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師說教案模板合集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說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師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5、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ǘ┯嘘P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疚氖窃鯓舆M行對比論證的?
。ㄆ撸┰鯓诱J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新課,明確學習要求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2、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關鍵詞:補充——古人稱名
。1)姓+字:韓退之
。2)姓+籍貫:韓昌黎
。3)姓+官:韓吏部
。4)姓+謚號+敬稱:韓文公
教師參考: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二、指導朗讀課文。
提醒:句讀(dou)、或不(否fou)、焉諛(yu)、歟(yu)、蟠(pan)
三、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讀
2、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1——7(1、老師;2、老師;3、老師;4、5意動“以……為師”;6、動詞,學習,也可意動;7、老師)
(2)所以——“用他來……的”憑借
(3)固——本來
。4)庸——難道,豈
(5)道1——6(1、2、3、4、6儒家之道;5、原因道理)
。6)所以傳道守業(yè)解惑也(判斷語氣,可以譯成一個合適的語氣詞,或者不翻譯)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句間舒緩語氣,停頓,可以譯成一個合適的語氣詞,或者不翻譯)
3、學生問疑
4、翻譯
5、論證分析
論述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1)古代傳統(tǒng)——(2)從師作用——(3)以“道”擇師之標準
6、試背誦
7、作業(yè)
第四課時
1、齊背誦第一段,指名翻譯第一段
2、朗讀第二段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吾師道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A從師學習的道理,B從師學習的風尚)(注意后一個“也”的用法)
。2)問焉(兼詞“于之”)
。3)下圣人(名次活用為動詞“低于”)
。4)恥學于師(意動)
(5)圣益圣(A名詞,B形容詞“圣明”)
。6)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猜測性語氣,可翻譯為“大概”)
其可怪也歟(同上)
。7)則恥師焉(恥,意動;師,動詞;焉,語氣詞,“了”)
(8)受業(yè)——授之書(注意寫法)
。9)句讀之不知(倒裝)
(10)或師焉,或不焉(或,有人;師,從師;焉,語氣詞,不翻譯;“或不焉”省略句
4、學生問疑
5、試翻譯
6、論證分析
批判輕師的世俗:
對比古圣人和今眾人的態(tài)度與結果——對比“小學”而“大遺”的兩種做法——對比下等人
問:最后一比,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局限?
7、試背誦
8、作業(yè)
第五課時
1、背誦、翻譯1、2段
2、朗讀第3段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獛2——于——如是——是故
恒常,固定——意動——比——是,這樣——因此
4、學生問疑
5、試翻譯
6、論證分析
論述能者為師的道理:
以孔子為例——師與弟子的辯正關系
7、試背誦
8、討論最后一段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古文——六藝——于1,2——嘉
古散文——(聯(lián)想四書五經(jīng))——于1被,于2向——贊揚
9、書后問題討論
10、作業(yè)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圩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圩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ㄆ撸├首x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ò耍┭凶x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1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本渲械摹暗馈,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俊本渲小坝埂焙汀昂酢硎痉丛懻Z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捌淇晒忠矚e”,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保瑧斫鈱嵵溉耍阂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師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jīng)布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jīng)傳( )
(4) 貽( ) (5) 諛( )
二、 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ㄕ埻瑢W批改并說明理由。明確答案:
一、(1)d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
二、(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并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余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xiàn)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ㄒ唬┤魰r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才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zhí)岢鰜,大家一起解決。
。ǘ┤魰r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huán)節(jié),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么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zhí)岢鰜恚蠹乙黄鸾鉀Q。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里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后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jīng)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下課之前的幾分鐘可喊幾名學生試著背誦
第一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第二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背誦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讓其他同學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讓學生回答。
師者,所以 也
吾師道也, ?是故 , ,
,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 ,如是而已。
作業(yè)布置:
對照本節(jié)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師說教案 篇3
《師說》教案教學目標: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師說》教案。2、 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全文。教學重點: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4、 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教學課時: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語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yǎng)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闭窃谶@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tài)度?當時人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古:用來……的 憑借今:因果關系連詞從而 古:跟從……并且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3、詞語活用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5、 討論: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6、總結本段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7、背誦本段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2、詞句辨析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吾師道也(學習道理)師道之不復(從師的道德風尚 )惑而不從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師道之不復(從師)不恥相師(學習)3、古今異義詞辨析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4、重點句子解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5、 讀本段,教案《《師說》教案》。思考:本段的論點是什么?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為什么韓愈要這么說?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6、討論:《勸學》中有一句與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論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之師有何區(qū)別?你認為韓愈對“君子”“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現(xiàn)代觀點?7、 教師總結,學生背誦本段。三、作業(yè):背誦當堂所學的內(nèi)容。第三課時一、檢查復習1、背誦2、字詞二、分析第三、四段(一)第三段1、指導朗讀2、自譯:師,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1) 闡明了從師的意義;2)也說明了從師的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二)第四段雖為附記性質,但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三)問題探討: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jīng)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nèi)容來分析一下?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師說》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xiàn)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yǎng)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并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于功利),而在于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論證結構。提出中心論點正面闡述(必要性、原則)反面闡述(對比)例證:孔子 附記:贊揚
四、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五、作業(yè):背誦全文;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師說教案 篇4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 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 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 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1、 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三維目標。
2、教學方法:自主預習法、激情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點撥啟發(fā)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啟發(fā)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shù)募右渣c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
通過課件出示一些重點字詞,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出示內(nèi)容見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導入
教師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xiàn)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出示課題】
三、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多媒體展示】
三個關鍵詞: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韓潮蘇海
【點撥】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 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nèi)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jīng)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 “韓潮蘇海”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保ā渡蠚W陽內(nèi)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四、文本內(nèi)容研習探究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注意讀準字音,適當停頓;注意課文第二段的語氣重音變化,要讀出韓愈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的特點,讀準作者蘊含的感情。
2、共同研習課文內(nèi)容
。1)設疑討論交流,了解課文內(nèi)容
。ㄔO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研習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在研討的過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要抒發(fā)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問題】
【問題一】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W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明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伙子的。
【問題二】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明確】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 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 能行古道
【教師點撥】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問題三】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xiàn)在哪里?
。ㄒ龑W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點撥分析】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問題四】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擇師的原則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分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tǒng)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xiàn)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于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fā)的`。
【問題五】前面說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運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ㄒ龑W生自讀課文第二段,討論明確)
【明確】
、偕鐣L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于師
、谧髡哌\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從三個方面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總結表格如下:
對象 從師的態(tài)度 結果 觀點
1 “今眾人” “恥學于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古圣人” “從師而問” “圣益圣”
2 于其子 擇師而教之 小學
于其身 恥師 大遺
3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點撥分析】
作者在課文的第二段給我們展示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并通過三組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此段中韓愈用了大量強烈語氣的句子,來表明了自己的對“恥學于師”這一社會風氣的不滿和痛心,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等,朗讀時注意語氣。
。2)引導學生體味收獲,教師小結課文內(nèi)容
全文通過對師的討論,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從師之道的贊揚,對“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的無情批判。我們深切體會到作者那因“師道不傳”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時,也為這位偉大文豪非凡的斗爭勇氣和正直的品行所傾倒。
五、思緒拓展
【問題設計】雖然文章說,這篇文章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可是讀到這里我們還會只是這樣看嗎?他還是寫給誰看的呢?
【點撥】這個問題可以從韓愈《師說》一文當時的現(xiàn)實意義及長遠影響來談,學生可以展開思維,拓展想象空間。
【明確】可以說,韓愈的文章還送給以下的兩種人:
、 寫給當時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看的。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再讀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們就不難理解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種社會風氣造成的憂心如焚是遠遠超過李蟠個人勤學好問帶給自己的喜悅的。(再讀課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社會上不尊重教師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家長袒護孩子,辱罵老師;學生課堂和老師頂嘴甚至圍攻老師;學生在路上碰見老師卻形同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何嘗不是寫給今天的我們的呢?
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恒久價值,使這篇文章歷久彌新,成為經(jīng)典。同學們,反思自己吧,讓中華民族的美德在我們身上發(fā)出更耀眼的光芒。
六、作業(yè)布置
1、 背誦全文
2、 試說說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哪些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鑒作用。
【附錄】
●解釋下列加點的字的意思
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無貴無賤()
今之眾人()師道之不傳也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則恥師焉()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士大夫之族()吾從而師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作《師說》以貽之()
●解釋下列多義詞的義項
(1)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③或師焉,或不焉()
、谖釒煹酪玻ǎ芪釓亩鴰熤ǎ
、菸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齊師伐我()
。2)之:①擇師而教之()③古之學者()
、谖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菥渥x之不知()⑥蚓無爪牙之利()
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其: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诜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ǎ
、燮錇榛笠玻K不解矣()
、苁ト酥詾槭ァ浣猿鲇诖撕酰ǎ
、萁衿渲悄朔床荒芗,其可怪也歟()()
。4)于: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趲煵槐刭t于弟子()
③不拘于時,學于余()()
、芮嗳≈谒{,而青于藍()()
師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ㄒ唬淞⒆饚熤亟痰乃枷,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師說 教案。
。ǘ┱莆、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ㄈ⿲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ㄋ模⿲W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ㄎ澹┱莆沼嘘P“說”的文體知識。二、重點、難點分析
。ㄒ唬┍疚牡膶哟谓Y構是怎樣的?
。ǘ┯嘘P疑難詞句的解釋。
。ㄈ罢f”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疚氖窃鯓舆M行對比論證的?
。ㄆ撸┰鯓诱J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胄抡n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ǘ┳髡呓榻B(結合注釋①)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稁熣f》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ㄈ┙忸}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ㄋ模┲笇ё宰x課文。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句讀dou或不焉fou 經(jīng)傳zhuan 從師cong讀 書du 不能bu傳道chuan 從容cong 聃dan蟠pan 萇弘chang 近諛 貽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 須臾 怡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教案《師說 教案》。學者句讀 百工 六藝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fā)出聲音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作“學習、效法”講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作“從師”講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②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作助詞,有四種情況: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作代詞,有四種情況: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ㄎ澹┓侄螌懗龆我,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吾從而師之名詞 以……為師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1.結構特點1.分析第1段:①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肮拧敝竷蓾h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皫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盁o”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②分析第2段:(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酰俊笔欠丛懢,“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捌淇晒忠矚e”,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師說教案 篇6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于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lián)系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于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xiàn)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著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后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為主。
采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布局的問題,放在最后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圓其說,以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于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內(nèi)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致越好。為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誦全文2—3遍。
諛(yú) 萇(cháng) 聃(d。睿 郯(tán)
歟(yú) 蟠(pán) 經(jīng)傳(zhuàn) 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于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xiàn)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后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么意圖。
“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義,閱讀時要注意結合上下文仔細辨析。例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篇課文的價值何在呢?這個問題現(xiàn)在還不忙作答。大家已經(jīng)讀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那一段話,知道韓愈因寫此文而被當時人目為“狂人”。請大家根據(jù)預習的印象,說說韓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說他“狂”,這又意味著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要求是:結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說明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
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恰當?shù)臅r機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作為補充。例如:①柳文中說韓愈“抗顏而為師”,這一點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韓愈在本文中是怎樣表述“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這種現(xiàn)象的?對此,他又是怎樣評論的?③韓愈對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弊髁嗽鯓拥慕忉專康鹊取?/p>
[說明]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內(nèi)容。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反抗流俗的這種勇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他以文章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貫穿著他的一生。同學們學過的《馬說》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十六年間,比《師說》早幾年,那時韓愈才30歲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边@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韓愈在《師說》中所批判的“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chǎn)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三、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jié)奏(“·”表示極短暫的停頓,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釋詞語句:
、佟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xiàn)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yè)解惑。)
、凇叭朔巧,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邸捌錇榛笠玻K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 些”則不確切。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堋吧跷崆啊本渑c“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學生練習背誦并劃分本段層次。
劃分層次的步驟是:先分析文理,再歸納各層的大意,最后點明本段主旨,畫示意表以助記誦。
分析文理時提出下列問題:①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先指出現(xiàn)象,后做解釋)。重點是哪一句?(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fā)點)。②第3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歸納各層大意:①指出教師的任務(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內(nèi)容同時,畫出文理示意圖如下:
傳道受業(yè)解惑(教師的任務)
↓ ↓
聞道在先 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 無以解惑
↓ (釋“傳道”“解惑”)
“師道”
↓
“道”在即師在 (擇師標準)
于此可見,本段主旨是闡明擇師的標準。
3.熟練地背誦這一段,然后討論:
(1)教師既有三項任務,但本段僅闡述了其中兩項,“受業(yè)”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2)所闡述的兩項中,哪一項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對“師道”這個口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問題,最好能從文章全局著眼。進行的步驟:先分組討論(前后桌四人一組),推代表發(fā)言,然后由教師總結并適當補充。
答案要點是:①“受業(yè)”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②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例證略)。③“師道”的口號的提出是有積極意義的,“道”是知識的統(tǒng)帥!皫煹馈辈拍軐W到根本上,這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的價值。
四、留作業(yè)。
1.熟練地背誦第1段。
2.準備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俦径慰煞謳讓?
、诒径沃饕恼撌龇椒ㄊ鞘裁矗
、郾径握Z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鼙径卧谔撛~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tài)。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就虛詞和語氣表達的關系回答問題:
、賱h去句中加括號的虛詞后,語氣是否有變化?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慨嘆意不足)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同上)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問變?yōu)殛愂,平淡無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凇班岛酢焙汀皢韬簟倍际菄@詞,都有領起一層新意的作用,有時區(qū)分不很嚴格,但在本段中卻是有明顯區(qū)別的。試將它們位置互換一下,作點比較,說說二者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嗟乎”表示慨嘆,而“嗚呼”表示悲嘆,在本段中不能互換位置。)
③有人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極其肯定之意,你對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歟”一句就成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這句話上。)
二、誦讀第2段。
1.讀讀講講背背。
方式:分段進行,各段字數(shù)大體相等;讀(包括教師領讀,學生自讀)而后講,講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句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一是過渡作用,上文說“古”,由此開始說“今”;二是提示本段內(nèi)容,將要分析“師道”不傳的原因。)“師道”的內(nèi)涵是什么?(此語承接上文“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這句話,這就是它的內(nèi)涵。)
②從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組“對舉”——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對舉,對舉的內(nèi)容彼此相關而又有別,試作分析。(第一組說的是兩種不同的學風:古圣樂于“從師而問”,今眾則“恥學于師”。第二組說的是這兩種學風的不同結果。第三組是總括性的,指出結果不同,就是由于學風不同的緣故。)
、圻@段話中有四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請指出來。(“不傳也”“無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猶且”跟下文哪一個虛詞相照應?(“而恥學于師”的“而”)哪一種句式是表示因果關系的?(“之所以……,出于……”)
“愛其子……吾未見其明也!
、佟坝谄渖硪病钡摹吧怼笔侵刚l說的?(從“愛其子”可以看出,這是指做父親的人。)從行文方式看,這一整句話是否也算對舉(可以算對舉,但句子構造則不相同。)作者是否僅僅指出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評論:“惑矣”。)刪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谙旅婺木湓捠侵苯雍魬盎笠印钡?(“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保靶W”是指什么說的?(不知句讀,從師而學。)“大遺”又是指什么說的?(不解惑而恥學于師。)
、墼賮砜纯醋髡叩谋硎龇绞,先齊讀一遍:“句讀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兩種狀況和兩種態(tài)度交錯起來敘述,而不寫成“不知句讀而從師,不解惑而恥學于師”,有什么好處?(用特殊的對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長句劃短,讀來鏗鏘有力。)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芙處熜〗Y:這段話先將為子擇師和其身恥師兩種做法加以對照,點出一個“惑”字;接著說明童子之師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不能“傳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對照比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其可怪也歟!”
、龠@里也有對照的敘述,但對照方式與上述兩種不相同:兩相對照的事物;一個敘述簡略,一個敘述詳細。說說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著重敘述“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情況。(“師道不傳”關鍵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學風不正,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如果把“問之……官盛則近諛”這幾句刪去,是否會影響行文的連貫性?(不會影響。)刪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這兩句是要害,門第觀念對擇師的影響于此可見。)
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這句話已將本段內(nèi)容輕輕收住,為什么作者接著又說了“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歟”這么一段話?(要加強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歟”一句改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極言這種現(xiàn)象反常,再加個“歟”字,更有發(fā)人深思之意,還是不改為好。)
2.劃分層次。
方式:先給提示,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分層次,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各層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結,找出關鍵語句(“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兩語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間部分跟起結的關系(具體闡述“不傳”“不復”的原因);③中間部分有三小層意思,在注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并列還是其他。
各層大意如下(板書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人們當中存在著“恥學于師”的壞風氣?煞秩樱
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诜痔嶂唬ā靶W而大遺”)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3.學生練習背誦。
方式:開始背時,可以參照板書;稍稍熟悉后,拭去板書再背誦。
4.自由討論。
方式同前。討論題如下:
(1)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所有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2)本文語言犀利,試從這一段中舉出幾個例子。
答案要點:
(1)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語氣十分嚴厲,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tài),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這段話中的“眾人”(從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階層說的)。
(2)例如“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嘆,其實罵盡了士大夫階層中的腐儒及不學無術之輩,他們讀了幾本書,自以為了不起,實則是一本湖涂帳,真要問起他們,就會瞠目結舌,說不出個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語氣是斬釘截鐵的,不容置辯,也是罵這個階層中的高位置的人(還有一些例子,可參見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業(yè)。
1.背誦第1、2段。
2.準備誦讀第3、4段,并思考以下問題:
、僮髡咛岢觥笆ト藷o常師”這個命題,他的意圖是什么?
②寫作緣由可以放在最后寫,也可以放在開頭寫。如果將第4段移至開頭,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安排?
3.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段。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過程中自然完成。
二、誦讀第3段。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jié)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無常師”——這是本段立論出發(fā)點。下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用事實說明這一點。
“郯子之徒,及賢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問題:不及己而師之,這是為什么?下句引孔子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以上為一層,以下另一層: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回文”辭格。此即觀點,下句“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是解釋!叭缡嵌选笔菦Q斷之詞。
2.學生練習背誦3—4遍后進行檢查。
3.討論:“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討論方式同前。
小結要點:(1)“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的人學習?鬃酉蜻@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fā),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業(yè)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4.齊誦一遍。
三、誦讀第4段。
此段更易成誦,無須提示,先背下來,然后討論有關全篇宏旨的問題。
1.學生練習2—3遍后,檢查背誦。
2.討論:(1)作者用哪些話明確地表示了他的立場?(“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2)韓愈所說的“道”是指什么說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統(tǒng)”,本段中“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一句可證;上段說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學習官職名稱、禮、樂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統(tǒng)”之內(nèi);第二段說“彼童子之師……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顯地表示出這個意思。至于說“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則是僅就從師風尚而言,所以下文用“術業(yè)有專攻”來照應,這不過是附帶論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明確上述認識后回答上節(jié)課留下的作業(yè)題: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開頭?
答案要點: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倒顯得無足輕重,不如卒章顯志為好。
3.連貫背誦第3、4段。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方式: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tǒng),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蘇軾十分贊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tǒng)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文中說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任的,通過培養(yǎng)“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jīng)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tǒng),韓愈既以儒家道統(tǒng)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3)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寫作方法。
(1)從全篇看,用的是“立”與“破”相結合的寫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進行步驟:先列出第1、2、3段的論述方式,然后歸納出上述寫法。
第1段:由教師職責推論出擇師標準。 (立)
第2段:分層論述師道不傳的原因。 (破)
第3段:由“圣人無常師”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 (立)
歸納后再提問: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樣的關系?(發(fā)展的關系)
(2)從第2段看,用的是對比論述的方法。
這個部分的內(nèi)容,在誦讀中已經(jīng)涉及,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課文練習第二題(即填空題),要求答得簡要;對表中某些繁瑣項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點:
、俦径沃饕惺看蠓螂A層“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指出門第觀念是這種壞風氣的根源,這是全文分論點之一,從反面論證以“道”為師、“從師而問”的正確性。
②“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正是為了提出這個分論點。“眾人”,主要指士大夫階層。
③為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恥師”的對比,是用一般現(xiàn)象來證明上述分論點,也說明了“恥師”的內(nèi)涵,即不愿“聞道”,不想“解惑”。
、堋拔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將內(nèi)容深化一層,更有力地證明了上述分論點,因為這里指出了“恥學于師”的壞風氣來源于門第觀念。
師說教案 篇7
1、正確理解本文思想觀點。
2、體會并理解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本文思想觀點。
2、正反對比的論證。
【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文體及作者
1、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2、“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皫煛笔潜疚囊卣撌龅恼擃}!皫熣f”,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tài)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yǎng)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yōu)美散文傳統(tǒng),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nèi)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 (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文從字順”)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fā)揮得無余,富有現(xiàn)實意義。
二、現(xiàn)實切入
先給大家講一件真實的故事。咱們學校有一位數(shù)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shù)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學們的發(fā)言說明了對教師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現(xiàn)在我們先研讀《師說》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韓愈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然后再請同學們深入討論。
1、讀課文
2、韓愈的觀點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個時候,老師傳的什么道?授的什么業(yè)?(傳的是儒家之道,講授的是六藝經(jīng)傳。)
4、儒家的鼻祖是誰?儒家之道是誰提煉總結出來的?
5、后人學習孔子的發(fā)明,這說明師生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應該是一脈相承的關系。)
6、如果說,現(xiàn)在的老師的作用仍然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這種說法對不對呢?能不能解釋一下?(現(xiàn)在的老師還是在做“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義、“業(yè)”的內(nèi)容都發(fā)生了變化。韓愈所說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書“仁”)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孟子也說過“殺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禮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yǎng);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養(yǎng)完善;自我修養(yǎng)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后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后天下平定。
8、現(xiàn)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當代教師仍舊擔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那么老師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吧?
韓愈在《師說》中開篇就說:“古之學者必有師!蔽艺J為今之學者也一定有老師,天才的出現(xiàn)同樣離不開老師,他與常人不同之處只是智商高些罷了。用韓愈的話就是聞道在先者為師,對吧?
這樣看來,老師不一定都有職稱,不一定都站在講臺上。凡在某一問題上對我們有啟發(fā)、有幫助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大家同意這個說法嗎?那么,我們可否得出這樣的推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師?當然,“老師”這個概念的外延在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學的,也可以是勞動技術方面的。在我們中間,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師”、“一題之師”、“一文之師”嗎?
8、現(xiàn)在我們討論第二個問題:偉人和他的老師之間是什么關系?有同學說,徐特立是靠才名揚天下的,這句話怎么理解呀?誰知道小雞崽兒是怎樣來到人間的?還有別的辦法嗎?(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說,先有雞蛋,然后用老母雞或孵化器,經(jīng)過二十一天然后,小雞崽兒就破殼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雞蛋大的石頭放進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雞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雞來嗎?時間再長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為什么?為什么小攤上賣的雞蛋擺了二十多天,還是出不來小雞崽兒?(因為缺少外部條件。)缺少外部條件,雞蛋就不會變成雞崽兒?
成才固然離不開個人奮斗,它和一個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關系這是事物變化的內(nèi)部根據(jù),是第一位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成為一代偉人是因為他具有偉人的素質,除此之外也和機遇、和他的老師的教誨等外部條件不無關系。徐特立六十大壽的時候,特意給他寫了一封賀信,開頭就說“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xiàn)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边@說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師。這種尊重不是僅僅出于禮貌,出于客套,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僅過去,就是現(xiàn)在乃至將來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的賀信,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對恩師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誠的感謝,F(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思考:為什么說那位家長的觀點是錯誤的呢?
因為他錯誤地否認了老師在他兒子獲獎中的重要作用。這就如同否認老母雞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樣!皼]有你們,我自己也會變成小雞崽兒!”這可能嗎?這種否認既不符合客觀現(xiàn)實,也抹殺了老師含辛茹苦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這是一種忘恩負義的行為,是應該受到譴責和唾棄的。
同學們,你現(xiàn)在有何感想?成為偉人離不開教師的培養(yǎng),我們要成為跨世紀人才同樣需要老師的幫助!
我們反對否定教師的觀點。我們也不贊成過分夸大教師作用的主張。有些學生和家長錯誤地認為老師有“點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進“好班”,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從而放松了主觀努力。剛才我們討論了,主觀努力是成才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教師只是外部的一個條件,外因要通內(nèi)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塊石頭,我怎么把你變成小雞崽兒呀?就算你是個雞蛋,可你不愿意變成小雞崽兒,我這老母雞一爬上去,你就滾得遠遠的,寧可“淌黃兒”也不轉世,我也沒有一點辦法嘛!
11、所以,我們要正確評估老師的.作用,要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當然,尊重老師并不是唯師是從!墩撜Z》“當仁,不讓于師!边@句話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對老師也不讓步。用一位科學家的話就是“我愛我?guī)煟腋鼝壅胬。?/p>
12、小結: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第2課時
一、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
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
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翻譯: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捌淇晒忠矚e”,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二、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 或不焉(fǒu) 經(jīng)傳(zhuàn) 從師(cóng) 讀書(dù) 不能(bù) 傳道(chùan) 從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六藝”
3、指出下列加粗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三、背誦第2段
四、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3課時
1、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事例論證與引用論證。)
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2、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肮盼摹敝赶惹厣⑽。“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3、背誦第3段中的名句。
4、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又稱連珠句式,上遞下接,有如“連珠”。自然恰當運用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連鎖關系,表現(xiàn)了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句子的結構上,緊接遞承,沖流而下,誦讀起來,氣勢也是宏肆的!肮胖畬W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瓗熤嬉!边@段文章第二句的開頭“師者,……”緊接第一句末尾的“師”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從師,……”緊接著上面的“……孰能無惑”。第四、五兩句中的“吾從而師之”緊接著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這樣的承接句,有如“連珠”式滾轉,流暢自然,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如一寫馬的對聯(lián) :
馬籠籠馬馬籠松,籠松馬跑
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此聯(lián)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榜R籠”與“籠馬”、“籠馬”與“馬籠”,“雞罩”與“罩雞”、“罩雞”與“雞罩”,形成句內(nèi)小回環(huán);“籠松”、“籠松”,“罩破”、“罩破”,是相對應的兩組連珠;聯(lián)中的疊字“籠籠”、“罩罩”,前一個字為名詞,后一個字為動詞,又為轉類。
魏正偉先生有一副嵌四“馬”的奇巧聯(lián):
紫竹園中賞紫竹,紫竹簫吹紫竹調(diào)
白馬寺里看白馬,白馬駒嘯白馬圖
此聯(lián)調(diào)動了重復、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使聯(lián)語工整,有情趣,有韻味。
5、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第4課時(練習課)
一、字詞解釋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 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 作動詞,有兩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如:吾師道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作”從師“講。如:或師焉,或不焉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如: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如: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如: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 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⑵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二、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三、課后習題三
師說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作品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并解題]
1、同學們,你們每節(jié)課都要喊“教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教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教師的尊重!疤臁焙汀暗亍倍际翘摰模處熓桥旁趪透改钢蟮,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無法傳遞下去。那么,教師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2、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作品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蹲髌繁骟w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笨梢,“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梢韵葦⒑笞h,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作品!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xiàn)的這種體裁的作品有:《愛蓮說》、《馬說》等。
3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作品,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诡伓鵀閹,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做起教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弊髌丰槍Ξ敃r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三 [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作品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作品時35歲,正在國子監(jiān)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教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jīng)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作品不重視思想內(nèi)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chǎn)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四.[ 語篇脈絡梳理 ] 語篇品讀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教師。教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yè)、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教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教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薄肮拧,古時候,指兩漢以前!爸保Y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罢摺保皆趧釉~“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diào)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八浴,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啊撸病笔枪艥h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叭朔巧撸肽軣o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盎蠖粡膸煛,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教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蹦切┏蔀橐呻y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是一個難句!胺颉保袅x同“彼”!坝埂笔且蓡栒Z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涵。在傳道、受業(yè)、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xiàn)出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yè)”就是手段!皹I(yè)”是指儒家的經(jīng)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yè)”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疑問,所以教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边@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ㄈ藗儯┨蹛圩约旱暮⒆樱瓦x擇教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
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教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教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教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教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卑!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按恕,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作品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作品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xiàn)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薄靶W”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薄肮偈t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體會】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jīng)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fā)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皫煹馈蔽ㄆ涫鳌熬靡印,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xiàn)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發(fā)人深思。
“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
圣人沒有固定的教師?鬃釉蜊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鬃诱f: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教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教師,教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靶g業(yè)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yè),“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yè)”,而是所從事的學業(yè)!靶g”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shù),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教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shù)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教師。
【體會】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yè)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教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墒窃诋敃r,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jīng)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
【體會】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fā)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nèi)容結構: 內(nèi) 容 論證法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教師的作用 傳道受業(yè)解惑 下定義
、趶膸煹谋匾 孰能無惑
、蹞駧煹臉藴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作結論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 據(jù)
。ㄈ齻對比)對 比 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tài)度 錯誤態(tài)度
論 據(jù)(1)
。ǹv 比)古之圣人……
猶且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
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論 據(jù)(2)
(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與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 據(jù)(3)
。M 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恥相師 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例證法 引證法
師道關系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第四段;寫作緣起 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寫作特點賞析
(一)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作品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jīng)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jīng)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tǒng)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xiàn)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二) 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xiàn)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2.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lián),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皻v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作品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作品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附:◎韓愈名字的傳說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yǎng)。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都要做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编嵤弦宦牐⒆謺仙,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鄙┥┞牶,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jīng)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shù)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yǎng),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jīng)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xù)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jīng)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
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xiàn)在就應當規(guī)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guī)勸他呢?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表n愈聽后,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姐果有見她,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北R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隨即展紙揮筆,寫道: “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怨诺莉湵財,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jù)。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人個新名字。
師說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小學而大遺”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2.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教學難點
1.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xiàn)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提問法。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講授重難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2.誦讀法。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
3.討論法。學生課前、課上自由討論,回答問題。
4.學習拓展。提供有關的圖片、文字拓寬學生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黑板
六、課時安排 3課時七、預習提綱
目的:讓學生熟悉課文,作好積累。
具體步驟: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
2.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3.初步揣摩關鍵詞語,嘗試完成課后練習,列出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八、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
[教學要點]
1.導入并解題,介紹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寫作背景。
2.初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整理字詞。
3.分析課文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一命題。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坐在課堂里學習,有沒有想過你們和老師之間究竟是怎樣的教與學的關系?在課堂里,老師和你們又分別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而學習中應該樹立什么正確的師道觀呢?本文作者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提出了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婍n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關于“說”
“說”是一種文體,是古代用說明、記敘或議論等方式闡述事理的文體!皫熣f”,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事”。
初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師幻燈打出下列字要求強調(diào)注音: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jīng)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諛(yú)歟(yú)貽(yí)
提醒學生在具體的文章學習中,注意一些古文詞匯的使用,在最后一課時將整理歸納。
2.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并注意斷句,聲調(diào)等。
3.梳理第二段脈絡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诜痔嵋唬骸靶W而大遺”
、鄯痔岫菏看蠓蛑遄I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講讀文章第1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
1.逐句講解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趩枺骸叭朔巧,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
提示: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生乎吾前。乎,在
③提示:“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 些”則不確切。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芪釓亩鴰熤。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菸釒煹酪病,從師學習。
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2.深入講解
①問: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提示:先指出現(xiàn)象,后做解釋。
重點是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fā)點。
、趩枺旱3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提示:承“解惑 ”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是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
③問: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提示: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
問:最后一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提示;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3.歸納各層大意:
、僦赋鼋處煹娜蝿眨ㄇ皟删洌谡f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
、壑赋鰮駧煹臉藴省暗馈痹诩磶熢冢ㄗ詈笠痪洌。
4.理解分析
①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提示:“古之學者必有師!
、趩枺航處煹穆氊煟 提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xiàn)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yè)解惑。)
、蹎枺喝绾螐睦碚撋详U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提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軉枺簱駧煹臉藴适鞘裁矗 提示:“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輪枺簭膸煹脑瓌t是什么?提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生乎吾前”句與“生乎吾后”句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5.文理示意圖(板書)
傳道受業(yè)解惑(教師的任務)
聞道在先 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 無以解惑
↓ (釋“傳道”“解惑”)
“師道” “道”在即師在 (擇師標準)
布置課后作業(yè)
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本段可分幾層? ②本段主要的論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④本段在虛詞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tài)。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讀講課文第2、3、4段。
充分理解本文主旨
[教學過程]
(一)誦讀第2段。
1.讀讀講講背背。
分段進行,各段字數(shù)大體相等;讀(包括教師領讀,學生自讀)而后講,講而后背。
劃分層次請學生回答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結,找出關鍵語句(“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兩語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間部分跟起結的關系(具體闡述“不傳”“不復”的原因)
、壑虚g部分有三小層意思,在注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并列還是其他。
3.教師具體講解
(1)第一層:“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問:“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句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一是過渡作用,上文說“古”,由此開始說“今”;二是提示本段內(nèi)容,將要分析“師道”不傳的原因。
問:“師道”的內(nèi)涵是什么?
提示:此語承接上文“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這句話,這就是它的內(nèi)涵。
、趩枺簭男形姆绞娇矗ㄈM“對舉”,請說明
提示:第2段,批評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文章緊承上文“學者必有師”的觀點,感情強烈地慨嘆今日師道之不傳,轉入對恥于從師的批評,過渡極為自然。這一段,作者運用反復對比的方法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先是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來對比。 說明如果不從師學習,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xiàn)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
再以“為子的擇師”和“其身則恥師”來對比。證明這是“小學而大遺”的反常的做法“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薄靶W”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來對比。說明“士大夫之族”在這個問題上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嘆從師的風尚不能恢復,是一種可怪現(xiàn)象,與本段開頭相呼應。注意:“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讀后小結:通過以上三層對比,極言師道不傳之可嘆與可怪,針砭時弊,發(fā)人深思。
、蹎枺哼@段話中有四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請指出來。提示:“不傳也”“無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
問:“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猶且”跟下文哪一個虛詞相照應?提示:“而恥學于師”的“而”。
問:哪一種句式是表示因果關系的?提示:“之所以……,出于……”。
(2)第二層:“愛其子……吾未見其明也。”
、賳枺骸坝谄渖硪病钡摹吧怼笔侵刚l說的?提示:從“愛其子”可以看出,這是指做父親的人。
從行文方式看,這一整句可以算對舉,但句子構造則不相同。
問:作者是否僅僅指出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提示:不是,也有評論:“惑矣”。
問:刪去“惑矣”行不行?提示:不行,它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②“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笔侵苯雍魬盎笠印钡模俊靶W”是指不知句讀,從師而學。
“大遺”又是指什么說的?不解惑而恥學于師。
、墼賮砜纯醋髡叩谋硎龇绞,先齊讀一遍:“句讀之不知……或不焉!弊髡甙褍煞N狀況和兩種態(tài)度交錯起來敘述,而不寫成“不知句讀而從師,不解惑而恥學于師”,問:有什么好處?提示:用特殊的對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長句劃短,讀來鏗鏘有力。
、芙處熜〗Y:這段話先將為子擇師和其身恥師兩種做法加以對照,點出一個“惑”字;接著說明童子之師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不能“傳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對照比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3)第三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其可怪也歟!”
、龠@里也有對照的敘述,但對照方式與上述兩種不相同:兩相對照的事物;一個敘述簡略,一個敘述詳細。說說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著重敘述“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情況。
提示:“師道不傳”關鍵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學風不正,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
如果把“問之……官盛則近諛”這幾句刪去,是否會影響行文的連貫性?回答是不會影響。刪去好不好呢?提示:不好!拔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這兩句是要害,門第觀念對擇師的影響于此可見。
、趩枺骸皢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這句話已將本段內(nèi)容輕輕收住,為什么作者接著又說了“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歟”這么一段話?提示:要加強批判的力量。
問:“其可怪也歟”一句改為“怪哉”是否可以?提示: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極言這種現(xiàn)象反常,再加個“歟”字,更有發(fā)人深思之意,還是不改為好。
(二)誦讀第3段
第3段,論述“圣人無常師”,從正面進一步闡明能者為師的道理。 具體講解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
“術業(yè)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yè),“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yè)”,而是所從事的學業(yè)。“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叭诵小钡摹叭辈皇侵槐矶鄶(shù),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 格言的警辟性!叭笔恰吧僦幸姸唷,即最起碼的多數(shù)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讀后小結:這段引用歷史事實,從“古之圣人”中舉出孔子為例證加以申述。從孔子師郯子等人的事跡,推斷出“是故弟子……術業(yè)有專攻”這個重要結論。這個觀點,無疑是進步的。
2.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jié)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提示如下:
“圣人無常師”——這是本段立論出發(fā)點。下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用事實說明這一點。
“郯子之徒,及賢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問題:不及己而師之,這是為什么?下句引孔子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以上為一層,以下另一層: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回文”辭格。此即觀點,下句“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是解釋!叭缡嵌选笔菦Q斷之詞。
3.①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nèi)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fā),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三)誦讀第4段
1.分析:
、僮髡哂媚男┰捗鞔_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凇肮诺馈敝械摹暗馈敝甘裁矗 明確:儒家道德。
、郾径蔚淖饔檬鞘裁?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艿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開頭?
答案要點: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倒顯得無足輕重,不如卒章顯志為好。
2.小結:第4段,說明寫作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稱贊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總之,篇末點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四)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
(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
(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jīng)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tǒng),韓愈既以儒家道統(tǒng)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
(3)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五)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2.思考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3.整理歸納字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總結全文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明確本文的寫作特色。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教學過程]
(一)總結全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 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為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jù)又要有事實論據(jù)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后,再以現(xiàn)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范。
全文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yè),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對于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知道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的風尚沒人傳布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而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于他們自己呢,卻恥于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涂。∧呛⒆拥睦蠋,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通解文句,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失,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巫醫(y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卑!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并列的,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彼詫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yè)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jīng)經(jīng)文及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于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三)總結全文的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從第2段看,用的是對比論述的方法!肮胖ト恕迸c“今之眾人”的對比,為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恥師”的對比,是用一般現(xiàn)象來證明上述分論點,也說明了“恥師”的內(nèi)涵,即不愿“聞道”,不想“解惑”!拔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將內(nèi)容深化一層。
(四) 語言積累
(1)通假字
、賻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笆堋蓖ā笆凇。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僦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谄洌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賽u學于師 (形→意動)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4)關于一詞多義(練習三)
①道:(按練習排列的順序,例句略,下同)
A.(儒家的)思想體系。B.說。 C.道路。D.方法。 (按:此題無相同的義項,練習題有誤。)
、趥鳎篈.流傳。B.傳授。C.(zhuàn)闡述儒家經(jīng)義的文字。 D.同 A。
補充:E.(zhuàn)古時供來往行人住宿的旅舍。例:舍相如 廣成傳舍。
、凼ィ篈.具有極高智慧的。B.同A。 C.圣人。 D.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帝王的諛稱。
補充:E.舊稱學問技術有特高成就的人,如詩圣、棋圣等。
(5)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6) 結構助詞“之”的幾種用法,略作補充如下:
、儆迷谛揎椪Z和被修飾語之間,使二者組成偏正結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
、谟迷谥髡Z和謂語之間,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一個偏正結構,作句中的主語、賓語或表示時間的短語等,有時也作復合句中的一個分句。
③用在動詞和它的賓語之間,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以達到強調(diào)的目的。
師說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斗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鑒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于、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yǎng)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yè)(背誦《師說》)
三、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謚號“文”)。
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shù)矣。”
4、文體:“說”,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馬說》、《捕蛇者說》。
5、學生通讀課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讀音。
句讀 諛 經(jīng)傳 郯 萇弘 蟠 貽 巫
、谥行恼擖c:古之學者必有師。
③全文中的四個段落,各從那些方面來闡述觀點?
第一段:正面闡述從師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
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四段:說明寫作的緣起。
6、小結全文。
四、作業(yè):
1、背誦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書面整理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和文章結構)。
第二課時
一、檢查上堂作業(yè):
1、背誦第一段。
2、結合練習一導入新課。
二、內(nèi)容結構: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職責
、跒槭裁磸膸
③ 以什么人為師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古之圣人――從師 圣益圣
今之眾人――不從師 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恥師
巫醫(yī)樂師百公之人――不恥相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恥相師 其可怪也歟?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寫作緣由。
論證方法:
、艑Ρ日撟C(1、2段)(讓學生找出來,討論確定)
、评C法:(3段)孔子師郯子……
、且C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附:第二段論證方法簡表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 據(jù)(三個對比) 對 比 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tài)度 錯誤態(tài)度
論 據(jù)(1)(縱 比)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其皆出于此乎
論 據(jù)(2)(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與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吾未見其明也
論 據(jù)(3)(橫 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位卑,官盛 嗚呼,師道之不復……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三、重點詞
1、實詞
、賹W者: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有很高學問的人
、谑塄D―授 ③知――智
、鼙娙耍 古義:一般的人
今義:大多數(shù)人
、菹拢旱拖。
、藁螅 A、疑難問題。 B、糊涂
、卟积X:看不起。
不足掛齒:指事情小,不值得掛在嘴上。
⑧嘉許:贊許。 ⑨貽:贈送。 ⑩攻:研究。
、岬溃 道理。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鈳 以……師:我從而師之
學習:不恥相師
從師:則恥師焉
老師:弟子不必不如師
四、作業(yè)
1、翻譯課文
2、背誦第二段
第三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yè):
1、背誦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寫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句讀之不知……段尾)
2、默寫填空并翻譯:每人一句,默寫出原文并翻譯:
、僮髡哧U述老師職責的是:
②韓愈認為從師的原則的是:
、圩髡邔Ρ任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對從師的態(tài)度后發(fā)表了什么感慨?
三、詞句
1、活用:
① 吾從而師之:名――意動。
、 吾師道也:名――動。
、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形――名。
④ 恥學于師:形――意動。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 小學而大遺:形――名。
⑦ 不恥相師:形――意動。
⑧ 孔子師郯子:名――意動。
2、虛詞:
① 之: 古之學者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讀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 其: 其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與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所以: 用來…… 例:
……原因 例:
、 乃:竟。 例句:
、 無:無論。例句:
3、 句式: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前置)
、诓痪杏跁r (被動句)
、蹖W于余 (狀語后置句)
四、相關文學常識:
六藝:經(jīng)書:《詩》《書》《禮》《易》《樂》《春秋》。
技能:禮、樂、射、御、書、數(shù)。
五、作業(yè)
1、基礎訓練有關題目。
2、背誦第三段。
【師說教案】相關文章:
師說的教案11-29
《師說》教案02-02
師說的教案03-01
《師說》的教案02-21
師說優(yōu)秀教案12-25
《師說》教學教案06-15
關于師說的教案03-27
韓愈《師說》教案02-10
《師說》優(yōu)秀教案03-20
《師說》教案15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