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焙茶的歷史介紹
焙茶即用溫火烘茶,古代制茶技術(shù)。焙茶是為了再次清除茶葉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貯存。這是古人采用寓貯于焙、既貯又培的科學(xué)制茶方法。
陸羽在《茶經(jīng)》中曾談到唐代烘焙茶葉的工具叫"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間還有一層隔板,上面有蓋,一側(cè)開門。
焙茶時(shí),將"育"放于"床"(即木板架)上,將茶放在中間的隔板上,下面一層即放貯火器"貯糠煨火,烘烤潮氣",遇黃梅季節(jié)甚而"焚之以火"。焙茶必用文火煨,使茶餅常溫,這樣水分逐漸蒸發(fā)而茶葉的色、香、味俱在。焙茶既是烘焙茶葉,又是貯藏茶葉的方法。
宋代焙茶的工具稱"茶焙"。茶焙用竹編制成,外面裹以竹葉,其形狀和唐時(shí)的"育"大致相同。中間也有隔板,上面放茶葉,下面放容火器。人們將茶餅用竹葉或嫩香蒲葉封裹好后,放茶焙中的'隔板上,每于"二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
焙茶時(shí)的火源要離開隔板一尺許以保持"溫溫然,所以養(yǎng)色香味也"。
宋代焙茶時(shí)還要用焙簍和火爐。"先將煮燃的炭放于火爐中,再以未煮燃的炭圍在已燃炭的四周,上用輕灰稍加覆蓋。把空焙簍先放爐上烘烤,"以驅(qū)散茶焙中的潮氣,再將茶置于焙中"。茶焙中的溫度也要有一定的控制,"以探手爐中,火氣雖熱,而不至于燙人手者為佳"。焙好的茶餅則存于"漆器中緘藏之",如此焙貯,以保持茶色常新。
明代的散條形茶,放于茶焙中培時(shí),則先用大盆貯火,再在舊火灰里埋進(jìn)未煮燃過的炭,再用已燃過的炭塊蓋子上面后,將火盆放于茶焙下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