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族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烏孜別克族,中國境內(nèi)稱烏孜別克族,境外稱烏茲別克族,民族語言為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茲別克族的來歷和風俗習慣,供大家參考。
烏茲別克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曾在軍事、經(jīng)濟、文化、政治、史學、藝術等方面創(chuàng)造過卓越的成就。
烏茲別克族屬于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合型,是過渡人種,F(xiàn)代烏茲別克人主要生活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國家和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我國的烏孜別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寧、塔城和烏魯木齊以及南疆的喀什、莎車和葉城,奇臺、吉木薩爾、木壘縣烏孜別克族鄉(xiāng)。我國的烏孜別克族一般通用維吾爾語、哈薩克語。
烏孜別克族的飲食習慣
烏孜別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為主。面食以馕最為常見,其做法與維吾爾族烤馕方法大同小異,民間烤馕有油馕和肉馕之分。除油馕和肉馕外,還有窩窩馕、片馕等數(shù)種。
奶茶是烏孜別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燒奶茶一般用銅壺或鋁鍋,先將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燒煮,攪勻,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適量的食鹽即成。飲時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烏孜別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較簡單,多以切小塊的馕泡奶茶。
烏孜別克族典型食品主要有:那仁,烏孜別克族的傳統(tǒng)風味食品。用來招待貴客,食用時一般情況下用手抓食;米腸子,烏孜別克族傳統(tǒng)小吃,用羊腸、加米和佐料等灌制而成。
建筑
南疆氣候干燥溫和,降水量小,烏孜別克族居住的房子一般為平頂而稍有傾斜的長方形的土房,自成庭院。這種土木結(jié)構(gòu)的房屋墻很厚,冬暖夏涼。許多房子用土圍墻搭成,這種圍墻被稱為安集延墻,烏孜別克人則稱之為滑稽泥墻。這是一種用柵欄將土坯連接固定成一個整體的建筑物,穩(wěn)定性強,適合在沙漠或沼澤地中建造。房頂可堆放什物或曬制干果,夏季則可納涼。房前多搭有棚架,葡萄藤枝蔓延其上。室內(nèi)墻壁上有壁龕,壁龕周圍用雕花石膏鑲砌起各種各樣的圖案,內(nèi)可存放各種用具和擺設,以顯示主人的興趣愛好。室內(nèi)木柱上還刻有各種圖案。烏孜別克族有置火塘取暖的習慣。這種火塘與其他民族的火塘不同,可把褥子放在火塘上,把腳腿伸到褥子里取暖。也有在室內(nèi)挖一小坑,將火爐置于坑內(nèi)?由戏胖媚景,鋪上毯子可供坐臥。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玻璃窗,木門多成拱形,考究的'還設有拱廊。
北疆伊犁地區(qū)的烏孜別克族房屋都是土木結(jié)構(gòu)。北疆地區(qū)冬季寒冷,房屋墻壁厚實,一般比較高大寬敞,屋頂取平面略有坡度,覆草泥頂。房屋的基腳用磚堆砌或用泥包裹。屋檐用紅磚或青磚裝飾,堆砌各種花紋圖案。主體房屋延伸出廊檐。庭院以土筑墻圍成,院內(nèi)栽種花草,果木。葡萄架搭至廊檐口與整個屋宇連接起來,架下形成林蔭甬道。講究的人家還引渠水流經(jīng)院內(nèi),顯出靜穆幽遠的意境。
叼羊北疆牧區(qū)烏孜別克族牧民春夏秋季住氈房。氈房高約3米左右,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用柳木桿縱橫交錯連接成柵欄,圍成圓形。上部呈穹形,以撐桿搭成骨架。撐桿下端略彎與柵欄相接;上端插入天窗蓋的圓圈內(nèi)。外部全用毛氈覆蓋,用皮繩加固。通風透亮依靠天窗,上用一塊活動毛氈覆蓋,可隨時啟閉。冬季則多住固定的土屋或木屋。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府實行牧民定居工程,烏孜別克族牧民的居住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木壘縣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xiāng)人除了在放牧點的還居住氈房外,目前都已定居。定居新村住房由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修建,房子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正房4間,一間大客廳,一間大臥室,一間小臥室,一間廚房,面積90平方米左右。定居后,牧民實現(xiàn)了“四通”,“四有”,“四配套”。四通指通水、通電、通路、通郵;四有指有聲、有地、有暖圈、有微貯池;四配套即學校配套、糧店配套、衛(wèi)生所配套、獸醫(yī)所配套。
語言
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
烏茲別克語有三種字母:拉丁字母、西里爾字母和阿拉伯字母拼寫的文字,烏茲別克斯坦的烏茲別克族使用拉丁字母(過去使用西里爾字母),阿富汗的烏茲別克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中國的烏孜別克族亦使用阿拉伯字母,不過,在1990年以后逐漸普及了跟烏茲別克斯坦一樣的拉丁字母,越來越多的新疆烏孜別克族群眾會使用拉丁字母的烏茲別克文字。
由于烏孜別克族在中國非常分散,1949年以后,中國境內(nèi)的烏孜別克族語言文字的使用逐漸發(fā)生變化。南疆的烏孜別克人與維吾爾族雜居,基本使用維吾爾語和維吾爾文字。生活在牧區(qū)的烏孜別克人,因長期與哈薩克族雜居,基本使用哈薩克語和哈薩克文。
體育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體育活動多在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里舉行,有時也在百花盛開、陽光明媚的節(jié)假日里舉行。
由于長期和其他兄弟民族雜居相處,烏孜別克族的民間體育與維吾爾、哈薩克族大體相同,喜好賽馬、叼羊、摔跤等活動
習俗
家庭
烏孜別克族人注重父慈母愛,子女孝順。人們認為,父母給子女合適的名字并撫養(yǎng)他們長大成人,子女孝敬父母并為他們養(yǎng)老送終,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家庭和社會普遍尊重老人,愈是年長的人,愈是受到敬仰。反之,不孝敬老人的言行會招致人們唾棄。一個家庭中出現(xiàn)不慈或不孝的事件,會受到公眾輿論的譴責。
烏孜別克族家庭中,父母具有絕對權(quán)力。兒子結(jié)婚時可從家庭財產(chǎn)中分得一部分,女兒出嫁也可獲得必須的陪嫁物,但給兒子分配財產(chǎn)的多少,完全由父母決定。女子出嫁前,在娘家有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但所繼承財產(chǎn)一般要比男子少。出嫁后,須把原繼承的財產(chǎn)帶給丈夫保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烏孜別克族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男子尤其是丈夫在家庭中處于中心地位,女子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過去,一些家庭中丈夫任意虐待、打罵以至遺棄妻子,只要丈夫說聲“塔拉克”(遺棄),妻子就被拋棄了。因此,家庭內(nèi)部妻子無明顯財產(chǎn)支配權(quán),如何安排財產(chǎn),如何置辦家什,全由丈夫獨斷。如果丈夫去世,家產(chǎn)只給妻子極少一部分。這時,假如子女沒有能力繼承家產(chǎn),妻子可暫行財產(chǎn)支配權(quán),待兒子長大后,無條件交于兒子。一個家庭中如果沒有財產(chǎn)繼承人,那么,全部家產(chǎn)由清真寺收管。
禮節(jié)
烏孜別克族十分講究禮節(jié)、注重禮貌。人們之間,相助為樂,舍施為榮,友善為快。年長者被稱為“阿喀”(哥哥),“阿恰”(姐姐),年輕者被稱為“吾康”(弟弟),“森額爾”(妹妹)。平常人們見面,都要熱情問候。按傳統(tǒng)習慣,男子見面時,把右手放在左邊胸前,點頭鞠躬,并致問候;平輩女子相見時,雙手撫胸鞠躬問候,有時還擁抱。長輩一般吻幼者臉頰而互致問候,F(xiàn)在握手禮已經(jīng)越來越流行了,有的場合兩種禮節(jié)并行。
烏孜別克族人尊重老人,崇尚學識。老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社會地位。眾人相聚時,要讓老人先說話,出門時要讓老人先走;騎馬時,如果兩人共乘一騎,一般都請長者騎在前面,晚輩坐在后面;吃飯時,老人坐在上座,小孩坐在下席;晚輩不在長輩面前飲酒吸煙;路上相遇,年少者為年長者讓路。有學識的人被認為聰明、靈異,同樣受到尊敬。
文學
納瓦依五部的詩集之一《法爾哈德和希琳》烏孜別克族保存大量烏孜別克文字的文學作品,流傳較多的是敘事長詩、寓言、諺語、格言、傳說、故事、民歌等。
《阿勒帕米什》是流傳廣、影響大,有口皆碑的英雄史詩。
《墳墓中出生的孩子》是一首廣大烏孜別克族人喜聞樂見的敘事長詩。
《母駝和羔羊》,《猴子和木匠》,《烏龜和蝎子》是烏孜別克族最為著名的寓言詩。這些詩都善用比喻,引用諺語明辨是非,在輕松愉快中闡明哲理。
作家文學的產(chǎn)生,把烏孜別克文學乃至整個中亞文學推向了新高峰,對形成和鞏固烏孜別克文學語言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如格律詩注重輕重音、聲調(diào)、韻腳、復韻等,使詩句瑯瑯上口,流傳至今。
20世紀烏孜別克族文學中蜚聲文壇的詩人和文學家有福爾開提,納蘇茹拉·卡熱,許庫爾·牙里坤,比拉里·艾孜則,薩帕洪·撲拉提等
【烏茲別克族的來歷和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達斡爾族的風俗習慣及來歷習俗07-09
瑤族風俗習慣與來歷07-10
苗族的來歷與風俗習慣09-14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07-21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08-03
高山族的風俗習慣08-03
東鄉(xiāng)族的風俗習慣08-03
仡佬族的風俗習慣07-11
普米族的風俗習慣07-11
景頗族風俗習慣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