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做》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想和做》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想和做》讀后感1
成功之花是每個人都想摘得的,但是如果光是腦子里空想不付諸行動那一切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題記
我愛看書,最近看了一篇名叫《想和做》的文章,從中受到的啟發(fā)很多。
每個人都有夢想,有人想著將來長大了當一名醫(yī)生,救死扶傷;有人想著長大了當宇航員遨游太空;有人想著當一名老師傳播知識;還有人想著將來當大明星受萬人矚目。而夢想有多少人能夠實現呢?很多時候夢想就是一個夢,它像一顆種子埋在土里,做著春天發(fā)芽,夏季開花,秋季就會結出豐碩果實的美夢。因為夢想者一直沒有付出行動。
每年都會有大批的大學生去考研究生,可是真正考上的人只占小部分,考場上總會有些空空的座位,為什么交了錢報了名而不去參加考試呢?只因為他們當初夢想著有一天成為研究生,去夢想中的大學繼續(xù)深造,而一本本枯燥無味的書籍要一顆安靜的心去遨游,實在痛苦,還是外面喧鬧、繽紛繁華的世界更有趣,算了,不考了。那么夢想的種子最終枯死在肥沃的土壤里,仿佛它從未有過一般。
既然想了,就把它當成必須完成的目標,無論多么的艱辛都要堅持,用汗水澆灌成功之花,那樣的花朵一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
《想和做》讀后感2
每個人都想成功,成功就是把夢想的目標變成現實。
小的時候就學到一篇課文,題目叫做《想和做》,一個人如果只會想夢想,那么,夢想永遠會在地里,在地里做著春天發(fā)芽,夏天開花,秋天收獲的夢,這就是那個不曾被破壞的夢,一個原汁原味的夢。這種人其實是成功的,因為他成了夢想家。一個人的一生一直活在不曾被受破壞的的夢里,是多么地單純,可愛!然而,生命的終結也會悄然而至,就這樣,平凡無為!還有一種人就是只知道做的人,他認為,一切事情只要自己動手了就能夠成為現實,就能夠過上幸福美滿得生活,就能夠高興的說我是很棒的'。然而,有人說他們這類人是莽夫,是匹夫。誠然,他們還缺少一種可貴的東西,那就是腦子。一個人如果沒有腦子,那么,我想他不能算作一個人,至少不能算作是一個純粹的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生活在晝夜之間,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月,不知過了多少個春夏,碌碌無為,一生和勞動為伴,身心疲憊不堪,了了一生。
成功不是夢,成功了的人把夢當成人生下一個前進的目標,把他當成前進的動力,在年華燦爛的時候把自己的未來交給了腦子和行動,在繁華的街燈后巷默默地勤勞著,默默地工作著,就是這樣,理想就在手指之間來回反復著,沒有跳躍的思想,只是一心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完成目標。
日月穿梭,光陰似箭,已到不惑之年,那個從白領隊伍里出來的知名人士不就是那個曾經在陋巷里默默工作的那個他嗎?讓我擦擦眼睛再看一看,是他嗎?哦,是他,真的是他!那種讓千百人注目的人就是這么讓人敬服;叵氘敵,那個曾經是多少人的夢想今天被他變成了現實。
有一個問題一直浮現在我的腦際,那就是一個人怎么知道自己未來會成為哪一類成功人士,自己又是怎樣定義成功的呢?后來,我想,可能是因為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有人指導吧,一個有人指導的人他的路一定走得很平坦,很有目標,漸漸地就形成了一種模式,那就是一直不懈地奮斗結果。我瞬時幡然醒悟,想要成功其實不是夢想,我們在年華燦爛的時候要敢于和繁華世界作抗爭,諸葛亮曾說“志當存高遠”,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我想大概就是成功人士為什么把它當成座右銘的道理吧!
《想和做》讀后感3
在路上隨便問一個路人:“是喜歡做想想就成的事情呢,還是喜歡做非要埋頭苦干不可的事情?”相信答案應是前者居多。本來嘛,誰都知道動動腦子不費氣力,何樂而不為?但胡繩老先生可看不慣這世道了,他不偏不倚,既貶斥了夸夸其談的“空想家”, 又教訓了無頭腦的“永動機”,把想和做的辨證關系說得頭頭是道,讓人心服口服。他大力提倡想與做的有機結合,可謂苦口婆心引導人們走入“正途”.確實讓人頗有共鳴。
我當然很贊同胡老先生的觀點,而我同樣也對這兩種走上極端的人報以無奈一笑。無論你是自視甚高,看不起實際行動,覺得只憑腦子一個嘴巴一張就能把事辦好;還是唯唯咯咯,只想服從命令,汗灑衣襟地匿身于諸事之中。到最后來,結果似乎都不令人滿意:要么得到幾句名副其實的諷刺―“光說不練”,“嘴上功夫”,要么為人所使,做牛做馬,幾番辛苦付之東流。
我們都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用在這里雖然不是很恰當,但一樣能說明問題。也許你當初還抱著應該實踐一下的念頭,但是,你源源不絕的想像讓你的雙手徽惰了,你拼命地想要琢磨出更新、更奇的想法,于是你便走上了夸夸其談的歪路。換個角度,也許你當初還抱有過要多想想的主張,而當你發(fā)現只要拼命工作,不想其他,雖然累點兒,但也是種精神偷懶時,你的勞而無功的做法也將你引向了另一條歪路。我這么假設盡管有些太夸張了,但仔細想想,也確實是這兩種類型的人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同時我想,“空想”和“蠻干”的由來應該還有著更深的社會根源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分工已經相當精細了,社會中的人們各司其職,早已成為了社會機器的固定零件,他們每天干著重復的事情,想著相同的問題,搞思想創(chuàng)意的只搞思想創(chuàng)意,干苦工勞力總干苦工勞力,想和做在社會生活中已經日漸脫節(jié)。為了適應社會,只能想的想、做的做,相安無事。這樣的話,能不出現那么多“空想家”與“蠻干手”嗎?因此,對于胡老先生所提出的解決“想做”間題的方法,對于我們學生或許能派上用場,而要面對整個社會的機制,恐怕也無能為力了吧?當然,我并提不出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是希望那些“空想家”與“蠻干手”能夠在習慣各自的生活后盡快厭煩它,重新尋找將“想”與 “做”結合得好一點的生活。這樣,也算是對自己本身能力的一種公平待遇吧!
總而言之,想和做的問題可大可小,在日常小事中、學習過程中,有時眼高手低、或埋頭蠻干都是難免的,但千萬不要將這種傾向變成了定式,一味地走極端、建議那些“空想家”與“永動機”們:勤于自檢,早些覺悟,腳踏實地的做事情,這才是擁有美好生活的先決條件。
【《想和做》讀后感】相關文章:
想和做讀后感04-19
高一《想和做》讀后感08-10
經典散文閱讀想與做05-21
和烏鴉做鄰居讀后感12-31
《和烏鴉做鄰居》讀后感04-09
和烏鴉做鄰居讀后感04-01
《我和烏鴉做鄰居》讀后感05-29
和烏鴉做鄰居讀后感作文06-09
和烏鴉做鄰居的讀后感作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