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通用[1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扎實開展,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強可操作性的書面計劃。那么什么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1
根據上級文件精神,為了切實做好校本研修工作,提高教師的業(yè)務素質水平,確保各項學習、培訓工作規(guī)范、有序開展,結合我校具體實際,特制訂校本研修實施方案。
一、成立領導小組:
為保證校本研修收到實效,使教師學時確定公正、合理、有據,特成立校本研修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全體教師
二、校本研修要求
全體具備專業(yè)技術職稱的在編教師從20××年2月至20××年7月,校本研修學時達到規(guī)定學時為合格。
三、學習形式:
參加學校校本研修活動為主,個人自主研修為輔。在學校安排下,統(tǒng)一內容,統(tǒng)一進度,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學習。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并進行實踐。在自學的同時,要做好學習筆記。
1、閱讀(40學時):本年度,我校的校本研修閱讀內容分為專業(yè)閱讀和人文閱讀。專業(yè)閱讀(20學時):根據本校實際,“人文類閱讀”(20學時):教師根據閱讀目錄自己選擇書目進行閱讀,每月至少兩頁。
2、主題研修(30學時)采取集體研修與個人研修相結合的形式,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同組互助的觀課議課活動,教師每學期至少在全校進行一次公開課,按時參加每次的觀課議課活動,每少一次扣1學時;教師個人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問題,開展個性化的主題研修活動。
3、教育電影(10學時)本學年,學校將組織教師對推薦的電影進行統(tǒng)一觀看,固定時間,每少一次扣2學時。
四、保障措施
由校長任總責,加強過程性檢查與考核。教師要及時完成布置的任務,學校對校本研修的過程實行量化管理,通過對教師培訓時的表現、學習態(tài)度、出勤、筆記、交流情況等進行記錄,按優(yōu)秀、合格、不合格進行過程考核。學習態(tài)度、成績與教師年度考核、績效工資相聯(lián)系。
為了促進教師向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根據文件精神,結合本校實際,特制訂本學校校本教研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突出一個中心,實現兩個轉變,促進二個提高,達到三個結合。一個中心:以教師專業(yè)水平不斷提高為中心;兩個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二個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的提高;三個結合:學習與交流相結合,教研與實踐相結合,自我反思與同伴互助相結合。
二、組織機構:
語文教研組:
組長:成員:全體語文教師
數學教研組:
組長:成員:全體數學教師
綜合教研組:
組長:成員:兼上音、美、體的教師
三、具體措施
1、啟動階段(20××年9月)
1)、成立中心校校本教研工作領導小組,確定加強對校本教1
研工作的領導。
2)、召開校本教研動員大會,對我校本教研工作作全面安排部署,并開展校本教研業(yè)務培訓。
2、實施階段(20××年9月一20xx年1月)
。1)各學校認真開展小課題研究、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擴展校本教研的成效,逐步使學校的教學研究特色化、有效化,使我鄉(xiāng)的校本教學研究真正做實。本學期我校將積極實施“同課異構”課堂教學活動來推動課改進程。要求在20××年9月26日—11月,中心小學開展“同課異構”教學研討、觀摩活動,探討校本教研的有效方法和途徑;顒舆^程中,要求全體上課教師針對同一課時內容,在求同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教學設計,卻要求取得同樣的教學效果,展示各自的教學風格。活動束后,要求參與教師在教研會上介紹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設想,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讓活動精彩有效,提高中心小學教師教學內涵的發(fā)展。并組織教師進行聽、評、說等活動。
。2)開展教學示范展示課,開放推門課,聘請優(yōu)秀教師或安排學科骨干教師或本校有實力的教師上示范課,為廣大教師提供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契機和啟迪。
長可以任意隨堂聽課,推門聽課,不必事先征求上課教師的意見;資料開放——開放學校計劃、教案,作業(yè)等各種資料,在指定的位置展示出來,外校教師、家長隨意翻看、了解學習、檢查督促。學校環(huán)境開放——外校教師、家長可以任意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感受學校的管理氛圍、文化氛圍。
教學開放周時間:第八周
(3)開展好反思補充式評課。各科教師要認真作好課后反思,每次集中聽課要搞好集體反思,找出教學中成功與失敗的地方,以修正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為下一步的工作鋪設成功基石。注重教學反思,深化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每周上交一篇教學反思給教導處。
(4)開展“四個一”活動。中心小學要求每個教師每期認真完成下列工作:
a、讀一本教學業(yè)務書籍,并有讀書筆記。
b、上交一篇創(chuàng)新教案。打破原有的.備課觀念,重點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習學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緒,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從而制訂有效的扎實可行的教學對策,備出特色,備出新意。
c、在學校的統(tǒng)一安排下,上一節(jié)公開課(或示范課或觀摩課)。授課要體現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培養(yǎng)個性特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由“學會”變?yōu)椤皶䦟W”。
d、撰寫一篇優(yōu)秀教學反思。教師要在實踐中解讀新課程;在困惑中學習,逐步理解新課程;在研討中反思,在反思中認識新課程。
(5)抓好教學常規(guī)管理。要求各校一是嚴格執(zhí)行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二是抓好備、授、批、輔、考各個環(huán)節(jié);三是注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6)學校認真開展學生寫字活動。一、二年級的寫字教材按教材要求完成,高年級如有安排寫字的一律用田字格要求學生寫字。并在第十三周,進行一次學生寫字比賽活動。
(8)認真閱讀學科滲透法制教育讀本,加強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教師們并在本節(jié)課的教案中體現法制教學內容,不分科目。
。9)課題研究.
根據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確定了語文組課題為高段《如何搞好作文教學》,底段《識字教學》的研究;數學為高段《應用題教學》,底段為《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藝術組為《短跑》。
(10)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實行分片教研,確定年級學科帶頭人,發(fā)揮專業(yè)引領作用,開展有針對性的教研活動,爭取做到研以致用。
年級學科帶頭人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第項活動開展語文組由萬玲同志負責組織實施,數學組由田茂霞同志負責組織實施。綜合組由張肖鋒同志負責組織實施,每項活動結束后并收集教研活動資料。
。11)11月底全鄉(xiāng)教師優(yōu)質課技能大賽。具體時間以后作安排。
。12)組織教師觀看教學光碟,名師的教學風采和教學藝術都會時時刻刻的影響著、啟迪著我們的教師。
。13)、組織全體教師撰寫高質量的教學論文、案例、反思等,把新課改的校本教研經驗以文字資料的形式積累起來。
四、工作要求和安排。
1、每次教研活動都要收集整理好有關的書面材料(教案、說課稿、簽到冊、互動研討記錄等)。
2、要做好相關的簡報編發(fā)工作,交陳云上傳正安縣教育信息網。
3、結合各教研組活動的開展情況,每月都要安排一次活動。
九月份:學校進行調研,指導教師確立研究問題,集體備課,上研究課
十月份:同課異構——并組織說課、上課評課等活動。
十一月:全鄉(xiāng)優(yōu)質課技能大賽。
十二月:研究課題
元月:收集整理資料并裝檔。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2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課程改革為中心,以教師為研究主體,認真學習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大力加強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學習,積極開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遵循“培訓方式教研化,教研工作主題化”的原則,堅持研訓一體的發(fā)展思路,遵循教師成長和培養(yǎng)的規(guī)律,結合我校實際,將教學、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務本求實、從小處著眼,圍繞課堂教學,從常規(guī)工作做起,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增強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研修目標
依據學校內涵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將進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課堂,進行課題研究,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提升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水平,切實解決或研究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努力使我校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良、充滿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
三、研修重點
1.討論完成計劃各項工作。
2.建立電子備課室,提高教師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的教學的技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yōu)勢,查找所需資料,互相學習和交流。
3.采取“板塊”教研形式,進行分科教研活動。
4.認真組織開展“精品課”展示活動,如“領導上展示課”、“骨干教師上示范課”、“普通教師上達標課”等系列活動,深入研究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
5.繼續(xù)加強學?蒲姓n題的研究工作,進一步激活教師參與教研的主體意識,逐步建立一種教育、教學、研究學習一體化的新型職業(yè)生活方式,使教師真正向實踐——反思型轉變。
6.大力培養(yǎng)青年教師,搭建展示鍛煉的舞臺,多讓他們接受高層次、全方位的系統(tǒng)培訓,促使他們盡快成長,不斷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
四、研修措施
1.加強教育理論學習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需要我們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與做法,討論新問題,研究新對策,因此我們要不斷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本學年重點學習教育理論以及上級有關文件,領會其精神實質,明確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及具體要求,使各位教師弄清新課程標準內容,理解學科教學的性質、地位、理念及目標,正確把握學科教育的特點,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學科課程。
專任教師除參加上級組織的培訓和學校的集中學習外,個人有學習、研修、提高計劃。在教師中開展讀書活動,每學期至少細致讀一本教育教學書籍。更新教師的知識觀、課程觀、教師觀,全面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過校本培訓,使教師把學習理解為一種現代生存狀態(tài),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2.抓好教師的業(yè)務學習
制定周密的業(yè)務學習計劃,每周二下午的`業(yè)務學習以“統(tǒng)一主題,集中與分組學習為主,測評為輔”為原則,確保學習有計劃、有內容、有討論、有中心發(fā)言人、有記錄、有實效、有檢查。要做到:
(1)自學與集體學習相結合;(2)學習與交流心得相結合;(3)自己學習與講座指導相結合。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既要有摘記,又要寫下教學中的心得體會,學校定期檢查,并在學期末進行評比。
3.營造良好的研修氛圍
我校把校本研修與教育教學、教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從學校和教師的實際出發(fā),通過培訓解決學校和教師的具體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
(1)教研和集體備課活動常抓不懈。經研究決定每周一下午定為集體備課時間,充分發(fā)揮每位教師的才智,研究教學內容、學生及教學方法。通過活動切切實實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學校圍繞新課程的深入實施,以教研組組織主題性的反思教學實踐活動,引領教師用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成長,反思自己的發(fā)展。及時記錄自己的反思所得。精彩的一刻、難免的失誤、新穎的設想,并從中捕捉典型,撰寫案例、設計反思、論文等,指導教學實踐。反思每學期不少于5篇。
。3)建立電子備課室無疑是給教師創(chuàng)造了更先進的研修條件,有疑難可以上網與全國各地的同行進行交流,思路更寬了,問題也更容易解決了。
4.加強教師培訓工作
為使全體教師盡快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學校配合地、縣的教師培訓計劃,組織和安排好教師的培訓工作,確保培訓工作做到“五定”,即定時間,定人員,定地點,定任務,定內容。學校繼續(xù)組織教師參加多媒體課件制作和寫字技能的培訓,以提高教師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的技能以及寫字教學水平的提高。
為促進教師的進步,努力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要求學科教師互相聽評課,形成大家都深入課堂研究教學的良好氛圍。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外出聽課、學習,結合聽課的收獲和自己的感想,寫出學習匯報材料,上好匯報課,帶領教師吸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發(fā)揮以點帶面的作用,達到“一人學習,多人受益”的效益。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3
目前,隨著新課程在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開展,作為農村教育改革主力軍的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被賦予許多更重要的功能,而現實中這些功能的發(fā)揮是否完全到位呢?圍繞這一問題,筆者試圖探討課程改革背景下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的“應然”功能,并以福建省漳浦縣某中心小學為個案進行相關研究,了解目前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功能發(fā)揮的“實然”狀況,尋找差距,旨在更好地促進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功能的發(fā)揮。
一、新課程背景下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應當具備的功能
(一)課程改革示范功能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應始終貫徹‘先立后破,先實驗后推廣’的工作方針!薄l(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無論在師資力量、實驗研究能力上,還是在課程資源的占有、利用和管理上,都有村級小學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因此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中心小學要起示范作用,率先開展課程改革實驗,這不僅可以帶動鄉(xiāng)鎮(zhèn)其他村級小學的課程改革,還可以積累經驗,避免簡單的重復和走彎路。
(二)教研中心功能
在課改過程中,由于條件的限制,村級小學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組織實施問題。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擁有較強的師資力量,而且有比較多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實驗的經驗,有比較暢通的教育信息來源,與課程專家有較多的聯(lián)系,完全能夠幫助村級小學解決在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大多數問題。因此,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應組建高質量的教育教學研究隊伍,幫助農村教師解決在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難,指導全鄉(xiāng)鎮(zhèn)小學的教育教學業(yè)務和教材研究工作,從而帶動全鄉(xiāng)鎮(zhèn)各村級小學開展教研活動。
(三)師資培訓功能
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發(fā)展離不開師資隊伍建設。對村級小學教師進行課程改革前和改革中的培訓,是有效實施課程改革的必要途徑和有效措施。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一般在縣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配備下?lián)碛休^好的教學儀器、圖書資源、電教設備及教學資料等教育資源,又處于鄉(xiāng)鎮(zhèn)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應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教師進修規(guī)劃,在縣教師進修學校的指導下,結合所在鄉(xiāng)(鎮(zhèn))的具體情況,有計劃、有組織地負責起全鄉(xiāng)(鎮(zhèn))小學教師的業(yè)務文化進修和考核工作,承擔起培訓整個學區(qū)教師的任務,使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成為農村教師進修基地。
(四)規(guī)劃督查功能
20xx年4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提出,“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不設專門的教育管理機構”“教育教學管理由鄉(xiāng)(鎮(zhèn))中心學校校長負責”,這意味著鄉(xiāng)(鎮(zhèn))教育教學管理權下移交由中心學校負責。在管理過程中,監(jiān)督和檢查是一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必須負責起學區(qū)課程改革的監(jiān)督和檢查工作,督促村級小學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和市、區(qū)的統(tǒng)一部署開展課程改革,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進。
二、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功能發(fā)揮的實然狀況
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諸多重要功能發(fā)揮的實然狀況如何呢?圍繞這一問題,筆者以漳浦縣某中心小學為個案進行相關研究。經過一年多的調查和分析后,發(fā)現該中心小學在發(fā)展中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作為一鎮(zhèn)的教育中心,其帶動輻射等功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揮,概括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示范帶動功能尚有欠缺
該中心小學能夠抓住實施新課程機遇,開展校本培訓,學習新課程理論,并在校本教研中積累了不少良好的經驗,20xx年6月該校經由市批準成為校本教研基地。在縣、片區(qū)教研活動中,教師所開的公開課經常受到領導和聽課教師的好評。
雖然該中心小學在校本教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鎮(zhèn)各小學中起示范作用,但卻忽略了與“兄弟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目前該鎮(zhèn)17所小學的教研水平十分不均衡,呈現出“中心校強,村級小學弱”的局面,邊緣村級小學,辦學規(guī)模較小,在教研方面并無太多成績,平時很少開展教研活動。而“兄弟!钡慕萄腥鮿莠F象則直接反映出中心校在教育改革中的示范帶動功能發(fā)揮并不十分到位。
(二)教研輻射功能明顯不足
該中心小學目前擁有43名教職工,其中小學高級教師有25人。自課改以來,學校一批優(yōu)秀骨干教師不斷實踐并屢創(chuàng)佳績,但僅憑中心校這些骨干教師很難對全鎮(zhèn)教育工作起很大推動作用。
據調查,中心校與其他村級小學問很少開展教學研討活動,一學期至多一兩次。另外,據教師反映,中心校與其他村級小學間關于教學的交流往往短暫而流于形式。其他村級小學之所以很少開展教研活動,原因或許在于其不懂得如何開展,而作為中心校,盡管自身校本教研勇創(chuàng)佳績,但是卻沒有及時總結經驗,沒能深入到其他村級小學中進行“如何開展教研活動”的指導,未能將教研功能輻射到其他小學。
(三)師資培訓功能有待發(fā)掘
該中心小學擁有全鎮(zhèn)最好的教育資源,為中心校師資培訓基地的建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而本校優(yōu)秀的骨干教師隊伍又為教研中心的建成提供了人才保障,但該校卻沒有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教育資源,也沒有意識到建立教師培訓進修基地的必要性及緊迫性。
讓農村教師都前往縣教師進修學校參加培訓是不切實際的。為進一步了解教師接受進修培訓的需要及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師資進修培訓基地建立的必要性,筆者結合問卷進行了以下調查。第一,在調查培訓內容方面,選擇“應更貼合實際教學”的教師占49%,認為內容應“多樣化”的占23%,而更偏重理論的教師則占28%。大部分教師期望培訓內容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而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一般擁有較好的實踐經驗可供其他村級小學借鑒。第二,在100名被調查者中,選擇“培訓機構的地點最好設于城鎮(zhèn)”的教師占80%,而認為中心校可勝任并應當成為“教師進修基地”的教師占85%,從中可看出農村教師對中心小學具有很強的認同感。
調查結果證明了農村教師接受教育培訓的機會明顯不足,基于教師的自我發(fā)展需求,筆者認為,把中心校建成村級小學師資培訓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四)督促檢查功能未能落實
中心小學目前特殊的地位大大影響該校對其他村級小學進行管理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與校長的訪談中,校長十分明確作為中心校所應發(fā)揮的示范、骨干、輻射的功能,對本鎮(zhèn)其他16所村級小學的情況也大致了解,但或許是日常事務過于繁忙,校長的中心!爸黧w意識”漸漸弱化。據教師反映,該校由于受上級領導的重視,各種“檢查”和“評定”特別頻繁,校長的“業(yè)務”也更加繁忙。所以,中心校只能自我監(jiān)督,根本顧不上對其他村級小學的督促與管理。由于中心校的督促工作不到位,其他村級小學自我監(jiān)督力度偏弱,發(fā)展意識也不夠,致使邊緣村級小學的教研水平及課改進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而目舉步維艱。
三、從實然走向應然的若干對策及建議
客觀地說,造成目前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功能發(fā)揮“應然”與“實然”的差距,責任不全在中心校本身。因此,解決中心小學功能發(fā)揮中存在的問題,使之發(fā)揮出應然功能,需要從多方面努力。
(一)理順學區(qū)與中心小學的關系,提高中心校的主體意識
目前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仍然存在學區(qū)與中心校職責不明的問題,應盡快理順學區(qū)與中心小學的關系,使兩者能夠明確自身職責并給自己的地位與職能定位。對于學區(qū)而言,其職責主要應是協(xié)助鄉(xiāng)政府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檔案;維護學校的安全和正常教學秩序,治理校園周邊環(huán)境;協(xié)助縣教育行政部門發(fā)放教師工資,搞好全鄉(xiāng)學校規(guī)劃和學校布局調整。而對于中心小學來說,主要任務則是利用在全鄉(xiāng)中的優(yōu)勢地位,整合全鄉(xiāng)教育資源,發(fā)揮學校自身優(yōu)勢,負責管理全鄉(xiāng)教育教學工作,為全鄉(xiāng)教育教學和教學研究起辦學示范作用和帶動作用,為全鄉(xiāng)各學校服務,提高全鄉(xiāng)教師教學研究能力,提高全鄉(xiāng)整體教育質量。學區(qū)與中心小學唯有明確了各自的職責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各盡其職,避免產生“侵權”現象,而中心小學的辦學才能更具活力,更加自主,進而更好地為村級小學服務。
除了明確各自的職責外,兩者間還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新體制下,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在業(yè)務上要對村級小學進行業(yè)務管理和指導,而實際上單憑中心校領導班子的努力很難負責好對各村級小學的管理和指導,因此,中心校應當與學區(qū)各機構人員平等交流,共同規(guī)劃提高鄉(xiāng)鎮(zhèn)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目標,并為實現這一共同目標而統(tǒng)籌全局,分工合作。
(二)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尤其要加強校長培訓和骨干教師隊伍建設
校長培訓是校長成長和成熟的保證。以往那種面向所有校長的培訓缺乏針對性,并未能有效加快農村教育改革的進程。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校長作為“主帥”,其個人素質是決定農村教育改革“成敗”的因素。對此,上級教育部門應專門組織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校長進行研修培訓,使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的校長們在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管理方法及各項操作技能的同時,通過對農村教育形勢及中心校自身地位、功能的認識,樹立起較強的“主體意識”和“服務”意識。
作為農村教育的主力軍,鄉(xiāng)鎮(zhèn)骨干教師隊伍的建設也尤為關鍵,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應負責起培養(yǎng)和配備村級小學骨干教師及學科帶頭人的工作。首先,中心校要承擔起培訓村級小學骨干教師的任務,負責起全鄉(xiāng)(鎮(zhèn))小學教師的業(yè)務文化進修和考核工作,努力把中心小學辦成教師進修基地;其次,鼓勵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到村級小學任教,這部分教師可保留中心校編制,在村級小學交流三年又回中心校;再者,按照相應的關于提高教師素質的規(guī)劃,讓村級小學教師輪流到縣進修校參加培訓,不斷提高村級小學的師資水平;最后,應盡可能補充一些新教師到村級小學,為其輸入新鮮血液。
(三)努力建成鄉(xiāng)鎮(zhèn)教研中心,幫扶村級小學開展教研活動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4
一、教研網絡的構建是推進農村課改的前提
農村學校往往經濟實力相對落后,教育基礎比較薄弱,教學網點分散,教學信息相對閉塞,教師主動參與教研的意識不強。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將農村教研網絡的構建作為重要前提。一是建立了兼職教研員制度,要求每個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配備語文、數學兼職教研員各一名。二是建立鄉(xiāng)、村兩級教研機構,每個鄉(xiāng)(鎮(zhèn))組建校級教研機構――學校中心教研組,成員由三方面的人員組成:學校主管業(yè)務的副校長、兼職教研員、部分在學校有一定影響的骨干教師,其職責是負責本鄉(xiāng)(鎮(zhèn))課程改革、校本教研工作。村小也相應成立以校長、教導主任及骨干教師組成的教研小組,或村與村聯(lián)片的片級教研小組。在這基礎上,形成一個以縣教研室為龍頭,以鄉(xiāng)(鎮(zhèn))教研機構為中心環(huán)節(jié),以一線教師為主體的機構健全、上下暢通,能有效地發(fā)揮教研功能的縣、鄉(xiāng)、村(片)三級教研網絡體系,形成了一種以鄉(xiāng)中心小學為教研基地,以課改中出現的`問題為主攻方向,以縣、鄉(xiāng)、村骨干教師為主要力量的課改研究氛圍,為推進農村學校的課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扎實有效的校本教研是提高農村課改的關鍵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在重視教師個人學習和反思的同時,強調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和經驗分享。我們每年在每個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組織一輪教研會,具體形式是上午聽語、數各三節(jié)觀摩課,下午全鄉(xiāng)教師以這三節(jié)課為范例評課、交流,探討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為教師搭建一個切磋、交流的平臺,使教師的教學業(yè)務水平在實踐、探討、交流中得到提高。
為了使教研會達到較高水準,我們制定了“農村學校教研會實施細則”,下發(fā)到全縣各個學校。例如集體備課的要求就列出了如下具體操作細目:第一次,針對主攻方向、教研專題,提出教案設計的總體意見,粗線條地勾勒教學框架。執(zhí)教老師在此基礎上獨立思考,寫出教案。第二次,針對教案,逐個層次、逐個環(huán)節(jié)、逐個問題地進行討論,修改教案,爾后組織試教。第三次,針對試教反饋的信息,再次修改或調整教案,使觀摩課更具研究性、示范性。
與此同時,我們要求兼職教研員、教研組其他成員在第一次集體備課后,也進行對口備課,以便下次集體備課時帶教案來一并討論。這樣實施操作細目,控制活動過程,提高活動效率。
三、科學的評價機制是深化農村課改的保證
課程改革也好,校本教研也罷,其活力在于教師的主動參與,在于教師自覺地把自己融入課改大潮中去學習、去實踐。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公正、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吸引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課改,是農村課改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5
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是全面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措施,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全面貫徹縣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提高有效教學質量,結合本校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學校教育和教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目標,統(tǒng)籌部署、全面推進,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促進教師隊伍專業(yè)成長,為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二、組織建設:
1、成立校本研修領導小組
組長:(校長)
副組長:(副校長)
成員:(教導主任)(教研組長)
2、組員主要職責
組長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責任人,負責總體策劃、全面組織、全權保障、全程管理;副組長具體負責校本研修的各類計劃,制訂相關制度,改進培訓和教研工作,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教導主任負責日常工作,其他成員在教導主任的統(tǒng)一組織下落實學期工作安排、總結等工作,做好相關資料的匯總、整理、考勤、考核等工作;落實好教研、科研工作的相關工作。
三、基本原則
1.面向全員、整體推進。校本研修必須面向全體教師,調動每一位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關注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實現全員參與。
2.區(qū)域協(xié)作、資源共享。要在立足本校的基礎上,倡導“大校本”理念,加強校際合作,和兄弟學校構建研修聯(lián)盟,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實現優(yōu)質資源共享,提高研修質量和效果。
3.以校為本、突出特色。以學校為單位,以校內研修為主渠道,優(yōu)化本校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促進學校整體發(fā)展,必須立足本校實際,突出我校辦學特色。要將校本研修與本校教育教學實踐和師資隊伍建設實際相結合,努力探索適合本校特點的研修內容、研修方式、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
4.聚焦課堂、注重實效。課堂是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校本研修要植根于課堂,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為基礎,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強化課堂質量評價推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要將教研活動、學術研究和教師培訓有機結合,以研促教、以研促訓,切實提高校本研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研修目標
1、通過校本研修,組織教師自主研討,解決繼續(xù)實施新課程、實施有效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惑,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2、通過校本研修,改變多年來已經形成的教師被動教研的習慣,讓教師由被動教研者變成研究的主體,由教書匠逐步成為研究型教師,探索一條新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努力建設一支有較強科研能力、教育教學水平的教師隊伍。
3、通過校本研修,建立適合我校發(fā)展的校本研修制度,把我校建成有濃郁學習風氣和教研氛圍的學習型組織。促進我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提升學校品味,樹立學校新形象。
五、研修內容
1、加強教師學習培訓,轉變教師教研觀念,提高教師教研水平。
2、開展備課、上課、評課、課后交流反思為主要內容的教學研究活動。
3、積極承擔縣級以上課題研究,各教研組根據本組特點,確定小課題并進行研究。
4、開發(fā)校本課程,研究出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5、“有效教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實施與研究。
六、工作措施
1、加強教師學習和培訓工作。學校將以集體學習為輔和自主學習為主相結合的辦法,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教師寫讀書筆記,請專家來校講課,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為教師提供參加各級各類培訓的機會,如骨干教師培訓、課程通識培訓、校本教研培訓等;鼓勵教師參加學歷提高培訓和普通話、信息技術的培訓;按照學校校本研修學習活動安排表,定期對教師進行集體培訓,如專題講座、教學研討會、經驗交流會、案例分析等。
2、認真進行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師成長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教師每周至少有一次高質量的反思。
3、充分發(fā)揮教研組的作用,營造嚴謹、務實、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使研究活動和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扎扎實實抓好教研活動。讓教研活動成為切實有助于教師發(fā)展的平臺。
4、充分發(fā)揮教師間的互助作用。新一輪的課改強調了學科間的整合,教師間的合作、互助。我們將繼續(xù)開展“骨干教師與新教師接對子活動”,由教學經驗豐富、師德好的教師對新上崗的教師進行跟蹤指導;進行“年級研討課”,即同年級組的教師集體備課、上課、研討。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6
校本培訓是指為了滿足學校和教師的發(fā)展目標和需求。由學校發(fā)起和組織,主要在學校中,進行的一種教師在職培訓形式。農村校本培訓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最佳途徑為了確保農村校本培訓順利開展,促進教師專業(yè)成熟,提高農時校本培訓的質量,必須對農村中小學的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進行分析和探究,努力構建適合農村校本培訓的教育模式,提高農村校本培訓的實效性。
一、構建校本培訓模式的原則和要求
(一)構建校本培訓模式應遵循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學校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教師發(fā)展的需要,突出教師在校本培訓中的主體地位,關注教師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滿足教師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學校提出校本培訓課程內容,靈活多樣地組織實施,采用更切合本校教師實際的發(fā)展性評價模式,自主地對學員進行考核和評價。使培訓與學校的中心工作緊密配合,和諧互動,相互促進。
2.針對性原則。學校針對本校發(fā)展和教師實際的需要開設遠程教育校本培訓課程,做到有的放矢,體現本校特色,注重教育實踐性。要重視現代教育思想的學習和遠程教育技術的應用,要考慮不同層次教師的需要,使不同層次的教師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
3.實效性原則。校本培訓的目標、內容、方式具有實效性,使教師有實實在在的提高,真正為建設教師隊伍起到重要作用。
4.靈活性原則。校本培訓的方式具有靈活性,學校要制訂出切實的,可操作的校本培訓計劃。
5.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原則。校本培訓要根據時展、教師發(fā)展和學校發(fā)展的新要求,不斷更新培訓內容,創(chuàng)新培訓方法和手段,要不斷整合、挖掘學校內外資源,確保校本培訓內容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構建校本培訓模式的基本要求
1.培訓模式必須建立在明確的教育和教學觀念基礎上
從教師發(fā)展的角度看,培訓中體現對教師進行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應該是基本的,但不能停留于此,必須力求使培訓在使教師接受新思想和形成新觀點方面有進展。這樣的培訓模式可以使教師獲得自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而不僅僅只是為了適應教育教學實踐而接受培訓。
2.培訓模式應該靈活多樣
就校本培訓而言,培訓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因培訓模式的時限是相對確定的,通過校本培訓旨在解決的問題與發(fā)展的目標也是相對明確的,因此,就某種校本培訓模式而言,目標應該是有限的和集中的,在不同的學校,這些目標或培訓的主題可能是不一樣的,但肯定應該都是明確的。
3.培訓模式必須體現培訓者與受培訓者的共同參與
模式應該是在培訓者與受培訓者共同討論與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的。一個令雙方都比較愉悅的培訓計劃,可以使培訓成為雙方都樂于參與的雙邊活動,可以為培訓營造更好的氛圍。
4.培訓模式必須體現教師學習、研究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特點
校本培訓已經超越了為教師補課的范疇,校本培訓在更大意義上已經成為教師發(fā)展的途徑。就從事農村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小學教師而言,其學習本身就更具有非常鮮明的探究與研究的色彩。在倡導中小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同時,教師的學習也應堅持開展研究性的學習。在校本培訓的過程中,教師以研究帶培訓,以研究促教學反思,結合具體教育教學和學生實際的學習與研究,對于設計校本培訓方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而且,校本培訓中的培訓,還應該體現教師在學習與研究的基礎上,開展與此相關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這樣,校本培訓的價值就更大。
二、幾種農村校本培訓模式
在培訓中,結合農村校本實際,可以嘗試靈活運用以下幾種校本培訓模式:
1.自上學習模式 教師的自主學習是一切有效培訓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校本培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自主發(fā)展。可通過制定自主發(fā)展目標、引導自學、鼓勵發(fā)表典型案例和教學論文、定期考核等方法促進教師的自主發(fā)展。自學包括自學教程一反思實踐一撰寫反思小結一接受評議等環(huán)節(jié),即教師每學期崗位自學指定內容的一門專題教程。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實際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并進行實踐活動,同時,將這種反思實踐過程用小結的形式撰寫出來、采取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通過自查找出自己在知識、能力、觀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2)確定自己一個時期或一個階段的目標。在自學的同時,要作好讀書筆記,讀書筆汜要全面系統(tǒng)、重點突出,反對簡單的標題式摘錄和不分層次的機械摘抄。
(3)制訂并實施一個學習計劃,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反思小結應是在自學有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行動實踐后,著重針對現在與過去在行為變化上的一些縱向比較而產生的一些感受、體驗,一定要結合教育教學案例寫出真情實感。
(4)把自己學習的知識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轉化形成能力。
(5)進行總結評價,通過“教師互評一校長導評一專家審評”等多層次的評議、交流、反思和實踐,來達到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升專業(yè)化水平的目的,教師互評是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由教師與教師之間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換位思考,角色轉換,相互交流,相互鼓勵,取長補短,互動發(fā)展的過程;ピu中,對存在的問題應友善地剖析,對取得的成績,哪怕是細微的進步,都要加以保護與鼓勵,校長導評是由校長組織評價小組對教師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并達到了預期目的給予的評定。同時,結合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現狀,為教師下一步發(fā)展作出規(guī)劃,指明方向:專家審評是由市。縣級考評組根據自學檔案材料(主要包括讀書筆記、專題自學報告表、考試試卷等)對教師自學情況進行的終結性評價。
2.研修反思模式,研修反思包括“集體備課一示范觀摩 (公開上課、公開說課、公開評課)一撰寫教學反思總結”等環(huán)節(jié)。即每位教師結合任教學科,按照課改要求,每學期上一次研修課。通過研修課教學,進行行動研究和教學反思,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逐步適應課改要求。研修反思課不同于觀摩課、考評課,它旨在通過進行課堂教學行動研究,借助教師群體的力量,進行群體性的教學反思,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上好體現課改精神的課。采取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教師在參加研修反思時,首先必須結合所承擔的教學任務,針對自身實際,制訂研修反思計劃,確立明確的研修反思目標。研修反思目標既要有短期目的,又要有長遠規(guī)劃,研修的方法措施要具體。
(2)在“集體備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除在領會課改精神前提下,深入鉆研教材,制訂課堂教學實施方案外。還要充分借助本校業(yè)務指導組和其他同行的力量,共同備好研修反思課。經校業(yè)務指導組確認后、撰寫研修反思課軟案。交業(yè)務指導組組長審核。
{3}示范一觀摩,即觀摩別人的教育教學活動,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要通過一定的培訓學習。使教師掌握觀摩學習的方法,并要結合觀摩學習聽得進行應用“公開上課”要求研修反思課教師面向業(yè)務指導組和校內同科教師進行研修反思課的課堂教學。聽課人員中除本校業(yè)務指導人員外,至少要有一名外校業(yè)務指導人員參加。同時業(yè)務指導人員必須填好聽課記錄!肮_說課”即研修反思課教師向業(yè)務指導人員及同行解說所上的這節(jié)研修反思課。說課可在課前,也可在課后,說課內容要詳細記錄“公開評課”要求業(yè)務指導人員及聽課教師本著友善的態(tài)度,以幫助教師成長為目的,誠懇地指出研修反思課教學中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業(yè)務指導組人員要將研修反思課教學中“好的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改進意見”填寫在聽課記錄表上校業(yè)務指導組要綜合公開評課的意見,形成一個完整的評階意見,填寫在聽課記錄表上,該份記錄至少須由一名外校業(yè)務指導人員簽名。教師通過學習,舉行教學公開課,將對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教法的理解貫徹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學實踐達到運用新標準,新教法的目的,并通過相互觀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達到對新標準、新教材、新教法的進一步理解和適應。
轉貼于 (4)“撰寫教學反思總結”要求研修反思課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和評課情況對本節(jié)研修課進行教學反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評課建議,提出具體的改進方案,并在后面的課堂教學中再進行實踐。教學反思總結須認真記錄填寫,通過討自己的教學重新進行思考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技能,并寫好反思筆記或教后感。學員之間通過反思筆記進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討、不斷總結經驗,達到不斷提高的目的。
3.專題講授模式。即學校根據需要選擇教師關心的主題作為培訓的中心內容,圍繞主題確定培訓目標和培訓對象,聘請專家舉行專題講座或組織本校力量進行專題輔導,使教師對這一專題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組織研究性討論,結合實際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明確如何應用。再進入實踐、這種方法也可結合教研或科研課題進行。其操作流程如下:
(1)受訓者感知外界現成的理論、經驗、做法;
(2)在認同的基礎上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
(3)依據現有理論經驗診斷個人的教育教學現狀;
(4)在反思的基礎上,分析發(fā)現問題并究其原因;
(5)根據對問題的分析,借鑒理論和經驗、設計問題解決的方案并實施;
(6)對方案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分析評價;
(7)依據分析評價,形成新一輪行為改善的方案,進入下一循環(huán)。
4.合作研究模式。主要類型有校內教師群體合作研究式、校際合作研究式扣城鄉(xiāng)合作研究式等。
(1)校內教師群體合作式。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按聿科或課題形成四至五個合作研究組,發(fā)揮每個人的智慧,挖掘每個人的潛能,提供思想碰撞、合作研究的機會進行同伴指導(“同伴指導,是一種育效促進教師教育,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校本培訓模式”),促進教師提升教育理念。
(2)校際合作研究式。由若干所學校組成的有目的、有汁劃開展教師培訓的松散聯(lián)合體,是介于培訓基地與學校自培之間的教師繼續(xù)教育形式,充分發(fā)揮學區(qū)內學校的培訓資源比勢,解決校本培訓師資不足的問題,也可克服校本培訓中“近親繁殖”的弊端,滿足參訓者自我發(fā)展的需要。
(3)城鄉(xiāng)合作研究式。選派城鎮(zhèn)教師送教下鄉(xiāng),農村教師進城學習,使城鄉(xiāng)教師在課堂教學技能上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同時由教育局教研室牽頭,組織先進學校和薄弱學校結對子,兩校教師定期學習交流,選派優(yōu)秀教師赴薄弱學校示范教學和介紹經驗,有效地提高薄弱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
(4)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式。派出部分大學教師到中學做指導教師,指導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
(5)教研員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式。教研員與中小學教師組成一個校本研究的共同體,開展研究,指導中小學教師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5.案例教學模式。該模式是通過對一個含有問題在內的具體教育情境進行描述,引導教師對這些情境進行討論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把培訓放在一個相對真實的情境中,即以教育教學中某一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得失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進與發(fā)展的對策,從而達到提高的目的,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參訓者描述教育教學中有意義的事件;
(2)受訓者對案例進行分析;
(3)在小組中討論案例,提供問題解決的多種對策;
(4)小組主持人概括、總結、引導;
(5)形成問題解決的方案(一種或幾種)。
6.參與診斷反思模式。現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在培訓中,結合教學工作實際,突出教師對課堂教學實際情境與自身教育經驗所作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思,讓教師立足于學校,立足于崗位,在教師自我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主動獲取信息,提高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促進能力發(fā)展。其特點是參訓人員互為培訓者,多向互動,共同探討、交流,最后找到問題解決的策略。其操作程序如下:
(1)在互動討論中,教師個體有意識習得他人經驗;
(2)教師個體以受訓者角色分析診斷自己的教育教學現狀;
(3)在反思的基礎上,教師個體依據自我分析和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分析,形成問題解決的方案并實施;
(4)對方案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開放式評價;
(5)依據分析評價形成新一輪行為改善方案,進入下一循環(huán);
7.校本教育科研模式。主要通過課題拉動、教法推廣、教研專題、科研專題開展。是指各級學校(主要指中小學)從學校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就教育教學所存在的突出問題以一線教育工作者為主體,通過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從而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以及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的研究活動。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受訓者依據成熱的理論經驗或模式,設計行為方案或結合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研究課題并加以實施;
(2)對方案的實施過程進行開放式分析評價;
(3)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形成新一輪問題解決方案,進入下一循環(huán)。
三、校本培訓的反思
1.校本:培訓應堅持以師為本。校本培訓最終目標是為了滿足學校和教師的發(fā)展,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所以以師為本應成為校本培訓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校本培訓過程中要強調教師為社會發(fā)展和學校發(fā)展所應承擔的義務,更應滿足教師的自我發(fā)展的需要。
2.校本培訓應堅持知識、能力導向的補償性培訓模式。校本培訓不應再以傳授知識為導向,以能力為導向的培訓模式應成為校本培訓的主要模式。補償導向的成本培訓是“缺什么、補什么”,強調對現代教育所需要的具體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技能的培訓與學習。發(fā)展導向的培訓是追求個體的發(fā)展,充分考慮差異性,根據教師的不同特點,需要和能力水平選擇內容與方法,注重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更新,強調理論和思想觀念的學習與反思。校本培訓的開展要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師需求分析,以教師自身能力發(fā)展的需求為基礎,確定能力開發(fā)的項目與基本要求,再把這些項目內容組織化、系統(tǒng)化,形成符合具體實際的培訓方案。校本培訓的出發(fā)點應該立足于發(fā)展,而不是彌補缺陷。應從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把握教師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斷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和效益,引導和促進教師不斷發(fā)展: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7
適應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改為了提高我校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革的需要,根據進修校的工作指南和教體局的關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我校校本研修實施方案。
一、校本研修的組織管理機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教育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為目標,以“務實、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宗旨,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lián)盟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意見》精神,堅持“突出骨干、深化校本、提升理念”的方針,以學習型團隊建設為載體,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重點,以創(chuàng)新為動力,力求在校本研修、培訓模式創(chuàng)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全面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和專業(yè)素質,為全體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培訓目標。
通過培訓,增強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和水平,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使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教育教學理念。重點培養(yǎng)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適應新課程能力。為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甘于奉獻、業(yè)務精良的教師隊伍奠定基礎,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四、培訓原則。
1、真正把理論學習落到實處。
2、針對性與實效性原則。結合學校實際,有計劃、有組織的安排學習內容,力求做到有實效。不走過場,不走形式。
3、系統(tǒng)性與開放性原則。在學習系統(tǒng)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利用一切優(yōu)質資源有效的促進教師培訓。
4、強化性與自主性原則。教師是成人學習者,必須帶有強化性,必須注重培養(yǎng)教師自主學習的意識。形成自主學習習慣。
五、培訓內容。
1、師德教育
。1)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增強法律意識。
。2)開展“愛生敬業(yè)、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的主題教育活動,發(fā)揮教師在師德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2、基本功訓練
。1)經常開展說課、上課、評課、反思等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2)專業(yè)教師要加強自己學科的專業(yè)技術和基本技能訓練。
3、課程改革
。1)理論學習。必修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走進新課程》、《課標解讀》、《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新課程與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與發(fā)展性課程評價觀》。
。2)突出當前重點和難點問題。針對課堂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或有困惑的問題,幫助教師勇于實踐,尋找對策,樹立信心。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技能是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且信息技術的關鍵在于應用。我們應該把信息技術的技能轉變到教學應用上來。充分利用網絡為學生提供學習空間。
(4)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培訓。此科目已經作為改革的新生事物納入了課程2
體系之中,從小學到初中都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通過培訓知道本學科的內容、形式及意義。
4、網絡技能。
(1)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做好“英特爾未來教育”遠程培訓,計算機培訓。(2)進一步對青年教師、骨干教師進行課件制作培訓。
六、培訓形式與方法。
1、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
學習是社會永恒的主題,終身學習更是提高公民素質的`核心。以教師的發(fā)展為本,創(chuàng)新學習理念,構筑學習的平臺,創(chuàng)建學習機制,營造學習環(huán)境,建立學習型校園組織是我們的辦學理念之一。我們將采用專家講座、集體培訓、自主學習等方式進行。讓教師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發(fā)展,在學習中成長。
2、拓寬培訓渠道。
。1)專題研究。選擇教師在課改中與使用新教材時遇到的困惑,各學科典型課例,以及當前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學;蚩平M研討的專題進行研究。
(2)校內研討。由學;蚪萄薪M確立主題,教師分頭探索、實踐、研究,然后討論形成共識,按照研課、說課、上課、評課、反思跟課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全員參與,力求實效。
(3)隨堂聽課。校長、主任、組長及任課教師都可以隨時聽課,進行研討,尋找課堂教學中問題所在,進行實實在在的實踐探索。
。4)“傳、幫、帶”。學校領導把經驗傳給一般教師,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骨干教師培養(yǎng)新教師,讓新教師有一個“模仿——脫模——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其盡快走向成熟。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8
問題一:教師片面地理解網絡研修
網絡研修是依托網絡平臺,基于學校、為了學校的網絡教研陣地,在一定程度上,它屬于實踐者的研究,屬于解決教育教學中問題的學習研究。然而,談及網絡研修,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就理解為上一上網絡、看一看視頻、寫一寫作業(yè)而已。據筆者調查,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認為自身教學工作任務重而繁雜,沒有時間進行網絡研修。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其一,農村中小學開展網絡研修,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沒有系統(tǒng)地研讀過有關網絡研修的實踐理論與方法,致使教師們理解過于片面,無心真正潛入研修中。其二,農村中小學教師對自身發(fā)展關注不夠。尤其是農村小學教師大多教學工作任務繁重,普遍兼教好幾門課程,部分教師還是包班教學,備課、閱卷等日常工作充斥工作時間,教師們無暇思考自身的發(fā)展道路,即便有些許時間,教師們也對自身發(fā)展表現出茫然,不知從何入手。
問題二:學校形式上開展網絡研修
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以校為本的教育理念廣為傳播,校本研修在信息網絡時代必然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管理部門要求中小學校將“網絡研修”付諸實施,各學校亦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但據筆者了解,農村中小學所呈現的網絡研修現狀并不容樂觀。
。1)農村中小學的網絡研修缺乏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未形成一系列適于農村中小學的網絡研修制度。有的學校在工作計劃中雖提出“加強網絡研修,促進師生發(fā)展和學校發(fā)展”,卻缺乏長期跟蹤、監(jiān)督、反饋的計劃與策略,僅僅停留在口頭督促的表面或者干脆不聞不問,只要求交差了事。校長作為“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的職責不明、熱情不高;個別教師為了完成網絡研修任務,居然采取視頻掛機、復制粘貼、漫無目的地評論留言等手段來應付!正因為網絡研修沒有基于學校、基于教師、基于學生,主題性、探究性、針對性不強,也談不上有效的監(jiān)管策略,致使網絡研修實效性頗低,教師們也缺乏相應的網絡學習熱情。如此一來,網絡研修該作何詮釋,從何談及師生的發(fā)展、學校的發(fā)展?
。2)學校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關注不夠。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教師以自身的已有基礎為出發(fā)點,朝著既定目標,努力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并創(chuàng)造出業(yè)績的過程;而網絡研修正是教師反思性的實踐和專業(yè)成長的過程。據筆者調查了解,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認為學校勤抓升學質量卻疏于自身建設,網絡研修與日常工作有一定的距離,難以深切感受到網絡研修所帶來的促進、發(fā)展。這就說明學校在關注教師成長、引導教師網絡研修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問題三:評價方式單一或缺乏評價
網絡研修實施過程中,評價是必不可少的;既要求培訓機構、所在學校對教師參與網絡研修的情況進行評價,又要求教師發(fā)揮主體作用對網絡研修的內容及方式進行評價,同時還應積極地進行自我評價。筆者所了解到的是,網絡研修評價往往呈現單一化,較為注重學習參與率、結業(yè)率的評定,相對缺乏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難以使網絡研修的典型、經驗得到相應推廣、普及。
農村中小學網絡研修的現狀如此,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對策:
1.倡導讀書活動,加深理論功底
課改的實施,給廣大中小學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如果沒有對教學理論、新課程理念的透徹理解,很難把握新課標和新教材,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更無從談起。在網絡研修中,教師要發(fā)現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設計,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劉良華教授指出,只有當教師大規(guī)模地有了閱讀的情緒,教師才會獲得發(fā)現問題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心情”。只有當教師有了閱讀之后的心領神會,教師才有研修和交流的沖動。當然,不是雜亂地讀書,而是讀經典的、公眾認可的好書。學?上戎贫ń處熥x書行動計劃,列出推薦書目,引導教師從“教育新理念類”“課程改革類”和“教育隨筆類”中選出自己感興趣的書來讀。當然,還要引導教師將讀書心得轉化為教學行為。在讀書過程中,學校領導和骨干教師更需作出榜樣,以此來影響其他教師。教師的書卷氣增加了,理論功底加深了,自然有益于網絡研修的順利實施。
2.立足本校實際,講究研修實效
學校管理者應立足校本、師生來組織和實施網絡研修。具體操作如下:
。1)基于學校找問題,關注師生需求和立足學校長遠發(fā)展。農村中小學?赏ㄟ^科學的調查,切實了解掌握本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要求,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網絡研修,幫助不同層次的教師制定出不同的發(fā)展規(guī)劃,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切實提高全體教師的綜合素質,以此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品位。
。2)采取靈活多樣的網絡研修形式。從理論層面來看,諸如課題研究、案例研究、敘事研究等均是網絡研修的形式。作為農村中小學,筆者在具體操作時,如下一些做法值得借鑒:①運用“自修—反思”模式進行學后思;②進行問題研究,開展專題討論;③開展線下交流,既實現資源共享,又提升教師業(yè)務水平;④建立教師成長檔案;顒拥男问绞嵌喾N多樣,選擇時需著眼于本校實際,以便扎實、有效地推進工作。
3.注重專業(yè)引領,提升教師參與度
網絡研修不能回避校本培訓,可以借助三條基本途徑來實現提升,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yè)引領,其中的“專業(yè)引領”是理論對實踐的引領、指導,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專家與實踐者的對話。
新課程強調,教學要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式”“灌輸式”,要讓學生由被動地“聽”轉變?yōu)橹鲃拥亍皩W”。筆者認為,這也同樣適用于專家引領這一領域,要讓教師們從“聽”專家講,轉化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地參與式活動,敢提問、敢置疑、敢研討,與專家平等對話、交流,與專家共同分享、體驗、感悟、總結,真正讓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專家與一線教師在平等、民主、熱烈的研討氛圍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樣一來,網絡研修充滿了張力,教師的提升必將帶來學校的發(fā)展。
4.加強評估管理,期待更大發(fā)展
以往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雖已納入上級對學校評估管理之列,但網絡研修很多方面仍未納入量化目標責任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加強農村中小學網絡研修的評估和管理,學校和教師依據上級精神制定好《網絡研修實施方案》和教師個人自我發(fā)展計劃,確保網絡研修有針對性地、有實效性地開展。廣大中小學校還要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進行評估總結,每學年對教師學習、發(fā)展情況進行檢查、量化評估,并把評估結果記入個人檔案,再由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對各學校的活動開展情況進行量化評估,形成評估報告下發(fā)至各學校。這樣逐步使農村中小學網絡研修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9
為推動我校課程改革,深化校本研修,提高校本研修的質量和效果,促進我校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和發(fā)展,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特制定如下研修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我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為宗旨,以學校教育教學面臨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以解決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fā)點,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的,著眼于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專業(yè)水平的提高,立足校本,面向學生,聚焦課堂,多向反思,著力發(fā)展。
二、校本研修組織管理
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三、研修目標
1、依據學校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將進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課堂,進行課題研究,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提升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水平,切實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
2、突出一個中心: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實現二個轉變:轉變教學觀點,轉變教學行為;達到三個提高: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高教師教研能力,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四、研修內容
1、新課程教材教法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各學科的教材及學法,促使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2、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研究。
3、學校德育工作研究。包括教師師德建設、班主任工作培訓、少先隊工作培訓、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
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找所需資料,互相學習和交流。
5、開展高效課堂的研究。課堂教學的活動與研究要充分發(fā)揮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作用。骨干教師上示范課、普通教師上研修課,發(fā)動教師深入開展對自主合作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6、繼續(xù)加強學?蒲姓n題的研究工作,進一步激活教師參與教研的主體意識,逐步建立一種教育、教學、研究學習一體化的新型職業(yè)生活方式,使教師真正向實踐——反思型轉變。
五、研修措施
1.加強教育理論學習
教師觀,全面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過校本研修,使教師把學習理解為一種現代生存狀態(tài),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2.抓好教師的業(yè)務學習
。3)自己學習與講座指導相結合。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既要有摘記,又要寫下教學中的心得體會,學校定期檢查,并在學期末進行評比。
3.營造良好的研修氛圍
我校把校本研修與教育教學、教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從學校和教師的實際出發(fā),通過培訓解決學校和教師的具體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
。1)教研活動常抓不懈。經研究決定每周二辦公時間為教研活動時間,活動中充分發(fā)揮每位教師的才智,研究教學內容、學生及教學方法。通過教研活動切切實實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學校圍繞高效課堂的深入實施,以教研組組織主題性的反思教學實踐與研討活動,引領教師用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成長,反思自己的發(fā)展。及時記錄自己的反思所得。精彩的一刻、難免的失誤、新穎的設想,并從中捕捉典型,撰寫案例、設計反思、論文等,指導教學實踐。
4.加強教師培訓工作
為使全體教師盡快適應高效課堂實施的要求,學校組織和安排
好教師的培訓工作,確保培訓工作做到“五定”,即定時間,定人員,定地點,定任務,定內容。學校繼續(xù)組織教師參加多媒體課件制作和電腦操作技術的培訓,以提高教師制作和使用課件進行教學的技能以及教學水平的提高。為促進教師的進步,努力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要求學科教師互相聽評課,形成大家都深入課堂研究教學的良好氛圍。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外出聽課、學習,結合聽課的收獲和自己的感想,寫出學習匯報材料,上好匯報課,帶領教師吸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發(fā)揮以點帶面的作用,達到“一人學習,多人受益”的效益。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10
一、總體目標:
1、聚焦課堂教學,解決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以學校課題研究為抓手,提升學校教師的研究能力。
3、探索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的機制,提高教研質量。
4、發(fā)揮骨干教師在校本研修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促進教師專業(yè)健康發(fā)展。
二、校本研修領導小組:
為了更好地開展校本研修工作,完善校本研修機制,經學校研究決定成立校本研修小組,具體分工如下:
呂建國(教導主任、教研主任、語文教研組長),協(xié)助做好校本研修
的管理、組織和實施,負責做好語文教研組成員的校本研修工作;
毛少武(綜合科教研組長),負責做好綜合科教研組成員的校本研修工作。
各成員組織實施校長決策及負責校本研修、檢查校本研修實施、協(xié)調各部門的工作、組織工作組和教師開展校本研修實踐,實施研修計劃、對校本研修的研究和實施進行指導、評估、調查、分析教師對校本研修的`需求情況及對校本研修檔案整理工作等。
三、研修重點
1、落實《上王中心校校本研修方案》的要求,學習教育理論、提高教學技能、加強教育科研、提升師德境界。
2、圍繞“實現課堂高效”開展主題論壇、專題講座、優(yōu)質課比賽等活動。
3、建立學習型教師團隊組織,開展主題系列活動。通過集體備課、主題學習、集體研討等形式明確學習及在工作中的努力方向。在教師中開展聽評課活動,教師個人撰寫讀書筆記、教學反思,進行個性化積累、開展互動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創(chuàng)設多種途徑發(fā)揮骨干教師示范引領作用,督促骨干教師完成中心研訓組、年級備課組規(guī)定的任務。
5、分學科組開展課程標準學習、解讀、心得體會交流等活動。
6、以課題拉動校本研修。結合學校實際,以科研為先導,以研討為主要形式,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推動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我校將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案例反思、說課、科研課題研究、校本資源開發(fā)等探索校本研修模式,促進我校教師與學校的和諧發(fā)展。
7、積極參加上級教育部門組織的各項比賽,鼓勵各位教師將自己的教育成果向各級教育報刊投遞、向教育網站上傳,本學期教師撰寫教學論文不少于2篇。
四、實施要點
1、融合校內外教研資源,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專題學習資料和音像素材,建立直接服務于教師發(fā)展的、開放性的學校教研網絡,及時提供課程改革信息。
2、能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展有效活動,適當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考察走訪。
3、堅持校本研修民主、科學、開放的原則,使校本研修活動形式多樣,切實有效(如實施“聽評課周”、“校本研修日”;通過集體備課、說課,教學觀摩,評課、案例分析、問題研討等類型開展校本研修活動)。
4、能總結、交流、反思教學情況,及時發(fā)現典型現象,提出問題并研究解決。
5、骨干教師承擔與教學相關的科研課題研究工作,或自己主持、或自己參加一項課題研究。
五、主要活動
1、規(guī)范學校教研組活動,提高教研實效性,切實組織每周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動,要廣泛開展業(yè)務理論學習,聽評課、教學問題研討等活動。嚴格落實縣局的“五定四有”(定主題、定人員、定內容、定時間、定形式、有記錄、有小結、有考評、活動結束要有下次活動安排)和“六個一”活動。(每周組織一次理論學習,每周開展一次聽評課活動,每周開展一次課題研究,每周組織一次集體備課活動)。
2、嚴化校本培訓工作,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一是要和教師簽訂培訓目標任務書,并將任務完成情況計入年終考核之中。二是要積極開展教學基本關,信息技術關、理念關、教材關、備課關、上課關、教研關等培訓活動和能力過關測試活動,督促教師積極參與培訓活動。三是要繼續(xù)開展“拜師徒、結對子”和“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活動。
六、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狠抓落實。加強對校本研修的指導和管理,確保校本研修工作的落實。
2、健全制度
。1)考勤制度
每一次集中培訓做好考勤登記。教師無特殊情況,一律不得請假。學期末將作為教師學期綜合考核的一項內容。
。2)記錄制度
每一次集中培訓由組織者認真做好培訓記錄。
(3)研修制度
利用集中學習時間組織教師圍繞一主題開展研討活動,將學習與實踐相聯(lián)系。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11
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是全面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措施,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全面貫徹縣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提高有效教學質量,結合本校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學校教育和教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目標,統(tǒng)籌部署、全面推進,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促進教師隊伍專業(yè)成長,為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二、組織建設:
1、成立校本研修領導小組
組長:(校長)
副組長:(副校長)
成員:(教導主任)(教導副主任)
(教研組長)
2、組員主要職責
組長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責任人,負責總體策劃、全面組織、全權保障、全程管理;副組長具體負責校本研修的各類計劃,制訂相關制度,改進培訓和教研工作,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教導主任負責日常工作,其他成員在教導主任的統(tǒng)一組織下落實學期工作安排、總結等工作,做好相關資料的匯總、整理、考勤、考核等工作;落實好教研、科研工作的相關工作。
三、基本原則
1.面向全員、整體推進。校本研修必須面向全體教師,調動每一位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關注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實現全員參與。
2.區(qū)域協(xié)作、資源共享。要在立足本校的基礎上,倡導“大校本”理念,加強校際合作,和兄弟學校構建研修聯(lián)盟,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實現優(yōu)質資源共享,提高研修質量和效果。
3.以校為本、突出特色。以學校為單位,以校內研修為主渠道,優(yōu)化本校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促進學校整體發(fā)展,必須立足本校實際,突出我校辦學特色。要將校本研修與本校教育教學實踐和師資隊伍建設實際相結合,努力探索適合本校特點的研修內容、研修方式、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
4.聚焦課堂、注重實效。課堂是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校本研修要植根于課堂,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為基礎,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強化課堂質量評價推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要將教研活動、學術研究和教師培訓有機結合,以研促教、以研促訓,切實提高校本研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研修目標
1、通過校本研修,組織教師自主研討,解決繼續(xù)實施新課程、實施有效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惑,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2、通過校本研修,改變多年來已經形成的教師被動教研的習慣,讓教師由被動教研者變成研究的主體,由教書匠逐步成為研究型教師,探索一條新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努力建設一支有較強科研能力、教育教學水平的教師隊伍。
3、通過校本研修,建立適合我校發(fā)展的校本研修制度,把我校建成有濃郁學習風氣和教研氛圍的學習型組織。促進我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提升學校品味,樹立學校新形象。
五、研修內容
1、加強教師學習培訓,轉變教師教研觀念,提高教師教研水平。
2、開展備課、上課、評課、課后交流反思為主要內容的教學研究活動。
3、積極承擔縣級以上課題研究,各教研組根據本組特點,確定小課題并進行研究。
4、開發(fā)校本課程,研究出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5、“有效教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實施與研究。
六、工作措施
1、加強教師學習和培訓工作。學校將以集體學習為輔和自主學習為主相結合的辦法,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教師寫讀書筆記,請專家來校講課,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為教師提供參加各級各類培訓的機會,如骨干教師培訓、課程通識培訓、校本教研培訓等;鼓勵教師參加學歷提高培訓和普通話、信息技術的培訓;按照學校校本研修學習活動安排表,定期對教師進行集體培訓,如專題講座、教學研討會、經驗交流會、案例分析等。
2、認真進行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師成長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教師每周至少有一次高質量的反思。
3、充分發(fā)揮教研組的作用,營造嚴謹、務實、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使研究活動和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扎扎實實抓好教研活動。讓教研活動成為切實有助于教師發(fā)展的平臺。
4、充分發(fā)揮教師間的互助作用。新一輪的課改強調了學科間的整合,教師間的合作、互助。我們將繼續(xù)開展“骨干教師與新教師接對子活動”,由教學經驗豐富、師德好的`教師對新上崗的教師進行跟蹤指導;進行“年級研討課”,即同年級組的教師集體備課、上課、研討。
5、積極主動爭取專業(yè)人員的支持和指導。學校將經常請教育教學的專家到學校指導工作,對教師實行專業(yè)引領。通過專家的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等形式,針對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組織大家進行學習、研討,剖析問題的癥結,指明今后教學改革的方向,針對教學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把學習、培訓及實踐研究整合為一體。
6、有效地進行教研組活動。
(1)教研組在每學期初根據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制定出本組的教研計劃。
(2)教學教研常規(guī)的落實,特別是年級組內集體備課的落實。每位教師都應進行教學反思或寫教學述事,每學期至少交1—2篇優(yōu)秀的論文或教學反思。
(3)每位教師每學年至少上1-2次研討課,認真聽取同行意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按照有效教學的要求每學期每位教師聽課不少于36節(jié),教研組長、教導主任、校級領導每學期聽課不得少于40節(jié)。要作好記錄,并作適當評論。
(4)開展好傳幫帶活動,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教研組在開學初兩周內應安排好新教師的指導老師,要求他們互相聽課,互相觀摩,開展教學咨詢、教學指導活動。
(5)骨干教師每學期至少承擔一次專題講座或觀摩教學、研討課。
(6)定期或不定期邀請有關專家參與教研,爭取他們的專業(yè)指導和支持。
7、個人研修。要求教師個人制定出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至少每人每學期讀一本書、寫一篇文章、參與一項研究。
8、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小課題研究。要確定小課題負責人,寫出完成計劃。
9、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利用的研究。結合我校和學生實際,繼續(xù)研討開發(fā)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七、培訓形式:
1.指導提高式:邀請校內外專家和領導舉行專題講座或報告,推動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安排計算機專職教師對信息技術運用等進行指導。
2.集中研討式。學校開展集中理論輔導,召開經驗交流會,教學研討會,進行學習和研究,各教研組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開展教研活動。
3.自主研修法。教師根據自己的研究課題尋找相應的教育理論和相關知識武裝自己,實現自我改進和自我提高。
4.校際交流法。開展校際間的教學、教研、資料、信息交流。
以上是我校本學期校本研修實施意見,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管理和激勵機制,強化培訓特色,使我校校本研修工作取得更大成績。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12
一、農村小學的小學科教育基本現狀
從課程設置來看,所有學科一律平等,無所謂大小。那何為學校的小學科呢?它是在現實中被學校群體默認使用的一種稱謂,指的是語數英以外的其他學科。它們在課程中所占課時少、任課教師數少,而且學科地位被邊緣化,是弱小的學科群體。具體表現在:
1.課程普遍不被學校重視
不少學校不設課程或虛設課程,以課程表為偽飾,兼科教師將課表的小學科課程上成主科課程;兼科教師對小學科課程缺乏深入研究、課堂質量不良,領導沒有或較少關注小學科的質量情況。例如,廣州市白云區(qū)4個鄉(xiāng)鎮(zhèn)共73所小學,人和鎮(zhèn)從沒有固定調研課的學校,江高鎮(zhèn)學校領導對小學科從未調研課達64%(見表1)。
2.校本教研未有實質性開展
小學科任課教師不開展或少開展集體備課、觀課研討、研究反思等校本研究活動,在調研中筆者發(fā)現,除語數英學科外,較少見到小學科校本教研的原始性材料,包括計劃、總結、集備記錄、聽課記錄、學業(yè)期末評價記錄等,也較少見到有學科業(yè)務學習資料、學科電子資源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學習材料。4個鎮(zhèn)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檔案資料調查情況(見表2)。
3.學科教師隊伍專業(yè)發(fā)展之路艱辛
小學科專任、專業(yè)學科教師人員數量較少,開展校本教研少,對專業(yè)缺乏追求,學校對小學科關心激勵少;也有一些素質較高的專業(yè)教師,但被學校轉崗教主科,本學科成為其副業(yè)(見表3和圖1)。學科專任率普遍較低,任主科兼教信息科占了主要比例,可見,小學科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較為艱辛。
4.學生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不均衡
由于學校的課程安排、教師的學科態(tài)度、課堂的教學質量、學校校園文化生態(tài)等各種原因,導致學生除了語數英以外,其他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甚為薄弱,培養(yǎng)孩子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目標,被制造成公開的秘密:學習是語數英,評價也是語數英。
二、農村小學的小學科教育問題分析
上述小學科教育的問題在各種層次學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農村小學中問題尤為突出,越是偏遠的學校、學校規(guī)模越小的學校,問題越嚴重。歸結其原因有:
1.教育價值取向明顯功利化
在現行評價指標體系中,小學科沒被納入升學評價體系,因而在社會、家庭、學校等強大的功利驅動之下,應試的壓力從一個學段往一個學段下移。不同的價值取向,必然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為了短期的升學利益,在顯性或隱性的文化輿論面前,學校的教育活動形成了大小學科與主次學科、主流與非主流教師群體等儼然成型的文化生態(tài),還有現時的績效工資方案在教學成果利益分配的差異,更讓小學科教師感覺被邊緣化。
2.區(qū)域教育資源調配有先后
白云區(qū)在城市化進程中,原農村地區(qū)逐步轉化為城鄉(xiāng)二元化結構地區(qū),致使區(qū)情愈加復雜。盡管近年來已加快了對小規(guī)模學校的合并,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校舍改造、實驗室配置、圖書采購等教育裝備的建設,但是在改造進程中,區(qū)域資源調配有先后,顯然,農村學校硬件資源調配的投入對學校帶來的促進作用,及不上早期已發(fā)展、現已進入軟件建設進程的學校。特別明顯的就是鐘落潭鎮(zhèn)、江高鎮(zhèn)等鎮(zhèn)偏遠農村小學。
3.教師隊伍存在結構性缺編
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是農村小學的老大難問題,也是影響小學科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城鄉(xiāng)差異帶來的農村骨干教師流失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生源減少,教師政策性超編造成的“只出不進”影響學校改變隊伍編制結構,還有就是課程改革中新增的課程設置如信息技術等專業(yè)教師缺崗。因此,農村小學長期缺編信息技術、音樂、藝術、等學科專業(yè)人才。
4.學校校本教研管理缺力量
在新課程專項調研中我們發(fā)現,大部分學校在校本教研這一塊上做不下去。基本形式上是有的,例如學校公開課、科組活動、教師集中學習等,但是缺乏建設成效。例如學校課堂存在什么問題?科組活動研什么?怎么研?這些問題,都是學校缺乏認識的。學校開展的專題講座缺乏校本性、針對性、系列性、延續(xù)性、反饋性,而且是純理論、較虛空的專題,缺乏一些實踐性問題的診斷和專項研究。意識、方法、理論也相當缺乏,導致此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學校缺乏校本研修的專業(yè)引領和管理人力。
三、緩和小學科教育問題的策略思考與實踐
教育的責任不允許等待與不作為,緩和小學科教育問題,筆者認為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種研究機構需要加大重視和研究解決力度的。針對目前狀況,筆者提出更新教育觀念、優(yōu)化教育政策、強化資源配置、加強培訓等方面策略在教師研修建設上改善小學科教育問題。以下是策略及實踐方法。
1.更新教育觀念,發(fā)揮多元教育文化導向
在行政管理上,調研員要深入調研區(qū)域小學科教師專業(yè)配置及崗位現狀,要從區(qū)域整體科學配置人力的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籌劃小學科專業(yè)人才的招聘與培養(yǎng);在專業(yè)發(fā)展機會上,要平等對待小學科教師,優(yōu)秀的小學科特色學校及教師要扶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支持小學科優(yōu)秀教師潛心發(fā)展。
在業(yè)務管理上,各級教科培研究機構要從自身做起,除卻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專項研究外,還要均衡資源和力量分配,在部門建設上重視小學科教科培研究工作,別讓小學科研究人員本身也生存在被邊緣化的狀態(tài),積極性受到打擊。只有由上至下的教科培機制建設及文化導向規(guī)范、持續(xù),這才有可能對下產生導向、督促、引領、建設的作用。
2.優(yōu)化教育政策,實施多樣化師資交流方式
農村小學缺人用,缺人才用,都是長期存在的難題。要緩和它就要建立多樣化的人才交流方式,形成一種有效的全區(qū)或全市的人才交流機制,謂之“活水工程”。例如:
(1)教研員蹲點基層:到邊遠農村學校建立教研工作站、引領周邊學片發(fā)展;蹲點學校扶持特色學校建設等。
(2)教師對崗交流:優(yōu)秀教師到農村學校去開展學年性支教、農村教師到優(yōu)質學校交流、骨干教師學片內對崗交流等。
(3)結構性轉崗調整:超編教師區(qū)內流動,結構性超編教師轉崗、跟崗培訓交流等。
這些方式,雖然受惠面窄,似乎有點望梅止渴,但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緩和的策略。待小學科人才逐步引進,結構性缺編問題逐年緩和,小學科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師資交流方式就會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3.強化研修引領,實施多層次研修管理機制
在實踐中,建立多層次的區(qū)域性教科培研修管理機制,以機制去制衡大小學科的落差過大,一定程度上推動學校小學科的運作。
建立“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鎮(zhèn)教育指導中心―學校”三級研修管理機制,加強第二級教研業(yè)務領導力和指導力的建設,為三級教研的力量傳播起促進作用。
從業(yè)務管理上操作:第一級研修管理為“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鎮(zhèn)教育指導中心”;第二級研修管理為“鎮(zhèn)教育指導中心―學!。
從研修建設上操作:第一級研修建設為“教研員―學片中心組長”;第二級研修建設為“教育指導中心―學!毖行拗笇Ъ啊皩W片中心組長―學校教師”研修指導。
每一級研修管理和建設承擔的職責和任務都不一樣:在第一級更多的宏觀策略調控指導,在第二級更多的是具體學科、具體業(yè)務操作引領和指導服務。在這樣的研修管理機制下,由市、區(qū)落到校這一層,小學科活動被忽略、被打折扣的現象得到較好的改善。
4.省略),不僅做好了信息、資源共建等常規(guī)工作,還有基于社區(qū)的教師教育博客耕耘等。在平臺上,教研員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展開專業(yè)對話,拓寬教師交流的途徑,實現跨時空網絡研修。
5.質量監(jiān)測,發(fā)揮評價診斷反饋作用
建立小學質量評價體系監(jiān)控新課程實施后小學學業(yè)質量,具體是以“主科+小學科”組團式實施抽測。抽測之后,學科教研員進行詳細的質量分析,對各鎮(zhèn)學校情況進行同類型、同層次學校對比分析,例如優(yōu)秀(A級)率、不合格(D級)率,學生樣本差異程度分析等(如表5和圖2所示)。
同時,也將結合區(qū)“小學教學水平綜合評估”工作,將小學科課堂教學質量及學科抽測評價寫入指標,這樣利于促進各學科相對平衡的良性發(fā)展。這不能不說是對小學科教育發(fā)展的一劑良藥。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13
為加強和改進教學研究工作,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動學校持續(xù)性發(fā)展,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全面提升我校教研水平,特制定校本研修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新課程為向導,加強和改進教研工作,立足學校,建立以解決學校在課程實施中所面對的實際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以促進學生健康、主動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為宗旨的校本研究制度,使學校成為學習化組織,推動課程改革目標的全面落實。
二、管理制度
1、建立理論學習制度。采取定時與即時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校本培訓,引導教師學習新課程教學理論與信息技術,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養(yǎng)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開發(fā)和建設的能力,使日常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教師專業(yè)成長融為一體,形成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的職業(yè)生活方式。
2、建立對話交流制度。定期邀請校外教育專業(yè)人員、本地或外地的優(yōu)秀教師,與本校教師就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展開互相對話、深度會談、專題研討,實現信息交換、經驗共享。教師要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從學校和個人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fā),結合日常教學活動,圍繞某一問題、典型案例或教學細節(jié),進行分析和研究,提高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對話交流的水平和質量。
3、建立課題研究制度。堅持“教學即教研,問題既課題”的原則,以教育教學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課題,深入探討,形成濃厚的教學研究氛圍,定期開展課改專題教學研討、觀摩活動。學校教研室切實加強對本校各種課題的研究過程的管理,在實踐的探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在不斷總結中探求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
4、建立教研激勵機制。將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績效納入工作實績考核的內容,將教研工作情況作為新課程實驗評估、年度考核的主要條件之一,并定期對教學研究成果進行評定、獎勵。
三、組織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yè)引領”為核心要素,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校本論壇、教學反思、結對幫扶、經驗交流、調查研究、問題解決、教學咨詢、教學指導、示范課、研究課、說課、聽課、評課、專題講座、骨干教師與教師對話、專業(yè)人員與優(yōu)秀教師合作等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為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創(chuàng)設平臺、創(chuàng)造條件。靈活運用開放式教研活動、促進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學科整合式教研活動等多種教研形式,以“問題——計劃——行動——反思——總結”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思,每學期寫一份優(yōu)質教學案例,每學期上一節(jié)課改研討課,每學期寫一篇課改教學論文,每學期提交一份自選課題實驗階段性總結。)并創(chuàng)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檔案。
2、專家引領和文本引領相結合。學校積極爭取縣教研室的支持、參與和指導,學校根據實際設立課改論壇,吸引更多的有專長的人員參與本校教研活動。同時,組織教師廣泛、深入地研讀教育教學理論,發(fā)揮“文本”的`引領作用,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專家引領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現實與虛擬相結合、有形與無形相結合的方式。
3、校本教研與開放式研討交流相結合。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教學開放日活動,邀請其他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到校進行教學觀摩。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針對共同關注的問題,開展跨校合作研究活動。
四、具體措施
1、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努力提高任課教師的教研理論水平和教研工作能力。為使教師的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能適應教改需要,提升教師師德水準基礎上,加強對教師新課標解讀、學科新教材研究、學科教學法新探、遠程教育技術的培訓,在每周例會后組織全體教師集中培訓。明確目標要求,教師要有筆記、體會,讓最新的研究理論和典型案例準確及時地深入到廣大教師中間,為開展群體性研究活動提供保證,積極營造老同志只爭朝夕,年青同志厚積薄發(fā)的濃郁學習、研究氛圍。每學期末組織全員參加的政治、業(yè)務理論考核工作。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14
近年來,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提速,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但盡管如此,城鄉(xiāng)學校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師資隊伍和教育教學質量等內涵建設方面仍存在明顯的差異,阻礙了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步伐。面對這一困窘,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學校結對” “教師支教”等模式,對整體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的力度明顯不夠,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因此,尋求新模式以推進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已成為求解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經過長期的思考與探索,采用優(yōu)質教育資源“整體進駐”的方式,將城區(qū)學校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直接“植入”農村學!巴寥馈保10實行“一個學校、N個校區(qū)”管理模式的教育托管也就應運而生!耙恍區(qū)”的教育托管以城區(qū)學校為主校區(qū),農村學校為分校區(qū),主要從辦學條件的改善和辦學水平的提高兩方面調優(yōu)、配強、做大農村教育資源,促使農村學?焖儆行У刈呱蟽群l(fā)展之路,有力推進了城鄉(xiāng)教育的均衡、協(xié)調發(fā)展。
一、城鄉(xiāng)共享,實踐推進“一校N區(qū)”的教育托管
“一校N區(qū)”的教育托管追求“共享”,以城區(qū)學校在制度建設、教育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已有的優(yōu)勢和經驗,彌補農村教育的“區(qū)域落差”,促進城鄉(xiāng)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一)實行城鄉(xiāng)學校統(tǒng)一管理,夯實農村學校制度保障
學校的發(fā)展取決于管理。要縮小城鄉(xiāng)學校之間的差距,首先要從學校管理層面人手,規(guī)范農村學校管理體制,優(yōu)化組合學校的各種因素。
實行“一校N區(qū)”模式,城區(qū)學校的校長兼任農村學校的校長,以便對城、鄉(xiāng)校區(qū)的人、財、物實行統(tǒng)一核算和管理。城區(qū)學校輸出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學方法和師資隊伍,通過出資改造農村校區(qū)的基礎設施、選派骨干教師下鄉(xiāng)任教和引領辦學特色等措施,對農村校區(qū)進行跨越空間的托管,實現師資、設施同待遇。農村校區(qū)無論是在校風、教風、學風的確立上,在學校教育教學常規(guī)體系的建立上,還是在教學進度的把握、教學過程的管理、教學質量的檢測等方面都與城區(qū)學校有著統(tǒng)一的制度,實施統(tǒng)一的管理,促使農村校區(qū)的管理有章可循。在此基礎上,城鄉(xiāng)校區(qū)進行學校管理崗位的結對,各個結對崗位依據實際,有計劃、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至此,農村學校原先管理粗放的狀況得到了有效遏制,各項工作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運行,學校的管理逐步走上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軌道。
(二)完善城鄉(xiāng)教師互動機制,提升農村學校教師素質
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關鍵是師資的均衡!耙恍區(qū)”的模式,打破城鄉(xiāng)教師身份的差別,城里優(yōu)秀的師資回流到農村學校,實現城鄉(xiāng)教師的對流,有利于縮小城鄉(xiāng)教師素質差異。
城區(qū)學校精心挑選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到農村校區(qū),開展“名師下鄉(xiāng)指導活動”和“優(yōu)秀青年教師支教活動”,以充分發(fā)揮城區(qū)骨干教師的示范輻射作用,帶動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名師主要通過開設講座、研究課和觀摩課等方式。啟發(fā)引導農村教師對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行深入反思。優(yōu)秀青年教師則依托集體教研、專題匯報、上研究課等形式,開展支教幫扶活動,支教的時間一般為1~3年。城市優(yōu)秀教師走進農村,精心移植“新理念”“新方法”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良好示范,有助于農村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性。為促成城鄉(xiāng)教師的“對流”,農村校區(qū)也要抽調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師到城區(qū)學校,參與全部的教育教學活動,實踐強化“新理念”“新方法”,實習鍛煉期一般為1年。在實習鍛煉期間,指導教師會對抽調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班級管理等方面進行指導。抽調教師經由城區(qū)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鍛煉,成長迅速,回歸農村之后,能迅速地擔負起“新理念”“新方法”的宣傳、吸收和內化的重任,推進農村分校與城區(qū)學校的自然銜接和均衡發(fā)展。
不僅如此,學校還要以校本研修為主渠道,有計劃分層次地推進農村教師在職業(yè)道德、業(yè)務素質與教學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一方面,學校針對教師實際,提出分層要求,采用不同的研修策略。如:對新教師采用“帶教制”的研修策略,主要從班級管理、教學兩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對中青年教師則實施“幫教制”,依托教研組的優(yōu)勢,促使他們在反思中不斷提高素養(yǎng);對老年教師重在采用“導學制”,增強其教育教學改革意識,并發(fā)揮良好的合作、指導、示范和輻射能力。另一方面,強調科研、教研、師訓的有機結合。鼓勵農村教師基于工作和教學實際,主動參與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發(fā)展策略的研究并接受相應的指導和培訓,既切實解決農村校區(q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又不斷提高農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開展科研活動的意識和水平,改進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方法,推動農村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以“同題異教”課為切入點開展教研活動,進一步引發(fā)廣大教師的教研新思考,增強校本教研的實效性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構建網絡教研平臺,提高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共享率
要實現教育均衡發(fā)展,構建網絡教研平臺,提高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共享率,不失為是一條惠及廣、見效快的理想路徑。
為使城鄉(xiāng)教師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學校設立城鄉(xiāng)教研QQ群、教師博客、在線案例培訓等網絡教研平臺,讓各校區(qū)教師的溝通與交流跨越時空的障礙,變得平坦而密切。教師置身于其中,提出問題、訴說困惑、“碰撞”觀點,以引發(f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較深層次的思考和討論,形成研究意識并改善教學行為。與此同時,城區(qū)學校還要積極組建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庫,將所積累的豐富的教育資源諸如校內外的優(yōu)質課、特色教學活動資料、“名師講壇”學術講座、優(yōu)秀教案等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軟件,依托校園網向農村分校開放,供廣大農村教師學習和借鑒。另外,學校對重大教學活動實行網絡視頻直播,讓分處兩地的師生能同時享受優(yōu)秀教師的精彩表演,感受現場濃郁的教學氛圍。這可以促使農村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開拓教學思路、研究新課改,這大大加快了農村教師成長的步伐。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農村學校辦學品位
結合農村學校和孩子的實際需求,“以學生為本”,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努力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
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使學生從小受到美的熏陶,促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在學校整體布局方面,以原有的環(huán)境布局為主體,充分利用校園空間進行綠化,合理設置宣傳欄、添置點綴景點,使校園環(huán)境整潔優(yōu)美、錯落有致、品位高雅;在人文環(huán)境建設方面,學校要充分挖掘、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無論是在校舍建筑、景點的布置上,還是在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宣傳上,均營造具有人文內涵的環(huán)境氛圍;诤椭C的校園環(huán)境,學校還要根據自身優(yōu)勢,因地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孩子們搭建一系列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平臺。如:開展“我能行”主題活動,培養(yǎng)農村孩子的自信、自立、自強意識;在“學校藝術節(jié)”上,由學生自己申報節(jié)目,組織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中不斷感悟,并完善自我;通過校園廣播電臺,讓孩子們自信地展示聲音,與大家分享他們的讀后感、小故事等。此外,開展城鄉(xiāng)學生同臺表演、“分批互換”等交流活動,增強了城鄉(xiāng)孩子之間的感情,縮小了相互之間的差距。
(五)鼓勵因地制宜,追求農村學校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化,不僅是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也是實現更高層次均衡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學校要取得競爭優(yōu)勢,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可,就必須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打造鮮明的辦學特色!耙恍區(qū)”模式的實施,并非要把農村學校改造成為城區(qū)學校的翻版,而是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同時,鼓勵農村學校因地制宜,積極創(chuàng)新,辦出特色,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空間。為此,學校設立特色項目專項資金,把農村當地民間文化與校本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通過開展“收集家鄉(xiāng)傳說”“畫家鄉(xiāng)”“唱家鄉(xiāng)”等多種活動,使鄉(xiāng)土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在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之情的同時,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二、成效顯著,“一校N區(qū)”教育托管促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
“一校N區(qū)”的教育托管,有效統(tǒng)籌了城鄉(xiāng)學校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內部的統(tǒng)一管理、師資共享和文化融合,極大地提高了農村學校管理水平與教學效率,推進了城鄉(xiāng)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一)學校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
結合農村實際,學校建立并完善了各項教學管理制度,明確了工作職責,使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加強教案、作業(yè)的檢查監(jiān)控,加強教學質量檢測,加強學生管理;并且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在制訂制度、執(zhí)行制度、強化制度時,體現出對人陸的關注,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民主氛圍,學校管理日趨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自強不息、堅韌不懈”的校風、“耐心、研究、合作、交流”的教風和“樂學、善思、勤奮、創(chuàng)新”的學風已悄然形成,促使學?沙掷m(xù)性發(fā)展。
(二)教師安心扎根農村教育
城區(qū)學校接管農村學校之后,“一校N區(qū)”模式的實施,消除了以往“城鄉(xiāng)”教師的身份差異。農村教師雖說工作地點未變,但身份卻已經變更為“城市教師”,享有與城區(qū)教師同樣的待遇。以前的那種“周一盼周五,天天想著往外調”的局面已大為改觀,教師變得安心了,尋求調換學校的現象大幅減少,教師隊伍日趨穩(wěn)定。心“定”下來的教師,業(yè)余時間忙充電,學習新課程理念、學習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如何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手段等以求自我提高。學校的教科研氛圍也越來越濃厚,教師在課題和教學比武中也頻頻獲獎,并由最初的追求數量的變化逐漸轉化為質量的提升,師資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
(三)學生開心享受優(yōu)質教育
“托管”后,城鄉(xiāng)各校區(qū)的教師打通使用、教師實行定期輪崗制,農村學校也因此配齊了英語、計算機、音體美等學科的專職教師。農村學校由單一的語文、數學教育轉變?yōu)槎鄻踊捏w藝教育、綜合實踐教育等,使農村學生接受到完整的、規(guī)范的課程教育。尤其是城區(qū)學校名師進課堂、骨干教師進駐農村實行制度化以來,農村學生更是享受到了優(yōu)質教育的“實惠”。“名師”和“支教”教師們新穎的教學方式開闊了學生眼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受到學生的歡迎,學校的學習風氣也迅速濃郁了起來。
(四)學校辦學水平明顯提高
實行“一校N區(qū)”的教育托管,城區(qū)學校主動送優(yōu)質教育資源下鄉(xiāng),城鄉(xiāng)學校實現了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在多樣化的選擇空間及多元評價氛圍下,學生的特長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得到較好的發(fā)展。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更是促進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許多家長見證了學校托管的喜人變化之后,紛紛把本已轉出就學的孩子又轉回,改變了以往“學生家長跑、農村孩子跑”的局面,有效緩解了農村學生擇校矛盾。“一校N區(qū)”的教育托管,讓更多的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yōu)質的教育,這無疑促進了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五)家長教育觀念轉變明顯
隨著教育托管的深入開展,一方面是學校環(huán)境的改觀、教師的上進、學生的變化,激起了家長對學校的期盼,家長對學校、對孩子的關注程度日漸提高;另一方面,學校通過定期家訪、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開辦“家長學!钡韧緩,向家長宣傳新課程改革,解讀家庭教育新理念,家長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原來的“緊盯分數”已逐漸發(fā)展為注重對孩子的全面培養(yǎng);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家長陪孩子的時間變多了,家長變得通情達理了。家校緊密聯(lián)系并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促學校的良好發(fā)展。
“一校N區(qū)”模式在給農村學校帶來驚喜的同時,也促使城區(qū)學校在發(fā)展中不斷充實、不斷豐富優(yōu)質教育資源,形成既“造峰”、又“填谷”的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
三、創(chuàng)新機制,深化發(fā)展“一校N區(qū)”的教育托管
“一校N區(qū)”的教育托管在推進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過程中,注重“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的同步推進。辦學條件的均衡需要政府的保障為基礎,辦學水平的均衡需要根據區(qū)域實際,建立機制,讓優(yōu)質教育資源合理流動。
(一)完善教育托管政策,以保障教育托管落到實處
“一校N區(qū)”的教育托管能否落到實處,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保障。地方教育當局出臺《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制度》(關于在職省特級教師跨縣(市區(qū))帶走的通知《中小學名師管理細則》等相關規(guī)章制度,明確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對教育行政部門而言,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師的實際待遇;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提倡特級教師和名師要長期聯(lián)系農村學校,并出臺相應的考核細則;關注農村師資隊伍的結構均衡,尤其是信息技術教育、英語、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的培養(yǎng)和培訓工作等。對城區(qū)學校而言,鼓勵優(yōu)秀教師下鄉(xiāng)送教、指導教科研等活動,并且要求他們在農村學校上好示范課、做好專題講座、帶好一個教研組、帶優(yōu)一個徒弟,表現突出者在評優(yōu)表彰、進修學習、獎勵晉級等方面優(yōu)先考慮;對農村學校而言,在優(yōu)化組合教育理念、教育資源促使辦學規(guī)范化的基礎上,要凸顯自身辦學特色,以真正實現城鄉(xiāng)教育的均衡化發(fā)展。
(二)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以提高教育托管的實效性
“一校N區(qū)”的教育托管,其核心是農村學校共享城區(qū)學校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為充分共享城區(qū)學校的辦學優(yōu)勢和經驗,提高教育托管的實效性。就必須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推進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共享。如:加大資源開發(fā)整合的力度,豐富學科網站;大力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在教師專業(yè)成長中的作用;依托縣域教育資源的整體優(yōu)勢,建立健全覆蓋當地的以數字化、交互性和多媒體為標志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切實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辦好“區(qū)域教育網站”,充實和豐富教育信息資源庫;抓好農村教學設備與設施標準化建設,努力打造數字校園和數字教研,實現優(yōu)質資源共享,推動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15
安徽省作為中部地區(qū)經濟欠發(fā)達的農業(yè)大省,截止到20xx年底,農村中小學教師(不含縣鎮(zhèn))共計28.09萬人,占全省中小學專任教師總數的60.5%。作為一所舉辦多年的師范院校,學校清醒地認識到,必須保持教師教育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不斷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學校始終堅持“立足安慶,服務安徽,面向全國,為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辦學定位,不斷深化與基礎教育界的合作,以“實習支教置換培訓”為平臺,構建農村中小學教師小階段、主題化“學―觀―研―行―思”五步研修模式,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做了積極地探索。
一、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面臨的問題
。ㄒ唬┺r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出不來”的現狀
農村中小學一線教師由于編制緊缺,教學任務量繁重,一般很難有機會到高校參加培訓,吸收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反思個人教學方式方法,跟從優(yōu)秀一線教師實崗鍛煉。尤其置換脫產研修項目一般學習時間比較長,農村教師出來學習的機會就更少了。還有部分學校將到中心城市接受培訓當成一種“休假福利”,將一些并不是教學骨干的“關系戶”派來接受培訓。這些行為都嚴重影響了中小學教師培訓質量,特別是嚴重影響了培訓后示范和推廣工作的成效。
(二)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大而全”的現狀
培訓院校在設計培訓方案時,往往從應然的角度去思考培訓內容,很少考慮學員的實際需求,而是想當然的.把所有對教師有益的內容,都通過課程形式呈現給學員,培訓內容表現為多、雜、亂,沒有重點,沒有主題。
。ㄈ┺r村中小學教師培訓“不實用”的現狀
作為長期從事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高師院校,在教師職后培訓方面的經驗還不夠豐富,不了解基礎教育改革現狀,缺乏基礎教育工作經歷的“雙師型”教師,往往培訓內容空洞無物、脫離實際,每每讓人昏昏欲睡,較少遇到真正有價值、有針對性、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培訓。從而,造成了農村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不實用”的現狀。
二、農村中小學教師學習特征
。ㄒ唬┗趯I(yè)成長的自我導向學習
自我導向學習是成人學習的一種重要模式[1],諾爾斯提出成人具有獨立自主的自我概念,且對社會負有責任;一些著名的成人教育理論家如加拿大的艾倫陶(Allen Tough)等認為學習活動的操縱者只能是學習者本身。[2]布若凱特和海姆斯特拉(Brockett and Hiemstra,1991)認為人類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能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3]作為農村中小學教師,已經是成年人,生理、心理上都已經成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能夠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夠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任何強加于教師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只有符合教師的學習需求,以專業(yè)成長為目的,自我導向,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ǘ┗趩栴}解決的行動學習
貝恩(K.Benne)認為,成人的學習就是一個對遇到的問題和所要確立的問題進行一系列實驗的活動過程。而進行這種學習的最佳方法又莫過于問題解決的方法。[4]農村中小學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遇到種種不確定的、鮮活的、復雜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不是為了學習掌握系統(tǒng)的某一方面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而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行動學習,在學習中解決實踐中的諸多問題。
。ㄈ┗谙嗷f(xié)作的合作學習
諾爾斯認為,成人的學習更是一種相互協(xié)作的活動,通過協(xié)作可以激發(fā)人的興趣,開發(fā)人的智慧,增強人的能力。[5]農村中小學教師群體之間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面臨著同樣的教育教學問題,有著同樣的經歷和困惑;通過群體之間相互協(xié)作,不同風格的教師之間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取長補短,在合作和交往中得到不斷提升。
。ㄋ模┗趯嵺`經驗的反思學習
波斯納(G.J.Posner)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6]。他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要實現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提升,僅僅依靠教師在培訓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其經驗的發(fā)展是會大受限制的。
三、小階段、主題化“學―觀―研―行―思”五步研修模式
根據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面臨的問題和農村中小學教師學習特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小階段、主題化“學―觀―研―行―思”五步研修模式。
。ㄒ唬┬‰A段、主題化
考慮到農村中小教師參加學習培訓,需要克服工學矛盾,長時間外出參加培訓會影響教學工作,為此我們提出培訓周期小階段,每個階段時間不宜過長,使參訓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培訓工作。
每個階段的培訓目標和內容設計不宜“大而全”,不宜“雜而亂”,要有明確的主題。在對培訓對象進行廣泛的需求調研基礎上,科學論證,提出培訓主題。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師置換研修班,根據參訓教師需求調研,我們確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課型研究”學習主題。
(二)“學―觀―研―行―思”五步研修模式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相關文章:
農村小學校本研修方案02-22
小學語文校本研修方案12-25
校本研修方案01-17
校本研修活動方案12-25
校本研修活動方案11-28
校本研修考核方案03-18
學校校本研修方案02-23
校本研修方案個人研修計劃03-18
小學校本研修活動方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