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的習俗(合集15篇)
春節(jié)的習俗1
春節(ji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春節(jié)仍有許多習俗,如:新年問候,除夕聚餐......
每年春節(jié)我都很開心。除夕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非常愉快。在一頓美味的飯后,有時我看電視,有時我和我的家人一起玩游戲,有時我去街上看煙花…春節(jié)期間我也不得不變得粗俗!
春節(jié)的習俗2
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提,小販們也掛出了紅紅的春聯(lián)和福字。過年前夕,許多人都十分忙。許多去外地打工的人都帶著大包小包的年貨,向家走去。
大年三十的晚上,媽媽就在廚房做著香噴噴的年夜飯。而我卻守候著電視機前,等待著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開始。
我喜愛的春晚終于開始了,媽媽的飯菜也準備的差不多了。哇!這一天終于來了!我們立刻開始吃飯了。我先夾了一個白菜餡的餃子,特別好吃,接著媽媽給我夾了一個海鮮味的,我搖搖頭:“媽媽,我不喜歡這個味道!”媽媽非讓我吃,還笑著說:“這個餃子最甜!”我咬了一口,見一塊水果糖在口中,酸甜可口,好吃極了!原來如果吃到了帶糖的餃子,這一年都會幸福甜蜜的。在不知不覺中新年到了,我們歡呼起來。
初一的一大早我就被鞭炮聲吵醒了。 鞭炮四響,禮花沖天,大家的歡聲笑語增添了過年的氣氛,這本是熱鬧的街道變得冷清,傳統(tǒng)的春節(jié)就這樣年復一年,一代人傳一代人的延續(xù)著……
最值得我高興的不僅僅是在過年的時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為重要的是能夠收到家人給的壓歲錢,而收壓歲錢也可以說是收紅包,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
燈火通明的居民區(qū)家家戶戶貼上了春聯(lián),請來了門神和財神以求全家人幸福安康,也寄予了新年的希望。
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春節(jié)都是差不多的,熱鬧、喜慶而祥和。
春節(jié)的前幾天,是大人們最忙的時候,張羅這張羅那,但是,卻是我們小孩子最憧憬的時候。然后爸爸媽媽給買了許多好吃的,而臥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著春節(jié)的到來。
除夕那一天晚上,當然也是我家最開心的時候,全家三口人一齊靜靜地看著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偶爾外面?zhèn)鱽韼茁暠夼诼暎矔X得特別有趣。電視里搞笑的小品,優(yōu)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這笑聲伴隨著窗外的鞭炮聲,顯得氣氛愈加歡樂。
終于要正式過年了,拜年就是我們一家首要的任務了而。每到一家,我都要說上一句吉祥話,如:“新年快樂”、“恭喜發(fā)財”等等,而爸爸媽媽則送上一份拜年時必備的禮品,主人則會拿出一個紅包遞給我,這就是我最高興的事了,于是心里盤算著這錢該怎么用,買些零食?或是文具?買點玩的也不錯,誰知一回到家就被“無情”的媽媽給收了去,我只好無奈地把這些個幻想的泡泡給吹滅了。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就到處做客,豐盛的飯菜,炫麗的燈光,大人們喝酒時的祝福包圍住了我,而我呢?則和哥哥一人拿來一大瓶飲料,東東快快地喝了個夠,哪曉得一會兒我的肚子便疼的厲害,難受極了,后悔埃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我已經(jīng)上學了,新學年的開始,將意味著春節(jié)的結(jié)束,但在這一天,我們家還是要吃元宵的,過年的氣氛絲毫沒有減弱,照舊的笑聲,照舊的喜慶,照舊的開心。
就這樣,快樂的春節(jié)過去了,每當細細回想是,總會不禁笑出聲來……
春節(jié)的習俗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敝袊56個民族。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他們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下面,就讓我講講福建的春節(jié)吧。
在福建,臘月二十三就已經(jīng)要開始“忙年”了,也就是所謂的大掃除,大掃除就是為了把一些不要的東西整理出來,也是為了“辭舊迎新”。
在臘月三十,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新的對聯(lián)和年畫。在晚上,大家都不睡覺。到了大年初一的零點,家家都開始把桌子擺在門口,拿上吃的擺放在桌上,然后開始拜公,家家在地上放鞭炮。轉(zhuǎn)眼間,每家的門口都成了火紅的一片。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起了新衣,街上是看不到人的,到了中午,大家都會拿錘子捶糍粑,再拿上一些食物,去到以前圣上的屋子里去祭拜。大人們還會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在晚上的時候,年夜飯會吃魚和餃子。之所以吃魚,是因為魚象征著“吉慶有余”;而吃餃子,則是把硬幣包在餃子里,吃到硬幣的人,這一年都會幸運。半夜的時候,大家還會出來放煙火。
在初三的時候,每戶人家都必須要殺一頭豬,然后再去祭拜。在中午的時候,還會有人來巡游。他們開著一輛輛的禮炮車,“砰!砰!……”驚天動地,人們鼓著鑼鼓邊敲邊走。非常壯觀,讓人忍不住也要一起過去。而在這幾天里,觀光拜佛的場地,到處是人山人海,擠滿了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摔倒。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一天,要吃湯圓。湯圓有各種各樣的,湯圓是“圓圓滿滿”的象征,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吃湯圓。過完元宵,福建的春節(jié)也差不多結(jié)束了,人們又恢復了以往的日子。
春節(jié)的習俗4
四川人過年愛觀“燈” 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
這邊廂,以“異國風情”為主題的自貢燈會才發(fā)散出陣陣“洋味”;那邊廂,傳統(tǒng)的成都燈會第三十五次變幻著迷人的流光。而在川中的簡陽、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賓等地,三臺風格迥異的新春燈會也次第亮燈。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
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jié)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tǒng)。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因此之故,四川燈會歷史悠久,水平高,被譽為“天下第一燈”、“中國燈會之首”。尤其是成都燈會和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構(gòu)思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郁,成了中國地方燈會之翹楚。
羊年新春前夕,已有近千年歷史的自貢燈會,“變臉”唱“洋戲”,以“異國風情”為主題,在蜀中最先亮起了花燈。燈會上,希臘、羅馬、埃及三大文明古國的經(jīng)典故事片段和名勝,如特洛伊之戰(zhàn)、埃及金字塔、天鵝湖等,通過中國傳統(tǒng)彩燈藝術(shù)的形式,得到了精彩和形象的“闡釋”。燈會設置的羅賓漢、蜘蛛俠、史努比等三十/jr/個外國卡通人物、動物的搞笑項目,讓人們頻展笑顏。除了濃濃的“洋味”,自貢燈會還首次引入北方的冰燈,將北方冰燈和南方彩燈在同一時空進行組合,引來無數(shù)看新鮮的人們。
在省會成都,今年新春燈會已是第三十五屆。于正月初一晚上正式開燈,璀璨綻放,流光溢彩,照耀著蓉城不眠的新春夜晚。文化公園內(nèi),水面、山體、建筑、樹木全都披上了漂亮的燈飾,觀燈者如鯽;園外,去年才修葺一新的琴臺故徑,在夜晚演繹著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鳳求凰”的愛情佳話,一樣是燈火輝煌,人流如織。
羊年的成都燈會“羊”氣十足,在四十二組大中型燈組和六組牌坊彩燈中,表現(xiàn)羊年喜慶的燈組占了很大比例。從西大門和東大門入園觀燈,觸目即是羊年新春的濃濃氣息。西大門“三陽開泰、丹鳳朝陽”,吉祥之氣迎面而至;東大門,三只羊采半浮雕式立在燈會的大門上,造型裝飾優(yōu)美,看燈會就像進入了羊年的“如意之門”。觀燈人三五成群,笑聲盈耳,紛紛在燈組前拍照留影。和往常一樣,好吃的成都人總忘不了在觀燈之余,到小吃展上大快朵頤,什么烤肉串呀、肥腸粉啦都是美味,食攤前圍滿了人。
“華燈入望眾星高”。在湖波蕩漾、山色旖旎的簡陽三岔湖首次舉辦的“水上燈會”,槳聲伴燈別樣美。羊年正月初一,在連接了三岔湖的六個島嶼、三個半島,水陸面積達兩平方公里的水面上/jr/,燈會正式亮相。其觀燈路線長達六公里,視野之開闊為今年四川燈會之冠,另有兩百多艘各類旅游船燈隨時待命。燈會上,目前國內(nèi)獨立燈組最高的《空中玫瑰》(八十米)讓人仰首而視,嘆為觀止。
在詩仙李白故里的江油市太白公園,江油電力之光大型燈會正在上演。該燈會由一百五十多名自貢扎燈師設計制作,規(guī)模和數(shù)量創(chuàng)江油歷年燈會之最。在川南宜賓的蜀南竹海,這個全國唯一一處以竹林景觀為主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今年春節(jié)首次舉辦了大型燈會招徠游客。蜀南竹海燈會突出竹海特色,幾乎所有的花燈都是用竹子制成,別具一格,其中“竹編東方龍”、“搖竹娘”等大型燈組更是一絕。萬頃竹海在燈火的映襯下,別有一番韻味。
四川過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初一早上吃湯圓。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shù)量也多的腌臘品,一般是臘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婦”(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nóng)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狂燈會。白天場(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平書等表演。
春節(jié)的習俗5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燦爛輝煌的文明中,積淀了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春節(jié)是大家最熟悉最喜愛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傳說從前有個怪物叫“年”。它喜歡吃人,某天它又去吃人的時候反而被人們嚇住了,匆忙逃了回去,人們便把這天叫做“過年”。
快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帖、對聯(lián)、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各家各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以增加喜慶氣氛。
除夕的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于西晉。除夕之夜,大家終夜不眠,以待明天,稱為“守歲”。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因為形似元寶,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同族挨家挨戶拜年,有的是同事相約去拜年,還有的是大家伙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
怎么樣,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感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你是否為身為炎黃子孫而倍感自豪呢?
春節(jié)的習俗6
掃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貼春聯(lián):這一習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倒貼“!弊郑捍汗(jié)貼“!弊,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春節(jié)習俗的特色:
臘月二十三:祭灶。
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lián)、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春節(jié)的習俗7
閩南一帶鄉(xiāng)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xiāng)村農(nóng)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lián)外,房門兩側(cè)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fā)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fā)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fā)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边@叫“過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干干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愿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fā)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爐中,叫“添旺”,象征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jù)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jié)奏加快,閩南鄉(xiāng)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nóng)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么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占領(lǐng)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過年而疏于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zhàn)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nèi)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guān)圣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以上就是我家鄉(xiāng)——福建的春節(jié)習俗。小伙伴,一起來,更精彩喲!
春節(jié)的習俗8
在中國,春節(jié)習俗是多彩多樣的。不光在衣著.住房有講究,就連吃的食物上也有許多含義。比如:吃圓粉,代表團團圓圓;吃火鍋,說明紅紅火火;吃魚,寓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日子甜甜蜜蜜。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那么,你知道春聯(lián)的由來嗎?相傳古代過年時,人們在桃符上題詞,稱“題桃符”。一般都是如:“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或“有令在此,諸惡遠避”等壓邪話或符咒。后來,有人在題桃符基礎(chǔ)上題聯(lián)語,聯(lián)語都是些吉家話語,對仗工整,長短對等。王安石有詩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泵鞔鷷r,才將桃符改為春聯(lián)。
接著,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壓歲夜是不能睡的,就十二點給小孩壓歲錢,象征著一生平平安安。“壓歲錢”三字本來應該寫作“壓祟錢”。因為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經(jīng)常在大年三十夜里出來害人,他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就發(fā)燒。病好了之后,聰明機靈的孩子就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家中的尊長就會用紅線穿上銅錢掛在小孩胸前,銅錢的數(shù)目與小孩的歲數(shù)相同。因為歲與祟字同音,壓歲就是壓祟,所以民間認為這樣做可以壓邪驅(qū)鬼。明清時期,壓歲錢大多是用紅繩串著給孩子。民國以后,則演變成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意為“長命百歲”;給已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在此,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財源滾滾來”!
春節(jié)的習俗9
中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過節(jié)習俗,而我的老家,位于xx省xx市xx縣,這里的春節(jié)與別的地方截然不同。
春節(jié)的前幾天,是大人們最忙的時候,忙活這忙活那。但是,我們小孩子最憧憬的時候,是爸爸媽媽買了許多好吃的,而我們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著春節(jié)的到來。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賣糖瓜的,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必須大掃除一次,還得備足年貨,可真照應了北京春節(jié)童謠: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終于要正式過年了,什么是我們一家首要的任務呢?當然是祭灶、掃塵、貼春聯(lián)、請門神掛年畫!還有,拜年也是!每到一家,我都要說上一句吉祥話,如:“新年快樂”、“恭喜發(fā)財”……而爸爸媽媽則送上一份拜年時必備的禮品,親戚朋友們則會拿出一個紅包遞給我,這是我最高興的事了,于是心里盤算著這錢該怎么用,買些零食?或是文具?買點玩的也不錯,誰知,一回家就被“無情”的媽媽給收了去,我只好無奈地把這些幻想的泡泡給吹滅了。
除夕那天晚上,也是我家最開心的時候。全家人一齊吃完年夜飯,再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還有看花燈、吃元宵、放花炮的習俗。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
春節(jié)的習俗10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shù)膮R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guān)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shù)淖欤屗麆e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shù)淖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shù)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diào)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nèi)。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jù)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于灶王爺?shù)膩須v,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jīng)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jù)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nóng)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jù)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夸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后,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聽他吩咐,現(xiàn)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于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xiàn)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后,經(jīng)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后,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zhèn)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xiāng)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xiāng)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后,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guī)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掃塵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guān)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經(jīng)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wǎng)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fā)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wǎng),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后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春聯(lián)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qū)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xù)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lián)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jù)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lián)“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lián)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lián)的出現(xiàn)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lián)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lián)。他在金陵(現(xiàn)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lián)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lián)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lián)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lián)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xiàn)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lián)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對聯(lián)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lián)的風俗。
年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lián),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jié)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lián)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
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炔噬戤嫛⒁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gòu)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于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shù)感染更為強烈。
民間流傳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間,算是送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有些老奶奶在臨睡前常逗孩子說:"快把鞋藏好,別讓老鼠偷走當花轎了。"此話即源于此。因此,年畫《老鼠娶親》特別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jiān)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xiàn)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guān)懷與撫養(yǎng)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云鄉(xiāng)撰寫的《燕京鄉(xiāng)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guān)。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zhì),有些酒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jù)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shù)、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xiāng)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后,經(jīng)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后,逐人飲少許。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chǎn)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guī)模盛行此俗,但在節(jié)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guān)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zhuǎn)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jīng)·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
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墒怯械牡胤,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qū)⑺鼡舻梗儆么骤F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jié)盛大的喜慶情景,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紅樓夢》中也有描繪:"院子內(nèi)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的花炮。說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云’、’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jīng)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后,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jié)期間,各街巷通衢里,大戶人家懸燈結(jié)彩。街頭巷尾,鄉(xiāng)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xiāng)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體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jié),開封府放關(guān)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jié)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guān)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lián)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壓歲錢
派"紅包"是華人春節(jié)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fā)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jù)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jié)日所需的東西。
現(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shù)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xiāng)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xiāng)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guān)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說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說法二:
"財神"何許人也?根據(jù)《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并統(tǒng)領(lǐng)"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guān)。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jù)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兇,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zhí)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帥職掌除瘟翦虐,驅(qū)病禳災。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并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
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fā)。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zhí)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guān)圣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jīng)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fā)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jié)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guān)圣帝君即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傳說關(guān)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shù),發(fā)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guān)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guān)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guān)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guān)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guān)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農(nóng)歷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盛行于明清民國,迄今猶流傳民間,唯"財神"即所謂趙公元帥,據(jù)說早在殷商時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閑事,站在商紂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游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diào)遣。沾光于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趙公元帥便成了盼望發(fā)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蛑^其性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是隨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抑在前頭迎接他。不過也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在生日是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軋初五的鬧猛,而是改在"財神誕日"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后門溜進來享用。我們現(xiàn)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鋪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平日電子香燭火高低明滅,忽于此日悄悄地擺上了四菜一湯,便是已經(jīng)掌握信息的明證了。
民間還傳說,財神即為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
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神。窮神,又稱"窮子"。據(jù)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后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神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神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從最后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宋以后,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神》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神。關(guān)于送窮的日期,有幾種說法:《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則是一本書,其引《圖經(jīng)》又說:"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還有一說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據(jù)《文宗備問》說,"窮神"本死于正月晦日。三個送窮的日子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點還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送窮風俗具休的儀式,據(jù)《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神"結(jié)柳作車,引帆上墻。"這就是說,送窮時既要為"窮神"準備下象征性的車船,還要給"窮神"帶上干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磥,各地送窮,各有各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
春節(jié)的習俗11
春節(jié)是我們中國農(nóng)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jié)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lián),剃頭發(fā),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guī)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lián)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值怪N是一種習俗,‘!官N說明‘!梗ǖ剑┝!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guī)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lián)的方法驅(qū)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xiàn)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nèi)覝蕚涑f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tǒng)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lián),剃頭發(fā),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guī)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lián)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皼]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澳菫槭裁匆怪N?”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值怪N是一種習俗,‘!官N說明‘!梗ǖ剑┝耍 薄芭,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么習俗和規(guī)矩呢?”我又發(fā)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lián)的方法驅(qū)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么理發(fā)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fā)問:“那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么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斑@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jié)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習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們,我對“年”的習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春節(jié)的習俗12
“爆竹聲中一歲除”,在辭舊迎新之際燃放煙花爆竹成為人們情感釋放與愿望表達的特別方式。在燦若云霞的焰火與春雷般的爆竹的聲色中,人們迎來了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天---除夕。春節(jié)放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我國很早就有關(guān)于爆竹的記載。爆竹起源于人們辟邪驅(qū)鬼的目的,后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fā)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志。
人們相信有聲的爆竹能驅(qū)趕鬼怪猛獸,掃除人們內(nèi)心的恐懼。從天然爆竹到火藥爆竹的發(fā)展有一個過程,它與人們對火藥的認識與使用有關(guān)。漢代以后,煉丹家們在進行煉丹實驗時,發(fā)現(xiàn)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在一起燃燒能引起爆炸,這可能就是最初的火藥了。后來有又人將火藥裝入竹筒內(nèi)燃放,響聲更大,更具威力,于是新的爆竹就產(chǎn)生了。元代以后,爆竹鞭炮盛行于中國的各地春節(jié)習俗中,成為節(jié)日里不可缺少的聲音語言。爆竹經(jīng)過人們不斷的改進,種類繁多,五花八門,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爆竹。爆竹的種類,小說《金瓶梅》記載的就有霸天鞭、地老鼠、一杖梅、火梨花等數(shù)十種。
正是鞭炮具有驅(qū)除邪穢、接神迎神的功能,并能增添喜慶氣氛,爆竹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民俗產(chǎn)品。不僅在春節(jié)燃放,平時各個節(jié)日,紅白喜事,爆竹都是增添熱鬧氣氛的不二選擇。
春節(jié)的習俗13
春節(jié)的熱鬧不在于節(jié)日的歡慶,而在于親人的團聚。
團聚時要干什么呢?當然是聊聊天、吃頓飯,而小朋友聚在一起玩耍并不亞于收到長輩送來的飽含著對我們的期望的紅包。反正,大家都非常快樂。
這一段話來源于哪兒呢?它們來源于我的記憶中。在我的記憶里,過年也不錯。以前的我覺得過年和以往沒什么不同,現(xiàn)在才明白了團聚的美妙。那種感覺就像冬天里的流浪非常孤獨、寒冷地游蕩在街上,突然有一叢光火,溫暖了你的心。過年時家人們那溫馨的相聚就像那火光溫暖著每個人的心。
在我眼里的春節(jié)就是這樣的,而在爺爺奶奶的眼中,春節(jié)又是隨著年代而變化的。以前,生活貧困、艱苦,人們天天盼望著新年可以吃點好吃的,穿點新的。現(xiàn)在,他們不再盼望那些了,而是盼著兒女們的歸來。
我來舉個例子。我們家樓上的爺爺奶奶平時帶著她們的外孫女進進出出,因為叔叔阿姨在外地上班,回來的次數(shù)很少。不過大年初一到初四還是一定會來的,因為爺爺?shù)纳照迷诖竽瓿跛哪翘。今年的初四那天,由于叔叔阿姨沒有兄弟姐妹,所以當天只有他們五人聚在一起,最能體現(xiàn)爺爺奶奶對叔叔阿姨在家的珍惜就體現(xiàn)在分蛋糕上了。爺爺不怕吃甜食,他竟給了女兒女婿每人七分之二的蛋糕,也給了外孫女七分之二,最后把剩下七分之一的蛋糕給了自己和老伴。我說了這么多,只是想告訴天下的叔叔阿姨們:常回家看看。
春節(jié)是快樂而又熱鬧的。在熱鬧的鞭炮聲中,又有家人的陪伴,無論誰都很快樂的,包括我們。
春節(jié)的習俗14
春節(jié)到了,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團團圓圓。春節(jié)有許多習俗,比如:貼春聯(lián),放鞭炮,吃餃子等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它們吧!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關(guān)于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神話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貢品,玉帝發(fā)現(xiàn)后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于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墒莾晌惶焐窈臀覀円粯右X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一年吉祥富裕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早晨吃湯圓,意味著我們在新一年里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jié)里,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jié)時歡歡喜喜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侯,有一只叫“年”怪獸,每到春節(jié)時候就出來嚇唬人,于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發(fā)出很大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春節(jié)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知識,拉近了人們距離。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們吧!
春節(jié)的習俗15
新年的初一,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lǐng)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jié)的習俗】相關(guān)文章:
春節(jié)習俗01-08
春節(jié)的習俗09-30
寧波春節(jié)習俗-春節(jié)12-28
古代春節(jié)習俗-春節(jié)12-28
中國春節(jié)習俗01-08
春節(jié)的習俗作文09-11
我國春節(jié)習俗07-24
春節(jié)的老習俗08-12
春節(jié)的習俗作文08-12
春節(jié)習俗的作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