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原文及賞析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
高適〔唐代〕
踐更登隴首,遠別指臨洮。
為問關(guān)山事,何如州縣勞。
軍容隨赤羽,樹色引青袍。
誰斷單于臂,今年太白高。
譯文及注釋
譯文:白少府帶領(lǐng)戍卒將去隴右,行將分手遠苦,直奔臨洮。試問關(guān)山送兵之事,與在州縣勞苦相比怎樣?士兵們身帶赤羽之箭,使行進的軍容更為雄壯,滿山的樹色青青,使身著青袍的白少府更為威武。料想誰可俘虜匈奴#虜,將星高照,此行定能擊敗匈奴。
注釋:白少府:名未詳。隴(lǒng)右:指唐開元元年(713年)所置之隴右節(jié)度使,治鄯州(今青海樂都縣),轄境相當(dāng)今甘肅東南部及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地區(qū)。踐更(jiàn gēng):古代服徭役時,輪到的人可以出錢雇人代替。受錢代人服役,叫“踐更”。此指服役的士卒。隴首:隴山,在今陜西省隴縣西北。臨洮(táo):即名,原稱洮州。天寶元年更名為臨洮即,治所在今甘肅臨潭,屬隴右節(jié)度使。關(guān)山事:指從軍于關(guān)山隘口行役之事。何如:何及,哪趕得上。州縣勞:任州縣勞頓之職。赤羽:赤色旗幟。樹色:指樹木的青綠色。青袍:指縣尉之服。唐代不同級苦的官員穿不同服色。斷單于臂:即斬斷單于的右臂。單于:匈奴最高首領(lǐng)的稱號,此指敵酋。古時地理方位,如面向南,則西為右,東為左。匈奴在北,面南,則西為右,故曰斷其右臂。太白:星座名,古時認為是將星。
賞析
首聯(lián)以明快的手法點明了作為遠行者的友人此行的行程緊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以士卒五更即出發(fā)而登隴山,道出軍情之急。二句中分別用一“登”字、“指”字,既示征途渺遠,又顯疾進之態(tài)。這位即將與詩人離別的遠行者,與詩人分手之后,到天快亮、東方欲曉之時就要趕到隴山,攀援登臨其山崗之上,而此行要到的地點則是處在遙遠的西北邊塞的臨洮。這樣開頭,不但表明友人離別的匆忙,同時也表明行者征人趕路的急迫。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人馬迅急,可見前方軍情緊急,形勢逼人。把這首詩中所描繪的征人出征的景況與杜甫《兵車行》開頭幾句詩所展現(xiàn)的情景相比,是非常有意思的。杜詩云:“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倍诟哌m的這首送別詩中則沒有一點這種征人出征,親朋相送的場景描繪,有的只是義無反顧的豪雄氣概。當(dāng)然杜甫詩里出征的是士兵,而高適詩里遠行的卻是護送征夫的縣尉,前者是被迫服役,后者則是渴望立功邊塞而從軍行役。這是兩詩表現(xiàn)主旨根本不同的所在,從而其思想風(fēng)格、情感色調(diào)也自然迥異。并且在表現(xiàn)手法上兩詩也顯然有所不同。杜詩是重墨鋪染,而高詩則是概括精煉!皻埜、“遠別”四字,用詞就極為簡潔,不但省去了惜別情景的展示,而且舍棄了行軍途程中的'一切耳聞目見,突出地表現(xiàn)了行人征夫一心一意手奔赴西北邊塞以求建功立業(yè)的急切心情!暗恰薄爸浮庇謩討B(tài)地表明了赴邊的迅急與行者心情的緊迫。細玩其意,“遠行”二字中似乎還包含著詩人的惜別之情。總之,詩人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以引發(fā)讀者豐富的審美聯(lián)想。
頷聯(lián)以“關(guān)山事”與“州縣勞”對比,認為從軍行役之“關(guān)山事”,還不如作“州縣”之吏那么勞頓,一為高適有任封丘尉之痛苦經(jīng)歷,故有此言;二亦可見其對軍旅生活之向往,表現(xiàn)了詩人心中隱隱的一種得意。行者所要踏上的行程,其自然條件畢竟是險惡的,征程也是艱辛的,所以承接首二句下來詩人又通過一個設(shè)問,使一開始就高昂激越的情調(diào)旋律得到一個回環(huán),由此以表現(xiàn)詩人對行者此次遠征的關(guān)切。此次遠行是由縣尉送兵赴邊,更可見當(dāng)時邊塞戰(zhàn)事的緊張,補充兵力已刻不容緩。這看似簡單明白的一問,卻含意豐富,既表現(xiàn)出詩人對行者從軍行役路途艱苦的體貼關(guān)注與惜別難舍之意,同時又贊頌了行者不畏險難的豪邁情懷。感情真摯,態(tài)度誠懇,耐人細讀。
頸聯(lián)狀疾進之軍容,詩人通過想象所描繪出的行者送兵赴邊途中的情景。赴邊征人軍容嚴(yán)正,刀槍林立,人不離鞍,馬不停蹄。姓白的縣尉參與其中,從而使這疾行猛趕、奮勇挺進的行軍隊伍中忽隱忽現(xiàn)、忽前忽后地閃現(xiàn)著標(biāo)志著縣尉作為使臣所執(zhí)旌節(jié)上的羽飾;而道路兩旁的林木,蒼蒼的樹色中也不時有縣尉所穿青袍的閃現(xiàn)。詩人側(cè)面著筆,以象征熱情之“赤色”相襯,中間“隨”字與“引”字鍛煉極為生動,既刻畫出行者隨軍奮勇前進,風(fēng)塵仆仆的勞苦形象,更刻畫了行者一往無前的氣概,以其隨身裝束之色彩,傳出士卒昂揚奮發(fā)之神態(tài),從而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氣勢豪雄的千里行軍圖;“樹色”碧綠,中間用一“引”字,使穿“青袍”之白少府和碧綠之“樹色”妙合無垠,給人以滿眼生機,以及白少府義氣慷慨之奕奕神采。“隨”、“引”二字,使詩歌具流走之勢,緊扣行軍特點!俺唷薄ⅰ扒唷倍,亮麗鮮明,頗具青春氣息。可謂達到人境渾一,詩畫交融之境界。
尾聯(lián)不直接表達唐軍必勝的信念,而以“誰斷單于臂”之反詰頓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顯示唐軍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之勢,這里自然表現(xiàn)出高適此時的一腔豪情。語言響亮有力,用典渾化無跡,此種虛處傳神,使詩歌含蘊更為深厚。
全詩的首聯(lián)寫白少府告別親友帶兵輪換到西北邊地駐防時登臨六盤山頭,遠離故鄉(xiāng)直指河西臨洮。頷聯(lián)寫自己作為守邊官吏,煩勞地方官員為了關(guān)山戰(zhàn)事辛苦帶兵換防,實在是問心有愧,對不住人家。頸聯(lián)卻筆鋒一轉(zhuǎn),語氣豪邁:奔赴邊關(guān)的將士們,軍容齊整,紅色箭羽緊隨其身,在綠色的原野上青色戰(zhàn)袍著身,格外耀眼奪目。言外之意是贊許白少府帶兵有方,軍勢威猛。尾聯(lián)詩人豪氣沖天,盡顯盛唐軍人的氣象:誰能砍斷匈奴單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懸,必有敵人進犯邊境,殺敵報國,正等待著英武的軍人和將士。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10-19
送虛白上人序原文及賞析11-02
《送遠曲》原文及賞析11-19
《送王郎》原文及賞析10-16
送邢桂州原文及賞析10-16
《送劉昱》原文及賞析10-15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原文及賞析11-24
《野人送朱櫻》原文及賞析10-18
《送湖南部曲》原文及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