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4篇)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1
灞上秋居
馬戴〔唐代〕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鑒賞
此詩純寫閉門寥落之感。整首詩篇好似一幅形象鮮明、藝術(shù)精湛的畫卷。讀者把它慢慢地打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灞原上空蕭森的秋氣:撩人愁思的秋風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來,在暮靄沉沉的天際,接連不斷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飛過。連番的風雨,雁兒們已經(jīng)耽誤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風停雨歇,得趕在天黑之前找到一個宿處。這里用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lián)想起雁兒們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易惹鄉(xiāng)思。讀者繼續(xù)打開畫卷,景象則由寥廓的天際漸漸地轉(zhuǎn)到地面,轉(zhuǎn)到詩中的主人。只見風雨中片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個旅客正獨對孤燈,默默地出神。“落葉他鄉(xiāng)樹”這句,很值得玩味。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在他鄉(xiāng)看到落葉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觸。自己羈留異地,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故鄉(xiāng)東海(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滲透在這句詩的字里行間。“寒燈獨夜人”,一個“寒”字,一個“獨”字,寫盡客中凄涼孤獨的況味。不難想象:一燈如豆,伴著一個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氣包圍中,燈光更顯得黯淡無力,而詩人孤獨凄苦的心情也隨之更進了一層!昂迸c“獨”起著相互映襯的作用:由寒燈而顯出夜長難捱,因孤獨而更感到寒氣逼人。
五、六兩句讓畫卷再向下推移,它不僅顯示了更大的空間,更細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現(xiàn)了詩人的心境。這時夜闌人靜,連秋蟲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葉上的響聲,一滴接著一滴,雖很微弱,卻很清晰。這句“空園白露滴”用的是以“動”烘托“靜”的手法,比寫無聲的靜更能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寂靜,露滴的聲音不但沒有劃破長夜的寂靜,反而更使人感到靜得可怕。連露滴的聲音都可聽到,就沒有什么比這更寂靜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鄰”同樣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說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單無依,卻偏說出還有一個鄰居,而這個鄰居竟是一個絕跡塵世、猶如閑云野鶴的僧人。與這樣的野僧為鄰,詩人的處境的`孤獨就顯得更加突出了。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進一步寫出了詩人的心境:秋夜孤房連露滴的聲音都可聽到,正說明他思潮起伏,長夜無眠;而所與為鄰的只有一個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經(jīng)被拋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結(jié)束這種生涯。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詩的最后兩句也就與前面的描寫自然銜接起來,不顯得突兀。
最后兩句直接說出詩人的感慨:“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詩人為了求取官職來到長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長安東)已寄居多時,一直沒有找到進身之階,因而這里率直道出了懷才不遇的苦境和進身希望的渺茫。
這首詩寫景,都是眼前所見,不假浮詞雕飾;寫情,重在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因此,盡管題材并不新鮮,卻仍有相當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馬戴
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陽(今河北省曲陽縣)人。晚唐時期著名詩人。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2
灞上秋居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古詩簡介
《灞上秋居》是唐代詩人馬戴的代表作。此詩寫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來寂寞,情景蕭瑟。首聯(lián)寫灞原上空蕭森的秋氣,秋風秋雨已定,雁群頻飛;頷聯(lián)寫在他鄉(xiāng)異土見落葉時的酸楚和寒夜獨處時的悲凄況味;頸聯(lián)寫秋夜寂靜,臥聽滴露,孤單無依,與僧為鄰,更進一步寫出孤獨的心境;尾聯(lián)抒發(fā)詩人的感慨,表達懷才不遇,進身渺茫的悲憤之情。全詩意境渾厚,情景交融,寫景樸實無華,寫情真切感人。
翻譯/譯文
灞原上的秋風細雨初定,傍晚看見雁群南去不停。
面對他鄉(xiāng)樹木落葉紛紛,寒夜的孤燈獨照我一人。
空園里白露頻頻地下滴,單門獨戶只與野僧為鄰。
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注釋
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陜西西安東,因地處灞陵高原而得名,為作者來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為國君報效盡力。
賞析/鑒賞
此詩純寫閉門寥落之感。整首詩篇好似一幅形象鮮明、藝術(shù)精湛的畫卷。畫面上首先展現(xiàn)的是灞原上空蕭森的秋氣:“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绷萌顺钏嫉那镲L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來,在暮靄沉沉的天際,接連不斷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飛過。連番的風雨,雁兒們已經(jīng)耽誤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風停雨歇,得趕在天黑之前找到一個宿處。這里用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lián)想起雁兒們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易惹鄉(xiāng)思。
接著畫卷的景象則由寥廓的天際漸漸地轉(zhuǎn)到地面,轉(zhuǎn)到詩中的主人。只見風雨中片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個旅客正獨對孤燈,默默地出神。“落葉他鄉(xiāng)樹”這句,很值得玩味。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在他鄉(xiāng)看到落葉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觸。自己羈留異地,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故鄉(xiāng)東海(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滲透在這句詩的字里行間!昂疅舄氁谷恕,一個“寒”字,一個“獨”字,寫盡客中凄涼孤獨的況味。不難想象:一燈如豆,伴著一個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氣包圍中,燈光更顯得黯淡無力,而詩人孤獨凄苦的心情也隨之更進了一層。“寒”與“獨”起著相互映襯的作用:由寒燈而顯出夜長難捱,因孤獨而更感到寒氣逼人。
五、六兩句讓畫卷再向下推移,它不僅顯示了更大的空間,更細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現(xiàn)了詩人的心境。這時夜闌人靜,連秋蟲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葉上的響聲,一滴接著一滴,雖很微弱,卻很清晰。這句“空園白露滴”用的是以“動”烘托“靜”的手法,比寫無聲的靜更能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寂靜,露滴的聲音不但沒有劃破長夜的寂靜,反而更使人感到靜得可怕。連露滴的聲音都可聽到,就沒有什么比這更寂靜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鄰”同樣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說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單無依,卻偏說出還有一個鄰居,而這個鄰居竟是一個絕跡塵世、猶如閑云野鶴的僧人。與這樣的野僧為鄰,詩人的`處境的孤獨就顯得更加突出了。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進一步寫出了詩人的心境:秋夜孤房連露滴的聲音都可聽到,正說明他思潮起伏,長夜無眠;而所與為鄰的只有一個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經(jīng)被拋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結(jié)束這種生涯。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詩的最后兩句也就與前面的描寫自然銜接起來,不顯得突兀。
最后兩句直接說出詩人的感慨:“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詩人為了求取官職來到長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時,一直沒有找到進身之階,因而這里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獨,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求取官職希望渺茫的無奈。
這首詩寫景,都是眼前所見,不假浮詞雕飾;寫情,重在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因此,盡管題材并不新鮮,卻仍有相當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3
【詩句】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出處】唐·馬戴《灞上秋居》。
【意思】灞原上空蕭瑟清冷的秋風秋雨,飄飄灑灑,一直下到傍晚才停下來。黃昏已盡,夜幕降臨之際,一群又一群 的雁兒自北向南接連不斷地匆匆飛過。一個“頻”字,把眼前的景象轉(zhuǎn) 移到無限的、撩人愁思的情緒中。詩句寫景氣氛清遠,婉而不露,很有 藝術(shù)感染之力。
注: 灞原,又作霸原,長安東。
【全詩】
《灞上秋居》
.[唐].馬戴.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釋】①灞上:即霸上,在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qū)。②灞原:灞上之地,平坦廣闊,故 稱灞原。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士之不遇、人生寂寥的詩,是詩人羈留京城、晉身不得之 作。全詩純寫閉門寥落之感。首聯(lián)寫灞原之上,風雨凄凄;暮色天際,雁飛頻見。一 個“頻”字,不僅寫出雁群之多,也寫出了它們尋覓投宿的`惶急之狀。此聯(lián)寫秋之可 悲,又以雁回而透露出思鄉(xiāng)之意。頷聯(lián)寫落葉飄零,心生羈留異地之感;獨對寒燈, 覺己是孤寂之人。“獨”“寒”二字,突出了詩人凄涼孤獨、清寒難挨的境況,與“亂山 殘雪夜、孤獨異鄉(xiāng)人”之情境極為相似。此用兩層夾寫法,氣厚而力透也。頸聯(lián)進一 步描寫客居環(huán)境:夜闌人靜,滴露微響,更見園中空寂;僅有野僧,隔壁為鄰,更覺孤 居寂寞。此聯(lián)以動襯靜,更加寂靜;以孤襯獨,更見孤獨。這里以環(huán)境的寂寥烘托心 境的不寧,尤見其妙也。尾聯(lián)生發(fā)感慨,點出詩旨。寄身寺內(nèi),何年能遇識才之知 音,得以晉身呢? 此懷才不遇、仕途渺茫之嘆,能不令人暗灑悲淚耶?詩寫眼前之 景,不假雕飾,細膩傳神;抒發(fā)感情,孤苦凄涼,真實感人;兩層夾寫,烘托映襯,運用 自如,見技法之高妙也。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4
《灞上秋居》
作者:馬戴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秋居》【注解】
1、郊扉:猶郊居。
2、致此身:意即以此身為國君盡力。
《灞上秋居》【韻譯】
灞原上的秋風細雨初定,傍晚看見雁群南去不停。
面對他鄉(xiāng)樹木落葉紛紛,寒夜的孤燈獨照我一人。
空園里白露頻頻地下滴,單門獨戶只與野僧為鄰。
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灞上秋居》【評析】
這首詩純寫閉門寥落之感。整首詩篇好似一幅形象鮮明、藝術(shù)精湛的畫卷。我們把它慢慢地打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灞原上空蕭森的秋氣:撩人愁思的秋風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來,在暮靄沉沉的天際,接連不斷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飛過。連番的風雨,雁兒們已經(jīng)耽誤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風停雨歇,得趕在天黑之前找到一個宿處。這里用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lián)想起雁兒們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易惹鄉(xiāng)思。下面我們繼續(xù)打開畫卷,景象則由寥廓的天際漸漸地轉(zhuǎn)到地面,轉(zhuǎn)到詩中的主人。只見風雨中片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個旅客正獨對孤燈,默默地出神!奥淙~他鄉(xiāng)樹”這句,很值得玩味。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在他鄉(xiāng)看到落葉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觸。自己羈留異地,何時才能回到故鄉(xiāng)東海(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滲透在這句詩的字里行間。“寒燈獨夜人”,一個“寒”字,一個“獨”字,寫盡客中凄涼孤獨的況味。不難想象:一燈如豆,伴著一個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氣包圍中,燈光更顯得黯淡無力,而詩人孤獨凄苦的心情也隨之更進了一層!昂迸c“獨”起著相互映襯的作用:由寒燈而顯出夜長難捱,因孤獨而更感到寒氣逼人。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五、六兩句讓畫卷再向下推移,它不僅顯示了更大的空間,更細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現(xiàn)了詩人的心境。這時夜闌人靜,連秋蟲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葉上的響聲,一滴接著一滴,雖很微弱,卻很清晰。這句“空園白露滴”用的`是以“動”烘托“靜”的手法,比寫無聲的靜更能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寂靜,露滴的聲音不但沒有劃破長夜的寂靜,反而更使人感到靜得可怕。試想,連露滴的聲音都可聽到,還有什么比這更寂靜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鄰”同樣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說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單無依,卻偏說出還有一個鄰居,而這個鄰居竟是一個絕跡塵世、猶如閑云野鶴的僧人。與這樣的野僧為鄰,詩人的處境的孤獨就顯得更加突出了。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進一步寫出了詩人的心境:秋夜孤房連露滴的聲音都可聽到,正說明他思潮起伏,長夜無眠;而所與為鄰的只有一個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經(jīng)被拋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結(jié)束這種生涯。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詩的最后兩句也就與前面的描寫自然銜接起來,不顯得突兀。
最后兩句直接說出詩人的感慨:“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詩人為了求取官職來到長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長安東)已寄居多時,一直沒有找到進身之階,因而這里率直道出了懷才不遇的苦境和進身希望的渺茫。
這首詩寫景,都是眼前所見,不假浮詞雕飾;寫情,重在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因此,盡管題材并不新鮮,卻仍有相當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王松)
《灞上秋居》【作者介紹】
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陽(今江蘇省東海縣)人。晚唐時期著名詩人。馬戴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動蕩年代,會昌四年(844)進士及第。大中初,在太原幕府任掌書記。因直言獲罪,貶龍陽尉。后得赦回京,官終太學博士。曾隱居華山,并遨游邊關(guān)。詩擅長五律,內(nèi)容多身世之嘆,終是晚唐風貌。
馬戴和賈島、姚合為詩友,酬唱甚密,和顧非熊、殷堯藩、薛能等均有詩篇往來。其詩凝煉秀朗,含思蘊藉,饒有韻致,無晚唐纖靡僻澀之習。其詩很為時人及后世所推崇,尤以五言律詩著稱。其詩工于寫景,楊慎《升庵詩話》曾舉其《楚江懷古》“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一聯(lián),謂“雖柳吳興(柳惲)無以過也”。部分邊塞之作,如《隴上獨望》、《邊將》、《射雕騎》等,也較沉雄激壯。五古《征婦嘆》,頗能刻畫征婦悲痛心情。嚴羽《滄浪詩話》說:“馬戴在晚唐諸人之上。”紀昀《瀛奎律髓刊誤》認為“晚唐詩人,馬戴骨格最高”。翁方綱《石洲詩話》更以為馬戴五律“直可與盛唐諸賢儕伍,不當以晚唐論矣”。但是,他的詩多投贈、應(yīng)酬或?qū)懥b旅、山林之作,較少反映社會現(xiàn)實。
馬戴早年屢試落第,困于場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極瀟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隴,久滯長安及關(guān)中一帶,并隱居于華山,遨游邊關(guān)。直至武宗會昌四年(844年)與項斯、趙嘏同榜登第。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為太原幕府掌書記,以直言獲罪,貶為龍陽(今湖南省漢壽)尉,后得赦還京。懿宗咸通末,佐大同軍幕。咸通七年(867年)擢國子太常博士。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馬戴工詩屬文,其詩凝煉秀朗,含思蘊藉,饒有韻致,無晚唐纖靡僻澀之習。尤以五律見長,深得五言律之三昧。與薛能、顧非熊、殷堯藩等友善,均有詩篇往來;又與賈島、姚合為詩友,唱酬尤多。善于抒寫羈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蘊藉深婉,秀朗自然。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08-30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08-21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04-17
灞上秋居原文、注釋及賞析08-21
灞上秋居原文及賞析4篇05-09
《清江引·秋居》原文及賞析08-18
清江引·秋居原文及賞析08-23
汾上驚秋原文及賞析03-10
汾上驚秋原文及賞析07-20
溪居原文及賞析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