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的旋律寫景美文
鬧春田,是一項民俗活動。是春耕之前在田地上的鬧騰,其熱鬧不減于春節(jié)。此民俗的源起,據(jù)說是早先村人將一尊菩薩抬到山洞里開光而引發(fā)的。所謂開光,就是揭開神像頭上蒙的綢布,以示神靈可理事了,而不再是一個木雕的像。那山洞前是有一丘水田的,待將開光了的菩薩抬出來時,水田變得很渾濁,好似有人踩踏過似的。于是就理解為菩薩的顯靈,就是要在水田里踩踏。
活動的起始,自然先要迎神。抬出神像來,到一丘面積較大的水田里。然后,幾個青壯年抬著神像在泥田里鬧。先是繞圈子,圍著田地轉(zhuǎn),再就是行走奔跑,濺起許多泥水。直到有人摔倒,然后再換一批人。摔倒的人爬起來后,還可摔泥巴,即將泥巴摔到對方身上。此種泥腿子的泥水戰(zhàn),大都是諧而不虐,卻將活動推向高潮。而為了躲避,又得在田地上行走奔跑。一場鬧,不僅鬧得渾身都是泥水,而且身上還沾著泥巴。于是又有個說法,說村人敬奉的菩薩實是泥鰍精,只有泥鰍才這樣在水田里鉆的。多數(shù)村人則一致說是關(guān)公,關(guān)公為武圣,崇奉的是一種武力。且不管誰是誰非,就效果而言,是等于將田地翻耕了一遍。
鬧春田,一伙人將水田踩得稀爛,大有溶田之效。其時春寒料峭,人卻意氣飛揚。那種鬧騰,實是奏響著春耕的旋律。鬧夠了,再將神像抬到清水河里洗凈,鬧春田的人身上散發(fā)著熱氣,還意猶未盡。
搖神轎
搖神轎,先要到廟里迎出神像來,再將神像固定在一頂轎子上,一般是用紅布條纏牢,然后將神轎抬到一塊空地上。周圍是觀看的人,自然地圍成一個圓圈。抬神轎的人一前一后,各護(hù)著神轎的一頭。起先還是抬著走的,繼而就搖晃起來。此種搖晃,只需雙方協(xié)調(diào)動作即可。接下來就是你推我拉,雙方角力了。還要左搖右晃,即你往左搖,我往右晃,若是力氣不支的,就只有跟著對方搖晃,于是也就分出了勝負(fù)。得勝的,又與人推拉搖晃,如此接力下去,可搖上許多時候。圍觀的人,則吶喊助威叫好。
神像能這樣搖晃嗎?聽老人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人與神是連帶的。有些地方求雨水時,會將神像抬出來曬,即是此理。換個說法,就是神哄人,人哄神。搖神轎,又叫保苗祭。多是在農(nóng)歷二月后,正當(dāng)播種時節(jié),便將五谷大仙的神像抬出來,不斷搖晃。
據(jù)說此舉是要搖醒神靈,從而保佑禾苗生長。這種做法,不無詩意的聯(lián)想。時令是乍暖還寒,除了求神分擔(dān),其實要搖醒的,仍是人身上的'力氣。長長的冬蟄后,春耕生產(chǎn),又到了使力氣的時候,正好把全身的精氣神都使出來。
打菩薩
菩薩是能拿來打的嗎?幸而此菩薩不是木雕的偶像,實是一塊石頭,但沾上神靈,也叫成菩薩。
傳說中這石頭被一壞人偷去,用它堵住了村中唯一的水源,可第二天渠水照流。壞人覺得奇怪,夜晚便守在那里看,原來石頭會變化移動,離開渠口,讓水照舊流淌,壞人從此改惡從善。村民知道了石頭的神奇,便有爭搶石頭不讓抬走的習(xí)俗。
此習(xí)俗先是在石頭前上香,擺上供品,敬禮如儀。接著是參與的人分成兩班,每人各拿著一根竹竿,竹竿上保留著枝葉,可用以相抵,免得直接地竹竿碰竹竿,易有誤傷。竹竿上還纏著紅布條,以示并非打斗。本義是兩班人爭打那塊石頭,但雙方先要角力一番,才能接近那塊石頭。因而雙方的角力才是真正的爭斗,擠不進(jìn)去的,就退到后面。至于到得石頭那邊,打石頭菩薩就只變成象征性的了。
石頭可堵水,也可分水。
村莊飲用水及田地的灌溉是很重要的.常常發(fā)生爭水的事情。有爭執(zhí),就需要和解。此種舉措表面上雖仍是雙方爭搶,但實則卻轉(zhuǎn)變?yōu)楦偧,另有一種和諧之義了。
【春耕的旋律寫景美文】相關(guān)文章:
夏天的旋律美文欣賞01-26
秋的旋律-寫景作文05-10
雨之旋律1000字-寫景作文01-17
寫景古韻美文01-23
有關(guān)寫景美文11-23
寫景美文欣賞01-25
寫景抒情美文分享01-22
寫景美文分享01-23
寫景美文的摘抄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