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之道的國旗下講話稿
開創(chuàng)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儒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作為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誠信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代傳承與頌揚的傳統(tǒng)美德。誠信,不僅乃為人之本,立身之由,更是治世之法,安邦之道。
對于“誠信”的含義,中國的古至先賢曾做出過不同的詮釋:《禮記?樂記》中曾記載:“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孟子以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墨子曰:“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韓非子曾說:“小信誠則大信立”;中國俗語亦道:“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李白也曾感嘆:“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無論是“殺豬教子”的曾參,還是“松枝掛劍”的季禮;無論是“一諾千金”季布,還是“抱柱期信”的尾生,“言必行,行必果”的誠信美德早已深深地烙刻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之中。
翻開建安五年的歷史卷冊,曹操攻破徐州,劉張敗逃,關(guān)羽被俘。面對曹操賜賞的高官厚祿,關(guān)羽不為所動,最終過五關(guān)而斬六將,棄曹歸漢。關(guān)羽心戀故主的忠勇故事何以流傳至今?關(guān)公紅臉的忠勇形象又何以成為舞臺經(jīng)典?皆因其篤誠守信。在有關(guān)三國的正史與小說中,除了紛繁復(fù)雜的政治紛爭之外,流傳最久遠、最深入人心的還是“忠、信、禮、儀”的道德價值,其對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重提誠信之道,重新解讀誠信之義,顯然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意義。社會制度歷代更迭,社會環(huán)境不斷變遷,然而人性中必定有一些恒常不變的核心價值被傳承下來,這才是生生不息的希望之火。誠信,不僅是一項基本的道德準則,更成為了一種普遍的民間信仰。
浙江蒼南縣,一位80 歲高齡的捕魚老人,在三個兒子因遭遇臺風而命喪海底之后,仍舊不忘誠信,頂著家庭和債務(wù)的雙重壓力,走上了替子還錢的'艱辛之路。債務(wù)有憑,良知無價,就是這樣一位瘦弱而堅強的老人,以最質(zhì)樸的行動對“誠信”二字做出了最生動的詮釋。
“仁、義、禮、智、信”乃“立人”五德;人無誠信,便缺少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亦是無形的財富。是否誠實守信,不僅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品質(zhì)和道德覺悟,更將對一個人的前途和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故孔子曾奉勸世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碧固故幨幾哌^一生,憑借的是正直的為人。正直之人能安身立命,故行得正,走得遠。虛妄之人雖可蒙混乃至得勢一時,只不過“幸而免”,卻逃不脫害人禍已,難得善終的結(jié)局。
無論從個人的人生道路而言,還是從整個社會文明的進展來說,唯有守住誠信,才能擁有希望與未來。故言:人無信而不立,家無信而不齊,國無信而不強。
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孔子所倡導(dǎo)的以信為本的治世思想與為政之道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誠信為政,方可取信于民,從而政通人和。古有公孫鞅南門立木,銳意變法,推行新政的成功典范;也有周幽王戲點烽火,捉弄諸侯,終致亡國的慘痛教訓(xùn);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與政治家王安石在推行變革時更是發(fā)出了“自古驅(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的鏗鏘之聲。誠信,關(guān)乎國家的盛衰興亡,關(guān)乎民族的前途命運。
生于新時代之我輩青年,不僅有責任抵御物欲橫流、喧囂浮躁的惡俗之風,更有責任繼承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傳揚東方文明的道德精髓,保有恒常之心,堅守誠信之道,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正視自我,直面人生,為炫麗的青春書寫下燦爛輝弘的篇章。
【誠信之道的國旗下講話稿】相關(guān)文章:
交友之道國旗下的講話稿02-12
國旗下講話稿誠信11-29
誠信的國旗下講話稿06-25
誠信國旗下講話稿08-23
誠信國旗下的講話稿06-12
國旗下講話稿:誠信09-21
誠信考試誠信做人國旗下講話稿02-24
誠信國旗下講話稿:誠信是為人之本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