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諫迎佛骨表原文及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為了讓更多人學習到文言文的精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諫迎佛骨表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者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后殷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推其年數(shù),蓋亦俱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競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群臣材識不遠,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維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數(shù)千百年已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又不許創(chuàng)立寺觀。臣常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豐人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茍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wèi)而出之于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令入宮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行吊于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賞析1:
諫迎佛骨,是中國歷史上儒佛矛盾斗爭的一個重大事件。外來宗教與本土的傳統(tǒng)思想不相適應,經過幾百年的磨合,佛教逐漸被中國人所接受。晚唐幾個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極一時。當時有識之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據(jù)儒學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見。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種激烈的形式暴發(fā)了。元和十四年是開塔的時期,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宮內供養(yǎng)三日。韓愈聽到這一消息,寫下《諫迎佛骨》,上奏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但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
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韓愈卒于長慶四年(824),過了二十一年,到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秋七月,詔天下佛寺僧尼并勒歸俗"。這是佛教"三武之難"的最后一次大劫難,又稱"會昌之難"。前兩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詔令滅佛的法難。會昌之難,時間很短,到第二年五月,新上臺的唐宣宗皇帝就"詔上京增置八寺,復度僧尼"。佛教極盛時,與官吏、百姓矛盾很深,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佛教受到嚴重打擊,元氣大傷,從此再也不能重現(xiàn)當年盛況。韓愈的文學地位大大擴大了他的反佛思想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韓愈的諫迎佛骨為唐武宗滅佛作了輿論準備。韓愈作為文學家、儒學家對宋明時代也有深刻的影響,宋明時代,儒家辯論時常指對方為"釋教"、"禪學"。朱熹把佛學當作當代的墨楊之學,要像孟子辟墨楊那樣,大破釋教,以"辟佛"為己任。總之,韓愈的諫迎佛骨,雖然在當時沒有明顯的實際效果,而在幾年、幾十年以后,他的反佛思想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影響。
賞析2:
《論佛骨表》選自《昌黎先生集》卷三十九,是韓愈所作的一篇著名的反佛文章。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長安城內發(fā)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據(jù)《舊唐書·韓愈傳》記載:“鳳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伽文佛(即釋伽牟尼)指骨一節(jié),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边@年正月,憲宗李純命中使杜英奇率宮人及僧眾持香花到法門寺迎接佛骨,“自光順門人大內,留禁中三日,乃送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就連平民百姓中,也有“廢業(yè)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yǎng)者”。韓愈時年52歲,正在長安作官,任刑部侍郎。他素不喜佛,認為這既有悖于先王之道,也不利于國計民生。于是他不惜觸怒憲宗,上疏切諫,寫了這篇《論佛骨表》。憲宗看了這篇表章,果然“龍顏大怒”,對裴度、崔群等說:“愈曰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必欲殺之而后快。后經裴度、崔群等人說情,才免其死罪,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到潮州后,又上表(即《潮州刺史謝上表》)謝恩!暗鄣帽,頗感悔,欲復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天(應為“大”)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欲復用愈”。
唐代社會佛、道、儒三家并行,其中以佛教最為昌熾,寺院林立,大批僧尼游手好閑,“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負擔,直接妨害了國計民生,嚴重地觸犯了唐王朝的利益。韓愈的《華山女》詩中,曾有一段描寫佛寺講經時的盛況:“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鐘吹螺鬧宮庭,廣張罪惡恣誘脅,聽眾狎恰排浮萍!笨梢姰敃r佛教之盛行。在這種情況下,憲宗還要大事鋪張地迎佛骨,勢必會在全國范圍內再次掀起崇佛浪潮。在一片崇佛佞佛的喧囂聲中,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獨挽逆流,冒死勸諫,揭露崇佛的危害,批判憲宗的佞佛行為,宣揚自己的反佛主張。這在客觀上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表”是一種奏議體散文,其功用如劉勰所說“表以陳情”,也可用作論事、請功、辭免等!墩摲鸸潜怼穼嶋H上是一篇勸諫文章。勸諫,應該是駁論。然而所勸的是當朝天子,當然不能直接批駁,只能正面闡述自己的論點,以論述自己觀點的正確來否定憲宗的崇佛做法。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佛不足事”。作者歷舉大量史事,由遠及近,從古到今,反復論證,逐步把問題引向深入。文章一開始,先從佞佛和皇帝壽命的關系上來分析崇佛的得失。大凡皇帝,都想長生不老,“萬壽無疆”。他們推崇佛道,也大都出于這一目的。韓愈首先列舉上古年代,佛教流入中國以前,黃帝、顓頊、堯、舜、禹及文、武、穆王長命百歲的事實,說明“此時佛法亦未人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而佛教于漢明帝時傳入中國,漢明帝卻只在位十八年。在他之后,“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只有梁武帝吃齋念佛,三次出家,在位四十八年,但他也未得善終,最后還是國破身亡。一面是“安樂壽考”,“年皆百歲”;一面是“事佛漸謹,年代尤促”。這一正一反的事實一對照,“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的結論自然得了出來。這就是本文的第一個分論點。這一段論述,針對性很強,尤其“事佛漸謹,年代尤促”一句,切中唐憲宗的要害,揭露了他崇尚佛教是因為貪生怕死的本質,難怪他要惱羞成怒,加害于人了。文中佛教由漢明帝時傳人中國一說,似依據(jù)范曄《后漢書》中的觀點。其實,佛教早在西漢就已傳入中國,只是當時尚不流行,至后漢明帝時方才興盛。
文章的第二個分論點是佞佛一事“傷風敗俗,傳笑四方”。作者引用唐高祖取消佛法的命令和唐憲宗初登極時不準度人為和尚、尼姑、道士,不準建造寺廟、道觀的事實,說明不應該推崇佛教的道理。據(jù)史載:唐高祖曾采納太史令傅奕的意見,下令“廢浮屠,老子法”,后“會傳位而上”。憲宗即位初時,亦曾施行一些振興國家的措施,不許度人為僧尼,不許創(chuàng)建寺廟只是其中之一!俺汲R詾楦咦嬷,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轉令盛也?”遵循先王之道,是古代君王必須恪守的信條,違背先王遺訓是大逆不道的。在這里,韓愈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將高祖遺訓及憲宗自己關于禁佛的詔書擺出來,旨在提醒憲宗不要違背先王祖訓及自己的初衷,做出崇佛的不智之舉。既然佞佛上背先祖之遺訓,下違本人之明詔,賢明的君主怎么能做出這種事呢?當然不能。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作者在文中對憲宗多有回護,稱他此舉為“詭異之觀,戲玩之具”。但是皇帝固然圣明,百姓卻愚不可及,容易被迷惑,還以為皇帝是真心事佛,“天子大圣,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對佛教的迷信、推崇愈演愈烈,必然會給國家?guī)砭薮蟮臑碾y。韓愈的這番話絕非危言聳聽,幾十年之后,唐懿宗時一次迎佛骨時的情景,竟與韓愈的預言驚人地相似。據(jù)唐人蘇鶚的《杜陽雜編》所載: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四月八日,佛骨入長安。自開遠門安福樓,夾道佛聲振地。士女瞻禮,僧徒道從。上御安福寺,親自頂禮,泣下沾臆。即召兩街供奉僧,賜金帛各有差。仍(命)京師耆老,元和(唐憲宗年號)迎真身者,迎真身來,悉賜銀碗錦彩。長安豪家競飾車服,駕肩彌路。四方挈老扶幼來觀者,莫不蔬素以待恩福。時有軍卒,斷左臂于佛前,以手執(zhí)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于肘行膝步,齧指截發(fā)(者)不可算數(shù)。又有僧以艾復頂上,謂之‘煉頂’。火發(fā),痛作,即掉其首呼叫,坊市少年擒之,不令動搖,而痛不可忍,乃哭臥于道上,頭頂焦爛,舉止蒼迫,凡見者無不大哂焉!笨梢婍n愈的推斷之正確。韓愈在文章中明確地表示了他對憲宗迎佛骨一事的反對態(tài)度,但是他不直言批評憲宗的行為,而是說他不過是設置一個怪異的東西,為士大夫和庶民百姓提供一個游戲賞玩的機會。這種寓貶于褒婉曲為辭的寫法是頗具匠心的。
文章的第三個分論點是:崇佛違背先王禮法,因此“佛不足事”。韓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與“先王之道”格格不入。如其身至今尚在,亦不足敬,更何況是“枯朽之骨,兇穢之余”呢?為進一步說明“佛不足事”的道理,韓愈又引證了孔夫子“敬鬼神而遠之”的名言,來強化自己的論點。圣人之言是不能違背的。古人行吊,“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的成規(guī)也不該破壞。那么“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當然是大錯而特錯了。韓愈由對憲宗的委婉批評,轉而直接抨擊他供奉“夷狄之人”的“枯朽之骨”,并且還要“親臨觀之”的荒謬行為。隨著批判的逐步深入,文章的言辭也愈見激烈。到了篇末,韓愈竟將舉國轟動,連皇帝陛下都“親臨觀之”的佛骨稱為“朽穢之物”,可見他對佛教的鄙夷到了何種程度。
韓愈在充分論證了崇佛的危害之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主張: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這也就是本文的最后一個分論點。在皇帝親自帶頭,崇佛之風甚囂塵上的情況下,能夠提出這樣堅決、果敢的主張,是很需要有一點勇氣的。從中可以反映出韓愈反佛的徹底精神。為了進一步說服憲宗,韓愈在文章的最后斬釘截鐵地說:“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边@發(fā)自肺腑的鏗鏘話語,充滿了浩然正氣和自我犧牲精神,出自一位封建士大夫之口,實在令人為之肅然。
韓愈為文,重視文章氣勢,認為作文要“正聲諧韶濩,勁氣貫金石”!墩摲鸸潜怼芬晃闹毖宰曊摚割伡{說,氣勢雄壯,語言犀利,論辯中表現(xiàn)出旺盛的斗志與強烈的道義感,富有極強的感染力。韓愈反佛的基本觀點,本無新的內容。早在唐初,傅奕便向唐高祖上疏清除釋教,認為“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反對佛教“恐嚇愚夫,詐欺庸品”,并揭露寺院僧尼“剝削民財,割截國貯”,韓愈的觀點,并沒有超過傅奕等人,然而他的文章中體現(xiàn)出的大氣磅礴的氣概,激越的文辭,確實氣勢豪橫,振聾發(fā)聵。蘇軾稱之“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潮州韓文公廟碑》),實不為過。
文章立意深刻,論理透辟,邏輯嚴密,層次分明。中唐時期,佛教猖獗,寺院經濟膨脹,是唐代主要社會矛盾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韓愈挺身而出,高舉反佛大旗,寫出了這篇著名的反佛文章。為了突出“反佛”的重大主題,全文始終緊密圍繞“佛不足事”這一中心論點結構文章,展開論述。在論述過程中,文章大量引證史料,以此為依據(jù),由遠到近,從古至今反復論證,通過正反對比,條分縷析地分析、推理,使文章主旨突出,層次分明,同時又增強了文章的鮮明性、生動性。韓愈文中所引的有些史料未必確鑿,然而由于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使之周密圓通,幾近無懈可擊。
文中感情激越,愛憎分明,情理兼?zhèn)洌Z言雄辯。本文是一篇表奏文章,以臣諫君,這就決定了文章既要義正辭嚴,據(jù)理力爭,又要委婉紆徐,苦口婆心的特點。作者一方面擺事實,講道理,曉之以理,一方面“內懷至忠”,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憲宗雖然一時激怒,欲施之以極刑,然而最終還是感受到了韓愈的良苦用心,寬宥了他。
應當看到,韓愈的反佛斗爭也有其局限性。韓愈的本意是“攘夷狄”,維護“先王之道”,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的統(tǒng)治。因此他的反佛,沒有也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諫迎佛骨表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諫逐客書原文賞析09-24
上書諫獵原文及賞析09-26
迎燕原文及賞析08-29
晏子諫殺燭鄒原文及賞析10-16
祭公諫征犬戎原文及賞析09-24
祭公諫征犬戎原文賞析09-24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賞析08-17
晏子諫殺燭鄒原文翻譯及賞析09-10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賞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