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曳杖歌原文及賞析
原文:
曳杖歌
[先秦]孔子
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賞析:
關(guān)于孔子作《曳杖歌》前后的情況,在《禮記·檀弓上》、《孔子家語·終記解》以及《史記·孔子世家》等書中都有大體相同的記載。茲引《禮記·檀弓上》中的相關(guān)文字如下:
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彼熠叾。夫子曰:“賜,爾來何遲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鄙w寢疾七日而沒。
東漢鄭玄在上述引文之末注解說:“明圣人知命!彼^“知命”,字面意思是了解自己的命運;比較科學(xué)的解釋,也就是依據(jù)已知的情況對未來作出較為近是的預(yù)測?鬃映@首歌時,只是一種預(yù)感,接著病倒了,七天后去世,正應(yīng)驗了他預(yù)感的正確;钪,活得清醒;快去世時,也不煳涂。大概這就是孔子之所以為孔子,也是這首《曳杖歌》所要昭示世人的這一層意思吧。
從《禮記》的記載中可以知道,孔子在吟唱這首《曳杖歌》之前,心靈上正經(jīng)歷著微妙的深刻的變化:夜里他做了一個不祥的夢,夢見正坐在兩個廊柱之間被人祭奠;他早早地起了床(“蚤作”),或許夢醒后就一直未曾睡著吧;他反背著手,拖著手杖,孔穎達解釋“負手曳杖”說:“杖以扶身,恒在前面用。今乃反手卻后以曳其杖,示不復(fù)杖也!保ā抖Y記正義》)所謂“示不復(fù)杖”,意思是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不會再用手杖了;他還“消搖于門”,從屋內(nèi)走到門口,顯出一副放松隨便的樣子!跋麚u”,即“逍遙”,安閑放松的樣子?追f達說:“夫子禮度自守,貌恒矜莊。今乃消搖放蕩以自寬縱……示不能以禮自持!庇终f“負手曳杖”與“消搖于門”二句,“并將死之意狀”(引書同上)。正是在這樣一種特殊的心態(tài)支配之下,孔子這位在二十多年前已早知“天命”的哲人,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也不能不長歌當哭,動情地唱出這首留戀人生、愛惜生命、無奈地直面死亡的悲歌。
《曳杖歌》全文只三句。前兩句用比擬,以物比人,以“泰山”、“梁木”擬“哲人”。“泰山”是眾山所仰的高山,現(xiàn)在泰山快要崩塌,眾山就無可瞻仰了!傲耗尽笔欠胖脵_條、椽子的地方,現(xiàn)在梁木快要折斷,檁條、椽子就無可依托了。緊接著這兩個比喻的句子,末句直接說到自身!罢苋恕,乃夫子自道;“萎”,原指草木枯死,引申為病危。上述做夢等種種潛意識的以及行為上的異常情況,令孔子自感已經(jīng)病入膏肓,將不久于人世了?鬃拥母咦阕迂,這天早上剛好來看望老師,聽了這首歌,由“泰山”、“梁木”的比喻,他想到了“哲人其萎”的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他所說的“則吾將安放”,意思是他們這些學(xué)生就將永遠失去孔子這位誨人不倦、可敬可親的好老師了,不覺心情黯然。
全詩三個句子,雖有前兩句的比喻與后一句的直陳兩個層次,但因感情真摯,比喻貼切而又形象,且句式整齊,每句的第三字都用表示“大概”或“將要”的副詞“其”字,故仍不失一氣呵成、流利緊湊的即興吟成的本色。
【曳杖歌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日暮倚杖水邊原文及賞析08-22
舂歌原文及賞析07-17
荊州歌原文及賞析07-17
彈歌原文及賞析07-22
垓下歌原文及賞析07-22
琴歌原文及賞析08-21
好了歌原文及賞析08-21
石鼓歌原文及賞析11-03
滄浪歌原文及賞析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