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理解并學習燭之武的論辯藝術。
3、學習作者的敘事藝術。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脈絡。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燭之武的論辯技巧。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法
板書安排:
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圍鄭
燭之武臨危受命許之
示之以弱
退曉之以害大智大勇(形象)
燭之武說服秦伯動之以利
挑之以隙
鄭國轉危為安
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波瀾起伏詳略得當
一、誦讀課文,復習文言知識。
1、泛讀課文。
2、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停頓)
4、教師學生結合課文注釋進一步熟悉課文。
二、知識點導入
昨天,同學們已經跟著我把《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梳理了一遍,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明確學習古文的意義何在,那就是:
1、學語言:中國的古代典籍是我們古老文化的載體,要想將我們的文明傳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讀古書,學習古代漢語。同學們學習文言文的障礙,常常也是因為不懂其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常用文言詞語,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2、學智慧:當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之際,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辭退卻敵兵,戰(zhàn)爭的風云消弭于無形,干戈化為玉帛。這除了過人的智慧和勇氣之外是無法辦到的。這樣的智慧應當是我們學習古文的.精神精髓。
3、學寫作:大家看這篇課文,不足600字的短文,卻將戰(zhàn)事、人物刻畫得如此生動,情節(jié)曲折、層次井然,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寫作的地方。
那么,明確了這三個學習古文的目的之后,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春秋時代,去感受古人的風采!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學生齊讀第1段,用四字短語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確:秦晉圍鄭
引導學生串析本段:同時畫出《秦晉地理形勢圖》,介紹相關知識點:春秋時期,秦國(今陜西、甘肅),晉國(山西)是兩個大國,成語有秦晉之好。楚國(今湖南、湖北)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大國,而鄭國(今河南新鄭)則是一個中等國家,國力一般,但其占據(jù)的卻是中國的中心地帶,所以諸強國都虎視眈眈地盯著鄭國,所以鄭國只能依靠、依附于某個大國來保證自己的安全,但是哪個強國都不肯放過它,所以經常遭遇機。那么“貳于楚也”的罪名便成為討伐的理由。
第2段
1、男生齊讀本段。
2.女生用短語概括本段內容。(教師點撥,明確:燭之武臨危受命)
、佟柏杂凇瓗煴赝恕!笨坍嬃藸T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谵o曰:“臣之壯……也已!边M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③公曰:“……”許之。鄭伯的自責體現(xiàn)了明君風范,他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用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體現(xiàn)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燭之武應允只身去見秦伯,也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3、學智慧:鄭伯勇于責己的態(tài)度消除了燭之武的怨氣,應該學習鄭伯的馭人之術。
第3段
。1)教師范讀本段。(學生細細品味燭之武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說技巧)
。2)學生用短語概括本段內容。(教師明確:燭之武說退秦師)
、佟扒貢x圍鄭……敢以煩執(zhí)事”引導學生明白,示之以弱,減輕敵方的防范心理。
、凇霸絿员蛇h……君之薄也。”引導學生看地圖,加深理解,為什么說是“越國以鄙遠”,秦鄭之間有許多小國,還有周王室的間隔,所以是跨國來管理遠方的邊邑,其難可知。曉之以害,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獲得秦伯的信任。
、邸叭羯徉嵰詾闁|道主……君亦無所害”引導學生看地圖,由于秦國和東方齊國的交往要從鄭國經過,所以鄭國是“東道主”。動之以利,利益的誘惑,減弱、消減其攻打鄭國的決心。
、堋扒揖龂L為晉軍賜矣……唯君圖之。”以秦晉之間過往的矛盾作為突破口,挑之以隙,挑撥秦晉間的矛盾,瓦解其聯(lián)盟。引導學生看地圖加深理解,秦國與晉國接壤,在晉國的西邊,晉“欲肆其西封”,必然損害秦國的利益。
。3)學生根據(jù)燭之武的語言,歸納其人物形象。(教師明確:大智大勇)
。4)學智慧:面對強敵,燭之武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示了他的論辯藝術與外教才能,以及他對局勢全面而透徹的分析智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第4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用短語概括本段段意。(教師明確:鄭國轉危為安)
。3)學智慧:晉文公的理智,群情激憤時的隱忍使得鄭國轉危為安。
四、學寫作。
。1)引導學生思考本文在展開故事情節(jié)上有何特點?(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時間)
教師明確:①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故事情節(jié)完整,層次井然。
、诓懙,曲折有致。
秦晉圍鄭(急)燭之武推辭(急)深入敵營(急)子犯擊之(急)
佚之狐推薦(緩)鄭伯自責(緩)說敵成功(緩)晉侯阻止(緩)
。2)啟發(fā)學生本文在敘事上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并討論)
教師明確:①伏筆與照應:“以其無禮于晉”為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說明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為,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谠斅缘卯敚杭泄P墨寫其說辭而略寫其他方面,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略交代。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二、學情分析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稜T之武退秦師》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xiàn)“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且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三、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并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B、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shù)奶嵘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C、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四、教學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五、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六、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探究法
七、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劉勰《文心雕龍》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辭的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走近《燭之武退秦師》去驗證一下。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但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伯虎狼兵。
二、解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訴我們哪些內容?
1、一人與萬人,力量懸殊,充滿懸念。
2、“退”如加修飾語,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燭之武;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yǔ、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
4、這是一篇敘事性文章。
5、《孫子兵法謀攻》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奔词钦f,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取勝;以兵戎相見,攻城拔池,乃為最下之策。不用通過戰(zhàn)爭的手段,就使別的國家放下武器,停止戰(zhàn)爭,這是戰(zhàn)爭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謀略的正確運用則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這使得本文成為《左傳》中的名篇。
三、關于《左傳》
。ㄏ茸寣W生看文章后面關于《左傳》的介紹)教師補充:“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边@是朱彝尊《經文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里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睎|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于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蹲髠鳌酚洈⒘松掀痿旊[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四、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正音)
、偕郑汉╤án)氾(fàn)佚(yì)縋(zhuì)闕(quē)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孫)。
、弁僮郑簾o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何厭之有(饜)。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么事?思考:(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五、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次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放錄音,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放錄音后,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閱讀課文。
2、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文章。
3、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句式、活用等文言知識。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3
[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內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余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鑒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文習賞識]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作者相傳為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認為它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具有獨立創(chuàng)見的歷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關春秋時期各諸候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實都有載述,具體面完整地顯示了時代概貌。顯然,傳統(tǒng)天命、禮教思想時有流露,這是歷史局限性。
《左傳》又具有很高的文字價值。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敘事委婉詳盡,情節(jié)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描寫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的一個故事。鄭國被秦、晉兩的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圍,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出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燭之武,不計前嫌,受命于危難中,義無反顧奔赴敵營。在大國國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晉間互爭霸權,權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談,句句打動對方。終于說服秦君,解除國難,燭之武的言行,體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思想。
課文按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分為四段:第一段寫秦、晉國圍鄭;第2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第3
段寫燭之武智退秦師;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
本文主要寫燭之武說退秦師,因此燭之武的外交辭令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從而塑造了燭之武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躍然紙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寫得較為簡略。文章波瀾起伏,亦張亦弛,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敘事中注意伏筆與照應,從而使結構嚴謹。
[課文重點存儲]
要重視積累,對常用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要寓詞于句,從意義和用法兩方面透徹理解,應牢記:積累是運用的前提。
詞類活用
一、字
1、字音:
、巽,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于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范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诳P,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
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jù)追而來。
、酃玻緸橄笮巫,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莘辏嵌嘁糇郑鲂帐嫌脮r,讀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詞
1、詞類活用:
、贍T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跁x軍函陵,秦軍汜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茉絿员蛇h(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蓊I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⑥即東封鄭(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呷舨魂I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嚓I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夤财浞Вǚ,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2、古今異義
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贃|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
古義: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來。
②行李
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
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義:疲勞。
古義: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芊蛉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偈枪讶酥^也(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ㄊ÷灾髡Z燭之武)
、廴羯徉嵰裕ㄖ闁|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整為有何厭)
4、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整為于晉無禮)
[典型例題激活]
[例1]下面對文言句式的判斷,相同的一組是()
①夫晉,何厭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壑T候有在者乎?
、艹潜毙旃,齊國之美麗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為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③為省略句,應為諸候子孫其繼有在者乎?④為判斷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斷。
答案:A
點評:
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時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種類型(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賓語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據(jù)各類句型的特點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來判斷。
自測題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
A、秦軍汜(sì)南夜縋(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闕(jué)秦許君焦瑕(xiá)
C、秦伯說(yuè)杞(qǐ)子楊孫戍(shù)之
D、逢(féng)孫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與,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貳:兩個
B、晉軍函陵 軍:駐軍
C、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增加
D、以亂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贌o能為也已
、诠财浞
、矍夭f,與鄭人盟
、苁渌c,不知
4、下列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C、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點詞語沒有活用的一項()
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B、越國以鄙遠
C、既東封鄭
D、鄭既知亡矣
6、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B、何厭之有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以其無禮于晉
7加點詞意義和用法與其他各項不同一項是()
A、鄰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來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課內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812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夜縋(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下來)而出
B.越國以鄙(偏僻)遠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來,共其乏困
D.闕(使缺,損害)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9、以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D.以為得之矣
10、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君知其難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還也
D、失其所與
11、對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B、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C、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國君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D、越過秦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晉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難的
12、燭之武的話表現(xiàn)了外交辭令中婉曲這種表達方式的是()
A、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C、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318題。
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外內棄之
棄:厭棄
B、不亦誣乎
誣:荒謬
C、焉用文乎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為之田
田:田地
14、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是()
、俚撘喔ゼ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堋⒀捎梦闹
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
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
C、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
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B、不食其食,身將隱
C、介之推不言祿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確切的一項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tài)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
B、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心兒子但并不愿違背兒子意愿的人。
C、本篇頌揚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行。
D、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17、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的是()
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
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人。
18、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傧铝x其罪,上賞其奸。
譯文:
、谟榷е,罪又甚焉。
譯文:
③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茏g文:
[創(chuàng)新拓展練習]
19、仿照下列句子寫兩句話。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內容有聯(lián)系意義。
例句: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兒童,一只送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早春,一只送給晚秋。
A、
B、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4
教學過程:
1、導入:本學期我們學了哪些文言文?
《陳涉世家》——我們認識了有著鴻鵠之志的陳勝
《唐雎不辱使命》——我們認識了有著凜然正氣的唐雎
《出師表》——我們認識了忠心耿耿老臣諸葛亮
今天我們接著來認識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獎③摹段男牡颀垺匪褪菭T之武。今天我們來學習《燭之武退秦師》。
2、早讀要求同學們對照注釋熟讀課文,大家讀好沒有?下面來檢查一下。
3、檢查:你能說說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嗎?溫馨提示: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ㄇ貢x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秦晉撤退)
還不行的,以給上面四個方面補詞的形式完成。誰圍鄭了?什么情況下受命?
鼓勵學生讀懂這么多不錯
4、是怎樣說退秦師的?看書用自己的話回答?磥硗瑢W們對課文還不熟悉,不要緊,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就是: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課文淺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和形象
5、出示學習目標:弄清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課文
淺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
6、結合注釋自由讀課文。齊讀課文。
7、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口頭翻譯課文。要求:不會翻譯的字詞請圈起來并舉手,老師會走到你身邊告訴你。等會兒看誰翻譯得更流利。教師巡視
8、落實字詞句翻譯。詞的翻譯,課件展示文段中加點的,口頭翻譯,詞不離句;句的翻譯在導學案上,筆做。
9、同學們都很積極。我想,能解決別人的問題,那叫能讀書;如果讀書中還能自我思考,提出問題,那叫會讀書。同學們在閱讀本文中,有沒有迸出的一兩個疑惑呢?請寫出來,也可以直接在課文旁邊批注。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孔子
學貴有疑!祆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曾說過
如學生不能提,教師拋出自己的問題——如為何要打鄭,燭之武是怎樣出山的,怎樣勸說的?為什么勸說秦王而不直接勸說晉王?對這些問題不解決,鼓勵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或尋求幫助,有意留下空缺,也為節(jié)約時間。
10、本節(jié)課我們不解決,相信大家會帶著問題查資料,問別人,如果是那樣,你真的是個做學問的人了。
11、燭之武師如何去勸說強大的秦王的呢?打出進攻路線圖,問:假如你是燭之武,我是秦王,你將怎樣勸說我?此部分不花太多時間,只是為下面的精講過渡。
12、齊讀第三段,并再次口頭翻譯本段。你認為哪一句說辭最能打動秦王?想想燭之武勸說采用了什么技巧?
先讀,再口譯,再談看法。此部分精講,花大部分時間
13、在這一探討中總結燭之武勸說的.藝術。示弱、離間、利誘、現(xiàn)實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緊逼轉移矛盾
板書
14、對聯(lián)結束。打出:
1、諸葛亮伶牙俐齒舌戰(zhàn)群儒
燭之武能言善辯說退雄師
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文中人物來作對子
2、佚之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燭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穆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晉文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們是個怎樣的人,《左傳》有何特色,請聽下回分解。
板書:《燭之武退秦師》
示弱離間利誘現(xiàn)實警示
逐步深入步步緊逼轉移矛盾
17、當堂練習。
一:選出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A越國以鄙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唯君圖之發(fā)憤圖強
C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與鄭人盟海誓山盟
二:翻譯下列句子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三:理解課文,用課文中原詞填空
在燭之武勸說秦王時,表明圍鄭的結果是□□□□,如果亡鄭的結果是□□□□,過去秦王對晉王有恩惠,晉王也許下諾言,而現(xiàn)在晉王卻□□□□,更氣憤的是現(xiàn)在晉王不斷擴張領土,勢必會□□□□。
四:兩題選作其一。
1、哲人說,讀史可以明智。讀完本文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假如在標題“燭之武退秦師”的“退”前再加個字,除開加“說”外,你還會加什么?說說理由。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習查找資料和分析討論的方法;
2、了解文中“說辭”的魅力,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對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學難點】
《左傳》的語言特點。
【教學設想】
由于學習文言文要付出比現(xiàn)代文更多的認識努力,因此通常學生們對文言文大都敬而遠之。我做過的課堂小調查顯示,多數(shù)高一新生都不大了解所學文言文的內涵,不了解那些隱藏在陌生語言下面的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智慧,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帶進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稜T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說辭語言十分精彩,只有讓同學們也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改變對文言文的看法。
《燭》的故事背景對學生們來說非常陌生,要想讓他們了解燭之武的大智大勇首先得讓他們理解鄭國所處的危難。可以讓學生親自查找資料,總結收集方法,尤其要學會利用信息化數(shù)字圖書館,使他們的自讀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被各個學科在課堂上廣為應用,然而如何操作才更有效率,是老師們更應該考慮的問題。本課希望加強教師在其中的點撥作用,在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的時候在投影幕(或黑板)上給予過程指導。
語文課堂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課尾設計的拓展延伸和課堂練習應讓學生樂于探討并且有話可說。
電腦投影的內容不應該是板書的替代品,圍繞教學設計的課件也應該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教學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學用具】
CAI(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自古以來,英雄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占有重要位置,他們或為民排憂,或為國解難,他們或平凡,或偉大,他們有的'不為人知,有的永載史冊。
孫子兵法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燭之武何能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解除了秦晉兩國對鄭國的圍困?這里面有著怎樣的大智大勇,讓我們共同探討!
。ɑ釉O計1: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曹劌論戰(zhàn)》以喚起對《左傳》特點的回憶,再結合課文注釋①及文后補白所選《中國文學答問總匯》中對《左傳》的介紹,說說“我所知道的《左傳》”。)
教師補充點撥: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贍完整的編年史,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典范。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它被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據(jù)《漢書》所記,始于漢哀帝時的劉歆。按儒家經學傳統(tǒng),先師所言為“經”,后師所言為“傳”,以“傳”解“經”,為漢代官學通例。此書被認定為解《春秋》之“傳”,便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實際上,此書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編年體史書,不能說它是“依經作傳”,但其記事之詳贍多有助于說明《春秋》。因此,也不能說它與《春秋》毫無關系。
《左傳》相傳也是春秋時左丘明所作,但歷來對此多有異說,F(xiàn)在看來,《左傳》作者實難確指。它與《國語》一樣,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它既以《左傳》為名,或與“左氏”有某種關系。說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傳誦,大概是比較可信的。
《左傳》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27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它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與《國語》之成書同時或稍后。二書在思想傾向上也基本一致。不過,《左傳》比《國語》有新的發(fā)展。民本思想更加鮮明、突出。
《左傳》中記寫了眾多的歷史人物,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約在一千四百人左右。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時代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成員,有天子、諸侯、卿土、大夫,也有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祝史、良醫(yī)、商賈、娼優(yōu),也有宰豎、役人、盜賊、俠勇等等。各種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較詳細的事跡記錄或鮮明的形象描繪。整部《左傳》,猶如一幅人物層現(xiàn)疊出的彩畫長卷,展示了風云變幻的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
。ń庹f:此為引導學生走近《左傳》,力求對《左傳》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2:
了解相關背景:
投影秦、晉、鄭三國地理形勢圖,以便對照講解。
補充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幾點史料: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齊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愛生的原因有兩點。其一,鄭國曾兩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動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攻趙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互動設計3:
整體把握:
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后,思考:
1、文章所述何事?
點撥:這篇文章記敘了秦、晉聯(lián)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鄭國被兩大強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了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lián)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盟,派兵戍之。晉國迫于壓力,也不得不撤兵,鄭國亡國的危機消除了。
。病⑹轮猩婕澳男┤,請初步扼要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指名幾位學生回答:
點撥: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他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子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叭羰範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處于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動之以情;接著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曉之以理,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6
設計思想:
1、新教材的文言文教學應該有所變化?梢酝ㄟ^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大意后,在注釋的幫助下口頭翻譯,教師作有重點的點撥。如果再僅僅局限于詞法、句法、主旨、寫作特色,不僅了無新意,而且會讓學生感到疲憊、厭倦,甚至學無所獲。因此,本案例既讓學生充分活動(理解、翻譯),又有教師的即時評價;既重課堂實效,又貫穿情理氛圍。
2、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與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大程度的提升。
3、語文課堂中,預設與生成應該實現(xiàn)最高程度的統(tǒng)一。預設不充分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臺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jié)奏。
4、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舞臺。古代典籍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yǎng)學生心智成長。
教學內容分析:
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有著一定的畏懼心理。應該利用文章本身的特點使學生有一種文言文不難學的感覺。本文故事情節(jié)性較強,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學習中加強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本篇文章屬于先秦敘事散文范疇,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突出鮮明,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提高其自學能力。因此本課時主要介紹一下有關文學常識,采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地探究文章內容地熱情。初中學生就已經學過《左傳》中的`《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已經有初步得了解,教師不必在課堂開頭即作介紹,可在總結課上學生介紹時,適當補充、點撥。
教學目標分析:
本文是《左傳》中的名篇。學習本文要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學習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所以設定教學目標為:
1、 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 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學會理解文言文詞句的方法
4、 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品質。
教學準備:
1、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對照注解口頭翻譯,提出字、詞、句方面的疑問
2、學生借助資料、網(wǎng)絡查閱本文的相關背景
3、教師提供春秋形勢圖、秦晉圍鄭形勢圖
教學過程設計:
一、 激趣導入:
中國古代就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之說,還有“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之論。口才真的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同學們可以舉出這樣的實例么?
二、 整體感知
1、文章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大家可以再加上一個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現(xiàn)文章的內容么?“燭之武說退秦師”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相互復述故事
3、在對課文基本熟悉的情況下,請大家從鄭國、燭之武的角度出發(fā)概括各小節(jié)的內容。(此步驟為后面的活動作鋪墊)
教師導引:如:第四小節(jié) 逼退晉師
如果僅僅概括成晉國退兵則角度不對
如果僅僅概括成鄭國解圍則不夠全面(完全寫鄭國)
4、文中攻打鄭國的,除了秦師,還有晉師,為什么燭之武不去退晉師呢?
請用原文中的話來回答:
5、晉國后來退兵了么?為什么晉會退兵呢?
請用晉文公的話來回答:
你認為是什么原因?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三、質疑探究(解決文言知識)
在把握文章的整體意思的基礎上,我們力求落實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課前對字、詞、句的理解有什么疑問,現(xiàn)在解決了哪些?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示例①:“夫晉,何厭之有?”如何理解?
點撥:“厭”根據(jù)上下文應該如何理解?根據(jù)后面一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有“貪得無厭”的意思,那這里的“厭”應該和“貪得無厭”的“厭”一樣理解為滿足。
“何厭之有?”和《陋室銘》的哪句話結構類似?“何陋之有?”聯(lián)系舊知可知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
示例②:“亦去之”中“去”理解為“離開”嗎?(以前學過這個義項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去國還鄉(xiāng))。還有什么更準確的依據(jù)么?“亦”是“也”的意思這個“也”應該是緊承上文秦人回國而言的,所以“去”理解為“離開”。
總之,引導學生利用兩把鑰匙:A聯(lián)系上下文;B聯(lián)想已知詞語、句式。
四、賞讀品味(燭之武說辭的藝術性)
1、請大家在小組內朗讀第三小節(jié),注意讀出語氣,并說出為什么這樣讀。
朗讀時不必陷入朗讀的技術主義,但應把握一些明顯的停頓與變化,如:“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應該讀出下降的、低緩的語勢;“夫晉,何厭之有?”“不闕秦,將焉取之?”連續(xù)的問句,應讀出上升的、急促的語勢。讀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對說辭藝術性的品味,應該多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讀,不能停留于應該怎樣讀。
附:第三小節(jié) 誦讀指導:
、贍T之武“夜縋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辯說服了秦君。他的義無返顧,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談都需要在誦讀中表現(xiàn)出來,例如“秦、晉國鄭,鄭既知亡矣”一句,要讀得心平氣和,誠懇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達出燭之武欲揚先抑的論辯技巧。
、凇叭敉鲟嵍幸嬗诰乙詿﹫(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但燭之武采用的是以退為攻的論辯技巧,因此要讀得平緩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鄭以陪鄰?”這一反問句,語調要略高一些,反問語氣要讀出來;然后緩而較輕地讀出“鄰之厚,君之薄也”。因為這幾句話意在動秦伯之心,點明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
、邸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則是燭之武另換角度,從禮儀上引誘秦伯,態(tài)度要更加誠懇,用中速讀,“若”字要拉長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讀音。
、堋扒揖龂L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則是燭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誘之以利益之后更為成功的說服,即職責晉國的背信棄義和貪得無厭,因此讀時要有激憤之感,速度較前要快,尤其是“夫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兩句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接著用平緩、誠懇的語氣讀出“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句。
2、簡要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為何能夠成功。
A、燭之武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以往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
B、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他奉命去游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在說辭里表現(xiàn)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到好處。
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無益,秦、晉歷史關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五、總結延伸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善于用簡潔的語句寫出復雜紛繁的過程!蹲髠鳌分杏性S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后代敘事、議論的文學影響甚大。本文中燭之武的話雖說是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蹲髠鳌返淖髡吣苡蒙倭课淖职堰@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清二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啟發(fā)質疑:本文有不合情理之處么?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似乎糊涂地聯(lián)晉圍鄭、又糊涂地與鄭人盟,他是怎么考慮這件事的?
六、作業(yè)布置
請分別以秦、晉、鄭三國史官的身份重新記錄這一歷史事件(讓學生體會寫作目的與文章剪裁的關系,讓學生體會本文鋪墊的巧妙),可適當加以合理推測。
素材推薦:
【背景材料】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夷吾。夷吾厚禮賄賂秦國,并答應割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皶x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善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3.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無禮于重耳,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前戰(zhàn)的余波。
【主要人物】
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T夢龍《東周列國演義》
春秋五霸之二:晉文公、秦穆公
可選擇《晉公子重耳出亡》中有關片斷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有關內容加以介紹。
【作者作品】
1.關于《左傳》的作者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
2.關于《左傳》的文學成就
《左傳》文章優(yōu)美,其記事文對于極復雜之事項——如五大戰(zhàn)役等,綱領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jié)敘述得極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聱牙之病,頗易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精讀之列也。 ——梁啟超《中國歷史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讀左傳法之二》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經文考》卷一六九引
尋左氏載諸大夫詞令,行人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徵近代則循環(huán)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chuàng),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斯蓋當時國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稱傳而行也。 ——劉知幾《史通·申左篇》
左氏之敘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嚨聒沸騰;論備火則區(qū)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獲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余,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凄涼可憫;螂檗o潤簡牘,或美句人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劉知幾《史通·雜說上》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能理解課文內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在掌握字詞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方法:以誦讀、討論、練習為主
教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預習要求
1、給生字注音
2、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ǖ谝唤虝r)
二:導入新課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三:檢查預習
1、注音
貳、汜、佚、縋、說、戍、敝、共、逢、闕
2、填空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對史書《》所作的傳注,所以又稱《》,初中我們曾學過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語有。
四:誦讀課文
1、老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自由誦讀
五:解釋字詞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
3、師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縋而出
6、朝濟而夕設版焉
7、既東封鄭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與
10、亦去之
六:翻譯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2、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讀
先自己對照注釋研讀課文,對難解之處相互討論,然后集中提問,老師解疑。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ǖ诙n時)
八:理解課文
。ㄏ茸寣W生自由誦讀課文一到兩遍)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結: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1)以退為進;(2)曉之以弊;(3)許之以利;(4)巧施離間。(詳見教學論文《淺析<燭之武退秦師>的論辨藝術》
4、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
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5、晉文公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語句回答)從本題和第4題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特點?這對你有何啟示?
提:(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國轟炸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是對我國主權的.公然挑釁和侵犯,而我國政府沒有感情用事,而是從根本利益出發(fā),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這一事端是完全正確的。(此題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九、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提示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十:結合原文語句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提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ㄒ陨蟽蓚問題可稍作討論,不必深入探討。)
十一:自由誦讀,檢查背誦;完成練習三。
十二:知識積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釋,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學課文中與此相同的例句。
例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之
B:是寡人之過也
助詞,的
C:子犯請擊之
代詞,指秦軍
D:唯君圖之
指示代詞,這件事
a: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學課文中實詞“鄙、若、知、說、辭”的用例,并解釋。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
淺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邊境、邊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陋
越國以鄙遠
邊境、邊邑
十三:閱讀遷移
孫權襲荊州(公元219年,孫權派呂蒙襲荊州殺關羽),先主(劉備)大怒,欲討權。云(趙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竊取帝位),當因(順應)眾心,早圖關中(泛指函谷關以西一帶),據(jù)河(黃河)渭(渭河)上游以討兇逆(叛逆,指曹魏勢力),關東(函谷關以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放在一邊)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毕戎鞑宦。
《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
討論:趙云的話有道理嗎?先主為何不聽?結果怎樣?這對你有何啟示?
教學說明:
筆者以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堅持以下三點:一是多讀多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強文言語感;二是抓住字詞,新舊聯(lián)系,建立文言詞匯網(wǎng)絡;三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其學習的主動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學即如是。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之三】相關文章:
★ 《給予是快樂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 《太陽》教學設計
★ 《將相和》教學設計9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 《新型玻璃》教學設計
★ 《看電視》教學設計之三
★ 《火燒云》教學設計之三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3
★ 《貓》教學設計之三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2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薄⒄莆铡蹲髠鳌返捏w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病⒏爬ㄈ膬热,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歸納本課詞類活用的類型、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等。
。、歸納本課出現(xiàn)的文言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別動句和省略句。
。怠W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yōu)秀品質。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
曾有詩這樣稱贊三國時期的一員虎將::“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贝蠹抑肋@員將軍是誰嗎?(張飛)張飛他在羅貫中筆下有萬夫不擋之勇,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師,不足為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書生,他居然也能憑一己之力退敵,救國于危難。(板書課題: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
一、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前的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大的文學的價值。《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蹲髠鳌肥且徊烤幠牦w史著,什么是編年體呢?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看其特點。編年體就是按照年代的發(fā)展來組織、記敘歷史事件的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先秦歷史散文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兩種形式。國別體是區(qū)分不同的國家,再按照時間的發(fā)展分別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紀傳體則是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以記敘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文體。比如《史記》、《漢書》等。
補充:《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二、講解生字、詞
氾(fan)南佚(yi)名夜縋(chui)而出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三、整體感知
。ǎ保╅喿x分析課文第一段:
〔問〕“侯”“伯”是什么樣的職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識?)
明確:春秋時期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等級依次有高低。
〔問〕“以”是什么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呢?
明確:“以”是因為的意思,它還有“根據(jù)”(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把”(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來”(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問〕第一段中兩個“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試具體說說它們各是怎樣的意思?
明確:不同,前一個是“對”,后一個是“向”。
〔問〕第一段中兩個“軍”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明確:都是名詞作動詞,駐軍。
〔問〕晉侯、秦伯為什么圍攻鄭國?
明確:因為鄭國不敬重晉侯,又依附楚國。
〔問〕你認為晉軍和秦軍出兵的理由是否正當呢?
明確:不正當,鄭國的做法是出于為自己的國家安全著想,并沒有不對的地方。
〔問〕作者開頭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明確:為后文寫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本段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設伏,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寫法。這是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部分。
。ǎ玻┓治龅诙危
〔問〕第二段中四個“之”是什么用法?怎樣翻譯?
明確:第一個是代詞,代佚之狐的意見;第二個“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第三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第四個“之”是代詞,代鄭伯。
〔問〕第二段中的人物稱呼怎么理解?
明確:“公”對諸侯王的稱呼;“臣”是官員。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稱,“子”是對別人的敬稱;“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謙的稱呼。
〔問〕這一段作者既有對燭之武的直接描寫,又有對他的間接描寫,請指出來。
明確:通過“佚之狐”來寫燭之武是間接描寫,說明燭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寫,表現(xiàn)燭之武自謙,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
〔問〕鄭伯有著怎樣的品格?通過寫鄭伯也可以表現(xiàn)燭之武,這種寫法又叫什么?
明確:鄭伯的自責表現(xiàn)了他的大度和坦誠;這種寫法是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
本段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及燭之武臨危受命。這是故事的發(fā)展部分。
。ǎ常┳鳂I(yè):
練習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復習第一課時內容。
。ǎ保┓g1。2段。
。ǎ玻┍痴b并說說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閱讀第三段:
〔問〕本段中的三個“亡”字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個“亡”是滅亡、亡國之意思,動詞;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消滅,使……滅亡的意思,作使動詞。
〔問〕“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的兩個“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為”字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不同,前者是當作的`意思;后者是給予的意思。這兩處都是動詞。“為”還有的用法是:①為了(故為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②做(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③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芙凶,是(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問〕本段中“東道主”“往來”“行李”等與現(xiàn)代漢語是否相同?
明確:“東道主”“行李”跟現(xiàn)代漢語不同,“東道主”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巴鶃怼眲t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
〔問〕這一段有三個通假字,請找出來,具體說明。
明確:“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給;“何厭之有”的“厭”通“饜”,意思是滿足;“秦伯說”中的“說”通“悅”,意思是高興。
〔問〕燭之武是怎樣勸服秦伯的?
明確:燭之武說話站在秦國的利益上,說明鄭亡對秦國的重大影響,使秦伯不敢參與“圍鄭”。
〔問〕燭之武勸說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明確:①鄭亡對晉有利,對秦反而有害。②晉國受了秦國恩怨,反而對秦有防范之心。③鄭國滅亡后,秦國也將受到晉國的侵略。
這一部分集中筆墨表現(xiàn)燭之武的口才和聰明智慧。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三、分析閱讀第四段:
〔問〕“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們曾經在哪一篇課文學過這個詞?
明確:沒有的意思;曾經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
〔問〕“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們還學過它的用法嗎?
明確:“因”的用法是介詞,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還有:①于是(定伯因復擔鬼,鬼無重)②根據(jù)(因地制宜)
〔問〕“以亂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這個詞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還有:①變更(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為學有難易乎)③改換(一客數(shù)敗,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問〕晉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講求仁愛、機敏聰慧,有長遠眼光的人。
這一段寫晉軍撤退,鄭國解圍,這是故事的尾聲。
四、改寫練習:
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現(xiàn)代漢語把本文改寫成的一篇小說(記敘文)或者評書。
五、作業(yè):
課后練習2、3。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ǘ┱b讀法,點撥法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教學重點:
1、體會燭之武的游說技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第3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賞析第3段
(1)一生范讀本段。
(2)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xiàn)出其高超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②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矍亍诉: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5)學生以小組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采取小組回答問題加分的形式)
實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古今異義詞:
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
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
特殊句式: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后應為:有何厭。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還原后應為:若亡鄭而于君有益。
。6)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晉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不仁”只是一個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笔菍嵸|,“知”是理智,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安晃洹笔且驗閯儇撝當(shù),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
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后發(fā)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3)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1)善于納諫。(2)勇于自責。(3)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
師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
。1)伏筆與照應。(2)波瀾不驚。(3)詳略得當。
四、學生小組討論后談學習本課后的啟發(fā)。
分兩種層面來展開:
1、本文給我們的啟示。
2、結合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比如:世貿談判、朝核問題……)談
3、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燭臨危受命
之智退秦師
武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退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秦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師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晉師撤離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本著實現(xiàn)學生、教師角色的還原轉化,所以在老師的導演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來,學生普遍覺得在熱烈輕松地討論氛圍中收獲不小,并且第一次感到原來古文還可以讓自己學到很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用的一些知識和道理。
學生找到了學習文言文的趣味所在,基本摸清了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可以說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還是有一些地方還需改進,首先就是學生不知道學習文言文的重心,所以剛開始讓學生起來賞析時,開始幾乎是在概述故事,后經過點撥才基本明白;其次,學生對文言文的知識點概念模糊,所以在開始歸納知識點時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談啟發(fā)時,學生開始時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從何入手,后經引導才明白。這些都說明面對新的學生,必須作好學生的情況了解,在備課中切實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1、指導思想:
、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并且應當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所以,在新課程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知識。
、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提倡目標的多元性、方法的靈活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強調課堂應該是開放的、生成性的課堂。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設疑、答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xiàn)對文本的解讀與知識的落實。
2、主要特點:
本篇教學設計,力求準、穩(wěn)、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將老師的教轉化為導,通過情境引導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積極探究,使老師與學生之間,知識學習與技能培養(yǎng)之間形成積極互動的局面,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產生活躍的心理狀態(tài)和興奮的思維狀態(tài),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雙豐收。
作為文言文教學,加強誦讀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設計注重誦讀教學,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實現(xiàn)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知識,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jù)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為教學的手段和依據(jù),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其善于動腦,敢于發(fā)言。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古代有句話:一言九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句話說明口才的重要性。無獨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整體把握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復述故事情節(jié):
讓學生根據(jù)圖片提示復述課文情節(jié)(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順序如下)
三、研習課文
第一步,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聽清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jié)奏,讀清句讀。對照注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針對疑難,四人一組,分組討論。
第二步,精度課文,質疑探究,解決疑難字詞。
1、小組內質疑,組內自行解答。
2、組長質疑,學生或教師解答。
3、教師質疑,學生解答。(教師質疑重點落在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課外遷移。)
重點實詞: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
重點虛詞:之、以
重點句式:
、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內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并適時的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
此時引出對寫作背景的介紹:
背景資料: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無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學生領讀第二段,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最后,女生齊讀。)
4、學生齊讀第四段,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為什么不乘機襲擊秦軍?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點難點分析(仍以問題討論的方式,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加強對文本重點內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難點學習。)
1、細讀課文第三段,燭之武具體運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師的?請給題目中的燭之武和退秦師之間加上一個合適的字,表明你的觀點。(大家討論)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了然于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2、燭之武的這段說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請加以分析。你認為,隨著燭之武卻說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內心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請揣摩秦伯的心理,并在燭之武說辭的每一層后,試著補充秦伯的對答之辭。(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提示: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從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層,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
第三層,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到唯君圖之。
觀點舉例:第一層后:這跟我有關系么那又怎樣
第二層后:有道理讓我考慮一下
第三層后:還真是這樣我差點上它(晉國)的當
(說明:通過這一問題的設置,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討論之后,讓學生反復誦讀本段,并力求當堂背誦。)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后發(fā)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
⑴ 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 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⑶ 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
、 善于納諫。
⑵ 勇于自責。
、 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說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說的藝術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說藝術進行分析總結。燭之武的一段說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說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贊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說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題為開放題,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觀點示例:
⑴ 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 勇士:兩方交戰(zhàn),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 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寥寥數(shù)語就說服了秦君,憑三寸之舌勸退強敵,可見,燭之武是一位辯士。
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五、歸納寫作特色(師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
1、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六、作業(yè)
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燭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zhàn)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zhàn)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lián)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題目自擬。
提示:可以結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lián)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說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衛(wèi)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等。
【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 秦晉退兵
五 越晉難治 妙
論 亡鄭利晉 語
救 舍鄭利秦 退
鄭 晉人無信 秦
國 晉人無厭 師
【教學反思】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往往是老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這種授課方式的效果往往只是暫時的。在本設計中,打破傳統(tǒng)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質疑,自行討論解疑,通過這一形式,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
在對重點難點的講讀中,采用比較個性化的方式:讓學生在題目的退字前添加合適的字,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深刻地了解燭之武在退秦師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精神及其勸說藝術,從而讓學生了解燭之武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救國救民的行為,并學習他學習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完成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讓學生在燭之武的說辭之后想象秦伯的反應和可能有的對答之辭,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燭之武是如何步步深入的進行勸說的。
總之,本設計遵循新課改的要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文言知識,提過閱讀能力,并不同層次的對文本內容進行把握和理解。同時,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性高,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談論與探討之中,因此,可以說,這一設計(這堂課)還是比較成功的。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著重了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言:
同學們,如果說在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之下,大凡事物總是現(xiàn)在的比過去的好的話,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藝術的某些方面,有沒有與一般規(guī)律相反的情況呢?(這樣一來一往的問答,并不難引導學生想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羅馬為代表的雕塑,比如據(jù)說維娜斯女神的斷臂今人就無法設想能夠補得很好,以及中國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寫出當時那樣的水平的。然后接著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讓大家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以較高的水平先把課文誦讀一遍。
三、承接第二單元所學的“理清思路”理論,實際上也就是本課后面的練習題二,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而實際上等于在熟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說“秦、晉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的問題;
第二自然段是說“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問題;
第三自然段是說“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
第四自然段是說“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進攻的原因”。
在上面問答練習的基礎上,可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誦讀。
四、讓學生在已經看過課本中注釋的情況下提一提文中還有哪些實詞的意義不清楚,還對哪些虛詞的`用法或古漢語現(xiàn)象不理解。這其中由學生提也好,由老師問也好。
1、第一段中兩個“于”均解為“對于”之意,兩個“軍”字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現(xiàn)象,當“駐扎”講。且“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兩句均為古漢語中所謂省略句,即均在“軍”字之后省掉一個介詞“在”,而就這一點,已能證明古今語言形式上的不同習慣,這對讓學生逐漸習慣看文言文是大有好處的。
2、在第二自然段中應讓學生弄清楚:“言于”當“告訴給”講;“若使”中的“使”當“讓”講;“臣之壯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結構助詞夾在主謂結構之間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僅注釋上有“已,同‘矣’”的字樣,關鍵是要解釋這種“語氣詞連用”的古漢語現(xiàn)象;從“今急而求子”中不難看出,根據(jù)上下文,“而”在此只能當副詞“才”講;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當代詞“這”講,只是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順而把它整個譯作“這是”罷了;最后“然鄭亡”一句,和今意相對照,顯然是個被動句。
3、第三自然段:“夜縋而出”里的“而”強調是起前對后修飾作用的,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若亡鄭”中“亡鄭”是“亡”的使動用法;“越國以鄙遠”一句的注釋中雖然說明了其中的“鄙”,“邊邑”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而“遠”是形容詞活用為“遠地”的名詞用法,但整句意義的通俗理解應該是“越國以遠鄙”;“鄰之原,君之薄”中的兩個“之”直譯時,還是應當看作是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夫晉,何厭之有”中的“之”此時是起“動賓倒置”標志作用的,即意義上應看作“有何厭”;“既東封鄭”一句應強調就其直譯而言,“既”當“等到……以后”或“已經”之類意思講,“東”是古漢語中典型的名詞當狀語,譯作“向東”,“封”,名詞“疆界”,此處當動詞用,譯作“作疆界”,而“鄭”作為句子的補語,也是以名詞當狀語的形式理解的,應譯作“以鄭”,于是整句的確切直譯應該是“等到向東以鄭國作了疆界以后”等。
4、最后一段中則應該讓學生承認,看過書上的有關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沒有什么可感到難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讓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種形式背誦。比如教師先領背、分段集中背等,因為字面意思過得較為徹底了,所以背誦起來就應該相對容易。同時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表達反映在遣詞造句、語言組織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對比同樣或類似意思表現(xiàn)在古今語言形式的不同上,應該承認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簡意賅和音韻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這些,也正是《左傳》等的文學價值。
五、課后練習
關于多義詞辨析的題。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2
總課時數(shù)
第 節(jié)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借助語境來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難點:學習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參考
語文教學參考書 鼎尖教案
授課方法
學講
教學輔助手段
多 媒 體
無
專用教室
無
教學過程設計
教
學
二次備課
一、 朗讀課文
學生誦讀指定的片段,看看誰的誦讀最能準確表達感情。誦讀時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長短,內容的層次和邏輯關系。
《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對秦伯說的一段話。
二、 討論:分析人物形象
1、燭之武
人物 性格 事件
鄭-----------危在旦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義) ↓
燭之武 夜縋而出(勇) 秦軍乃還
智說秦伯(智) ↓
轉危為安----------------------晉亦去之
明確:
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兩方交戰(zhàn),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他的義無反顧的精神展示了其“勇士”性格;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在揭露了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后,又用發(fā)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最終與鄭國結盟。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辯士”形象。
可見,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更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2、秦伯
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1、課前5分鐘演講
2、分析人物形象。
小組討論
個別展示
教學過程設計
教
學
二次備課
3、鄭伯
(1)善于納諫----“公從之”
。2)勇于自責------“是寡人之過也”
(3)長于言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4、晉文公
貪婪,但理智,能夠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具有雄才大略。
三、把握文意 拓展閱讀
問題6、解釋成語大意,并用以下成語來概括《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內容。
【危在旦夕】形容危險即在眼前。
解說:秦晉聯(lián)軍大兵壓境,弱小的鄭國孤立無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國危矣”。
【從諫如流】聽從好的建議就像水從高處流下一樣順暢自然,形容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解說:鄭伯在國家亡危急存亡的時候,沒有開門投降,沒有匆忙地發(fā)布迎戰(zhàn)命令,而是聽取佚之狐的建議,與名不見經傳的燭之武坦誠相見,以自己的誠意打動燭之武,讓他去說服秦伯。
【臨危受命】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解說:在國家需要自己時,燭之武不計個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現(xiàn)出了顧全大局的精神和面對強敵的大智大勇。
【洞若觀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樣,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
解說:秦晉兩國雖世代互為婚姻,但是兩國之間卻貌合神離,尤其是秦伯的狐疑兩端,這些都讓燭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為進】表面上退卻,其實準備進攻的一種戰(zhàn)略或戰(zhàn)術。
解說:在了解秦伯具有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動搖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燭之武先向秦伯示弱,滿足其虛榮心,解除了他的戒備心理,為自己的成功說服掃除了障礙。
【化險為夷】將危險轉化為平安。
解說:燭之武知己知彼,因勢利導,以利害關系說動了秦伯。秦伯的單方面退兵,使秦晉聯(lián)盟分崩離析,鄭國的倒懸之危終于在燭之武一番細針密線的論說中迎刃而解。
四、 【小結】
在鄭國危在旦夕的關鍵時刻,鄭伯從諫如流,委派燭之武去見秦伯。臨危受命的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洞若觀火,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終于說退秦師,化險為夷。
五、 作業(yè):熟讀并背誦課文。
3、分析成語,學會用成語概括文中的內容。
4、將這些成語串成一段話,概括文章內容。
課外作業(yè)
教 學 小 結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3
【學習重點】
。薄⒅攸c詞語──若、說、辭、鄙、微、之。
。、熟讀并背誦默寫課文。
。场W習燭之武的說服技巧。
【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一冊課本P97《怎樣學習文言文》:多朗讀;多背誦;勤做練習;勤查工具書。
。病⑷嗣窠逃霭嫔缱T桂聲《熟讀成誦培養(yǎng)語感》摘錄。
學習文言文,只有以多讀熟讀為基礎,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學語言,關鍵是練,不需要多講。教學文言文要少講多讀,擺脫“滿堂灌”的解經式教學方法。應當樹立這樣的觀念,誦讀也是連,而且是特別重要的練。不僅教師的講要以學生的誦讀為基礎,學生的練也要以誦讀為基礎。因此一定要把誦讀作為基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詞義、句意、文意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恰當?shù)陌才旁诮虒W過程中,發(fā)揮它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中,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要改變那種講完課文之后才要求誦讀,只把誦讀作為記憶課文的方法的做法。教學文言文,必須讓學生多朗讀多背誦。這里所說的“多”有兩個意思:一是誦讀的篇數(shù)多,凡是教材要求背誦的文言文都要熟讀會背,基本課文尤其要背熟;二是讀的遍數(shù)多,每篇文言課文都要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值得注意的是,背誦應是反復朗讀到自然結果,而不是硬記。熟讀、背誦的要求看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誦讀訓練不僅要指導方法,而且要嚴格要求,關鍵是讓學生長期堅持,養(yǎng)成習慣,樂此不疲。
。、初中曾學過選自《左傳》的《曹劌論戰(zhàn)》。高2002級五冊還學過選自《左傳》的《殽之戰(zhàn)》;高中一冊《語文讀本》:P233《左傳·鄭伯克段于鄢》、P235《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
4、我國古代的幾部編年體史書:
、 《春秋》,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孔丘依據(jù)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訂而成);
⑵ 《左傳》,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記事詳明的編年史(相傳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
、 《資治通鑒》,我國古代最大的編年體通史(北宋歷史學家司馬光主編)。
。怠ⅰ按呵镂灏浴暴ぉご呵飼r代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通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二十四史”(見課本P88)
指舊時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后漢書》(南朝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自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fēn等)、《隋書》(唐魏征)、《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唐書(舊唐書)》(五代后晉劉昫xù)、《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五代史(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明史》(清張廷玉等)。
二、作者作品
1、作者:《左傳》的作者,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病⒕幠牦w歷史著作:《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十三經:《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細而具體(字數(shù)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十倍)!洞呵铩泛汀蹲髠鳌吩靖髯猿蓵綍x代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始把兩書合在一起。
《左傳》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作者在選才、描寫和評論時,往往帶有自己的褒貶和愛憎。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
。、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例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三、背景材料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曏(xiǎng,從前;舊時)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結構層次
。ㄒ唬⿻x、秦圍鄭(1段)
。ǘT之武臨危受命(2段)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4
教學思路設計:
本文所記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前發(fā)生的一場外交斗爭。此前兩年,晉國在城濮之戰(zhàn)中曾經大敗楚國,成為中原霸主。鄭國在戰(zhàn)爭中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于晉,這是晉楚聯(lián)合圍鄭的直接原因。
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大夫燭之武奉命,去說服秦穆公撤圍。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秦伯撤走圍鄭軍隊,并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后晉軍也不得不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本文表現(xiàn)了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贊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這是一篇古代記敘散文。這些文章或記政治、外交的風云變換,或記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學習這樣的文章,可以從中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可以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文言散文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反復朗讀,悉心體會,要提要勾玄的方法,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化簡為繁,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學習目標:
1、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歸納本課詞類活用的類型、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等。
3、歸納本課出現(xiàn)的文言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別動句和省略句。
4、欣賞燭之武的言說技巧
5、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yōu)秀品質。
學習重點: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學習難點:
燭之武形象、燭之武的言說技巧。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習設想:
1、文言文教學本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文言文有著一定的.畏懼心理。應該利用文言文本身的特點使學生有一種文言文不難學的感覺。本文故事情節(jié)性較強,人物形象突出,易于理解。因此在學習中加強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
2、加強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左傳》的內容
2、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內容。
學習重點:
對文章內容的把握。
學習步驟:
一、導入:
說到戰(zhàn)爭,我們眼前馬上會出現(xiàn)這樣的血腥場景,刀光劍影,硝煙彌漫,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確實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爭摧毀文明,戰(zhàn)爭讓人喪失人性。但是有沒有辦法阻止戰(zhàn)爭呢?在我國古代就有這么一位憑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百萬之師,輕松化解一場干戈的人物,他就是燭之武。他的事跡記錄在《左傳》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他的事跡,學習古文《燭之武退秦師》。
1、了解《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前的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大的文學的價值!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了解先秦散文概貌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著,什么是編年體呢?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看其特點。編年體就是按照年代的發(fā)展來組織、記敘歷史事件的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先秦歷史散文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兩種形式。國別體是區(qū)分不同的國家,再按照時間的發(fā)展分別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紀傳體是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以記敘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文體。如《史記》、《漢書》等。
3、《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在預習基礎上進一步把握文中的一些字的讀音,詞的意思。
集中歸納、加強積累。
。1)、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體會古漢語的特點。朝亡厭國戍夕師危鄙賜濟封
。2)、幾個古今異義的詞:貳東道主行李乏困
。3)、詞類活用:晉軍函陵越國以鄙遠朝濟夕設版鄰之厚,君之薄也。。
2、了解文章內容。
學生根據(jù)課后練習一,再讀課文,要求先在小組內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復述給組員聽,選出講的最好的一個,與其他組的佼佼者競爭。(學生深入地研習課文,小組內講故事比賽。通過講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下興趣的基礎。)(找兩個小組的優(yōu)勝者講故事,并對其表現(xiàn)表示贊揚)。
3、梳理情節(jié)、概括層意、理清敘事脈絡。
全文四段,主要內容概括為:
第一段:秦晉圍鄭危在旦夕
第二段:深明大義臨危受命
第三段:機智善辯說退秦師
第四段:迫晉退兵化解危局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對先秦的歷史散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觸了課文內容,知道鄭國的國家命運危在旦夕,鄭國到底能不能化險為夷,脫離險境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細分解。
四、練習。
1、熟讀課文,爭取背誦。
2、完成課后練習三、四
五、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第一部敘事詳細編年體
《春秋》三傳《公羊傳》國別體
《谷梁傳》紀傳體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5
《燭之武退秦師》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第四篇課文。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以、而、焉”3個詞語。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欣賞燭之武高超的勸說藝術。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體味本文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觀。
1、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2、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學生課前自學,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幫助理解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
一、導入課文,
1)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xiàn)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2)《論語》子路篇中說“一言以喪邦,一言以興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謀士如魏征勸諫唐太宗、鄒忌諷齊王、觸龍說趙太后,這些人都是國家的名臣,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另一位為國努力的謀士燭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請學生讀注釋1,《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的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
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2秦晉圍鄭背景(適時補充給學生)。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
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讓學生自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說(yuè)
四、題解
退:使動用法,
使-----撤退
師:軍隊
五、講解課文
。ㄒ唬┲v解第一段
1、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皶x”“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領讀,齊讀)
2、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L試背誦)
。ǘ┲v解第二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領讀,齊讀)
2、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
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3、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齊讀)
。ㄈ┐v第三段。
1、一生范讀本段。
2、學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xiàn)出其高超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佟耙埂夭保赫f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跔T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矍亍诉: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xiàn)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勢。3)以“史”巧施離間。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四)串講第四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耙蛉酥/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R讀,然后指名學生讀)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六、嘗試背誦全文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分析燭之武形象
板書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智退秦師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晉師撤離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全文。
2、對文中的文言字詞提問。
二、亮點探究
1.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學習: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guī)諫,誠懇負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2.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學習: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鄭!安恢辈攀菍嵸|。“知”通“智”,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耙詠y易整,不武”,勝負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3.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探究學習: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②“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文章預后瞻前,巧施伏筆,簡練而不失謹嚴,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燭之武形象探討:
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1、詞類活用、
A.名詞做狀語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君亦無所害(害處)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傩欣钪鶃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谌羯徉嵰詾闁|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畚⒎蛉酥Σ患按恕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芤嗳ブ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后練習,一詞多意
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墼絿员蛇h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 (把,介詞)
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 (表修飾,連詞)
、廴敉鲟嵍欣诰 (表順承,連詞)
、艹瘽υO版焉。 (表轉折,連詞)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芮已芍猛潦 (疑問代詞,哪里)
、菀再狗蛴^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抻乐藸幈甲哐 (兼詞,于此)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嘗試把這篇文章改編成課本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06-27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11-15
城市之肺教學設計01-18
驚弓之鳥教學設計02-23
四季之美教學設計06-29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2-03
小攝影師教學設計03-07
(必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11-1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