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的原文及賞析
《春望》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望》的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學(xué)習(xí)。
【詩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出處】
唐·杜甫《春望》。
【譯注1】
感傷時事,看到花開時淚水濺到花上;怨恨離別,聽到鳥叫也使我心驚不安。感時花濺淚:這兩句有人認(rèn)為是擬人寫法,即花兒傷時,灑下眼淚;鳥兒恨別,心驚鳴飛。
【譯注2】
寫安史之亂時感時傷別的思想感情。意謂因感傷時事,面對盛開的花朵也流涕興悲;回憶離亂中與家人隔絕時的情景,聽到鳥聲和鳴,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以麗景襯哀情,其哀倍增。含蓄深沉,真摯動人。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因感傷時事或生離死別而悲傷。
[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當(dāng)一個星期后,我離開西安時,我的心頭仍然十分依戀七賢莊一號的燈光。(徐子芳《七賢莊一號的燈光》)
二、用以形容移情現(xiàn)象,即人在傷心悲哀的時候,會移情于物,覺得周圍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與人同悲。
[例1]人在悲哀的時候,傷人墮淚,感到心灰意冷,悲觀絕望,看世界的一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鏡流、李樹珍《生活中的心理學(xué)》)
[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萬物之靈的人,才會拿自己的感情,賦予在無情的萬物身上!什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種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萬萬。(冰心《病榻囈語》)
【全詩】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①國破:指長安淪陷。古人稱京都為國。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舊存在。
、诖司湟庵^春天的城市,草木長得很茂盛。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煙稀少,故雜草叢生。
、鄞司湟庵^詩人感傷時局危殆而濺淚,覺得花上的露水也是為時局濺淚。時:時局。
、艽司湟庵^詩人愁恨與家人隔絕,覺得鳥兒也為恨別而心驚。
、莘榛穑褐笐(zhàn)爭,古代邊防軍發(fā)現(xiàn)敵人進(jìn)犯即燃起煙火向京城報警,稱烽火。三月,指時間很久。
⑥家書:親人的消息。其時杜甫家屬在鄜州,不通音信。抵萬金:值萬金。極言其難得可貴。
、叨湟庵^白發(fā)越搔越少,簡直不能插簪子了。短:少。渾欲:簡直要。勝(sheng):經(jīng)受。簪(zan):古人用來插定發(fā)髻或連冠于發(fā)的一種長針。
【鑒賞導(dǎo)示】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抒發(fā)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悲憤心情。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在長安,當(dāng)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中即景生情,抒寫了憂時傷亂的感慨。
【鑒賞】
我們仔細(xì)地咀嚼起首兩句,它表達(dá)出詩人對祖國山河草木的熱愛。長安淪陷了,滿眼山河依舊,而人事全非。正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可因為戰(zhàn)亂,荒城草木叢生,一片凄涼。一個“深”字點明了草木的.茂密,也傾吐出自己的深情;一個“在”字,表明了物是人非之感,也肯定地說出對祖國的信念與自己的凜然正氣。
三、四句承接著“國破”“城春”而來。長安淪陷了,美好的景物反而結(jié)成了深愁的種子。感念時世無常,悲恨離別,而對花濺淚,聽鳥驚心。
五、六句詩人將意思更加深入了一層,既描寫了國事,又寫到了家愁。春來三個月,一直烽火相連;一封家信,真抵得萬兩黃金!這樣的國難家愁,攪得人心都要碎了。
詩的最后,寫出了自己因焦慮憂愁而未老先衰的形象:一頭的白發(fā)越抓越少,簡直連發(fā)簪都戴不上去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料峭的春風(fēng)中,詩人登高望遠(yuǎn),只覺得兩鬢的絲發(fā)垂垂的,蕭疏的,看到人事全非,詩人喃喃自語:“長安淪陷了……”
杜詩的風(fēng)格,多種多樣。但最具有特征性,為杜甫所自道且為歷來所公認(rèn)的風(fēng)格是“沉郁頓挫”,這首詩就體現(xiàn)了這一風(fēng)格。
【鑒賞要點】
[1]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3]風(fēng)格沉郁頓挫。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頭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jìn)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后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chuàng)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名家點評
宋·司馬光: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唯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馀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比,不可遍舉。(《司馬溫公詩話》)
宋·方回:此第一等好詩。想天寶、至德以至大歷之亂,不忍讀也。(《瀛奎律髓》)
明·鐘惺:所謂“愁思看春不當(dāng)春”也(“感時”二句下)!司錉熟,入口不厭,于此見身份(“烽火”二句下)。(《唐詩歸》)
明·梅鼎祚:劉云:更深更長,乃不及此。(《李杜二家詩鈔評林》)
明·周珽:氣渾語楚。(《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明·徐用吾:子美此詩,幽情邃思,感時傷事,意在言外。(《唐詩分類繩尺》)
清·吳喬:“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睒O平常語,以境苦情真,遂同于《六經(jīng)》中語之不可動搖。(《圍爐詩話》)
清·何焯:起聯(lián)筆力千鈞。……“感時”心長,“恨別”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國也?飶(fù)無期,趨朝望斷,不知此身得睹司隸章服否?只以“不勝簪”終之,凄涼含蓄。(《義門讀書記》)
清·張謙宜:《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眰(cè)串乃見其妙。(《絸齋詩談》)
清·紀(jì)昀:語語沉著,無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瀛奎律髓匯評》)
清·沈德潛:“濺淚”、“驚心”轉(zhuǎn)因花、鳥,樂處皆可悲也(“感時”二句下)。五、六,直下(“烽火”二句下)。(《唐詩別裁》)
清·浦起龍:溫公說是詩有人物散亡,意在言外之嘆。趙汸說是詩明照應(yīng)相生、引伸作法之端。其實詞旨淺顯,不須疏解。(《讀杜心解》)
清·吳汝綸:字字沉著,意境直似《離騷》。(《唐宋詩舉要》)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jìn)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dāng)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dá)能力。存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春望》的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春望原文及賞析08-19
春望的原文及賞析07-09
《春望》原文賞析06-30
《春望》原文及賞析08-05
《春望》原文及賞析12-29
《春望詞》原文及賞析03-03
杭州春望原文及賞析07-22
《春望》原文及翻譯賞析03-05
春望原文,注釋,賞析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