不經意間遠離了雙眼被表象遮蔽的危險,躲過了被感情左右的困局,得以品味清澈恬靜的甘甜!犊匆姟芬粫皇菐椭x者打開窺探世界的一扇窗戶,指明一條不易被普通人發(fā)現(xiàn)的小徑,如要鋪就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僅需要成長的閱歷和平適的心境,更要去自己追尋和思悟。在看見他人的同時,不要忘記去找尋自己!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0
《看見》這本書是初三時同學推薦下閱讀的,已經很長時間不曾打開了,當時年少,懵懵懂懂地讀完,并未深入思考過,甚至有些片段根本不能理解。如今,當我重新閱讀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了書里的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它關乎人性,關乎社會,關乎你我,從《看見》中,我看見了很多。
本書的作者是柴靜,一個看起來溫暖陽光平易近人的女性,可了解過她之后才知道,她絕非外表那么柔弱,她的內心強大且充滿力量。她是非典時期不懼死亡,堅持在一線為人們報道事實的拼命記者,她用自己對新聞事業(yè)的熱心,良心,忠心,為大家揭開一樁樁案例背后的故事,她用她獨特的平淡細膩又不失溫度的語言,為大家講述了她記者生涯中的所見所聞,而我有幸讀過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我喜歡這本書大概是因為它經得住時間的考量,時隔多年再打開它,仍能帶給我思考與感動。它當時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在如今看來也具有時代意義。第一章里,柴靜回憶了自己進入央視的經歷,以及對陳虻的懷念。她回憶說,陳虻曾說過“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新聞里最應該關心的是什么?柴靜的回答是“新聞里的人”。這兩句話給我的觸動很大。放在當下,這個問題更值得被探討。近十年間,信息爆炸性的增長,大數(shù)據遍布在我們生活各處,我們還沒有做好選擇的準備,信息便鋪天蓋地的像我們湮沒來,我們不夠理智,在沒有判斷力或是較低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被另有目的,居心叵測的信息蒙蔽雙眼,被錯誤地認知或看法混淆視聽。這一現(xiàn)象在微博上屢見不鮮,在這個敲鍵盤不負責任的年代,各類披著新聞人外衣的“鍵盤俠”自媒體,用指向明確,主觀性強的語言或視頻侵噬著我們的思想,這是時代的悲哀,是新聞的悲哀。作為一名新聞人,要先為人,再做新聞。
其次,給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章是“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這一章的題材是艾滋病和同性戀,這些我們平時避而不談的話題,或許是不屑于去談,或許是不敢去談。這些社會的邊緣群體總被我們忽視著,難道他們就不是社會的一部分了嗎?總有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裝作假惺惺善意的模樣說著冠冕堂皇的話,背后卻在無形之中摧毀著他們。我們都不可否認,我們當今社會的民眾對于他們的接受度和容忍度還很低,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都是限制他們的枷鎖,人們提起這些字眼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反感,不能接受,他們作為社會的底層艱難的在社會中生存著,壓抑著,經受著莫須有的攻擊和傷害,調查顯示這些人群的自殺率相當高,是什么殺死了他們?我想是那些冷漠的嘲笑和鄙視。我們說著人人平等,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得到社會平等的對待,都能有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空間,每個努力生活著的人都應該被善待,他們也一樣。
“沉默在尖叫“這章講到了家暴。我喜歡目錄里說的一句話“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后,在這里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柴靜采訪了監(jiān)獄里女性暴力重犯,里面殺死丈夫的比例高達分之七十,女人活著的大多也都是無期、死刑、死緩這種刑罰。我其實是同情她們的,她們并不像其他殺人犯那么窮兇極惡,更多的只是出于無可奈何之下對自己或是孩子的一種保護意識,采訪時,經歷過家暴的女人的描述驚人的相似。一次次的原諒換來的是更猛烈的疼虐待和侮辱,一次次因為事后的道歉和孩子心軟,可是家暴從不會停止,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shù)次,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記住這一點。家庭中的犯罪不能與平時的刑事案件一樣對待,種種社會原因家庭原因的影響下,她們往往會選擇屈服,而這只會讓家暴更變本加厲。我們必須在第一次出現(xiàn)家暴的時候就拿起法律試器維護自己權益,才不至于使事情發(fā)展到無法挖回的地步。
什么叫活著?柴靜說“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她記錄了非典時期她所見到的,在那個人人自危的時代她堅守在生死的第一線為人們報導,她也因此為人所知,她做到了一名記者應該做到的。那個我未曾深刻經歷的年代柴靜帶我看到了,在生死面前一切都顯得渺小,始終堅守在與病魔抗爭第一戰(zhàn)線的醫(yī)生們,他們難道不怕死亡嗎?他們難道沒有家人嗎?他們在與死神最接近向地方,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與死神做斗爭。作為一名醫(yī)學生,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在死亡之面前,所有人都可以退后,我們要挺上前去,為了那個溫熱的跳動。
《看見》這本書開頭的時候有一句話我一直都記得,也希望與大家共勉“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就忘了為什么出發(fā)”我們漸漸成長,從幼稚到成熟,走的越遠,越容易迷失自己迷失方向,不妨停下來看看,問問當初的我們是想變成為現(xiàn)在這樣的人嗎?成長的過程是痛苦殘酷的,但是我們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就忘了為什么出發(f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對我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謹記的一句話,在社會的洪流中,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想要的那個自己。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1
初讀柴靜的《看見》,內心或多或少會被她簡潔樸實而有力的語言震驚,折射出社會真實的各種沉痛的一面。真正的人性是如何?她一步一步地成長,帶領我們更深更多地看見這社會,了解不同人內心深處的靈魂。
“我有權選擇愛一個怎樣的人。”如果我是當時他們其中的一員,我想我一定會吼出內心滾燙的渴望。同性戀,在02年前,這群少數(shù)人被認定為“精神疾病”,后來被剔除了,法律上可以說剔除就剔除了,可在人的思想是一朝一夕能轉變得了的嗎?當時的思想教育仍是非常保守,同性戀在其他人的眼中就是異類、怪物。所以這群“患者”在社會上毫無人格,毫無尊嚴,毫無地位,他們被全社會歧視,沒人任何話語權。一個青島的男孩子,患病來求醫(yī),醫(yī)生得知他是同性戀的身份后拒絕醫(yī)治,男孩下跪乞求,可是,沒有用。他們就是這樣不被社會待見,被厭惡,被扔在隔離區(qū),界限分的如此明白。他們極度痛苦、絕望,成了心理上的絕癥患者,最后選擇自殺,悄悄逃離,從這不開心的世界上消失,尋找屬于自己、容納自己的另一個美好世界。這是誰給的?社會。
“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shù)滦,把偏見當原則!彼麄冊揪秃臀覀兠恳粋人都一樣啊,一樣工作、上學,努力活著。但他們不能公開身份,活著不是自己的生活,在意社會的各種看法。這些都不是他們的錯,卻要讓他們買單。明明是我們思想的落后與偏見,無知與愚昧,明明是我們無法接受,就因為他們的是少數(shù)群體,他們必須忍受,少數(shù)人無法發(fā)聲,僅僅因為他們是少數(shù)人,這是多么的不公。他們大多數(shù)人在前半生一直都默認為自己有病,甚至為了變成所謂的“正常人”而扭曲真實的自己去接受許多不正常的治療,比如電療。
“你再也不會有選擇同性戀的欲望了。”
“你再也不用有欲望了。”
“你好了!
真的,好了嗎?
“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tài)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這個人本身!
同性戀有錯嗎?當然沒有。本來愛一個人,是天性,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否決他人的生活權利和方式。對同性戀者來說,愛情、自由,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空氣、空間,比生命還重要。他們渴望被社會認同,被平等對待。如果可以,他們也想得到家人、朋友、社會的祝福。可在當時是個奢望。如今,全國人民呼吁共創(chuàng)和諧社會。所謂和諧,不是一百個人發(fā)出同一種聲音,而是一百個人是一百種不同的聲音并又相互尊重!翱鞓返姆绞讲恢挂环N”,同性戀和每個人都一樣,它不是異類的標簽,都為自己喜歡的生活而活,每個人都應用平等的眼光相待。當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對同性戀情侶在牽手,不要震驚地面容失色或厭惡一瞥,應莞爾一笑,給予眼神上的祝福,給予尊重。
我很喜歡一句話,“我喜歡上一個人,并不是因為他是同性而喜歡他,只是我喜歡上的這個人,剛好是同性而已。”愿所有人被世間溫柔以待。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2
讀完《看見》,內心是百感交集。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xiàn)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于黑與白之間的灰,介于喜與悲之間的”無”!耙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shù)他人構成。”現(xiàn)在我們看手機刷新聞,除了親友之間的互動,關注之人的動態(tài),以及天下大事外,許許多多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卻總是被有意無意地忽略,看不見他人,又如何能更深地認識自己?
書中有一段話,時至今日,我始終不能忘懷:聚會上,朋友說,你現(xiàn)在做的題目太邊緣了,大多數(shù)人根本不會碰到這些問題。作家野夫說:“那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是大多數(shù)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免于受辱了!笔堑,我不是沒有在新聞上看見那些人間慘劇,可我始終認為,那是極少數(shù)的情況。因為不論是我還是身邊的人,沒有誰遇到過那些事情,所以我們都十分自然都去忽略那概率幾乎為零的“不可能事件”。可事實上呢?沒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邊,自己從沒遇到過,就意味著不存在了嗎?書中有一章節(jié)“沉默在尖叫”,講的是家暴。家暴相對于書中提到的其他慘劇,算是一個比較“接地氣”的話題了。家暴是什么?我理解的無非便是夫妻之間的矛盾爭吵,氣急之下的過激行為。何為“過激”?我心中并無明確的定義;蛟S是扇臉,用腳踹……我能想到的也僅是這些了。然而,書中觸目驚心的描寫讓我充分的理解了“過激”這個詞。書中寫到:“但直到我們采訪時,在中國,一個男人仍然可以打一個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槍抵住她的后背,強暴她的姐妹,毆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眾人面前這樣做,不會受到懲罰——只因為他是她丈夫。”這才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真正過激的行為。我還是心存一絲僥幸,說不定,這只是極少數(shù)的情況呀,大多數(shù)夫妻都是恩愛的,再不濟,也不至于家暴至此。抱著這種僥幸心理,我繼續(xù)看了下去。可事情卻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事實是全國2.7億個家庭中,24.7%的女性在婚姻中曾遭受家暴,約“四分之一”。全國每年約有40萬個家庭解體,其中,25%緣于家庭暴力。特別是在離異者中,暴力事件比例則高達47.1%。68.6%女性服刑人員經歷過家暴。而可悲的是,即使這么驚人的數(shù)據擺在眼前,人們似乎也并不關注這些遭受虐待的婦女們。只有出現(xiàn)像書中提到的李陽家暴妻子,或者前段時間的蔣勁夫家暴女友事件,這樣一躍成為熱點新聞時,人們才會重新審視這一問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譴責那些名人。殊不知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還有多少人飽受其害,又有多少類似的事每天都在上演!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彼浴耙搿匆姟,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3
笛卡爾曾說過:“世界之大,而能獲得最公平分配的是常識”公平是一個大概念,平等是其中之一,人人生而平等并無貴賤之分,這是最基礎的常識。關于很多問題人們總能平等的對待,同性戀卻不是其中之一。柴靜的《看見》所寫到有關同性戀的是那么真實又那么不真實?膳碌淖屛矣X得不真實。
當今社會,對同性戀的看法“好像”慢慢有所改變,我個人看來同性戀沒什么的,愛情沒有貴賤、年齡、高矮肥瘦之分那為什么有性別之分呢?可同性戀好像天生就帶有絕癥病毒,令人厭惡,避而不及。在中國2001年之前同性戀者被稱為精神病人,之后同性戀被歸于性心理障礙,現(xiàn)上網百度是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欲。這就慢慢改變的地方,我曾以為平等的天平正在慢慢處于平衡。大多數(shù)同性戀者跟其他人一樣努力,可他們不會去公開他們的身份甚至隱藏起來,怕被人所唾棄。同性戀者被毆打,唾罵在人們眼中似乎合乎常理。書上所描述的同性戀很慘,有的父母們寧愿相信河水倒流也不愿相信有同性戀。沒那么勇敢的每天都在偽裝,有一對夫妻,丈夫是同性戀者,妻子跟他維持的九年婚姻中他總是偽裝成很喜歡女人。勇敢點的但沒敢公布的就小心翼翼的與同性陌生人交往,而場合是公廁,公共浴室。公布于眾的無不是咒罵,群眾好像想用帶著“正義”的眼光殺死他們,就是不會用“平等”的目光照亮他們。
看完書之后同學們在一塊聊同性戀,很多人對此表現(xiàn)的事不關己,說著,同性戀真慘,幸好我不是同性戀,不然爸媽不打死就是不認這個子女。也有的表現(xiàn)的什么厭惡,表示接受不了同性戀,覺得同性戀惡心。有的覺得同性戀不該被這樣對待,不厭惡但也不接受同性戀。大家都是理性的去認知卻沒感性的去看待。沒分班前,晚修下課十分鐘時在第四組的同學驚呼了一聲,接著不少人趕往第四組在窗口四處張望。慢慢的我聽到了“gay”“讓開點”“兩男”“抱在一起”……前桌跑回來拿眼睛,我問她什么情況,她有點興奮的說“是男男,第一次現(xiàn)實中見到。”接著班上有人做出作嘔的樣子,有人在窗邊特別興奮,幾乎所有人都擠去第四組了,都抱著看好戲的心態(tài)。不一會兒上課了,同學們興致缺缺的繼續(xù)晚修。現(xiàn)在想想,我真想說:“萬事皆有可能,如若被人用這樣“觀看”的是你們,你們會怎么樣?”我覺得理性的去認知的同時要感性的去看待,平等的去看待同性戀。同性戀者也是人,得到合法的平等的對待是他們的權利。
我國是不禁止信教(除邪教外)的但也不推崇信教,人人都有平等的權利信或是不信,合法就好。我希望同性戀也一樣,至少不被歧視,被平等的看待和對待,人們不在用有色眼鏡去打量,去審判。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4
最近,我們班組織了大家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書目叫做《看見》。起初,我對這本書的了解是非常少的?墒牵涍^同學的講解,我對它感到十分好奇,也充滿了熱情。通過閱讀,我知道了在人間中鮮少為人知的辛酸,那些深陷泥塘中的人,也認識了柴靜。
柴靜,一名央視主持人。她關注著社會上深受痛苦磨難的人群,用她的真誠與勇敢,用《看見》這本書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丑惡,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解救了同樣處在那樣的生活的人。柴靜讓我敬佩,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章節(jié)——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文中的阿文因吸毒而在戒毒所戒毒,殊不知這實際上是賣淫所。她絕望地說出:“我被賣了”。然后,沒有人相信,反而戒毒所變成精神病院繼續(xù)開。這是人性的扭曲吧,當時的記者和警察知道后,事情都沒有得到解決,這給違法犯罪的人更加囂張的氣焰。他們要像阿文這樣的女人在街上站街接客,要是她們想逃,就殘忍地打死她們。社會的丑惡不禁觸動了我以往對社會美好的想象,原來社會之中存在著這些不為人知的現(xiàn)象,我過了很久才慢慢平靜下來。我也在想,為什么當時的政府沒有對這件事上心,讓它得到解決,解救痛苦的人。說到底,是腐敗吧,太多的金錢誘惑使人心的善良喪失,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魔鬼。做人一定要有底線,懂得善良,讓愛在社會上傳播。人人付出一點,社會的愛就多一點。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同性戀這個名詞,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敏感的,很多人都不愿談起這個話題,甚至厭惡與嘲笑。柴靜頂著壓力,把同性戀的痛苦公之于眾,只希望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關愛。翼飛是一名舞者,也是一名同性戀患者。書中有一張他跳舞的影子,十分動人。很多人嘲笑同性戀,說他們惡心。他們也備受欺負,遭受侮辱等。他們?yōu)榱穗[藏自己,往往會與異性結婚。文中一位同性戀丈夫被妻子揭露后,他抱頭痛哭,在黑暗的閣樓中說,“我這個人就不應該結婚,我傷害了一個女人,這是我一輩子的痛”?吹竭@句話,我心里面很難過,也十分心疼。同性戀有什么錯,這不是他們所想要的,有天生的成分在里頭。他們無端接受社會的指責,父母的不解。最終,在痛苦中死去。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包容之心,愛不分性別,別讓他們痛苦,我們要給社會的關愛給他們。
生和死?嚯y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想水溶于水中。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5
血紅、橙黃、魅藍、亮綠、暗灰……這些極致鮮艷和極端灰敗的顏色勾勒了這個世界。它們繪出了溫暖的光明,也孕育了某些鮮血淋漓的事實。他們分明存在,卻因隱藏于黑暗中無人相信最終湮滅,讓人生出從未存在的幻覺。
《看見》一書與我預料中的不同,可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很多人說這本書很深刻,但是我讀完后,卻并未有如遭重擊的感覺,可能是曾閱讀許多相似的文章。但,其中的一章,卻令我頗有感觸。
它是《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其實,它真正打動我的,是它的章節(jié)名。
存在,是需要被證明的;蛟S這點會讓很多人不解,為什么呢,存在不就好了,為何還需要證明,去被人相信。其實,原因是有跡可循的。先前聽過一個傳聞: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臟停止跳動,第二次是大腦停止運作,第三次是世人已經忘記你的存在。人類是群居動物,即使是不需要一同捕食維持生存,因為只有一種相處,一同生活,一同交流,你才會被世人證明,你是存在的。
這便是人類,連生存本身,都是需要被相信的。
因為只要試想一下,若是全世界的人都認為你從未存在過,怕是你自己都會開始懷疑了,這些都是精神的力量,它們都是相信匯聚而成的。
總是會看到很多評論,因為盲目相信輿論或所謂的“正義之言”間接逼死了許多無辜之人,以此可見,“相信”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當所有人都相信一件事時,它就會變成事實,無論真相如何。記得很多年前看過的一句話,至今深受觸動,“真相如何,其實對人們來說不重要,因為他們只接受他們所相信!
所以啊,這些人不相信那些鮮血淋漓的真相啊,校園暴力,性別歧視,道德綁架,家暴……有些人不敢接受從而希望生生抹去它們的存在,被暴力的學生為什么不躲起來,女性升職一定勾搭了上司,被一定是衣著太暴露等都是這些人心中所謂的“真相”,這些才是被他們所相信的。
如果你看見了這些,我希望你能相信它們是真實存在的,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某些可接受的觀點從而抹殺掉真實。因為只有相信這些鮮血淋漓的真相的存在,這一切,才有可能從被忽略的陰影中脫離出來,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所以,相信這些存在吧,因為,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6
等啊等,盼啊盼,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到了一年一度的舞龍比賽!
來到比賽現(xiàn)場,我的心便怦怦跳得厲害,要知道,這次的舞龍表演可是讓我期盼已久的,我連做夢都在想著舞龍,而現(xiàn)在,我日思夜想的表演終于到了,你說,此時此刻我怎能不激動呢?
首先登場表演的是寧波萬里學院,只見,一條滿身閃著光的銀龍騰空而起,表演者身上還刻著五彩巨龍,只見,一顆閃著金光的龍珠從龍的眼前閃過,龍一看見龍珠便立刻像饑餓的人看見了美味的面包,一個猛虎撲食就要抓龍珠,可龍珠卻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子,邊跑邊轉起了圈,身后的巨龍緊跟著龍珠,忽然,龍珠猛得一上,又猛得鉆到了地下,而巨龍還渾然不知,翻起了滾,忽然,巨龍定睛一看,原來龍珠到了自己的身后,便猛得一轉,撲向龍珠,這可讓巨龍十分氣憤,只見它靈機一動,一躍而起,把龍珠包了起來,可龍珠仍舊上下飛舞,巨龍也跟著上下舞動,龍珠找準時機,一下沖出了“包圍”,又開始了追逐戰(zhàn)……
接著又上演了一場場無與倫比的精彩表演……看了精彩表演,我心里默想了許久,舞龍不僅需要很好體力和靈活的動作,更需要很強的團隊精神和大家完美的配合,雖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臺上精彩絕倫的表演,可有一句話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痹谶@表演的背后,更是表演者付出的無數(shù)心血和汗水,所以,只有認真的付出過,才會迎來成功的累累碩果,享受成功的喜悅!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7
我是被這個書名和作者吸引的,柴靜,通過她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記住的,為了她的孩子自費拍攝的一部片子,當時上面的數(shù)據讓我一陣心驚,看著都不敢使勁呼吸,人對未知的死亡都是有恐懼心理的,生怕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就是那樣。不出所料,《看見》一樣揭露了社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里不公開的丑和惡,并不是說喜歡看人性的另一面,只是活在生活無憂的層面,知道社會還有我不了解的更底層,卻沒想到竟會觸動至此。
同性戀,我不愿意觸碰,但我尊重他們的情感,人都是一樣,遇到的無奈多于自己能控制的事,面對這些,也只有深深的無力感。
家暴,一個很經常出現(xiàn)在社會上但卻很難根除的詞,清官難斷家務事,又能說誰對誰錯?女人的爆發(fā)力似乎只有在最后關頭才最強,不反抗則已,一旦開始,便意味著結局。家暴通常發(fā)生在男性酒后,酒精會麻痹人的神經,就像酒駕,只能立法禁止人酒后駕車,可是每個人酒后的行為都不一樣,總不能一個個規(guī)定飲酒后不能做什么,只能夫妻提高防范意識,男女是平等的,當今社會女性并不需要依附男性生活,將潛意識里男尊女卑的想法拋棄,或許有所不同。
人性的弱點存在于各個方面,即使是偉人,注定做不到十全十美,能做的,只是不斷完善自己。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8
《看見》是一部人物傳記,也可以說是柴靜從事新聞記者十年的個人成長記。這里面說到了她們采訪時的各種新聞事件,很多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描述,也有很多都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她都從另一個角度采訪和拍攝,讓事情盡量還原“真相”。
有些時候我們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問題,然后草草地就下結論,判斷對與錯。很多人和事其實都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你不了解我…你怎么知道我的過去與現(xiàn)在?你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看見》教會我們對待事情要從事物的本質去“看”去發(fā)現(xiàn)和了解,并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看見》。從而找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我們腦海里想象的畫面。更不是從事物表面上去看去發(fā)現(xiàn)并且下結論,然后想當然的判斷對與錯。無論我們做人做事也好都不應該如此。作者本人也是個不錯的新聞工作者,沒有他們這種新聞工作者我們很難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很難知道外面發(fā)生了什么事。因為我們的圈子畢竟只有那么一點,看不到(全部)。但是現(xiàn)在有科技產品(電視)讓我們有機會可以了解世界了解社會,新聞工作者就是幫我們實現(xiàn)這個愿望的“紐帶”。
感謝柴靜感謝所有新聞工作者,你們辛苦了。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篇29
我在以前還沒有看過這樣的書。
做了這樣一個比較簡單的標題,書評其實可能寫的也沒什么邏輯,但就是想說些什么。從放假前開始看,本來以為放假前能看完,到十一放假,一號到五號的奔波勞累,每天的經濟學人的文章閱讀,后面真的是看的不用心了,只是為了看完這本書,看見后面所寫的事情。
第一遍真是囫圇看完,有感于當時,過了那種感情便慢慢消退,直至現(xiàn)在的模糊甚至忘記。我所記住的,大概會一直記在心中,也讓我在以后能夠看清一些什么,看懂一些什么。
開始的“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柴靜老師這么多年或許有走遠的時候,但是都被身邊的人,被陳虻先生提醒著,回到本心進而堅持本心。現(xiàn)在的我還沒進入職場,我甚至還沒具體考慮這件事,我能否像她一樣堅持自己的職業(yè)并且找到這份職業(yè)的意義?
從開始剛當上主持人,經歷了不同的節(jié)目組,新人到資深,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最后集合在了《看見》。她讓我看見的,我或許記不大清了,但印象深刻的有雙城創(chuàng)傷,非典,同性戀,家暴,地震,留守兒童,友情,導師陳虻。這其中大部分我都沒看見過,也沒有認真去看過。但是她讓我看見了,也讓我看的比以往清楚了些,所謂社會,所謂生活,所謂體制……她的文字很真實,也很貼切,文字抓緊了我的心,我的心通過文字看見其中的所謂種種。我仿佛成長了,卻也迷茫了,我將面對的這個社會,會讓我看見什么?
【《看見》讀書筆記摘抄】相關文章:
《看見》讀書筆記07-01
《看見》讀書筆記1600字04-08
讀書筆記摘抄06-25
打開窗就能看見美麗美文摘抄07-19
筆記讀書筆記摘抄08-19
《簡愛》讀書筆記摘抄03-19
教師讀書筆記摘抄09-07
教師的讀書筆記摘抄06-28
初中讀書筆記摘抄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