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請別在分手的岔路上,傷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wèi)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譯文三
雄偉的長安城有輔佐的三秦,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因為都是離家在外做官之人。只要四海之內有一知己朋友,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鄰。不要因為我們就要離別兩地,就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濕衣襟。
譯文四
。磳⒏鎰e)由三秦環(huán)繞護衛(wèi)著的都城長安,(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時)都懷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離鄉(xiāng)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內有著知心朋友,(即使)遠隔萬里(也)如近在咫 尺。
譯文五
三秦護衛(wèi)著長安,遙望蜀州,只見風煙迷茫。我和你在離別時都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只要全國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像近鄰。不必在告別的地方,像普通兒女一樣揮淚告別。
注釋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現(xiàn)四川崇州
4、城闕(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wèi)。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現(xiàn)在的陜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qū),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 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
5、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譯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6、君:對人的尊稱,這里指“你”
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huán)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9、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
10、無為:無須、不必。
11、比鄰:并鄰,近鄰。
12、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13、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創(chuàng)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吧俑,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賞析
該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lián)“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千古傳誦,有口皆碑。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體現(xiàn)出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昂却嬷,天涯若比鄰!眱删洌蔀檫h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第一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瓣I”,是皇宮前面的望樓!俺顷I”,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后世稱它三秦之地!拜o”,輔佐,這里可以理解為護衛(wèi)!拜o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wèi)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帮L煙望五津”!拔褰颉敝杆拇ㄊ墓嗫h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fā)生了聯(lián)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于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作詩,往往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萬山于幾席,覽千春于瞬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這首詩運用這種手法,一開頭就展開一個壯闊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別詩只著眼于燕羽、楊枝,淚痕,酒盞是不相同的。
第二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這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開頭如千尺懸瀑,從云端奔瀉而下,接著便落入深潭,潺潺流來,飛韻清遠,形成了一個大的起伏、一個強的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第三句
再接下去,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氣象闊達,志趣高遠,表現(xiàn)真正的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第四句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于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后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有的于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這首詩是采用第二種手法結尾的。欣賞古代詩歌,特別是象五律這樣既嚴整又短小的詩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還要領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頓挫、騰躍,變化和發(fā)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詩也如此。
總述
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一股新鮮的氣息。初唐是我國古代一個強盛王朝的開端。唐代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xiàn)了高峰。延續(xù)二百年左右的詩歌的大革新、大發(fā)展是以初唐為濫觴的。王、楊、盧、駱等當時的詩壇健將是較早出現(xiàn)的開拓者。首先,他們反對唐初那種從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艷的詩風。楊炯說,王勃“嘗以龍朔初歲,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可見他是有意識地改革詩壇的弊病,提倡剛健的詩風的。就拿王勃的這首詩來說,該詩一洗綺麗之習,質樸雄渾,橫溢奔放,曾使那時的讀者耳目一新。這種詩風爾后就大大發(fā)展起來,成為盛唐詩壇的一種主導的風格。其次,他們對新詩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以五言律詩為例,這種在唐代逐漸成熟和盛行起來的新詩體,在王勃等人的筆下已經開始嘗試和形成了。王勃的這首詩,就是二首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再讀一讀王、孟的五律,進而讀一讀李,杜的五律,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新詩體在有唐一代的發(fā)展如大江奔流,一脈相承,而越往前去波瀾越壯闊。
中心思想
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體現(xiàn)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
1. 少府:官名,即縣尉,掌管一縣的治安和軍事。之:去,往。之任:去就任。蜀川:泛指蜀地。
2. 闕:古代宮門兩旁的望樓。城闕:這里指長安。輔三秦:以三秦為輔,即在三秦的拱衛(wèi)下。三秦:指古代秦國的地域,在今陜西一帶。秦朝滅亡后,項羽將秦故地分為雍、塞、翟三國,后世遂稱這一帶為三秦。
3. 五津:蜀中的長江自湔堰至健為一段有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合稱為五津。
4. 宦游:為了做官而遠游四方。
5. 比:古代五家相連為比。比鄰:近鄰。這兩句化用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
6. 無為:不要,不用。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wèi)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賞析一:
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fā)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這首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后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lián)對仗,頷聯(lián)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賞析二:
別離之苦,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恒主題。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覺間已來到城外。回望那長安城在三秦的護衛(wèi)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為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了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著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蕩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濕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看,只要我們彼此心里有著對方,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臻g上的距離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lián)系!昂却嬷,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賞析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吧俑保翘拼鷮h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遍_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俺顷I”,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叭亍,泛指長安附近。項羽破秦后,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拔褰颉保嵌派俑サ牡胤。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xiāng)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這兩句表現(xiàn)的感情很真摯,態(tài)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后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庇终f:“憂思成疾,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fā)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jù)著詩壇的統(tǒng)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新的風氣。王、楊、盧、駱,“以文章名天下”,稱“初唐四杰”,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杜甫在《戲為六絕句》里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倍鸥φf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與名俱滅”,而“四杰”卻像萬古長流的江河,他們的美名永遠不會泯滅。杜甫對“四杰”的推崇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就拿王勃這首詩來說吧,并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但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體貼,絕不是一覽無余、索然寡味。詩人本來是要勸慰杜少府的,勸他不要過于感傷。但并不是一上來就勸他,而是先用環(huán)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于悲傷。這樣寫來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開了。
作者介紹: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3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翻譯:
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與您離別之時心中包含著無限的情意,我們都是現(xiàn)在都是出外做官。
全國各地有知心的朋友,即便是在遙遠的地方也好像很近一樣。
不必在送行的岔路上分手的時候,像是多情的男女一樣揮淚告別淚水浸濕了衣襟。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從整片詩中可以看出詩人都是在勸友人在離別的時候不要那么哀傷。從第一句山式地貌可以看出了送別的情景,而第二句直接說明了離別的必然,第三句則是說明了即便是天涯海角,朋友之間的情意也是不能阻斷的。
最后一句更是直接點題了“送”,對于朋友的叮囑以及自己情懷的吐露,可以說整個詩作意境非常的.礦大,是送別詩當中的經典之作。
從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上來看,作者在長安縮寫,而這位杜少府則是將要去四川上任,這時候王勃在長安城送別,別離的時候就將這首詩送給了他。
詩中的第三句是經典名句,將前面的憂傷淡淡地沖開,詩人設想到了今后兩個人的心境,即便是相隔天涯海角,只要心意連接在一起,那么也就近在咫尺。
這和一般的別離詩的情調有所不同,不僅反映出了詩人豁達的胸襟,更是一句富含哲理的經典名句,讓人印象深刻,賦予了友誼深刻的定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原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翻譯
三秦之地護衛(wèi)著巍巍長安,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蜀川。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巾。
注釋
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城闕(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wèi)。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陜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qū),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輔三秦:一作“俯西秦”。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是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君:對人的尊稱,相當于“您”。同:一作“俱”;拢╤uàn)游:出外做官。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huán)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并鄰,近鄰。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沾巾:淚沾手巾,形容落淚之多。
賞析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lián)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fā)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lián)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lián)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xù)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shù)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wèi)),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眱删渚辰缬謴莫M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昂却嬷,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xiàn)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眱尚性娯炌ㄆ饋硎且痪湓,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菍ε笥训亩,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薄霸谄缏贰,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高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唐朝,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拼音解讀:
chéng què fǔ sān qín,fēng yān wàng wǔ jīn 。
yǔ jūn lí bié yì,tóng shì huàn yóu rén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 。
wú wéi zài qí lù,ér nǚ gòng zhān jīn 。
相關翻譯
長安四周,由三秦拱衛(wèi)著;風煙渺渺,眺望川五津。
與你離別時,情深意切,只因同樣是游宦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知已連心,縱然遠在天涯,也如近鄰一般。
不要因為就要在路口分別,而像小兒女一樣淚濕沾襟!举p析
相關賞析
這是王勃在長安送友人去四川時所寫。古來寫離別的詩有很多,“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離別詩大多含有悲酸之態(tài),而這首送別詩卻獨標高格,意境開闊,音調爽朗。
首聯(lián)寫送別的`地點,引到友人即將上任的地點!叭亍焙汀拔褰颉睘榈孛麑Γ瑢賹珖,氣勢雄渾壯。長安與蜀川遠隔千里,相望而視卻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聯(lián)以散調承之,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同是宦游人”表明同樣是遠離故園,宦游異鄉(xiāng),有著惺惺相惜的寬慰之意。頸聯(lián)“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猶如奇峰突起,高度概括了深厚的友情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化依依惜別之意為振奮激勵,意氣高華,故成為廣為傳誦的名句。尾聯(lián)以勸慰杜少府作結。詩人為杜少府送行,一直送到大路分岔處,終于要分開了,杜少府難免涕淚沾巾。詩人勸慰說天下有知己,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會像近鄰一樣,不要像小兒女那樣在臨別之時哭泣。
全詩開合張弛,意脈流通,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宛然,氣格渾成。
作者介紹
王勃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名學者王通的孫子為“初唐四杰”之一。才華早露、被譽為神童。乾封(666)被征為沛王李賢的王府侍讀,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去交趾省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有《王子安集》詳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6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古詩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四杰”之首創(chuàng)作的一首,該堪稱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幅上,包容著無數(shù)的丘壑,有看不盡的光,至今廣泛流傳。
第五六兩句更使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抑揚頓挫,壯闊謹嚴,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該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后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lián)對仗,頷聯(lián)散行。這正表明初唐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翻譯/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城垣宮闕。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你我都是遠離,出外做官之人。
四之內只要有了你,啊知己,不管遠隔在,都像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像的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注釋
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闕(què)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城。輔,護衛(wèi)。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現(xiàn)在的陜西省以西一帶。秦朝末年,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qū),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
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津、江首津、涉頭津、津。這里泛指蜀川。
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譯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君:對人的尊稱,這里指“你”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huán)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
比鄰:并鄰,近鄰。
無為:無須、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
賞析/鑒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吧俑,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同時寫出了作者對好友的不舍之情。
該詩是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lián)“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深厚,江難阻”的情景,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詩中的凄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高遠的志向、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瓣I”,是皇宮前面的望樓!俺顷I”,指唐的帝都長安城!叭亍,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后世稱它三秦之地!拜o”,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wèi)!拜o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wèi)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的地點!帮L煙望五津”!拔褰颉敝杆拇ㄊ墓嗫h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發(fā)生了聯(lián)系。詩的開頭不說,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無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蚌奶翇{口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直看到長安。該詩運用夸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的境界,一般只著眼于燕羽、楊枝,淚痕,盞不相同。
“與君意,同是宦游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該詩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昂却嬷,天涯若比鄰”[3]。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xiàn)不受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菍ε笥训亩,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本o接前兩句,于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后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于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譯文
三秦之地守護著長安,透過迷茫的煙霧遙望蜀地。
與你分別有許多感想,因為我們都是離家做官的人。
四海之內只要存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同近鄰一樣。
所以我們不需要在岔路分手之時,仿效那些青年男女流淚惜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創(chuàng)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長安時期!吧俑,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釋
(1)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2)城闕(què)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wèi)。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陜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qū),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輔三秦:一作“俯西秦”。
(3)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是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4)君:對人的尊稱,相當于“您”。
(5)同:一作“俱”;(huàn)游:出外做官。
(6)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huán)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7)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并鄰,近鄰。
(8)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9)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賞析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lián)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fā)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lián)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lián)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xù)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shù)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wèi)),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眱删渚辰缬謴莫M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昂却嬷,天涯若比鄰!边h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xiàn)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眱尚性娯炌ㄆ饋硎且痪湓挘馑际牵骸霸谶@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wèi)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譯文三:
雄偉的長安城有輔佐的三秦,
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
因為都是離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內有一知己朋友,
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鄰。
不要因為我們就要離別兩地,
就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濕衣襟。
譯文四:
(即將告別)由三秦環(huán)繞護衛(wèi)著的都城長安,(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時)都懷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離鄉(xiāng)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內有著知心朋友,(即使)遠隔萬里(也)如近在咫[zhí]尺。
譯文五:
三秦護衛(wèi)著長安,遙望蜀州,只見風煙迷茫。
我和你在離別時都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全國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像近鄰。
不必在告別的地方,像普通兒女一樣揮淚告別。
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首聯(lián)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wèi)),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因首聯(lián)已對仗工穩(wěn),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lián)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芭c君離別意”承首聯(lián)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那意緒怎么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xiāng);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三聯(lián)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fā)。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
尾聯(lián)緊接三聯(lián),以勸慰杜少府作結。“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一般小兒女那樣。
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里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xiàn)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這一首,卻一洗悲酸之態(tài),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
2、輔:護衛(wèi)。
3、三秦:現(xiàn)在陜西省一帶;輔三秦即以三秦為輔。
4、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賞析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lián)“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10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注釋、賞析
城闕輔三秦1,風煙望五津2。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3。
海內存知己4,天涯若比鄰5。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6。
注釋:
1城闕:指長安。輔:護衛(wèi)。三秦:指陜西關中一帶,關中古為秦國,項羽破秦入關,三分關中之地,以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
2五津:指岷江自灌縣(今都江堰市)至彭山間的五大渡口:白華津、皂(多誤作“萬”)里津、江首津、沙(多誤作“涉”或“步”)頭津、江南津。
3宦游人:在外求官的人。
4海內:四海之內,猶言天下。知己:彼此相知而又情誼深摯的朋友。
5天涯:喻極遠之地。比鄰:猶近鄰。
6無為:猶不用、不要。歧路:岔路,指分手之處。二句謂大丈夫志在四方,不要像小兒女那樣,分別時哭哭啼啼。巾:佩巾。
賞析:
這是王勃的名作,千古傳誦不衰。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一洗以往送別詩悲酸哀傷的情調,用質樸而警策的語言,抒發(fā)壯闊豪邁的胸懷,意境高遠,感情深摯,調入初唐,已啟盛唐,實為贈別詩之奇葩!昂却嬷海煅娜舯揉彙,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它雖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變化而來,但更為精煉概括,生動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樂觀的博大胸懷,具有一股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闕輔三秦⑵,風煙望五津⑶。
與君離別意⑷,同宦游人⑸。
海內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鄰⑺。
無為在歧路⑻,兒女共沾巾⑼。
注釋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瞥顷I(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wèi)。三秦,指長安城附近關中之地,即今陜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qū),分別封給三個秦國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倒裝句,意思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輔三秦:一作“俯西秦”。
、秋L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染簩θ俗鸱Q,相當于“您”。
、赏阂蛔鳌熬恪;拢╤uàn)游:出外做官。
、屎龋核暮V畠,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huán)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颂煅模禾爝,這里比喻極遠地方。比鄰:并鄰,近鄰。
、虩o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⑼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揮淚告別。
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wèi),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創(chuàng)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長安時候寫!吧俑,唐朝對縣尉通稱。姓杜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賞析
此詩送別詩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lián)“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情景,尾聯(lián)點出“送”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悲涼凄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高遠志向、豁達情趣和曠達胸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瓣I”,皇宮前面望樓。“城闕”,指唐帝都長安城!叭亍,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后世稱它三秦之地!拜o”,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wèi)。“輔三秦”,意思“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茫茫大野護衛(wèi)著長安城,這一句說送別地點!帮L煙望五津”!拔褰颉敝杆拇ㄊ墓嗫h以下到犍為一段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杜少府要去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感情上自然發(fā)生了聯(lián)系。詩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形勢和風貌。送別情意自在其中了。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五津根本無法看到。超越常人視力所及,用想象眼睛看世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該詩運用夸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境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于燕羽、楊枝,淚痕,酒盞不相同。
“與君離別意,同宦游人”。彼此離別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人,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規(guī)定,卻有其獨到妙處。此詩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昂却嬷海煅娜舯揉!边h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xiàn)友誼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永恒,無所不在,所抒發(fā)情感樂觀豁達。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不朽名句。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一句話,意思:“在這即將分手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ε笥讯,也自己情懷吐露。”緊接前兩句,于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后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結尾,于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卻要拖一個尾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作者:唐代,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
少府:官名。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闕(què)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wèi)。
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陜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qū),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
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
輔三秦:一作“俯西秦”。
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是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君:對人的尊稱,相當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huán)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
比鄰:并鄰,近鄰。
無為:無須、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沾巾:淚沾手巾,形容落淚之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拼音解讀:
相關翻譯
譯文
三秦之地護衛(wèi)著巍巍長安,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蜀川。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巾。
相關賞析
此詩是送別詩的送作,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意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fā)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意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意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變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意點出變送”的主題,而且繼續(xù)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所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shù)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變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屬變工對”中的變地送對”,極壯闊,極在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變輔”(護持、拱衛(wèi)),所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里的變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變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游之地;而變風煙”、變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變離別”、變天涯”之魂。
變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在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
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h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xiàn)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送句。
變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眱尚性娯炌ㄆ饋硎且痪湓,意思是:變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弊冊谄缏贰保c出題面上的那個變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變臨歧”。
全詩開合頓挫,所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所,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作者介紹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文解釋】
三秦護衛(wèi)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詞語解釋】
城闕:指京城長安。
輔:護衛(wèi)。
三秦:項羽滅秦后,曾把關中地分為雍、塞、翟三個王國,史稱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著名渡口,合稱五津。此則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詩文賞析】
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xiàn)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全詩結構嚴謹,起承轉合章法井然,用樸素的語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14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賞析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lián)“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簡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賞析04-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6-22
《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8-0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07-20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原文及賞析12-05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原文譯文賞析11-21
送二兄入蜀原文及賞析09-12
有杕之杜原文及賞析03-08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賞析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