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采芳人杳》原文及賞析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調,同時又是曲牌名,屬南曲羽調。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清平樂·采芳人杳》原文及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平樂·采芳人杳
朝代:宋代
作者:張炎
原文
采芳人杳,頓覺游情少?屠锟创憾嗖莶荩偙辉姵罘至。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賞析
張炎詞以“悲秋”見長,離愁別緒,萬感情懷皆可由秋景而發(fā)。如《清平樂》(候蛩凄斷)即是一首“悲秋”名作。然而他的“傷春”之作也別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發(fā)的情懷卻是同出一源,——即傷亡國之情,感破家之痛。此詞即是其“傷春”的一篇佳作。
“采芳人杳”兩句,前句寫春光明媚,芳紅草綠,本是賞花采綠之時,然而此時卻人跡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頭攢動的景象一掃而空。后句由前句而發(fā)出“頓覺游情少”之感。張炎寫詞,寫景常借故國家鄉(xiāng)西湖之景之筆。西湖美景美不勝收,舉世聞名,然而在作者眼里,由于元兵的踐踏,西湖盛景已成過往云煙,人跡杳杳,游情慘淡。作者在此留下一個伏筆,不說元兵南掠,而言人杳,其中所含隱情,不言自明,非不想說,而不能說,也不必說也。承接上兩句,“客里看春”兩句,似乎是寫后悔錯過春時,未能飽覽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其實一句“客里看春”,客居異地,浪跡天涯,終年如無根之萍,因此看景只會“草草”,“被詩愁分了”,怎么會游興滿懷呢?
“去年燕子”兩句,借寫燕子把上文欲說而未忍多說的話,又進一步做了一點吐露。前后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更深入體會詞人的處境。張炎身世前文已知,其國破家亡卻經(jīng)常或被政治逼迫北上大都,或因生活所迫,居無家所,家無常址,如同飛燕一樣羈泊無定,浪蕩天涯。“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短短兩句話,道出作者說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切,其感深深。最后兩句“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薄耙褂辍敝甘埂傲魉浠ù喝ヒ病保咸评詈笾鳌独颂陨场罚┑囊褂辏皇窃绱杭氂,而是暮春急雨!按呋ā辈皇谴叽倩ㄩ_而是“摧花折葉”的摧殘花草。此時雨卻不是催花的`媒劑,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一“雨”雙關,透出家國身世之痛。
此詞最突出的就是對比、比興。物是人非的強烈對比滲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飄蕩無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綠的殘暴的元兵。寫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層層深入,又層層翻新。有人評價說:“羈泊之懷,托諸燕子;易代之悲,托諸夜雨,深人無淺語也!
宮調歸屬
關于“清平樂”的宮調歸屬問題,也是諸家記載不一,稍顯淆亂。前引王灼《碧雞漫志》記為越調,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督饖Y集》、柳永《樂章集》亦入越調(無射商),《宋史·樂志》、張先《張子野詞》入大石調(黃鐘商),張孝祥《于湖詞》入正宮(黃鐘宮)。此外,《樂府詩集》錄此唐時曲為大石調,為太簇商,《唐會要》入林鐘商。其之所以如此混雜,是因為古今樂律本多異名,加上北宋時期樂律的多次改變,尤其是宋仁宗景祐年間的“景祐議樂”事件,使得宮調名多歧義,相涉致誤。[1][2]
韻律聲情
“清平樂”作為較為流行的詞調,和其他流行詞調如“菩薩蠻”“望江南”等比較,體式相對較為固定,為四十六字雙調小令。其正變體有以下三種。
正體,雙調四十六字。此體格律例見五代李煜詞《清平樂·別來春半》。此體平仄韻轉換格。上闋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韻;下闋四句二十四字,三平韻。但此調亦有填單遍者。宋施岳詞,“水遙花暝,隔岸炊煙冷。十里垂楊搖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又元張肯詞“孤村雖小,幾簇人家繞。菰葉纖纖波渺渺,摘得菰根多少”,即此前段也。韋莊詞前段起句“何處游女”,“處”字仄聲。第二句“金線飄千縷”,“金”字平聲。第三句“門外馬嘶郎欲別”,“門”字平聲,“馬”字仄聲。第四句“惆悵香閨暗老”,“暗”字仄聲。又“燕拂畫簾金額”,“燕”字、“畫”字俱仄聲。換頭句“盡曰相望王孫”,“相”字平聲。第二句“塵滿衣上淚痕”,“塵”字平聲,“滿”字、“淚”字俱仄聲。又“含羞待月秋千”,“待”字仄聲。第四句“掃即郎去歸遲”,“即”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jù)此,余參趙長卿詞。
變體一,雙調四十六字。此體格律例見宋代趙長卿詞《清平樂·鴻來燕去》。此體雖然也屬于平仄韻轉換格,上闋四句四仄韻,下闋四句三平韻,但與正體的不同之處在于上結句法小異,此體上結句為六字折腰豆。柳永詞前段結句“那特地、柔腸斷”,“特”字仄聲。此調以此詞為正體,若趙詞之上結句法小異,李詞之或押仄韻,皆變體也。
變體二,雙調四十六字。此體格律例見唐代李白詞《清平樂·畫堂晨起》。此體為全仄韻格,上闋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韻,下闋四句二十四字,三仄韻,與前兩體前仄后平者不同。且下闋中非押韻句亦與前詞不同,前詞下闋第三句為非押韻句,此詞下闋第一句為非押韻句。
《清平樂》上下闋基本句式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正體上片用仄韻,加之長短句交替,顯得跌宕起伏;下片用平韻,再加上六言的雙音節(jié)奏,便感到舒緩纏綿。前起后落,疾緩分明,轉折有致,層次豐富,在內容及情緒表達上,便有較大適應性。這也是這一詞調為詞家所喜愛的重要原因。變體一與正體相較,用韻基本沒有變化,不同之處就在于變體一的上結句為六字折腰豆。該體式也有詞人創(chuàng)作,但并不常見,如柳永《清平樂·繁華錦爛》。至于最后一體,除上舉傳為李白之作外,后世詞人基本無人創(chuàng)作。另外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即只填單遍者,如宋代施岳詞“水遙花暝,隔岸炊煙冷。十里垂楊搖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實為長體之前段也。
【《清平樂·采芳人杳》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清平樂·采芳人杳原文及賞析08-27
清平樂·采芳人杳原文、注釋及賞析09-08
清平樂·采芳人杳08-09
杳杳寒山道原文及賞析08-29
杳杳寒山道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7
清平樂·懷人原文及賞析09-27
牡丹芳原文及賞析10-29
采芑原文賞析03-04
采蘩原文及賞析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