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傳》讀后感 推薦度:
- 《阿q正傳》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阿q正傳》讀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q正傳》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阿q正傳》讀后感1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作之一,語言風(fēng)趣幽默、生動活潑,把主人公阿Q自我安慰、封建迷信和不敢面對現(xiàn)實的性格描寫地淋漓盡致。
阿Q是一個典型的貧窮流浪者,過著整天被人欺負,又不能還手的生活,可就是這樣他也能過得逍遙自在。作者在第二章《優(yōu)勝記略》中寫道:“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村民,他都不放在眼里。”
正是因為這樣,阿Q才無論遇到誰來欺負他,他都能自我療傷,即使被迫說自己是“畜牲”,他也能認為和第一次當(dāng)秀才一樣。剛賺來的大洋丟了,他第二天就能忘。
《阿q正傳》讀后感2
剛開始讀阿q正傳時,還認為這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個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里暗自佩服?稍降胶髞肀阍接X得不對了。
阿q是個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別人打他,他也就只當(dāng)不孝的兒子打老子?墒莿e人會怎么想呢?別出心裁人一定會覺得阿q是個膽小鬼,是個怯懦的人。誰了不會希望自己是個膽小、懦弱的人。
這篇文章是寫給當(dāng)時的人看的。魯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諷刺了舊社會中國人的懦弱、麻木、無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現(xiàn)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壞精神,是介于好精神和壞精神之間的不好不壞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運用它,它才會真正的好。
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無論如何沒有辦法做到時,才可以用阿q的這種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應(yīng)該居理力爭,再困難也不可以放棄。
有一點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為阿q第二。
這就是我的理解。
《阿q正傳》讀后感3
魯迅的小說數(shù)量不多,但質(zhì)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xué)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xué)也是罕見的!栋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的一篇,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寫于1921年,最初分章發(fā)表于《晨報副鐫》,后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tài)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xiàn)實社會出發(fā),以農(nóng)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chǔ),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于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shè)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后的江南農(nóng)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huán)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nóng)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正傳》讀后感4
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quán)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漸漸小康?墒侨匀挥性S多的“阿Q”不學(xué)無術(shù)、游手好閑,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dān),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我也終于懂了魯迅先生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阿Q正傳》也就是讀當(dāng)時那樣一個晃蕩不安的'年代,一個“吃人”的年代。過去的教訓(xùn)我們要吸取,現(xiàn)在的中國人必須脫胎換骨,我們“知足常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該摒棄呢?
阿Q不應(yīng)該活在我們生活中,但他必須活在我們記憶中!
《阿q正傳》讀后感5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批判阿Q的病態(tài)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讀后感《《阿Q正傳》讀后感200字》。,作者以農(nóng)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chǔ),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著眼于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設(shè)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后的江南農(nóng)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huán)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nóng)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羅曼·羅蘭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讀后感6
這種日子若是放別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們的阿Q先生卻能活得好好的.,并且還能給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點亮麗的色彩。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精神勝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著辮子撞墻,他這樣安慰自己:兒子打老子;追吳媽未果,他窩在破廟里安慰道:腳太大,配不上自己。憑著這精神勝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堅強地活了下來。
阿Q其實也不是老被欺負,有時候他也會主動找一些可憐人欺負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時他跑過去調(diào)戲人家;見到小D時,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屬于那種欺軟怕硬的可憐人,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阿q正傳》讀后感7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游手好閑,但他始終是農(nóng)民,他骨子里是質(zhì)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說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國一般封建農(nóng)村里普通農(nóng)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鄉(xiāng)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huán)境里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為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F(xiàn)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阿q正傳》讀后感8
電影看完了,免不了有一些感觸。可要是付諸筆下,不免有些為難。當(dāng)然,自己眼高手低是一原因,但除此之外,這跟電影的主人公阿Q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
阿Q這個形象實在叫人為難,怎么說呢,他就像是云中月,有一會子你能從云縫隙窺清它的全貌,但云隨風(fēng)動,很快月兒又被遮隱住了,而事實上,月兒卻并沒有一絲改變。
呵呵,貌似有一點舒婷一直努力宣揚的朦朧美,但只要你真的.認認真真地完完全全地將它看完,再略經(jīng)思考一下,你就覺得它非但不美反而丑陋,如同未經(jīng)彩繪過的泥塑。
《阿q正傳》讀后感9
這本書在好久之前就讀過了,文中阿Q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腦海。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是一個雇農(nóng),只靠打工度日。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被別人打時,他說:“是兒子打老子”,用這種方式自我麻痹。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家,享有名聲、地位——但他在人們心中永遠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栋正傳》向我們展現(xiàn)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nóng)民典型,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他身上有農(nóng)民的優(yōu)點——“真能干”。他身上又有農(nóng)民的弱點:主觀、愚蠢、封建。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遠離阿Q的那個時代了,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依然被現(xiàn)在的人使用著。依然像阿Q一樣自己麻痹自己,逃避困難。
阿Q精神雖然可笑又頑固,但不能不說,它依然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
《阿q正傳》讀后感10
剛剛讀過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中寫的一段《阿Q正傳》。
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說阿Q這個人,欺軟怕硬,每每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會非常不服氣。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會欺負他。這篇文章雖然主要描寫的是阿Q,但是這篇文也體現(xiàn)了當(dāng)年社會產(chǎn)生墮落的中國人,阿Q這個主人公主要代表了當(dāng)時社會的墮落,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中國人的庸俗。但是,在這段文章里,最深刻的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界帶給自己的壓力與挫折,他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倆逃避現(xiàn)實,用這種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己。
阿q,這一個人,代表了當(dāng)年整個中國的形象,同時魯迅先生也生動的表達了阿Q這個人的特點。
《阿q正傳》讀后感11
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這本書,第一章還沒讀到一半我便被次書吸引了,并且一口氣把它讀完了。
文章主要講了“窮人”阿Q的生活,他被人一欺再欺,有一次因為喝了一點酒,不小心觸犯了“吳媽”,就被趙太爺?shù)膬鹤印靶悴拧庇媚敲创值闹窀艽蛄艘活D。還有一次阿Q去賭博,贏了錢,卻被人打暈后將錢搶光。
最后,鬧革命了,阿Q也想?yún)⒓痈锩慑X太爺?shù)膬鹤印把蠊碜印辈蛔屗麉⒓,最后還被人送去了槍斃……
這本書真正的寫了一個中國人的精神,靈魂。阿Q,一個擁有真正中國人民的氣魄的男子漢,雖然有時他會調(diào)戲一下人,但他的`內(nèi)心是善良的,他曾經(jīng)偷過東西,但他也是為了生活,迫不得已的。文中不還提到了他再也不敢偷了嗎?
我們要學(xué)阿Q,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后感12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故事的大體內(nèi)容是這樣的:阿Q是個游手好閑的人,沒有家也沒有工作,只在土谷祠里過夜。在未莊,他常常被人欺侮、被人打,但每次事情過后,阿Q又心滿意足的回土谷祠睡覺了。由此可見,阿Q還是個自我安慰能力極強的人。
辛亥革命發(fā)生后,阿Q就嚷嚷著要造反?墒恰凹傺蠊碜印庇植粶(zhǔn)他造反,從那以后,阿Q就從心底憎恨他們,但又有一絲向往。因為生計問題,阿Q又跑到城里“求食”。回到未莊后,的的確確被人尊敬了一些日子。后來趙家被一群強盜搶了,由于阿Q平時總愛說自己是革命黨,所以被人懷疑是他搶的。游街示眾后阿Q被殺了,臨死前他也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魯迅從這篇文章里,深刻的.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之處。還告訴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實事求是,不要為了一時的名利,而不經(jīng)大腦思考,一味地追隨別人。
《阿q正傳》讀后感13
在老桂給孩子買藥,用的“藥”是上面流著中國革命戰(zhàn)士鮮血的饅頭,而他人看見了此景,非但不給予同情,反而高興地說他們該殺。
在魯迅的記憶中的家鄉(xiāng)和家鄉(xiāng)的對比,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革命前后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
阿Q是一個深受封建社會壓迫的農(nóng)民,他一無所有,命運十分地悲慘,而更令人心痛的是:他竟對統(tǒng)治者的'壓榨麻木健忘,自輕自賤,他自欺欺人,欺軟怕硬、狡猾又無賴,別人欺負他,他什么也不敢說,不敢反抗,不敢面對,過后,就去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他狂妄自大,進了幾回城,就瞧不起莊稼人,嘲笑他們沒有見識,認為男女之間不會有正事,凡是不符合本莊老例的,他卻看不慣國際歌,阿 Q就是這樣的一個畸形人物。
最后,阿Q被人冤枉至死,然后看客反而認為槍斃比不上殺頭好。
表現(xiàn)了封建社會中的一些人,沒有同情心,沒有道德。
《阿q正傳》讀后感14
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應(yīng)對喪權(quán)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禮貌”的安慰中,鼓吹中國禮貌“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漸漸小康?墒侨匀挥性S多的.“阿Q”不學(xué)無術(shù)、游手好閑,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dān),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我也最終懂了魯迅先生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阿Q正傳》也就是讀當(dāng)時那樣一個晃蕩不安的年代,一個“吃人”的年代。過去的教訓(xùn)我們要吸取,此刻的中國人必須脫胎換骨,我們“知足常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該摒棄呢?
阿Q不應(yīng)當(dāng)活在我們生活中,但他必須活在我們記憶中!
《阿q正傳》讀后感15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fā)人深醒的東西。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阿Q正傳賞析06-18
阿q正傳的賞析08-19
阿q正傳形象分析06-24
《阿Q正傳》讀書筆記01-14
阿q正傳讀書筆記06-19
阿q正傳人物形象分析03-11
「書評」《阿Q正傳》:狼吃肉,人吃人11-26
高中語文《阿Q正傳》課堂實錄03-17
讀阿q正傳讀書筆記(通用26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