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活動教案錦集6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夏天來到了,各種各樣的小蟲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角角落落、樹林、草叢里,這些地方也是孩子愿意去的地方,所以他們經(jīng)常把發(fā)現(xiàn)的小蟲子帶回來,于是我們組織了一系列關于小蟲子的活動。
活動一:
尋找蟲子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探索蟲子的家,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
2、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同伴交流。
3、引導幼兒了解蟲子的居住地與其生活習性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歸類。
活動準備:
1、記錄紙、筆、
2、透明的小瓶子、塑料帶、簍空塑料筐、紙袋等。
3、蔬菜葉、面包、飛蟲、瓜皮等
活動過程:
一、教師帶幼兒到戶外操場、種植園、小花園尋找小蟲子。對蟲子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記錄。
二、引導幼兒討論蟲子的家在哪里?(你在哪里發(fā)現(xiàn)的蟲子?)
1、幼兒之間相互介紹自己發(fā)現(xiàn)和記錄的蟲子的家。
2、集體討論蟲子的家在哪里?
3、教師引導幼兒進行總結(jié):(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蝴蝶生活在花叢中……)
4、開闊幼兒思維,“除了今天發(fā)現(xiàn)的小蟲子,你在哪里還見過蟲子?”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個別幼兒講給大家聽。
三、給蟲子安新家
1、鼓勵幼兒自由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物品養(yǎng)蟲子。
2、選擇食物放入蟲子的新家里。
3、鼓勵幼兒進行細致觀察并做好記錄。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對自己飼養(yǎng)的小蟲子進行細心觀察,教師引導幼兒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一段時間后,看看會有什么變化。
效果評析:
此次活動幼兒很感興趣,充分享受到大自然帶來的樂趣,我把認識蟲子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找蟲子的時候,有個孩子捉了一只蟈蟈,但是關于放在什么里面?怎么不讓蟈蟈跑出來?小朋友怎么又看的清楚?的問題,孩子們爭論起來,這時有個孩子提出用兩個鏤空塑料筐對著扣起來,這個方法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有個孩子還找來膠帶把接口粘住。當發(fā)現(xiàn)孩子們能主動的解決一些問題時,我由衷的高興,即便是我本來預設的效果沒達到,但我欣慰這份意外的驚喜。
活動二:蟲子的特殊本領
活動目標:
1、引發(fā)幼兒對蟲子特殊本領的'關注。
2、引導幼兒了解蟲子的保護色、預測天氣、再生的本領。
活動準備:
1、收集有關蟲子特殊本領的資料,在飼養(yǎng)區(qū)中飼養(yǎng)斷體的蚯蚓,觀察蚯蚓的再生。
2、進行表演游戲的材料若干。
3、關于動物保護色的掛圖。
活動過程:
一、幼兒欣賞故事《蚯蚓再生》,了解蟲子再生的本領。
1、故事結(jié)尾蚯蚓媽媽的話可先不講,留下懸念,幼兒討論、了解蚯蚓再生的特殊本領。
2、看蚯蚓再生的錄象資料,進一步了解蚯蚓再生的過程和原因。
3、討論其他蟲子的再生:如壁虎等。
二、幼兒討論并向同伴介紹蟲子的其他特殊本領如預報天氣等。
三、教師出示掛圖,讓幼兒尋找隱藏的蟲子,發(fā)現(xiàn)蟲子保護色的秘密。如:蝴蝶、蚱蜢等。
活動延伸:
幼兒分組表演游戲《偵察兵》,為幼兒提供不同的材料、工具和場景。如:樹枝、樹葉、皺紋紙、牛皮紙、顏料、繪畫用具等。幼兒根據(jù)游戲情節(jié)的需要扮演偵察兵,進行自我偽裝。
效果評析:幼兒的好奇心很強,總喜歡問個為什么,正是這份好奇才使孩子的知識越來越豐富,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其知識經(jīng)驗也會有一定的增長。作為教師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做好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意圖】幼兒喜歡做游戲,通過游戲使幼兒練習雙腳并攏跳、手腳著地爬的動作,同時使幼兒認識果蔬的顏色,并按顏色將果蔬分類,分別放到相應的箱子內(nèi),寓教于樂,使幼兒在游戲中既鍛煉了幼兒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又培養(yǎng)了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教案目標】1、練習雙腳并攏跳,手腳著地爬的動作。2、能按顏色將果蔬玩具分類并放到相應的箱子內(nèi)。3、喜歡模仿動物的動作,積極參與游戲。
【教案準備】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筐子各一個、四種顏色的塑料果蔬玩具若干、《走路》音樂光碟、小貓、小兔頭飾、小鼓
【活動重點】練習小兔子雙腳并攏跳和小烏龜手腳著地爬的`動作。
【教案過程】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走路》音樂光碟,引導幼兒模仿動作,進入游戲情境。介紹游戲玩法:戴上小貓的頭飾,向幼兒介紹場地和游戲的材料:"小兔子們,小貓有一些箱子,你們看有什么顏色的?""有幾個箱子?""我們一起數(shù)一數(shù)吧!"介紹游戲玩法規(guī)則:"小貓媽媽的果園里有許多的果子(將四種顏色的塑料果蔬玩具撒在地上)"請小兔子幫忙撿1個水果或蔬菜回來,動腦筋想一想,小兔子撿到1個紅果子要放到什么顏色的箱子里呢?""如果撿到一個黃果子呢?撿到一個綠果子呢?撿到一個藍果子呢?"小兔子要怎樣走路?(提示幼兒兩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分開放在頭頂上,兩只腳要并緊了向前跳。)"小兔子們,聽到貓媽媽的小鼓一響就一起開始跳到果園里撿果蔬,準備好了嗎?"合作玩游戲《送果蔬回家》四名幼兒分別站在箱子前做小老師,其他幼兒撿拾果蔬玩具放在箱子里,看看他們放的對不對。①觀察幼兒的動作和取放玩具的情況②變換不同的動物幫助貓媽媽運果子,例如小烏龜發(fā)展幼兒手腳著地爬的動作;③根據(jù)幼兒的取放情況,不斷增加取放的數(shù)量,可以是2個、3個。
【活動延伸】幼兒回家后繼續(xù)玩送果蔬回家的游戲。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數(shù)量的“多”、“少”和“一樣多”。
2.會按要求整理活動材料。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實物:4個蘋果、3個香蕉、3個梨子。
2.圖片:4個娃娃及3個蘋果、4個香蕉、5個梨子。
3.幼兒學習資源②第31頁。
【活動過程】
1.出示水果,引出主題。
教師出示蘋果、香蕉、梨子各1個,請幼兒說出他們的名字。
教師再拿出3個蘋果、2個香蕉、1個梨子。
“來了這么多水果寶寶,他們一樣多嗎?”
2.引導幼兒探索比較多少。
請幼兒嘗試比較多少。
教師將4個蘋果、3個香蕉擺到桌子上,請幼兒說一說誰多誰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示范一一對應比較多少的方法。
先將4個蘋果擺成一排,再將3個香蕉一一對應擺在蘋果下面,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蘋果多、香蕉少。
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香蕉和梨子一樣多。
3.請幼兒給娃娃送水果,比較娃娃和水果誰多誰少。
為每組幼兒提供4個娃娃及3個蘋果、4個香蕉、5個梨子的圖片,請幼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娃娃和水果的“多”、“少”或者“一樣多”。
教師加強個別指導,對于能力情的幼兒通過適當增加圖片數(shù)量的方式增加挑戰(zhàn)性。
活動反思:
部分幼兒能較快的根據(jù)指令拿取水果進行比較,但是語言表述能力較弱,大多需要教師引導才能拼湊出完整的話。部分幼兒活動較被動,不愿意在集體面前展示,少數(shù)幼兒積極。通過互動和觀察,發(fā)現(xiàn)大部分幼兒能找到顏色一樣的水果、形狀一樣的水果、大小不一樣的水果。幼兒對吃水果感興趣;大多能完成涂色任務。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在主題“快樂的幼兒園”背景下,本班開展了“我的小手真能干”系列活動。幼兒在動手點畫、幫助小朋友、秋天一起撿落葉中體會了游戲、分享、幫助的快樂。結(jié)合主題并根據(jù)幼兒對圖形的興趣,形成了本次科學活動。本班幼兒對益智區(qū)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圖形拼擺類游戲。通過在益智區(qū)一段時間的游戲以及日常的課程活動中對圖形概念的滲透,班級中的幼兒對各種簡單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小班幼兒的思維水平處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喜愛觀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為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的設計需要讓幼兒可以親身參與,在游戲中自主觀察,獲得直接經(jīng)驗。結(jié)合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可以在活動中適當設計有難度的游戲,提供相應的指導,幫助幼兒達到“跳一跳可以達到的高度”,獲得更深層次的經(jīng)驗。結(jié)合班級主題快樂的幼兒園,為了使幼兒間更加熟悉,敢于表達,因此活動的設計環(huán)節(jié)中還包括了幼兒間簡單互動的環(huán)節(jié)。
活動目標
1、能夠區(qū)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2、通過引導與觀察,知道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各有幾條邊、幾個角。
3、能從活動中體會到數(shù)學游戲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能夠區(qū)分圖形并在引導下說出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難點:能夠區(qū)分正方形、長方形。
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
幼兒見過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對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
物質(zhì)準備:大塑料板一塊、剪成三種圖形的彩紙、三種圖形的大卡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找一找
請幼兒觀察教室,說一說你在教室里找到了什么圖形。
二、基本環(huán)節(jié)——猜一猜
(一)教師引導,觀察圖形
1、教師將大圖形卡片藏在塑料板后面,先露出一個角,請幼兒猜測圖形,再逐漸露出其它角,請幼兒進行猜測,并說出原因。
T:小圖形藏了起來,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是哪個小圖形(逐漸露出正方形的一個角)
T:現(xiàn)在你覺得是什么小圖形(已經(jīng)露出三個角),為什么?
教師將圖形完全露出,請幼兒數(shù)一數(shù)正方形有幾個角,幾條邊,看看邊的長度一樣嗎。
2、重復以上過程,直到圖形出示完畢。
請小朋友上前,帶領其他小朋友再數(shù)一次,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有幾個角、幾條邊。
3、教師拿起正方形與長方形,請小朋友觀察正方形與長方形哪里不一樣。(正方形的邊一樣長,長方形的邊不一樣長)
(二)幼兒分辨,尋找圖形
1、教師在地面擺上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大圖形卡片。
請幼兒閉上眼睛,教師悄悄在每個小朋友的手上放一個小圖形,再請幼兒睜開眼睛。
2、請小朋友將圖形寶寶送到大圖形媽媽身邊。
T:小圖形悄悄跑到了小朋友的手上,她們找不到媽媽了,你們可以幫小圖形找到大圖形媽媽嗎?
T:看仔細你手上是哪個寶寶,把寶寶送回媽媽身邊吧。
三、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說一說
1、請幼兒說一說,自己送了哪個圖形寶寶回家。
2、回顧
(1)請幼兒上前,拿起大圖形,說出大圖形的名字,和下面的.小朋友一起數(shù)一數(shù)這個大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
。2)正方形和長方形站在一起,他們長得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四、活動延伸
到戶外去找一找都有什么圖形,看看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都藏在哪里。回家找找家里有什么圖形。
活動總結(jié)
在基本環(huán)節(jié)——猜猜我是誰的部分中,幼兒對逐漸露出一個個角的小圖形非常感興趣,眼睛一直看著逐漸露出來的小圖形,注意力非常集中。在三個小圖形相繼出現(xiàn)的時間里,幼兒的情緒得到了充分調(diào)動,都能夠大聲說出自己的猜測,在這之后,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這樣猜的原因時,幾乎所有幼兒都身體前傾,舉起了手。找媽媽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全部迅速的找到了圖形寶寶的媽媽,把圖形寶寶送回了媽媽身邊。
本次活動旨在游戲中讓幼兒獲得關于圖形的直接經(jīng)驗,在初步認識圖形的已有經(jīng)驗上逐漸深化,通過觀察知道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各有幾個角幾條邊,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邊不一樣。
小班幼兒對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隱藏起一部分的事物,觀察和猜測往往能充分調(diào)動幼兒探究的興趣,結(jié)合教師適宜的引導,幼兒就可以在游戲中獲得自己可以理解的直接經(jīng)驗。逐漸露出一個一個角的圖形寶寶充分激發(fā)了幼兒探究的興趣,隨著圖形的角一個個出現(xiàn),幼兒的猜測也隨之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就獲得了“角”與“圖形”間的經(jīng)驗。幼兒的學習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各領域的學習是不可分的,雖然今天開展的是科學領域的活動,但是活動中仍舊融合了其他領域,在表達環(huán)節(jié),幼兒爭先恐后地舉手想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圖形寶寶,雖然小班幼兒連貫表達的能力仍有待提升,但是在活動中,幼兒敢于上前來表達,這也是小班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領域的發(fā)展是分不開的。
本次活動我認為不足的地方是,活動的設計缺乏挑戰(zhàn)性。在找媽媽環(huán)節(jié), 大部分幼兒非常容易就把圖形寶寶送回了媽媽身邊,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認為可以適當提高難度,給幼兒更多思考的機會,比如:媽媽住在大房子里,門關上了, 要想拿到鑰匙開門,就要拼出正確的圖形拼圖,拼對了才可以拿到鑰匙。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有聽辯各種鈴聲提示音的能力。
2.激發(fā)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聲音有一定的敏感度。
活動準備:
各種聲音的鈴聲。
活動過程:
1.聽辯各種鈴聲讓幼兒分別聽各種鈴聲(自行車、電話、鬧鐘、門鈴、小鈴等),猜一猜,這是什么鈴兒在響叮當。說一說鈴兒響了,告訴我們要干什么了。比如:車鈴叮鈴鈴,就是告訴別人"快讓開,快讓開!";門鈴叮鈴鈴,就是告訴我們"有人來了,快開門吧。"等等。
2. 學念兒歌"鈴兒響叮當"學念兒歌"鈴兒響叮當",做模仿動作。
3. 聽聽學學家里的'門鈴聲,按按聽聽不同音樂的門鈴,跟著音樂進行模仿。
4. 做音樂游戲"叮咚小門鈴":
一半幼兒扮演主人,一半幼兒扮演客人。
小椅子當作門,扮演主人者作騎馬狀坐在椅子上,隨著音樂按門鈴或拍手。扮演客人者隨音樂拍手走步……,唱到"請你按按小門鈴"時,迅速跑到一個椅子前,表示來到了可人家。在椅子背上,邊按門鈴邊唱"叮咚"。唱到"來了小客人",扮演主人的小朋友連忙起身,轉(zhuǎn)動一下椅子,表示開門,把凳子面朝客人,做"請"的動作。
最后一句"叮咚"兩人互相按一下對方的鼻子。
交換角色,游戲重新開始。
5. 家里的聲音看看說說這些是家里的什么東西,它在發(fā)出什么聲音,告訴了我們些什么。
洗衣機"隆隆"的轉(zhuǎn),它把衣服洗的干干凈凈;壓力鍋"嗚嗚"的叫,告訴我們:"粥煮好了!";吸塵器呼呼的開動了,它把灰塵都吃進肚子里;電話"鈴鈴"的響起來,也許是媽媽打來的;收音機在"啦啦"的唱歌,我們一面聽音樂一面跳舞;音樂鈴"叮叮"的響著,噓!娃娃在睡覺呢!
附兒歌:
鈴兒響叮當鬧鐘叮鈴鈴,我要起床啦。 電話叮鈴鈴,喂喂是誰呀?
車鈴叮鈴鈴,快快讓開吧。 門鈴叮鈴鈴,請問找誰呀?
小鈴叮鈴鈴,唱歌跳舞啦。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緒的支配。無意記憶占優(yōu)勢,常常在無意中記住一些事物。游戲、操作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如果單純讓幼兒認識圓形,幼兒會感到很枯燥,興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會不好。因此,在設計這個教學活動時,讓幼兒在游戲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見的圓形物品與特點,從而激發(fā)幼兒對周圍事物觀察探究的興趣,發(fā)展幼兒的感知、觀察和想象能力。
活動目標:
1、在認知、操作和游戲活動中掌握圓形的特征。
2、在周圍環(huán)境中尋找圓形物體,感知圓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活動室布置一些圓形的物品。
2、圓形紙一張,圓形物品若干(如鏡子、瓶蓋、鈴鼓、盤子)。
3、幻燈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種不同的圓形物品,操作紙若干、彩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認識圓形物品。
師:(用神秘的口氣加眼神)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箱子的玩具,請你們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說說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鏡子,
幼:我拿的鈴鼓,
幼:我拿的盤子……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們都是圓圓的。(引出圓形這一話題。)
師:(出示一張圓形的紙)提問:它像什么?
幼:它像盤子,
幼:它像太陽,
二、感知圓形的.特征
師:請小朋友自選圓形物品,沿著物品的表面和邊緣觸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圓圓的,
幼:邊緣是光滑的,
幼:沒有棱角……(幼兒交流,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師:說一說,你還見過哪些東西也是圓形的?(鼓勵幼兒說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見到的圓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燈……
三、觀察幻燈片《雜技表演》
師:說一說,畫面上有誰?他們在干什么?
幼 :奇奇、樂樂、歡歡、小熊。
幼:他們在玩雜技。
師:想一想,圓圈能翻跟頭,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過去。(引導幼兒說)
師:看一看,獨輪車的輪子是什么形狀的?還有哪些東西也是圓形的?
幼:圓形的,(幼兒一起說)
幼:還有球,呼啦圈,滾圈,盤子
四、做圓形標記
發(fā)給每個幼兒一張白紙(四周打好圓形的小孔),指導幼兒沿小孔撕成圓形,然后請幼兒在圓形紙上畫出自己喜歡的東西或作一個標記,做完后把它貼到自己的物品上作為標志。
五、尋找圓形物品
引導幼兒尋找活動室里的圓形物品,要求幼兒用語言表達出來如“我發(fā)現(xiàn): 是圓形的”。并把他們有規(guī)律的擺放到數(shù)學活動區(qū)。
活動延伸:
為幼兒準備一些畫有圓形的紙,啟發(fā)孩子在圓形上面添加幾筆后變成另一個圖案(如太陽,蘋果),鼓勵他畫的越多越好。
教學反思:
1、通過本節(jié)課的活動,幼兒能夠從眾多物體中區(qū)分出圓形,能夠通過觀察,尋找到生活中的圓形物體。
2、本節(jié)課,我上的還是比較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這次活動我遵循了幼兒的年齡特征,以幼兒的興趣為前提,通過幼兒喜歡的泡泡來引出了今天的活動主題 ——認識圓圓世界,幼兒能夠根據(jù)老師的引導參與其中,并一步一步的認識圓形。不足的是,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兒童化,有些話語稍顯生硬,幼兒聽不太明白,導致整節(jié)課的活動進程有點不流暢,我以后一定要多聽其他老師課,綜合他們的教學語言,最終形成我自己獨特的教學語言。
3、如果讓我重新上這堂課,我將利用課件來展示各種圓形,設計吹泡泡的游戲讓更多的幼兒參與其中,因為在我看來,通過課件展示的泡泡更加生動,更加能夠吸引住幼兒的眼球,設計吹泡泡的游戲,更加能夠調(diào)動幼兒的參與興趣。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的教案11-15
科學的活動教案11-25
科學活動教案11-04
有關科學活動教案11-13
科學活動教案【推薦】02-11
關于科學活動教案11-27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八篇05-31
科學活動教案四篇06-07
科學活動教案3篇03-13
托班科學活動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