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濕我心作文
秋雨濕我心
七夕剛過,入秋以來的第一場雨就在這沉沉暮色*中那樣淋一漓酣暢地散入天地之間,我不知道她要洗去鵲兒們搭建虹橋而蒙塵的羽翼,還是秋風(fēng)把有情一人的離愁別緒凝結(jié)了萬千珍珠,“滴滴答答”訴說相聚的暫短,相別的惆悵?那節(jié)奏是纏一綿悱惻,又是婉柔凄清的,仿佛昨夜銀河邊訴歌的余音,裊裊地飄過城市的街巷……
云是雨的絲帶,纏繞著不盡的思緒,飄過大江南的土地。是周末的傍晚,我的心就再也無法在鍵盤上馳騁了,收拾書籍出了門,就見那云一片一片從頭頂飛過,水津津、潮一濕濕的,只要伸手抓一把,整個秋天都在懷抱中了。而雨就從這灰色*的、平平的暮云中一絲一絲洗滌滿目塵埃,漸漸地就綴成茫茫的雨幕,掛在我的發(fā)際和眉梢,倒真有點(diǎn)“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diǎn)點(diǎn)滴滴”的詩意了。
誰家秋院無風(fēng)入?何處秋窗無雨聲?”獨(dú)坐書房,聽雨聲在窗外“沙沙”的歌唱,有一種“風(fēng)雨故人來”的腳步輕輕叩擊我的心房。遙想古往今來,多少騷客詩人,總是喜歡把秋雨讀成思念和牽掛,大概緣于它不像春雨那樣的“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也不像夏雨那樣的“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她舒緩而又悠長地,深沉而零落地伴著夜色*而吟誦,節(jié)奏中就帶了濃濃的詠嘆,如繒如縷,如絲如竹,在仍然碧綠的楊樹枝葉間彈奏婉麗的心音。密時“悉悉索索”,疏時“叮叮咚咚”,人置身其間,最易于心頭泛起“鄉(xiāng)思”和“相思”的漣漪。想那個客舍似家家似寄的李商隱,聽著窗外巴山夜雨漲秋池,展讀美麗的妻子的書信,鄉(xiāng)思漫漫,鋪紙就寫下了“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詩句。這好像沒有什么悲悲切切的意味,憧憬一團(tuán)一聚的日子,夫妻剪著燈花,追憶曾經(jīng)的夜雨情景,字里行間都透著愛的溫馨。我想,他的在家日日倚門翹望陽關(guān)道的妻子,此刻一定是“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問窗外的秋雨,我那遠(yuǎn)方的人!你在哪里?你是在伏案疾書么?你是在盼著早日的相聚么?你信箋的每一個字都帶了潮一濕的雨聲么?還有那個叱咤風(fēng)云而又柔情似水的漢武帝劉徹,也是在一個千里暮云平的秋天,去山西汾-陰-祭祀天地,站在滔滔東去的汾河邊,披著秋風(fēng)秋雨,那種對曾經(jīng)給了她一個女人全部的愛的李夫人的思念,那從喉結(jié)中涌一出的詩句便都浸漬了一個男人的淚水:“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边@秋雨讓他想起了什么呢?是“夜色*闌珊”中愛的情潮么?是月色*融融中的憑欄依偎么?他一定聞到了秋雨送來夫人的蘭一香了,一定看到了李妍李夫人秋菊一樣的倩影了!敖饺绠嫞粫r多少豪杰”,在某些藝術(shù)家的筆下,劉徹往往被描繪成一個文治武功的“君主”,一位指點(diǎn)江山的'“雄杰”,似乎少了許多的人情味,而一首《秋風(fēng)辭》,不比那些空悲切的傷懷更感蕩心靈么?人性*,從來就是世間最美的風(fēng)景,雨中“鄉(xiāng)思”和“相思”就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人間最美的詩?如果癡情如火的生命,聽著這雨聲而心如止水,那該是多么地不可理喻,多么地違背人性*的本真。
哦!詩往往不在詩人們尋章摘句的苦吟中,就在雨打芭蕉的秋聲中,霜醉?xiàng)髁值那锷?中,這窗外的雨聲不就是“助秋風(fēng)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xù)”的長詩么?它閱盡千載風(fēng)光,在一個靜夜里把對于歲月的咀嚼寫進(jìn)土地的長卷,那是從《詩經(jīng)》開卷,寫滿了漢賦汪洋,唐詩氤氳,宋詞喧妍,元曲嫣紅的沉實(shí),是孔子面對大江東去,感受時間一去而不復(fù)返的沉思,是生命在淌過一個個激流和漩渦,在夕陽洛暉中轉(zhuǎn)入平江的沉靜;讓我的情思回到了稻谷金黃的故鄉(xiāng),我的父母,他們也許正在燈下清理剛剛收獲的秋實(shí);也許正在雨聲中念叨著我們何時歸來,親一吻久別的土地。這時候,風(fēng)聲、雨聲,在他們的心中就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詩;就是莊稼站在雨中,分娩一季秋色*的歌謠,聽起來那么入耳,那么熨帖,那么可心,那么地舒服,也許他們就枕著這雨聲入夢了;它寫盡生生命的滄桑,伴我在童年的白紙上寫下爛漫的憧憬,不知害羞地宣示一毛一茸茸的“青果”;送我登上青春作伴的渡頭,去追尋天涯海角的夢幻;引我走進(jìn)夕陽如血的霜秋,去品味生活的沉浮悲歡。
【秋雨濕我心作文】相關(guān)文章:
秋雨,滋潤了我的心作文08-22
秋雨潤心作文01-10
秋風(fēng)秋雨冷我心隨筆散文02-27
寒了秋雨,暖了心作文04-21
我若流淚會濕誰心抒情散文03-25
濕濕的思念作文03-19
我是秋雨作文01-20
我是秋雨的作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