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目送讀后感匯編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后感1
老實說,作為一個孩子,我可能還未曾親自目送過其他人遠去,畢竟年紀還小,就算有過,也不會有過多么復雜的情感,也不曾有過如此多的感概與思緒。
但是,被目送的經(jīng)歷,我有過多次,不知為何,記憶中的一個個片段始終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離別的每一點細節(jié),清楚到每一句叮嚀,一聲離別的話語,還有那一雙雙眼睛,那一雙雙目送兒女們離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那是目送兒女遠行的眼睛。
我總記得,每次稍遠或稍長的分別,比如去軍訓、去夏令營等,只要有條件,都是父母雙雙一起為我送別的。每次與父母分別時,父親總是默默地為我從車上取下行李后便又會靜靜地回到車里,讓母親陪我走到大巴車上,而我與他的別離似乎也格外的簡短,短到有時我甚至還來不及去再與他道一聲“再見”,給他一個擁抱。可是我永遠忘不了,那雙最后望向我的寫滿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種鼓勵、堅定與信念的眼睛。我當然知道其實他內(nèi)心會有更多的擔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間眼神的交錯給了我足夠安心,讓我感覺到什么是后盾,讓我明白,我不止一個人。
母親每每也總會催促我早點上車,好找個靠窗的座位,別再暈車了,我也總會聽話,一個人拿著包走上車,挑個靠近窗戶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靜靜地多看幾眼媽媽的身影。媽媽也會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樣靜靜地看著我。
其實,我心中也清楚的很,在那平靜的目光背后,又是怎樣復雜的思緒,不舍、擔心、緊張、期待、信任、鼓勵,或許都有,或許還有更多。這天下的父母,又有幾個不是心疼兒女的呢?每個人都是在這種自相矛盾中經(jīng)歷別離,逐漸成熟起來的。我沖窗外的媽媽搖了搖手,示意她快點走,畢竟她工作很忙,還要加班加點,她見了也點點頭,卻仍站在那里沒有挪動半步,又朝我揮了揮手,讓我別管她?粗坎晦D(zhuǎn)睛望向我的媽媽的眼睛,頓時,一股酸澀在心頭無限蔓延,親愛的媽媽,你可曾知道,我怎么舍得又怎么可能愿意離你遠去呢?
車子最終還是發(fā)動了,然后緩緩地駛離了,望向窗外,是一直在朝我招手道別的母親,哦,對,還有那角落里那輛一直未開動的車子,父親還是沒走。車子越行越遠,母親的身影從漸漸模糊到消失。可是,我卻能感覺到母親目光的追逐,我知道,縱使我在天涯海角,您的目光也從未離我遠去,是吧,親愛的媽媽?
機場上,我打開了書,翻到了這篇名為《目送》的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淚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媽媽,您們也如此嗎?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漸行漸遠嗎?您們也會目送我長大然后離您們遠去嗎?您們也會舍不得嗎?也會倔強地想我像小時候一樣留在您們身邊嗎?我恍然明白,原來目送并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宿命,我們總會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長大成人,然后目送我們的父母老去,目送我們的下一代長大。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經(jīng)歷著一次又一次目送,我們目送時間的流轉(zhuǎn),目送歲月的遠去,目送一天一天來了又去.......我們根本不必追,因為,追不到。
后來,我逐漸明白,我們的一生啊,便是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后感2
在《目送》中,我們讀到了另外一個龍應臺:不再談犀利的社會議題,不再關(guān)心國家大事,而是以溫婉細膩的筆觸,來描繪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充斥著對親人的眷戀和對命運輪回的敬重,向我們講述了一場場生命的“目送”。
龍應臺,之前沒有讀過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為什么是一個有些激進的女子,也許是因為一些道聽途說。后來知道了她的《人生三書》,講育兒與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
這一本,讓人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歸根結(jié)底,是一場一個人的旅行。這種生而為人的孤獨感,會以各種形式襲來,或和緩,或暴烈。有太多的時刻,我們要目睹太多的人離開,有形式上的,實質(zhì)上的,或短暫,或長久,或永遠。兒女的長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離,親人的疾病纏身,以及塵世最終極的告別 - 死亡。對這種孤獨感,認知應該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對,最終希望可以達到平衡與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仿佛昨天還抱在懷里,嬉戲玩耍的幾歲小兒,轉(zhuǎn)眼就成了個頭比父母還高的“大人”,從對父母無盡的依賴,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獨立,是每個身為父母之人的必經(jīng)之旅。這過程中,做父母的,會有多少的不適應,又會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鈍如我會開始求索生死大問是因為父親的死亡,像海上突來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破,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秘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 痛徹心扉,每個人都會有的經(jīng)歷,大悲的深淵,如何安渡?“ 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里,陪著我們,繼續(xù)旅程。” 愛如蓮心之燈,是我們心中永遠不滅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親至愛之人,永遠不會真的離開。而生命之旅中的愛與陪伴,希望是那一條可以載我們抵達彼岸的船。
既有相遇,便有別離,任憑緣分再怎么美好,也無法阻擋自然規(guī)律的輪回。 父母牽著孩子的小手一步步從時光深處走來,一個身影漸漸挺拔,兩個身影漸漸彎曲,最后,無論誰先放手,已長大的孩子都躲不過一個人前進的命運。 有些必要之路只準一個人走,有些風景只能獨自欣賞。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些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伸張的人!边h足的孩子們離開時的步伐是輕快的,因此他們沒有想到過再回頭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們便能輕易發(fā)現(xiàn),不茍言笑的父親淚濕眼底,多愁善感的母親已將晶瑩揮灑于離別的路上。只是,不約而同的,他們的嘴角都有一抹歡欣的笑意,輕淺卻如此清晰。
時間無情,帶走了青春,偷走了快樂,卻永遠帶不走你對父母的真心。珍惜與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
目送讀后感3
“才子當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蔽赖恼Z言讓人心醉,一行行群蟻排衙般,寫父親的離開、母親的忘卻、孩子的別離、朋友的牽掛,寫那些失敗和脆弱,寫不舍與默然,寫盡了生活的曲折和溫暖。
初讀《目送》,先是被封面所吸引,淡淡的墨綠色和鵝黃色漸深漸淺的,多窩心的色彩呵。讓我不禁就想到了泥濘的小路上,駝背的老母親撐著把黑傘,眼眶已經(jīng)紅了,但是怕女兒看到,便哽咽了下來。是對自己骨肉的不舍啊,那可是一把屎,一把尿養(yǎng)大的,看著她從哇哇啼哭的嬰兒到成熟懂事的大姑娘。而現(xiàn)在,卻要望著這樣一個親切而又陌生的背影遠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再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誰不是在父母的追望下離開,然后去追逐自己所向往的東西呢?你向往舒適、富足的生活,離開父母的視線去打拼。你或許已經(jīng)是職場精英了,了解最新的資訊,清楚最近哪種養(yǎng)生之道可以消解疲勞;那你還記得嗎?如果,我是說如果,目送你背影離開的老母親現(xiàn)在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樹下,不斷朝蔓延向村外的小路的盡頭望去,那里沒有你的影子了。因為身子骨不靈活了,她就干脆站著,免得坐下了,沒人攙扶站不起來。在她記憶中,對你的記憶也就只有她舍不得忘掉的背影了;貋戆桑退阒皇强匆谎勰愕谋秤,她也愿意啊;回來吧,人老了,是不是就招人討厭了呢,是身上那種曾經(jīng)熟悉,現(xiàn)在卻又令你厭惡的味道還是把你當成小孩子一樣照顧,讓你覺得很沒面子呢?再也許,你也還懷念那一聲聲的叮囑嗎?你早就在這條路上轉(zhuǎn)了好幾個彎,只不過怕再次離開的不舍嗎?不管是“如果”還是“也許”,回來吧,母親想忘了背影,看看兒子英俊的臉,記住它,在她老去的路上溫暖她;回來吧,所有的父母都想忘了背影,那么就在在離開時,回過頭來看著父母離開,記住他們的滄桑的背影吧。
作者龍應臺是個母親,她看著兩個兒子的背影離開,是孩子們介意母親的深情吧。每個人都擁有兩個背影,一個是兒女的背影,另一個便是父母的背影。
當父母到了另一個地方,也許就像《天藍色的彼岸》里說的那樣,他們會在那個地方等你老了,和你一起前去那個叫做天藍的彼岸的地方。龍應臺細細的、淡淡的寫著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失憶,生活還在繼續(xù),不能被周遭的雜亂所影響。
李白目送孟浩然,蘇東坡目送弟弟蘇轍,不僅僅是父母,這樣的目送就如龍應臺說的,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這般目送,帶著愛和釋懷,再多的遺憾都不過在目送中遠去,我們只能往前走,填補那些目送背影的遺憾與空缺。
父母是花,父親是石斛蘭,母親是康乃馨,他們是花,要謝的花。不要忘了,來看此花時,那一回頭的目送就將不再留下什么惆悵與空白了。
目送讀后感4
那本書講述了父母親情、閨蜜友情,每一個篇章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有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沒錯!它就是龍應臺的人生三部曲之一《目送》。
有一種舍不得你走叫《胭脂》!皨,我明天我就要走了!彼苍S正用空蒙蒙的眼睛看著窗外的天,這時立馬把臉轉(zhuǎn)過來,慌張的看著我,“要走了,什么要走呢?”這個場景多么熟悉,每次去外婆家,臨走時,外婆總是那么說“這不才剛來嗎?著急回去干嘛?再玩兒會兒!保看挝覀儽仨氹x開時,從后車窗回望,準能看見她那孤單落寞的身影。也許幾十年后,我們也會這樣吧!
有一種鐵閨蜜叫《牽掛》。“拜托,洗衣機里有洗過的衣服,忘了拿出來晾了,請你處理!”“還有冰箱里過期的東西全部丟掉,都發(fā)霉了。”“你要保重,要保重!”這是閨蜜間最平常的對話。我也有好幾個好閨蜜,我們相識七年了,這七年里我們吵過,鬧過,但更多的是幸福著,我為有這些閨蜜而幸福。她們在我難受時就會陪在我身邊,在我開心時,總會有她們與我一同分享喜悅;我們中一人獲了獎,其他人便都像是自己得了獎狀那樣開心自豪,這大概就是閨蜜吧!
有一個溫暖的家叫《寒色》。家是什么?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有了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是啊,這都是家,是一個溫暖的棲息所,是累了可以回去休息,痛了可以回去治愈,是我們永遠的港灣。如果人是一片葉子,那家就是那棵遮蔽風雨的大樹,如果人是一條魚,那家就是那片溫暖自由的海洋,如果人是一葉小舟,那家就是那個風平浪靜的港灣
有一種遺憾叫《如果》。每個人都有離開世界的那一天,這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我們誰都無法改變。如果有一天親人離開了,我們也許會埋怨自己,為什么沒有在他年輕時逼他少抽點煙?如果親人離開了,我們也許會后悔,為什么當初沒有控制著他少喝點酒?如果親人離開了,我們也許會抱怨自己為什么沒有留在他身邊?可抱怨和后悔又有何用?我們都清楚的明白,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jié)果。趁我們和親人在一起的時間還很長,就從今日開始行動吧!多么希望親人,能永遠在我們身邊陪著我們呀。
有一種擔憂叫《牽掛》。牽掛,因放心不下而想念。放心不下,是啊,年幼的時候,父母在出門前提醒我們帶好鑰匙,卻總是放心不下,一遍又一遍的詢問;在快要下雨時提醒我們帶傘,卻總是放心不下,再打個電話確定一下;我們出門在外時總放心不下我們的衣食住行,“吃飯了嗎?吃的什么呀?住在哪里”?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字眼,父母年邁時,人生就會反轉(zhuǎn),給父母打電話時總會問,“最近身體怎么樣?沒感冒吧,加沒加厚衣服。孔约鹤鰶]做飯?”幸福在彼此的牽掛中流淌。
目送著你遠去,情愫卻在我心中蔓延開來。
目送讀后感5
如果說有一部作品會讓我深深地覺得初讀不識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莫過于龍應臺的《目送》了。一個人在成立一個家庭后就會有兩種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這條路的中間,目送著父母的老去,目送著孩子的離去,目送著生命的逝去。
步入中年的邊緣,回想起父母跟自己的點滴,往往印象最深的要么就是年幼時期的那段時光,要么就是父母年邁后的歲月,至于中間的幾十年,為何總是印象模糊?我總在想,究其原因,或許那段時光我們太過急于長大,太過急于擺脫父母的呵護。走著走著,我們從被目送者成了目送者;剡^頭一看,好像又都已經(jīng)過去了,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一種成長的痕跡,撫之悵然,但卻又無處追尋。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管我怎樣熱愛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樣惋惜與你的錯過,不管我怎樣努力地要重尋那些成長的痕跡,所有的時刻仍然都要過去。在一切的痛苦與歡樂之下,生命仍然要靜靜流逝。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是的,日子,就這樣過來了,當然也應該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去。成長、遠行、離別、重聚,或者再也無法相見,所有過去的歲月像是一張蝕刻的鋼板,把每一劃的刻痕都記錄下來了,有深有淺,有滿盈有空白,有幸福也有遺憾。曾經(jīng)與你密不可分,不管什么時候都陪伴你的人,他們漸行漸遠,作為子女的我們只能望著他們的背影,想追卻也追不上,直到最后一次的目送。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是的,如果在離別之后,一切的記憶反而更加清晰,所有在相聚時被忽略了的細節(jié)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復地溫習,每一句話在回溯時都有了一層更深的含意,每一段景物在回首之時也都有了一層更溫柔的光澤,那么,不必追。
如今三五好友,靜坐閑聊,相比十五年前的青澀少年,放在面前的不是冰鎮(zhèn)雪碧可樂,更能接受的是一杯清茶。確實,回憶總在不經(jīng)意間沉淀,如風的往事,總會在腦海中劃出一段段軌跡,或淺或深,刻畫人生五味。這一生,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你和他,有些會給予我?guī)椭行┤司褪莵韼Ыo我傷害。于是我會懂得,原來不是只有好人,是會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傷害你。不過之后你會懂得,他們的到來還有另一種意義,那就是教會我們學會珍惜更好的。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們,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這時光飛逝,看滄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輪走過一圈又一圈。當我們已經(jīng)頭發(fā)花白,牙齒稀松時,還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陽回憶往事。
所以,我要感恩,從我出生一刻開始。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己,感恩擁有與失去。感恩是一種做人的方式,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處世哲學。我們要學會知恩、感恩、報恩,每個人都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把感恩化做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把感恩當做自己的.人生信條;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把感恩當做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學會感恩,學會理解愛、給予愛,學會用寬闊的胸襟包容生活。
生命之外,應該有一種東西是更長遠更重要的,應該有一種東西是值得珍惜并且好好收藏的——一顆感恩的心!
目送讀后感6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焙⑻釙r看這本書,喜歡的是它入微的細節(jié)描寫和溫柔靜好的語言。而今,時光在輕紗流霜中漸行漸遠,歲月在悄無聲息中變了容顏。我赴學離家,才覺光陰似箭,親人遠離。再度品讀《目送》,感慨萬千,早已淚眼婆娑。
《目送》是龍應臺女士在經(jīng)歷過至親死亡后提筆書寫的感悟,飽含滿滿的親情、濃濃的不舍!皩懕M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深邃,憂傷,美麗。輕輕翻開書,重寄一段過往。
曾經(jīng)我以為,長大就是鮮衣怒馬,仗劍天涯。后來,在一遍一遍目送后,我恍然,長大還意味著獨自漂泊,心中牽掛。原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曾經(jīng),年幼的弟弟想我陪他玩,若我在寫作業(yè)、在看電視,甚至只是因疲倦煩躁便會拒絕他,讓他自個兒玩。后來,要離家時,看著他恬靜美好的睡顏,我只能深深地看著,看著,好似我在“目送”他。我只想將他的模樣連同我們朝夕相處的點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曾經(jīng),日子很長,只是陪在爸媽的身旁。昨天爸爸又做了糖醋魚,今天放學媽媽又給我買了小蛋糕;上周爸媽帶我去買裙子,這周又帶我去放風箏……童年歲月是那么美好,讓人以為那段與家人相伴的甜蜜時光會一直延續(xù)。
后來,生命很短,山間果脯成養(yǎng)老枝椏。記得那個中午要離家,媽媽在廚房張羅了一大桌子菜,爸爸坐在陽臺搖椅上,摘下眼鏡,微瞇著眼,替我縫緊新校服的扣子。我看著廚房中媽媽微駝、瘦弱的背影,看著爸爸瞇著雙眼,小心翼翼穿針的側(cè)顏……父母老了,我是多么的不舍!可我只能看著,看著。
那天,要去車站了。下樓后一抬眼,媽媽站在陽臺上,連連囑咐我注意安全。爸爸的車駛離前,再次回頭,媽媽還在那兒遠遠地張望。到了車站,我接過爸爸手中的行李,道別。檢票進站前,一回頭,竟還能一下子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看見了遠處的爸爸——他一直望著我,然后朝我招招手,笑了。
這些都是自己最深切的情感體會,怎能不對《目送》產(chǎn)生共鳴?
曾經(jīng),外公幫我種花,為我做糕點,教我念詩……我相信外公會一直呵護著我。后來,老屋里堆滿白花,墻上的老風扇吱呀呀地轉(zhuǎn),唱著別離的歌。外公全身被纏上白布,旁邊是一副冰冷的深褐色棺木。我竟沒見到外公最后一面!我只能盯著那白布,深深地看著,看著。
曾經(jīng),我看著幫助了我的陌生人道別離去;看著幼時好友搬家遠去;看著畢業(yè)晚會后老師的身影淡去……我以為我們都會再相遇。后來,我看到一句話:相逢如初見,回首是一生。是啊,有些人,有些事,或許一生都無法再遇見了。
庭前,花開花落;窗外,云卷云舒。晨曦微暖,幾聲犬吠,就這么靜下來了。緩緩合上書,合上一段過往。
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曾經(jīng),我們沒心沒肺,不在意時光,不知曉離別。后來,我們真正注意到過往時光時,便明白那最真摯的情感一直珍藏于心,只是那寸寸時光,我們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曾經(jīng)……后來……有很多美好轉(zhuǎn)瞬即逝。既然醒悟了,我們更應把握時光,珍惜身邊人,心中夢,活在當下,不負韶華。
畢竟,一目送,一轉(zhuǎn)身,已是經(jīng)年。
目送讀后感7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臺了。透過一本本凝聚著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tài)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nèi)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樣桀驁而犀利,用鋒茫畢露的文字,呼吁國人為保護環(huán)境而努力,為社會腐敗而憤怒。
《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她,是那樣慈愛而溫柔,用一個母親的赤誠愛意,溫暖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步,給安德烈和飛利浦一個沒有遺憾的童年。
《親愛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樣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時,用理性的頭腦,謹慎的文字傳達自己的關(guān)切,為他分擔成長的煩惱。
而今的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多變的內(nèi)涵。
讀完《目送》,忽然想起幾天前車站的一件小事。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回想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guān)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guān)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則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jīng)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在乎他們的點點滴滴。這是關(guān)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它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赌克汀返钠呤⑽,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我們這一代的兒女,總是一次又一次將背影無情地留給父母。這自然是有個過程的,從最初上幼兒園哭喊著不愿父母離開,到習慣上學后的安之若素,到開始上寄宿高中時的表面堅強而內(nèi)心軟弱無依,到爸媽送我上大學時候的隱隱驕傲,再到如今,留在大學的城市工作后,就只春節(jié)和國慶能回趟家。而結(jié)婚后,會有更多的繁雜家事,連一年僅兩次的回家機會也不再能好好地陪伴他們。
算一算,到如今,我已離開父母快18年了。每次父母到火車站送我,進站檢票后揮手告別,便再不敢回頭,怕回過頭去,對上背后那灼灼深情殷切注視的目光。
國慶假期最后一天,回蘇的火車上,手機停機了,也連不上網(wǎng)絡(luò)。所有人都在昏昏欲睡,除了精力旺盛咋呼跑鬧的小孩。腦子里還在想著,怎樣才算是最好的父母。
我想,天下最好的父母應該是這樣,首先是努力奮斗,為下一代創(chuàng)造更好的起點。這個起點不僅僅是物質(zhì)條件方面,還應該包括身體健康、眼界視野、獨立人格,邏輯判斷能力,以及愛的能力,等等。等孩子來到這世上,陪伴他最關(guān)鍵的嬰幼兒、青少年成長期,珍惜與孩子互相依偎的這十幾年緣分,在這十幾年中,教會他除了學校所教的知識以外,其他一些基本生存能力,比如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營造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能力。
然后,就是等他翅膀慢慢長硬,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只要合乎情理,只要遵法守紀,父母所能做的只是適當提醒、理解并支持他,而絕非一意阻攔,硬叫他依照父母的意愿而改變自身的心意。
身邊太多朋友選擇了遠方,我們并不是不愛故鄉(xiāng),也不是不愛父母,我們只是愿意在最能奮斗最能吃苦的年紀,勇敢地離開舒適區(qū),在自己最心儀的地方,努力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我想,做兒女的要明白,一輩子太過短暫,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要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總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而作為父母,應該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欣慰于孩子的獨立自主就好,并送上最好的祝福。
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一輩子太過漫長,你保護不了他永遠。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
所以,那些年的背影,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9
最近,我在看龍應臺的《目送》一書,讀了其中的“目送”一篇,我感慨萬千。文中作者回憶了三個送別兒子華安上學的情景:
情景一:華安上小學第一天,和母親手牽著手,進入校園后,他邊走邊不斷地回頭,依依不舍地離開媽媽。
情景二: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在機場告別時,母子倆照例擁抱,但是兒子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情景三:華安二十一歲時上的大學,正好是作者任教的大學。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母親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雖然只是簡單的三個情景,但是卻勾勒出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孩子小的時候依戀父母,而母親也同樣依戀孩子。在孩子逐漸長大后,他們更加獨立,便嘗試擺脫父母的呵護,而母親卻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在孩子能完全獨立后,他更希望擁有自己的空間,而母親卻被拒之門外,她感覺很無奈。
讀完文章之后,我一方面感嘆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規(guī)律,另一方面又很同情這位母親那無處安放的母愛。孩子在成長,在走向獨立,而母親對于孩子的愛的方式卻永恒不變,這必然是一對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
這兩日,在朋友圈看到兩條消息,其中一條是一年級孩子的爸爸發(fā)的狀態(tài),帶孩子去游樂場玩耍,在玩碰碰車的項目時,小孩可以帶一位家長同坐一輛車玩,也可以獨自開車玩。在以前,孩子總會選擇讓父母陪著一起開車,可是這一次,孩子居然要求自己一個人玩?粗⒆右粋人也玩得很開心,做爸爸的心情有些復雜。另一條消息是,一位三年級孩子的媽媽發(fā)的狀態(tài),媽媽第一次讓孩子自己走著去上學,在樓上看著孩子小小的背影逐漸遠離,媽媽的心里一陣酸楚。
小時候孩子是完全離不開父母的,而父母也已經(jīng)習慣并享受著這種被依賴的感覺,可是,不知不覺中,孩子慢慢長大了,一點一點地變獨立了,父母感覺自己被孩子擺脫了,不被需要了,盡管當時觸動心靈的只是一件小事,但也足以傷感一陣子了。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心理落差呢?龍應臺在書中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相比作者的這種看似有些傷感的人生感悟,或許紀伯倫的《致我們的孩子》里“你的孩子不屬于你,他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jīng)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彼鶄鬟_的對于孩子觀念更為令人深思!澳闶巧⒆邮巧。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被蛟S父母只有懷著這樣的心態(tài),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等兒女長大脫離自己的時候才能淡然處之吧!
目送讀后感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心中總會感慨一番,覺得作者有種悲涼的味道,也許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離別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華安,華飛。十七歲,正值最叛逆的時刻。
他只是勉強地理解著母親的溫情,厭惡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臉上,勉強讓離他很遠的母親抱住他的影子,空蕩蕩的影子;蚴怯袝r在用餐鄙視著母親引以為傲的學識:“你怎樣才明白?”以自己相對前衛(wèi)的思想,抨擊著母親那“過時”的觀念,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著母親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施行著自我的風格,不可理喻著關(guān)于母親對于人生的見解。也許這就是代溝吧,可怕的代溝。聽著母親電話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話語,不禁心生惱怒,以同樣的方式“贈送”給母親,使母親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也變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親,一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只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忘了身后的繁華世界。
她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在問同樣的問題,期盼著女兒的回歸,疑惑著“你是我女兒嗎”的問題,有時雖然應對著自己的真正的女兒,卻依舊不認識,還一向在喊“女兒女兒,我的女兒呢”。無奈,她永遠都不明白了。也許她剛剛問過的問題會再問一遍,剛剛吃過的零食會期望你再給她一份,她認為自己沒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顧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明白了,讓做作者感到無可奈何,花兒總是要落去的,小草總是要枯萎的,再參天的大樹總有一天也會轟然倒下。使一個作為女兒的心,傷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親。一個軍人,年邁的老人。記著故鄉(xiāng),有著尊嚴,意志堅定的老軍人。
他送作者去大學,以前,卻只是送到一個無人、靜靜的地方,不想讓女兒在大學里出丑――他開的車子不夠好。雖然他很想繼續(xù)把女兒送到校門口,但是這樣的車子實在不適合送一個大學教授。在他看來,女兒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嚴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以前,他會念著《陳情表》,而音,變得婉轉(zhuǎn)凄楚,會聆聽著《四郎探母》,而潸然淚下。如今,他卻魂歸了,故里是他一向想去的地方。可滿足了他,卻使女兒心中無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小路這邊呆呆地望著遠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發(fā)出強勁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來,然而,又倏爾布滿了堅定、擔憂、不舍的堅定目光。只得看著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頭,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將所有的情感揮霍在這茫茫的空氣中,看著它們像一粒粒微塵,落到各地,消散。這是不可改變的結(jié)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別,屬于自己的親情。
【目送讀后感匯編10篇】相關(guān)文章:
《目送》讀后感【推薦】04-23
《目送》讀后感【熱門】04-17
【熱門】《目送》讀后感04-15
【精】《目送》讀后感04-13
《目送》讀后感450字04-18
目送隨筆散文11-12
《目送》經(jīng)典語錄02-08
龍應臺的《目送》優(yōu)秀筆記04-18
高中龍應臺《目送》閱讀感想04-15
《目送》的讀書筆記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