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原文及賞析
《杜鵑》原文及賞析1
杜鵑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
我昔游錦城,結(jié)廬錦水邊。有竹一頃馀,喬木上參天。
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喂其子,禮若奉至尊。
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
圣賢古法則,付與后世傳。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
今忽暮春間,值我病經(jīng)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
古詩簡介
《杜鵑》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詩詞之一。此詩是杜甫于大歷元年春在云安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圣賢和禮儀秩序的思考。杜甫的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賞析/鑒賞
【鶴注】當是大歷元年春在云安作。故云“云安有杜鵑!变ㄔ唬骸度A陽風俗錄》:杜鵑,其大如鵲而羽鳥,聲哀而吻有血,人云春至則鳴,聞其初聲者,有離別之苦,惟田家候其鳴則興農(nóng)事。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①,云安有杜鵑。
。ㄊ子浭裰卸霹N之有無,西川、云安,起下二段!抖乓堋罚浩鹩盟纳琦N,或有或無,皆就身之所歷,而自紀所聞。鵑鳴有時,西川云安,當真嗚,則聞之而謂之有。東川、涪萬,當其不鳴,則不聞而謂之無。故初拜于錦城,而云安則身病不能拜。通篇起結(jié)照應(yīng)如此。乃拘泥者見其疊用杜鵑,以為題下注。注應(yīng)止分有無二項,不應(yīng)有無參錯。若以比刺史忠逆,則云安非州,無刺史也,且嚴武亦卒矣。故誼伯、東城之說皆非也。老社變體最多,如《三絕句》疊用兩刺史,唐人有此體乎?)
①黃希曰:《白頭吟》:郭東亦有樵,郭西亦有樵。此侍起法,或本此。吳曾《漫錄》:樂府《江南詞》:“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子美正用此格。古韻西與北葉,北音悲。趙曰:連用四杜鵑,正《詩》“有酒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之勢。豈是題下注耶?
我昔游錦城,結(jié)廬錦水邊①。有竹一頃余,喬木上參天②。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③。
、偬諠撛姡骸敖Y(jié)廬在人境。”②何胥詩:“古木上參天。”③鮑照《行路難》:“中有一鳥名杜鵑,云是古時蜀帝魂!
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其子,禮若奉至尊①。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②。
(此言鳥尊杜鵑,乃承上起下之詞。奉若至尊物性所稟,猶羔雁知禮,從古皆然也。行飛識序,雁有兄弟之禮。跪乳知恩,羊有母子之禮。)
①世說杜鵑養(yǎng)子于百鳥巢,百鳥共養(yǎng)其子而不敢犯。②《春秋繁露》:“雁有行列,羔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故以為蟄!毖蜢铩堆阗x》:“鳴則相和,行則接武,前不絕貫,后不越序!
圣賢古法則①,付與后世傳。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今忽暮春間,值我病經(jīng)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②。
。ù顺小霸瓢灿卸霹N”。又敘病中哀憐之意。君臣之禮,世傳已久,即禽烏之微,猶知尊事。今病不能拜,惟有泣下悲傷而已,與前段“我見常再拜”相應(yīng)。申涵光曰:開首四語,起得奇樸。其云拜杜鵑,奇;不能拜而位,更奇。此章四句起,下三段各八句。)
①《淮南子》:“設(shè)儀立度,可為法則!雹趧㈢姡骸皳(jù)鞍長嘆息,淚下如迸泉。”趙次公曰:此詩譏世之不修臣節(jié)者,曾禽鳥之不若耳,大意與《杜鵑行》相表里。又曰:世有《杜鵑辯》,乃仙井李新元應(yīng)之作,鬻書者編入《東坡外集》詩話中。其說云:蓋譏當時刺史也。嚴武在蜀,雖橫斂刻薄,而實資中原,是西川有杜鵑。其不虔王命,擅軍旅、絕貢賦以自固,如杜克遜在梓州,是東川無杜鵑耳。涪、萬、云安,刺史微不可考。凡尊君者為有,懷貳者為無,不在乎杜鵑真有無也。其說穿鑿。
錢謙益曰:社克遜事,新舊兩書俱無之。嚴武鎮(zhèn)蜀之后,節(jié)制東川者,李奐、張獻誠也。其以梓州反者,段子璋也。梓州刺史見杜集者,有李梓州、楊梓州,未聞有杜也。既曰譏當時之刺史,不應(yīng)以嚴武并列也。逆節(jié)之臣,前有段子璋,后有崔旰、楊子琳,不當舍之而刺涪、萬之刺史微不可考者也。杜免遜既不見史傳,則亦后人偽撰耳。其文義舛錯鄙倍,必非東坡之言。
《杜鵑》原文及賞析2
原文: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詩詞賞析:
此詞選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鄭(今陜西漢中)軍職,不久改調(diào)成都參議官,投閑置散,抱負難展,失意之極,因詠啼鵑以抒懷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環(huán)境冷落渲染凄涼氣氛,以鶯燕無聲反襯杜宇啼鳴,悲涼悉苦!对~林紀事》引《詞統(tǒng)》云:“去國離鄉(xiāng)之感,觸緒紛來,讀之令人於邑!
《杜鵑》原文及賞析3
原文: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詩詞賞析: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后,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xiāng),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于是,濃重的鄉(xiāng)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好像就是故鄉(xiāng)的花。詩人的鄉(xiāng)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guī)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guī)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lián)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于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jié),它就悲鳴起來,鳴聲仿佛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晝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guī)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lián)結(jié)中,真實地再現(xiàn)了觸動鄉(xiāng)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lián)想到蜀國的子規(guī)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后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于心,此時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xiāng)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不能回到故鄉(xiāng)去。青年時代,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xiāng)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xiàn)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不料功業(yè)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覺得沒有面目見蜀中父老。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yè)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托,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xiāng)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diào)了真切如聞:子規(guī)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xiàn)了思鄉(xiāng)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guī)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于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jié)縈回,使人感到鄉(xiāng)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杜鵑》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杜鵑行原文、注釋及賞析10-18
宣城見杜鵑花 / 子原文及賞析10-15
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guī)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21
佳人原文及賞析08-22
別離原文及賞析12-13
《烏衣巷》原文及賞析11-19
出關(guān)原文及賞析11-19
《般》原文及賞析11-19
大東原文及賞析10-22
苔原文及賞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