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故鄉(xiāng)的抒情美文欣賞:鐘峪里
從小到大寫過好多次故鄉(xiāng),一次比一次深刻,這種愛已經(jīng)滲透在我骨子里,融化在我血液中,揮發(fā)在筆尖,渲染在紙上,傳播到千萬里,讓我陶醉其中……
我的故鄉(xiāng)叫“鐘峪里”,這是一個老祖先世代相傳下來的村名。而后面口語慢慢叫轉(zhuǎn)音,就叫成現(xiàn)在的“zhong yong li”了。這“里”應和先秦有關,秦人“ 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說明這里是早期的秦人發(fā)源地。“鐘峪”就是一個有鐘的山谷。關于這個名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我的祖先長途跋涉來到這里,只見這里山清水秀、花木成林,山谷東西走向,南北山嶺,一條小溪自西向東穿流而過,像一條金色的絲帶橫貫其中。山谷中間有個石潭,小溪從石潭上面飛流而下形成一個小瀑布,尤其在下雨天溪水高漲的時候更加壯觀。傳說石潭深不見底,中間有塊石墩,上面扣著一口寶鐘,鐘上鑄就“鐘峪”二字。祖先們就在這里居住下來,并以“鐘峪”為村名。傳說寶鈡不定時會鳴響,每次鳴響時就會有一對金雞從韓家崖下來到石潭中喝水,村民視寶鈡為圣靈,供奉寶鐘為圖騰,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就這樣生活了很久很久,人們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日子過的幸福安逸。
話說有一年夏天,有個大戶的兒子去石潭游泳,不小心掉進石潭淹死。大戶惱怒不已,派人拿鐵錘擊打?qū)氱,寶鐘鳴響了整整七天七夜,最后飛走了,也不知道飛去哪里?后來有人說去陜西的什么地方好像見到過,因為上面鑄有“鐘峪”二字。從此金雞也再沒有出現(xiàn)過,直到新中國剛成立那年,又有人看見金雞在石潭中喝水,可跑到石潭前卻不見了。老人說金雞出現(xiàn)就是好兆頭,就會有好事出現(xiàn),我希望我們這塊寶地時不時能看到金雞喝水的神奇景觀,更希望我們的村里人才輩出。
這些都只是傳說罷了,但這個傳說牽動著代代鐘峪兒女的心,既是傳說又是自豪,也是一種美好的祈愿和向往……
從我記事起,村莊南邊山嶺全是翠綠色的松樹林,林中夾雜了一片片野杏樹,林子一年四季都是青翠茂盛,像一片綠色的天然屏障,遮擋了南來的風雨,只有每年四月天杏花綻放時,才能看見一片片粉紅色的杏花環(huán)繞在翠綠之中。北邊背靠的山嶺上是一片片楊槐林,每到五月天雪白的槐花掛滿枝頭,花香鋪天蓋地,把個村莊整整一個月彌漫在槐花香里,讓人醉在其中……楊槐花下面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連翹花,像一片片金子般鑲嵌其中,好不美麗壯觀。這南北山嶺上紅黃白綠四種顏色交替上映,把個村莊打扮的宛如世外桃源,讓人留戀忘返……
村中北坡山頭有個夯土筑起的“堡子”,遠遠望去像一個王冠戴在山頭,又像一枚封印倒立嶺上。據(jù)說是當年躲避土匪和戰(zhàn)亂而筑的堡壘。
村子現(xiàn)在有一百五十幾戶人家,順山谷一字散落居住,依照地勢分了三個隊,每個隊五十戶左右,從東到西分為一隊、二隊、三隊。一隊西頭北坡有棵大槐樹,我們從小叫它“老槐樹”,也因為年代久遠樹齡老的緣故吧。具體也說不上有多老,聽老人說祖先搬遷過來時老槐樹就已經(jīng)很大了,要幾個人才能合圍。后來一邊的樹干干枯,挨餓的時候沒柴燒,被村里人砍柴燒了,好可惜!后來剩下的一半也要五六個人才能合圍抱住,可想而知樹有多大,樹齡有多老。每年過年都有人在老槐樹下燒香祭拜,還有些人把身體弱小的孩子從小拜到樹下,祈愿健康平安。由于文化匱乏,幾個家族都沒有家譜,“老槐樹”也是唯一能夠鑒證我們祖先繁衍生息和村莊發(fā)展演變的證人。
由于沒有記載也說不上我的祖先是從哪里來,什么時候來?只聽老人說是從四川大槐樹下遷徒過來。村里主要張姓居多,其次是王姓也占一大部分,趙家、馬家、孫家、梁家都是后來鄰村搬遷而來,大家生活在一起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還有一戶韓姓,據(jù)說以前可是村里的大戶,好多地名都是由韓姓起名的,比如下莊南面的山叫“韓家咀”,中莊北邊的石崖叫“韓家崖”,還有“韓家墳”、“韓家薄地”等等。只是后來人丁單薄,剩下的幾戶搬遷到了十五公里外的梁家大灣村居住了。
隨著歷史的變遷,村莊的歸屬權也經(jīng)常交替更換,據(jù)說解放前曾經(jīng)一度時期歸禮縣管轄,后來還有一段時期是張姓歸禮縣管轄,王姓歸秦州管轄,兩邊的官差互不侵犯。就流傳出了禮縣的拉兵(強行抓去當兵)張家人躲到王家,秦州的拉兵王家人躲到張家這樣的奇特事情。剛解放后曾有一度時期劃分到楊家寺鄉(xiāng)管轄,再后來整村劃分到秦嶺鎮(zhèn),歸天水市秦州區(qū)管轄。由于張姓人丁興旺,數(shù)量越來越多,曾經(jīng)有一部分住到了村南山嶺南坡的菜子灣,現(xiàn)在歸楊家寺鎮(zhèn)管轄。而逢年過節(jié)供奉祖先還有廟會祭祀還是在一起輪流舉行的。
>>>下一頁更多精彩“鐘峪里”
村里每年二月二過了要給所有的神唱三天三夜皮影戲,我們俗稱燈戲。這個時間不定,因為燈戲班要安排他們的時間,一個村一個村的巡回演出。除了各個家族的宗廟,還有個泰山廟,供奉著東岳大帝,我們叫“泰山爺”,傳說是十大閻王之首,掌管世間生死輪回。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是他的生日,村里每年要請來道教陰陽大師,開三天道場做法事、誦經(jīng)、超度村里去世的亡魂。
村里廟中還供奉著一尊龍王,這可不是一般的龍王,這是“涇河老龍王”,就是西游記里面“魏征夢斬涇河”、“唐王游地獄”故事里的“涇河龍王”。傳說涇河龍王掌管天界雨尺,在龍王里面權利最大,因此每逢干旱無雨的年頭,四里八鄉(xiāng)的人們都會組織民間龍王取雨活動。二十多個村莊的人各自抬著各自村莊的神像,聚集在楊家寺鎮(zhèn)上,要去幾十公里外的固城尖山求雨,因為山上有個玉皇殿,幾十尊神像浩浩蕩蕩綿延一公里向山頂進發(fā),也就是給玉皇大帝上奏折,祈求給當?shù)亟涤辏S语L調(diào)雨順。而這個神圣莊嚴、組織龐大的求雨活動中我們村莊的“涇河老龍王”則是隊伍的第一位,也只有他才有資格跟玉皇大帝求雨。
村里每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是龍王爺?shù)膹R會,據(jù)說這天是龍王的生日。要請世代相傳的“司公”家族的人來“躥神”,這個活動古老而神秘,我感覺就是古代祭祀活動的延續(xù)。“司公”敲著羊皮鼓,唱著神曲,跳著原始舞步,祭祀龍王。還要“罰爺”,就是拿刀把額頭砍破,用人血來祭祀神靈,兩三天下來要“罰爺”十幾次,看著都害怕。據(jù)說古時候是拿活人砍頭來祭祀的,聽起來都讓人毛骨悚然,F(xiàn)在隨著老“司公”的去世,年輕一代就不用刀真砍破頭“罰爺”了,只是做幾個“罰爺”的動作表示一下,這也是最近兩年的改革。雖然再也看不到驚險神圣的“血祭”儀式了,但是至少對“司公”是一種人性化的解脫。
家鄉(xiāng)自古文化匱乏,讀書人寥寥無幾,大家對讀書就成了一種奢望,曾經(jīng)也有過幾個優(yōu)秀的學子,清代末年老張家出過一個“貢爺”,后面聽父親講就是清朝的貢士,貢士是獲得全國范圍科舉考試資格的學生。之后一直在河南教書,據(jù)說桃李滿天下,教出來好多朝廷要員,告老還鄉(xiāng)后他的學子還經(jīng)常過來拜訪,F(xiàn)在還存有“監(jiān)元”匾額一塊。家里還有頂戴帽箱、十樣景茶海煙具,這些至今還在保存。曾經(jīng)也留有詩詞若干首,可惜經(jīng)過風云變幻,遺憾的是沒有流傳下來。
老王家解放前出了個王培章先生,曾任國民黨少校參謀,文武雙全,愛好秦腔,是村里秦腔劇團的締造人,他老人家年輕時非常英俊,能演生角也能唱旦角,尤其旦角嗓音扮相堪比當年的梅蘭芳大師,曾經(jīng)一折《大上吊》唱紅隴原大地,是他老人家的看家戲,曾經(jīng)在蘭州劇院連續(xù)掛牌演出幾個月。據(jù)說劇中扮演的“李翠蓮”唱腔委婉、凄楚感人、悲傷欲絕,看得觀眾淚流滿面、無不感嘆。最后上吊時戲臺上馬門有個甩桿(就是一根豎桿上面一根橫桿,成七字型),橫桿擺到舞臺中央,演員站在舞臺中間桌子上,要吊死在橫桿上。王老先生提前在衣服里面扎綁好他用鋼筋打造的道具(脖子下面有個向下的彎勾),看起來“李翠蓮”將白綾套到脖子上了,其實是套到彎勾上,口內(nèi)含一條紅色布條。上吊時舞臺燈光變暗,舞臺口吹一把火,甩桿將演員甩出舞臺口,懸掛在觀眾頭頂,這是只見李翠蓮口吐長舌,白眼上翻,鬼臉恐怖,吊死在觀眾頭頂……女人小孩嚇得驚叫連連,好不驚險。這出絕活戲多少年家喻戶曉,至今提起了還贊嘆不已,鄉(xiāng)親們常懷念老先生的精湛技藝和對秦腔的摯愛,可惜這出絕活也隨著老先生的去世而失傳了。一折《游西湖-鬼怨》更是凄美感人,據(jù)現(xiàn)在紅河、楊家寺等地老人講,王老先生的李慧娘吹火絕技出神入化,要吹幾口就是幾口。
他老人家平易近人,博學多才,在生活最艱難的時候救助過好多苦難的老百姓,到現(xiàn)在好多活著的老人提起老先生還念念不忘他的恩情。他的善舉傳播周圍好幾個鄉(xiāng)鎮(zhèn)。也是村里最早關注教育的人,解放后村里最早的學校就是他老人家拆除自家前后房院建造而成,他老人家和夫人親自任教,為鐘峪新時代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村里主要農(nóng)作物以冬小麥,洋芋,油菜,胡麻為主,自給自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種過十幾年向日葵,每到秋天,漫山遍野葵花朵朵,好不壯觀。也成了當時大家伙主要經(jīng)濟收入,每到葵花豐收季節(jié),外來的客商絡繹不絕,家家戶戶數(shù)著厚厚的鈔票笑逐顏開。
村莊祖祖輩輩都是種地務農(nóng),很少有人走出大山,因此文化匱乏,生活相對貧窮落后。人們對孩子的教育意識也不太重視,導致大批量的`孩子中學畢業(yè)后四處打工。可以說打工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也有少數(shù)認認真真、出類拔萃的學子,考進“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蘭州大學”……等等各大院校,還有幾個研究生。這也算是一種質(zhì)的轉(zhuǎn)變吧!希望未來年輕一代能更多的重視教育,好好學習,為村爭光!
村里這幾年雖然人少了,但隨著國家對農(nóng)村政策的發(fā)展也改變不少。以前的土路不見了,水泥硬化路改變了幾千年下雨泥濘的歷史;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改變了長久以來挑水吃的歷史;路邊上、房前屋后路燈林立,夜晚燈火輝煌,站在山頂看村莊,路燈下的村莊連綿一公里宛如一條巨龍伏在“鐘峪”,好不壯觀!
在外打工的游子也是個個奮發(fā)向上,在改變自己的同時也在改變著家鄉(xiāng)。一首《甘肅老家》唱響央視舞臺的歌手張狄,就是我們村莊最好的代表,用動人的歌聲唱出了鐘峪里人的驕傲!
回到故鄉(xiāng)就有種回歸自然的感覺,那種雞鳴犬吠、炊煙裊裊的安逸;那種藍天白云、綠樹成蔭的舒心;那種小橋流水、蛙聲一片的詩意,無不讓人心醉。
千言萬語道不完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萬語千言又怎能訴說盡美麗的家鄉(xiāng),我只有在心靈的最深處發(fā)出吶喊,我愛你,我的鐘峪里,我愛你,我的故鄉(xiāng)……
2017年5月21日初稿,6月4日修正于秦州。
作者簡介
凌峰,原名張碧峰,甘肅天水秦州秦嶺鎮(zhèn)鐘峪村人,80后,愛好文學、秦腔。喜歡用最質(zhì)樸的文字寫出最細膩的內(nèi)心,用最粗獷的聲音喊出最激昂的秦腔。堅信光明在前,一個人的朝圣,心無雜念,一路向前!
【本文作者:凌峰。(公眾號:拾穗cornfield)】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
【寫故鄉(xiāng)的抒情美文欣賞:鐘峪里】相關文章:
故鄉(xiāng)的春天抒情美文03-24
再回故鄉(xiāng)美文欣賞06-21
遠方的故鄉(xiāng)美文欣賞07-09
故鄉(xiāng)的土豆美文欣賞09-11
《溪水》 抒情美文欣賞01-26
故鄉(xiāng)的普覺美文欣賞06-21
借景抒情的美文欣賞:夏雨01-09
江南雨季抒情美文欣賞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