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山僧不遇作》賞析
“閑階有鳥跡,禪室無人開”這兩句是說,山寺久無人住,久無人來,臺階閑著無人過往,以致鳥的足跡留在階上;禪室久閉,無人開啟,寺院冷落異常。以階有鳥跡,室無人啟,寫山寺冷落、尋僧不遇之狀,生動、形象、傳神。
出自李白《尋山僧不遇作》
石徑入丹壑,松門閉青苔。
閑階有鳥跡,禪室無人開。
窺窗見白拂,掛壁生塵埃。
使我空嘆息,欲去仍裴回⑴。
香云徧山起⑵,花雨從天來⑶。
已有空樂好,況聞青猿哀。
了然絕世事,此地方悠哉!
注釋
⑴裴回,即“徘徊”。
、啤度A嚴(yán)經(jīng)》:樂音和悅,香云照耀。徧,同“遍”。
、恰独銍(yán)經(jīng)》:即時天雨百寶蓮花,青黃赤白,間錯粉糅。
參考譯文
石徑丹壑,松木門緊閉,地上長青苔。
閑階上滿是鳥跡,敲敲禪室無人開。
從窗戶窺見白拂塵,掛在墻壁上生滿塵埃。
使我空自嘆息,想離去又不愿意,猶豫徘徊。
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鮮花如雨從天上飛來。
空中傳來美妙的天籟,卻又聽到青猿的哀鳴。
很明顯,要了絕世事,這個地方最悠哉。
賞析
《尋山僧不遇作》 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人尋訪一位僧人卻沒有遇到,而寫下當(dāng)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臺階上是鳥停留的痕跡,禪室空寂無人,掛在窗戶上的白浮塵落滿了塵埃。作者想要離去卻對山中美景感到不舍。詩中寫出了山谷中的幽靜以及作者的猶豫,表達(dá)了作者對尋訪山僧不遇的遺憾以及對山林悠閑生活的向往之情。
詩中訪友詩的套路展現(xiàn)出了散文化傾向。詩的前六句是一種明快流程的交代:徑——壑——門——階——室——窗——壁。談不上行云流水,卻能窺見這首詩的門戶:乍看起來,不覺得有什么問題,辭章搭配得體,步履從容,但揣度二三,就為這筆清晰的流水賬而嘆息,怪它沒有更豐富的詩意進(jìn)項。但這種責(zé)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傾向,對散文化現(xiàn)象需要一次又一次關(guān)乎價值觀的認(rèn)識;散文化的感覺跟一首詩有頭有尾進(jìn)行某種敘事的憧憬有關(guān),這首詩在較短的篇幅內(nèi)寄情于一樁事情的脈絡(luò)而非關(guān)于這件事的激情,就極有可能顯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從作者的立場看,在構(gòu)思(哪怕是即興發(fā)揮)之際,“不遇”的結(jié)果已經(jīng)發(fā)生,他所進(jìn)行的描述依然顯得較為重視“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開的芳蹤是一首詩最大的賣弄點。徑之石、壑之丹、門之松、階之閑、室之禪、窗之見、壁之生……聯(lián)袂演出的情景劇并不比停頓下來獨觀一物更劃算,他只是需要記錄這一流程來測試一首詩的雅量。而這些場景的鋪墊明擺著朝“不遇”的主題靠攏,對景物的過度描寫已預(yù)告人的次要性。
根據(jù)詩詞斷定:作者不可能反寫實際情況,明明山僧不在,卻在詩句中假想兩人會談的幽趣。詩在當(dāng)時似乎還不致走到這一步。青苔、鳥跡、白拂、塵埃、無人……這一系列的環(huán)境元素雖契合抒情詩的表征,卻奉獻(xiàn)事實性依據(jù),也就是說,看起來挺雅致的,但本質(zhì)上只是一連串基本事實。只不過“青苔”一類的事實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屬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態(tài)的細(xì)菌,滋生出屬于修辭層面的`意義。
作者是在尋求一種補(bǔ)償: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須從這一無人情境中獲取詩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憑空想像“了然”的主題性意趣。無需一位具體的僧人啟發(fā),他就可以從虛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現(xiàn),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門去干什么,以及有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為何還要滯留在他處。他仿佛是這一境界的獨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屬性已顯得次要:他為自己碰巧得到這么一塊臨時的樂土,與此前所行居的塵世保持對峙,而倍感欣慰,甚至這時聽到猿聲也不免理解為這是一種得體的、贊同他的伴奏。
從事后的記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變化,以及這一旅程中的新發(fā)現(xiàn),但他并沒有觸及這一范疇,而是終止在一次世界觀的洗禮中。
【《尋山僧不遇作》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尋隱者不遇》賞析07-17
《尋隱者不遇》的片斷賞析04-16
《尋西山隱者不遇》賞析04-17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08-27
尋隱者不遇原文賞析02-24
《尋隱者不遇》翻譯賞析02-04
尋隱者不遇古詩的賞析02-12
尋隱者不遇的古詩及賞析02-12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賞析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