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奧會閉幕式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冬奧會閉幕式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冬奧會閉幕式觀后感 1
2月20日晚,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
20時整,閉幕式開場表演《點亮》開始了。孩子們手提雪花花燈,以元宵節(jié)鬧花燈的傳統(tǒng),點亮了場地上的“冬”字會徽。
全體起立,在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場地上出現(xiàn)了巨大的中國結(jié)圖案,旗手們手持參加本屆冬奧會的91個代表團旗幟步入場內(nèi)!稓g樂頌》經(jīng)典樂曲響起,運動員代表入場,全場觀眾用掌聲和歡呼聲,向體育健兒們表達熱烈的祝賀和由衷的敬意。
大屏幕播放短片《2022,有我!》,再現(xiàn)運動員們奮勇拼搏、激情飛揚的精彩瞬間。隨后,為越野滑雪女子30公里集體出發(fā)(自由技術(shù))項目和越野滑雪男子50公里集體出發(fā)(自由技術(shù))項目的獲獎運動員頒獎。
一張張志愿者真誠的笑臉在大屏幕上不斷呈現(xiàn)。新當選的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代表全體運動員,向6名志愿者代表致敬,表達對廣大志愿者的誠摯謝意。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創(chuàng)了“向志愿者致敬”這一環(huán)節(jié),并從此成為奧運會閉幕式上的傳統(tǒng)。本屆冬奧會期間,數(shù)萬名志愿者熱情服務、辛勤付出,贏得了普遍贊譽。
大屏幕播放國際奧委會短片《信念的力量》,生動展現(xiàn)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jié)”的奧林匹克精神。
盛會即將結(jié)束,又到了分別的.時刻。中國古人常折柳送別,寄托思念之情。365名各行各業(yè)、不同年齡的普通人手捧柳枝,匯聚在場地中央,代表一年365天的思念。白色的光束從場地中央亮起,形成一座光的豐碑,承托起主火炬“大雪花”。大屏幕播放短片《2022,有我們!》,記錄下冬奧會一個個溫暖人心的場景。
2022冬奧會閉幕式觀后感 2
2月21日,2022北京冬奧會走到尾聲,中國隊也在這屆冬奧會中收獲了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以9金4銀2銅圓滿收官。
相信對于很多觀眾來說,開幕式的震撼仿佛還在眼前。
而昨晚20點,鳥巢繼續(xù)流光溢彩,總導演張藝謀再度通過豐富的科技手段和藝術(shù)化詮釋,在約100分鐘的閉幕式上展示出中國式浪漫與雙奧情懷。
它與開幕式形成一脈相承的上下篇敘事模式,通過續(xù)寫一朵雪花的故事,獻上一場簡約而唯美的`儀式與表演融合大秀,為北京冬奧會畫上句點。
據(jù)張藝謀透露,昨晚破紀錄的有超過2000位運動員,參加了本屆冬奧會這最后的狂歡聚會。
在美學基調(diào)方面,主創(chuàng)團隊大膽使用“中國紅”碰撞“冰雪藍”,將燈籠、中國結(jié)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作為表演元素,融入儀式當中。
北京冬奧會閉幕式導演鋒尚文化沙曉嵐說,2008年整個鳥巢80%用的是進口設備,音響是100%的進口設備,到2022年是100%的中國產(chǎn)品,全是國產(chǎn)設備在挑起大梁。
所有的燈具、LED產(chǎn)品都是中國產(chǎn)的,所有互動影像都是中國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的。本土專家、本土藝術(shù)家通過他們的作品,通過中國的高光時刻將文化自信轉(zhuǎn)播到全世界去,贏得全世界的贊嘆。
短短16天,不僅展現(xiàn)了奧運健兒們的颯爽英姿和奧林匹克精神,科技元素也大放異彩。
從開幕式綜合運用人工智能、5G、裸眼3D和云計算等多種科技成果起,人工智能、8K+5G轉(zhuǎn)播、數(shù)字孿生、智能機器人、輔助駕駛、虛擬數(shù)字人等新興技術(shù)齊上陣,為冬奧會保駕護航。
最后,在熄滅奧運火種之際,閉幕式“穿越”回2008年奧運會,以夢幻聯(lián)動的方式致敬“雙奧之城”,這也成為整場閉幕式的最大看點之一。
2022冬奧會閉幕式觀后感 3
“折柳寄情”,昨晚,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以中國式浪漫道別,再度驚艷全場。
打開歷史的詩卷,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離別詩都跟“柳”或“折柳”密切相關(guān)。
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中這樣寫到:“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他還在《憶秦娥》里寫到:“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在《金陵酒肆留別》也寫到:“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就其他詩人而言,王之渙曾寫過:“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白居易也有:“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笨梢哉f,在古詩里此類詩句浩如繁星,不勝枚舉。之所以會在離別詩里出現(xiàn)這么多跟“柳”有關(guān)的意象,跟古人的送別文化——折柳相送,是密不可分的。
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均有反映。古籍《三輔黃圖》中曾有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边@是有關(guān)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因此一般認為折柳贈別的風俗形成于秦漢之時。
關(guān)于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是取自于《詩經(jīng)》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送別人對即將離開的親朋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此外,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生動的體現(xiàn)了柳樹生命力的強盛,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罢哿泟e”蘊含著一種對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親人離別家鄉(xiāng)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fā)芽,就如同柳枝隨處可活一樣。
同時,折柳贈別是對旅人路途安全的.祝愿。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驅(qū)鬼的"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中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帶上它,可使鬼怪望而生畏,遠遠躲開,確保行人旅程的平安。
在我國古代,“折柳”一詞還寓含“惜別懷遠”之意。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的人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即將遠行的親朋。這是一種古代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