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原文賞析
原文:
三月十六日,前鄉(xiāng)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
愈聞周公之為輔相,其急于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發(fā)。天下之賢才皆已舉用,奸邪讒佞欺負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賓貢,天災(zāi)時變、昆蟲草木之妖皆已銷息,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風俗皆已敦厚,動植之物、風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鳳龜龍之屬皆已備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憑叔父之親,其所輔理承化之功又盡章章如是。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有賢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賢于周公而已,豈復有賢于時百執(zhí)事者哉?豈復有所計議、能補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慮有所未及,以負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設(shè)使其時輔理承化之功未盡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無叔父之親,則將不暇食與沐矣,豈特吐哺握發(fā)為勤而止哉?維其如是,故于今頌成王之德,而稱周公之功不衰。
今閣下為輔相亦近耳。天下之賢才豈盡舉用?奸邪讒佞欺負之徒豈盡除去?四海豈盡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豈盡賓貢?天災(zāi)時變、昆蟲草木之妖豈盡銷息?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豈盡修理?風俗豈盡敦厚?動植之物、風雨霜露之所沾被者豈盡得宜?休征嘉瑞、麟鳳龜龍之屬豈盡備至?其所求進見之士,雖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執(zhí)事,豈盡出其下哉?其所稱說,豈盡無所補哉?今雖不能如周公吐哺握發(fā),亦宜引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書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復有周公之說焉。閣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則相吊,故出疆必載質(zhì)。然所以重于自進者,以其于周不可則去之魯,于魯不可則去之齊,于齊不可則去之宋,之鄭,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國,舍乎此則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則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獨善自養(yǎng),而不憂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憂天下之心,則不能矣。故愈每自進而不知愧焉,書亟上,足數(shù)及門,而不知止焉。寧獨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賢之門下是懼。亦惟少垂察焉。瀆冒威尊,惶恐無已。愈再拜。
賞析:
這是韓愈上宰相書的第三封。這封信與第二封信(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的自訴困窮、苦求哀憐有了很大的不同。信中把對待他的上書的態(tài)度,提到是否重視人才的高度。信的第一段,連用一系列長短錯落的句式排比成文,極力夸張周公的治績,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周公“吐哺握發(fā)”的難能可貴,肯定了求賢若渴的正面典范。
第二段只在第一段的基礎(chǔ)上稍加變化,用基本相同的詞語,構(gòu)成了一連串的反問句式,使今之宰相與古之周公,兩種用心,處處形成尖銳的對照,有力地提示了宰相的錯誤態(tài)度,也反映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信的后一部分從當時的情況與古代的情況、自己的行為與隱士的作風兩相比較中,說明自己反復上書是為了一片報國憂天下之心所驅(qū)使。
全文將周公對待人才的熱忱與當時宰相對待人才的冷漠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韓愈對當時不重視人才的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憤慨,也表達了他為“兼濟天下”而要求得到任用的迫切心情。
全文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據(jù)理直言,言而無忌,情詞激烈。從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fā)”起筆,排比中有變化,整齊中見錯落,頗能反映韓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的一貫風格。
【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原文及賞析08-23
宰予晝寢原文及賞析09-24
《宰予晝寢》原文及賞析08-17
宰予晝寢原文翻譯及賞析09-10
《寄黃幾復》原文及賞析09-07
登科后原文及賞析08-20
后游原文及賞析07-26
至后原文及賞析08-29
登科后原文及賞析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