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陶行知》讀后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讀后感 1
這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方面,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獨特教育思想。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這個方法找出來,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如:在教學第6單元例6,求兩人之間有幾人時,為了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我首先幫助學生分析題意,并理解問題中“之間”的意思,通過審讀題意深化對數的大小,數序的理解,加深對基數,序數含義的認識。然后放手給學生,引導孩子用數一數、畫一畫、算一算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之間有幾個”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數、畫示意圖、列式計算等解題策略。最后引導學生一起總結解決排隊問題的方法,鞏固學生的記憶。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把學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教師就應該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為此在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課堂所學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如:學了“10的認識”后,回家練習數數游戲,可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說家里的電話號碼;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溫等。一切可以用數量來衡量的都可以讓孩子去數一數。讓孩子在數數的過程中理解基數含義。家長與孩子一起數數、算算中不就對他進行了數學啟蒙了嗎?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邊學邊做,細細體會必然會有新的發(fā)現,新的啟示。
《陶行知》讀后感 2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書中許多文章都給了我一些啟示,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教學合一》這一篇。陶行知先生在這篇文章里闡述了: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句話提醒我們應該怎樣來做一個老師。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他說的教學生學的意思就是教師不能在課堂上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而應該是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經驗知識,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這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fā)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于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就拿我們體育教師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發(fā)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在處于一個網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欤瑢W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為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xù)走下去吧。
《陶行知》讀后感 3
《教師要學陶行知》這本書是《現代教育報》的主編雷玲,選取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征集了校長、老師們從吾學、吾思、吾行三個方面學習、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動故事編撰而成的。
陶行知先生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提出生活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等許多主張。雖然他同我們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的許多思想和方法仍然值得我們今天在教育教學中學習和借鑒。
一、教學做合一是以生活為中心。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是以生活為中心或以實際生活為中心或以事為中心”,從生活中發(fā)出來的困難和疑問,這才是實際的問題,用這種實際的問題來求解決才是實際的學問。因此,教學做合一的實質就是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傳統(tǒng)教育教學的最在弊病就是脫離學生生活,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需要,不重視學以致用和創(chuàng)新。新課程強調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滿足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的需要。所以,我們的教育教學必須建基于學生的生活世界,關照學生的生活,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
二、推行“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特別強調要因材施教,他曾生動地比喻:“松樹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yǎng)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yǎng)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 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組成、經濟條件、父母情況、個性習慣、天資稟賦等方面都各有不同,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對學生的這些情況有了切實的了解,才能找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有針對性地去培養(yǎng)、教育學生。就像醫(yī)生給病人針灸一樣,要根據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針到病除。這也就是陶先生所說的“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他們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
三、教到老,學到老。陶行知先生說“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薄敖痰嚼希瑢W到老”是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具備的.人生態(tài)度。特別是在今天的電子時代,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向我們發(fā)起了挑戰(zhàn)。我們常說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孩子一碗水。而這一桶水,經過一二十年的滴、漏、跑、冒,可能只剩下半桶,甚至已經成為死水。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教師桶中的水,真的需要好好地補充。我想,只要我們愿意當一塊虛心的海綿,隨時都可以獲取成長。
《陶行知》讀后感 4
《陶行知文集》中有《新教育》一章,它與當今我們實施的“新教育實驗”之“新教育”有一種怎樣的聯系呢?抱著想對此有所了解的想法,仔細閱覽了《新教育》一文,才知兩者的“新教育”之需要,各自的目的、意義等,在理念與行為方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如“新教育實驗”的目的,簡而述之,就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有一個完整而幸福的人生,而先生所述之“新教育”,其目的則是“要養(yǎng)成‘自主’、‘自立’和‘自動’的`共和國民”。這是時代背景與社會、教育發(fā)展需要之不同所造成的必然。但先生在其《新教育》中,對“新學!薄ⅰ靶聦W生”、“新教員”、“新課程”等意義的闡述,至今還有其現實指導意義。
如先生在論述“新學生”一詞時是這樣說的:“‘學’字的意義,是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說什么,學生也說什么,那便如學戲,又如同留聲機器一般了!值囊饬x,是生活或是生存。學生所學的是人生之道!薄皩W生”是什么?從教二十多年,我從未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一談及學生,便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坐在課堂里接受教師教育的人。雖然以往有時也在文章中論及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但這只不過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罷了,卻不知“學生”一詞其本身所蘊含的真正含義。我們現在視若新論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觀點,以及“四個學會”(見《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學會生存”,其實也并非什么新思想,先生在八十多年前就在其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生講習會上的講演中提出來了。足見先生思想之高瞻遠矚。
再如“新教員”,“新教員不重在教,重在引導學生怎么樣去學。”這與葉圣陶之“‘教’都是為了用不著‘教’”的教育思想何其相似。做新教員,要有“信仰心”,要有“責任心”,要有“共和精神”,要有“開辟精神”,要有“試驗精神”。特別是談“試驗精神”的時候,指出有些人只曉得教幾本教科書,一味地唯上是從,唯命是從,卻不知“上頭的命令,只不過舉其大端,其中詳細的情形,必定要我們去試驗。用了種種方法,有了結果,再去批評他的好壞,照此屢試屢驗,分析綜合,方才可下斷語”,F今的課程改革,有些人總是以觀望的態(tài)度,希望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或教育科研部門把一切都準備好,自己“吃現成飯”,依葫蘆畫瓢就行了。先生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看到了這樣的弊端,希望大家注意,“不可不由自己試驗得出真理,方不至于落人之后哩!”其教誨之諄諄,我輩不可不謹記。
《陶行知》讀后感 5
說實在話,在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前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學研究可以說是不很了解,對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認真地讀了這本書以后,其中《生活即教育》對我啟發(fā)最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應有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與教育緊緊聯系起來的思想,給了我無限的啟發(fā)和思索。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讓他們從生活這樣一個大的環(huán)境中去學習。而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文字、書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來源于生活,由生活產生,文字、書本不能喧賓奪主,作為教育的中心內容。“生活即教育”則主張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而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新課程的本質功能。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細節(jié)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讀后感 6
眾所周知:陶行知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的獨特,具有創(chuàng)造性并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的教育思想。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愛滿天下”、“情滿人間”,這些感人肺腑的話語,情至真,愛至深,讀著陶先生的書籍,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創(chuàng)新的教育思想所驚嘆:他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他創(chuàng)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體系,為改革中國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們做人的典范。陶行之先生以一顆廣博的愛心愛國家,愛人民,愛師生。作為幼兒教師的我,不得不從平時的點點滴滴進行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不僅牢記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導,更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召幼兒,培養(yǎng)孩子全面發(fā)展。
做一名幼兒教師一定要真誠、熱情、懂得奉獻精神。孩子年齡小,需要我們用愛心溫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關心照顧孩子,用信心鼓勵孩子,用細心觀察孩子。我發(fā)現現在的孩子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大多數的孩子很容易和老師親近,很愿意和老師交朋友,也很愿意交流家里及同伴間發(fā)生的一些事情。如:我班有個父母離異的小女孩,特別的膽小,性格很內向,為了能讓她勇敢、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設法走進她的心靈深處,與她進行交流、溝通。于是在每天的活動中,我主動地與她親近,和她打招呼、聊天,在區(qū)域活動時和她一起看一本書、一起搭玩具,
觀察她的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漸漸地,她開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當成她的朋友,而且課堂上還會主動地舉手發(fā)言,看著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覺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始終把了解孩子、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作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發(fā)點,做到人格上尊重他們,生活上關懷他們,學習上關注他們,身體上關心他們,使全體孩子生活在充滿愛的濃濃氛圍之中,從而促進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增進孩子努力學習各方面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長大為國做貢獻!
這就是一名幼兒教師的責任,用自己的言行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陶行知》讀后感 7
有幸跟著一位愛讀書的校長,這些天我們學校的老師又共讀一本教育戰(zhàn)線上人人稱頌的好書——《陶行知教育名篇》。領會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頗深。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他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愛滿天下”,他是對學生充滿愛心的典范。書中的一句話特別震撼我的心靈:“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處!睆南壬脑捴校浑y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愛滿天下”的`精神,去愛每一位學生呢?
一、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喜怒哀樂就在臉上,做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個有心人,細心觀察他們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導也是你的職責,千萬可別忽視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fā)、表揚、激勵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弊鹬貙W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
總之,陶公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
《陶行知》讀后感 8
在一個春意盎然,草長鶯飛的美麗而溫暖的季節(jié)里,我們一批走在教育改革的先行教師隊伍懷著求知,創(chuàng)新的理念滿腔熱情地奔赴在南京“行知”路上。
初見和藹可親年過七旬的湯老師,被她的博學多才所吸引!被她的旺盛精力和神采飛揚所驚詫,被她的求知、傳知的精神而折服!被她的‘忘我“境界而感動!
我們敬愛的湯老師,連著三天給我們講授”陶行知思想“,出口成章,聯句成文。字字珠璣,聲情并茂,聽得我們入境入情,茅塞頓開…
行知思想,行知教育才是正確的教育。有幸結識湯老師作為教育引路人,給我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我們將以”行知思想“為指導,積極開展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
以前,我們只是機械的傳授知識,教法死板、老套。只知道一味的灌輸,不知道讓孩子實踐。聽了報告,我們明白了不能讀死書,死讀書,不能一味的追求分數。要把課堂變得靈動活躍起來,貴在實踐和參與!毙兄小熬褪峭ㄟ^實踐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行動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收獲。要解放孩子的頭腦,眼睛,嘴巴,手腳。讓孩子去盡情的想象,盡情的看,盡情的說,自由的跑…家長放手,老師放手,讓孩子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清香的泥土中鍛煉自己,在偉岸的大山間,在潺潺的溪水旁,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們的孩子是鄉(xiāng)村的孩子,我們的學校是鄉(xiāng)村的學校。我們有優(yōu)勢,我們有資源。我們要利用我們的優(yōu)勢和資源。讓孩子參與耕、種、收。讓孩子憑著興趣和熱情自己去開展一些鄉(xiāng)村活動,親自實踐,掌握技巧,技能。從中獲取知識,明白道理。一次實踐活動遠比在課堂上聽一百遍要深刻的'多!所以要重在”動“。只有多做,多動,多實踐,多參與,才會有最大的收獲!
現在是課堂講授多,實踐活動少。孩子聽得多,而做的少,看的少。所以多數孩子有知識無能力。變成了所謂的”書呆子“。
要想實現中國夢,實現民族復興,我們的教育就要順應陶行知思想,從娃娃抓起,從現在做起。邊學邊做,邊做邊學。注重差異,因材施教。把一代代的孩子培養(yǎng)成具有能力和魄力的健全人才。
鄉(xiāng)村文明教育需要陶行知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鄉(xiāng)村教育中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永放光彩!
我們要以湯老師為榜樣,牢記湯老師的教誨。湯老師的播陶,傳陶,研陶精神激勵著我們將在”行知“路上闊步前進!勇往直前!相信會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陶友隊伍不斷壯大,讓陶的種子遍撒每一個角落!
《陶行知》讀后感 9
暑假有幸看到《陶行知教育名著》,我從心里感到高興。這本書給我很多建議,這些足以讓我受益終生。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fā)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fā)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非?欤^去那種在學校里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畢業(yè)后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作為教師,在家我要愛父母,愛孩子。在學校我要做到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差生。工作使我們賴以生存的本錢,更是我們價值得以體現的`渠道,所以我要更愛工作。當然也要愛身邊的的每一個有緣人。心中常有愛,使自己每天都活得開心充實。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為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為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為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著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fā)芽。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yè)。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為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
《陶行知》讀后感 10
這幾天一有空,我就翻開陶行知教育名篇的書,認真地讀起來。同時也為自己雖身為教師卻對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讀了先生的一些言論和幾則小故事,讓我油然生出許多感動: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動餞行"追求真理做真人。"為國人教育"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毛澤東稱陶行知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對這兒的"偉大"兩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見偉大。稱陶先生為平民教育家更合適,更讓人感到親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讀了幾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風樸實,言詞懇切,說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說道:先生您說的對,我非常贊同您的觀點。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眾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認為教育是快樂之事,教育從生活中來又回歸生活。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會已餞行整一個世紀,而我們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這些觀點,我們現在還只是津津樂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鋸,把教育做的越來越累人,越來越只有貌似的快樂。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靈是如何看待現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與"愛"占很大的比重,平實不浮躁,才能成為"仁"尊重與需求才能分享"愛",現在我們卻要這個嘈雜與功利的社會中追求"仁"和"愛"捫心自問,我做到了嗎是不是有種力不從心的氣短正如大家經常表白的`那樣——"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愛,而是……""愛"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愛教育,愛學生,愛自己,誰不想擁有。如果沒有愛的能力,大家都會感到失敗,會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大家都理解,當做的不夠好時,不是我不努力。
在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讓我最感動的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這十二個字的寫照,這時多么高的境界啊。我會繼續(xù)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崗,因為先生是我的榜樣。
《陶行知》讀后感 11
《走近陶行知》這本書,使我深受啟發(fā)。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個視事業(yè)高于一切,無私奉獻、不畏強暴的陶行知爺爺。
這本書介紹了陶行知爺爺的一生,主要講述了他生在舊社會,從小就立志報國,讓中國人擺脫窮困和落后。長大后,社會的腐敗和殘酷的現實教育了他,他一面用教育來改變國人的思想,一面為民主中國而奮斗······
陶行知爺爺小時候曾和同學談論過長大以后干什么,一個同學說:“我長大以后去外國當專家,在外國定居。因為中國實在太窮了!碧招兄獱敔攨s不以為然,他說:“無論中國再窮再落后,但畢竟是自己的`國家!币粋小孩子能說這樣的話,可見陶行知爺爺是多么愛國。
陶行知爺爺一生熱衷于教育事業(yè)。一次演講時他說過,如果強迫學生學習即使學了也是學而不化,如果學生能自愿地學習,就能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陶爺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對《四塊糖》這個故事特別有印象,還記得事情是這樣的:一天,一個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巴砸了另一個男同學,陶校長看見了,連忙制止,叫王友放學后來他的校長室。放學了,王友來到校長室,見陶校長還沒來,便默默地等著。
陶校長來了,他掏出一塊糖對王友說:“我叫你放學后來我的校長室,你很準時,所以我獎勵你一塊糖!彼终f:“我剛才叫你別砸你就不砸,說明你很懂事,我再獎勵你一塊糖!蓖跤押苁且苫。
陶校長又說;“我已經了解了事情,是那個男同學先欺負女同學的,你用泥巴砸他說明你很正直,我再獎勵你一塊糖!蓖跤褌牡目蘖,慚愧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吧,即使他欺負女同學,我也不能用泥巴砸他呀!他畢竟是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呀!碧招iL又獎勵他一塊糖果。就這樣陶行知爺爺用了四塊糖就讓王友認識到錯誤,他的這種教育方法真是奇特有效,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爺爺的故事深深的教育著我,我要向他學習。原來的我很瞧不起自己的祖國,嫌中國不發(fā)達。但我讀完《走近陶行知》后,知道了要想讓中國發(fā)達,就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富強而奮斗。
《陶行知》讀后感 12
本學期開學初,原想借一套《陶行知全集》,以了解其體育思想、理論方面的內容,很可惜,學校圖書室沒有,不過,在翻閱有關的陶研書籍后,也獲取了相關資料,F就學習《陶行知教育學》(體育衛(wèi)生方面)的體會發(fā)表一點自己的見解。
一、“健康第一”的口號與現行體育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高度統(tǒng)一
陶行知“健康第一”的口號雖然是在戰(zhàn)時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但在當時能把學校師生的健康置于首位,足以顯示陶行知先生對體育的重視。今天,每每看到“健康第一”四個大字,感覺是那么熟悉而親切,不僅僅因為它是新課程標準下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更是因為70年前在極度艱苦的環(huán)境中陶先生愛師愛生的偉大情懷。
二、陶行知體育思想的實用價值觀值得現在的體育教育推廣和反思
當前,體育教學學什么?怎么學?仍困擾著廣大的體育教師,于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體育的教學內容很不規(guī)范,實用性強的`項目很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內。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8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的體育觀,在當時,他最強調的是要學會游泳和武術。這兩項內容都有其原因和背景,學游泳是因為他們一行十幾人曾眼睜睜的看著一位老師被水淹沒,而大家卻無能為力,陶行知于痛惜之余,大力提倡游泳運動,游泳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救己、救他人生命;學武術也是迫于戰(zhàn)時教育的需要,武術不僅能強身還能自衛(wèi),把培養(yǎng)“健康的體魄”作為他生活教育的首要目標,并主張以武術來培養(yǎng)康健的體魄。因此,我們不僅應該推廣體育教育的實用價值觀,積極挖掘、整合有效的教學資源,更應該反思我們的教學,教學后學生學到了多少內容,掌握了多少學習方法和技巧,只有實用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三、以體育為基礎的“三育并重”的主張在當前得以充分體現
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fā)展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也是教師評選“三好學生”的主要依據,尤其是“中央7號”文件出臺后,各級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明顯加強,結合蘇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三項規(guī)定,學生每天活動一小時基本得到保障,這些都和政策的落實、領導的重視分不開的。然而早在上世紀10年代,就首次提出了德、智、體三育并重的思想,在20年代,陶行知又把學校體育看做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礎,因為只有培養(yǎng)健康的兒童,才能造成健康的民族,所有這些都與當前的教育大環(huán)境非常吻合,他的“三育并重”的主張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何國華
《陶行知》讀后感 13
忙完了縣第二教研片常規(guī)檢查、教學設計比賽等事宜,終于能靜下心來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感慨于陶先生寬廣的視野、研究問題的深入,楊禮仙:《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想。以此為鏡,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與教學,反思自己的工作,目前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一、對待學生寬嚴有度“過嚴則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是陶先生在評陳著之《家庭教育》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引起了我對自己的教育技術的`反思。自從擔任班主任以來,我時時處處對學生嚴格要求,雖然我嚴于律己,做出行為的表率,雖然我一心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操心,但常常會感覺到學生在仰視著我,這眼神里有敬畏,這眼神里有躲閃,我常常會為此感到不解,感到心痛?吹教障壬倪@一句話,我頓悟到我過于信奉“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可能會讓我欲速則不達。特別是我現在教低年級學生更要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此時要求可適當放寬一些。陶先生還提到類似的兩種有害兒童的心理: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陶先生那么早就發(fā)現現代父母的通病,真是了不起!
二、“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有幸參加了“課堂實效”課題研究,讓我更容易理解陶先生“教學合一”的理論,我知道了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得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其它的方法,解決其它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我已經做好長期學習、實踐陶先生“教學合一”這一理論的準備。正如陶先生所說的“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如果教師只會固步自封,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學習、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如沫春風?梢哉f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將會繼續(xù)影響、貫穿在我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陶行知》讀后感 14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辟的文字體現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書中第一篇就是“教學合一”。陶行知認為教學應該合一的第一個理由是:“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指導他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這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
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fā)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于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發(fā)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在處于一個網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為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就如陶老所說教育的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學習的一本書,我也將于它置于案頭,讓它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
《陶行知》讀后感 15
這段時間,我在百忙之中繼續(xù)拜讀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教育是一門科學。文章中提到教小孩要聯合大眾起來自己干,才是真正的兒童教育。小先生能叫中華民族返老還童,因此我們在課堂中要培養(yǎng)小先生,讓小先生把我們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F在我們的闖關課堂就是在逐步培養(yǎng)小先生,當我們把這些小先生培養(yǎng)好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就得到了傳承與發(fā)揚。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從這些孩子身上也學到很多,他們的可塑性極強,也非常有耐心。我的動手能力極差,有一次我向一個學生學習疊千紙鶴,當我的手拿到折紙時,我的手是僵硬的,那個孩子很耐心地教,但是我沒有學會,孩子又交給了我一個簡單的疊法,終于學會了。這個孩子很開心,他嘗到了當老師的樂趣,所以要堅信學生經過培養(yǎng)能夠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
教學要合一。在他的《教學合一》這篇文章中提到教學要合一。并提出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到現在依然是先進的。也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方向。這就是我們經常提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我們的課堂中交給學生學習方法,遠比交給一個知識點要好。而我們在進行的闖關教學中的所出示的嘗試題、自學提示等就是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中會出現很尷尬的境地,本來預設的很好,可是有些問題同學們難以理解,會出現冷場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現有的.理解水平加以調整,也就是靈活運用。先生在本章所提到的第三點就是要求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唯有這樣,我們不斷有新的進步,適應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
陶行知的名字“行知”在行走中知道教育的真諦,“知行合一”,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讀他的著作,為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為他的愛國情懷所敬仰!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痹诮逃牡缆分,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陶行知》讀后感 】相關文章:
陶行知的語錄01-21
陶行知教育名言02-25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01-15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05-02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體會范文10-23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05-01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02-27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04-02
陶行知讀本讀后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