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畫風景寫生方法
怎樣才能畫出好看的風景水彩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水彩畫風景寫生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彩畫風景寫生方法
臨摹入手,臨寫結合。水彩風景寫生,難度很大。因此,在開始時臨摹一些好的水彩畫非常有必要。我國已故的著名水彩畫家李劍晨教授終生從事水彩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碩果累累。但是他在八十多歲時,還在家中臨摹英國的水彩畫。
臨摹水彩畫,最好是臨摹好的原作。在沒有原作的情況下,可選擇印刷清晰、題材和難度又能被初學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水彩風景畫去臨摹。
臨摹幾張水彩風景畫后,就開始寫生。先就近寫生,選景可小,不宜復雜。慢慢的有經(jīng)驗后就可以到理想的景點去寫生。
多畫小幅的水彩風景速寫。水彩風景寫生,開始時畫幅不宜大,一般以16開和八開畫紙為宜。為了及時捕捉色調(diào),并培養(yǎng)自己的色彩概括能力,提倡畫32開或64開大的小幅水彩風景,提倡畫速寫性的水彩風景,等對色調(diào)有把握后再逐漸畫稍大一點的風景畫。不少老畫家出差、開會或者下鄉(xiāng),都喜歡作小幅的水彩寫生,以收集素材,并抒發(fā)感受。他們畫幅雖小,氣概卻不凡。
多練習風景中的難點題材。水彩風景涉獵內(nèi)容很多,如天空各種不同的云彩、山石、水面倒影,各類不同姿態(tài)的灌木叢、雜草與碎石,建筑、沙漠及大海等等。開始學習風景寫生時,也可以一一單獨練習,不少成功的水彩風景畫家都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練習。
從一種題材的自然風景寫生入手,后涉獵多種不同題材的自然風景。水彩風景的內(nèi)容極其廣泛,如田園風景農(nóng)舍民居、古建筑、街景、平原風景、山區(qū)風景、城市風景、沙漠風景、碼頭風景、校園風景、園林風景、森林風景、現(xiàn)代建筑風景等等。要畫好每一種題材的風景實在不是一種易事。要就近從一種題材的自然風景寫生入手,當畫熟練后,再涉獵多種不同題材和自然風景。
結合各自的專業(yè)特點,選定不同的題材和畫法。學習水彩風景,必須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特點決定所學的題材和畫法,學習建筑學專業(yè)的同學要以各類不同形式的建筑風景作為主要題材,如民居、古建筑、現(xiàn)代建筑、街景和園林建筑等;學習園林設計的同學則要以各類不同長勢的植物的自然風景和園林風景作為主要題材。
水彩畫的色彩原理
一、 色彩與光
光是色彩產(chǎn)生的重要條件。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離不開光,我們能看到的五彩繽紛的世界是由于光的存在,沒有光,世界將會是一片黑暗,人類的視覺也就失去了意義。
最常見的光有自然光,如太陽光、月光等;另外是人造光,如火光、燈光等。色彩學是以太陽作為光源來解釋光和色的物理現(xiàn)象的。 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1642-1727),通過一個小孔將射進屋內(nèi)的陽光用三棱鏡進行分解,將太陽分離成色彩的光譜,被稱作光的散射,即可產(chǎn)生一條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順序排列的標準色帶。牛頓又對每種色光再進行分解試驗,發(fā)現(xiàn)每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但不能再分解。他又把光譜的各色光用透鏡重新聚合,結果又匯成了與日光相同的白光。由此牛頓得出兩點結論:一是白光是所有不同色光混合的結果;二是兩種單色光相混合可出現(xiàn)另一種色光,如紅光與綠光相混合呈黃光,藍光與紅光相混合是品紅光。
光學告訴我們,不同的色光是由于它們的波長的頻率不同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的光學手段不僅能測出每種光譜中色光的準確波長,而且還對人的視覺、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色光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光學中,波長在 400-750毫微米的光稱作“可見光”。例如波長在640-750毫微米呈紅色,波長在600-640毫微米呈橙色,波長在550-600毫微米呈黃色,波長在480-550毫微米呈綠色,波長在 450-480毫微米呈藍色,波長在400-450毫微米呈紫色。
比紫色光波長度更短的還有紫外線、 X射線、宇宙線等,比紅色光波長度更長的還有紅外線、雷達、電視波、無線電波等。這些光波是人類視覺不能直接感知的。
其實,色彩是一定波長的光反映在人的視網(wǎng)膜上所形成的感覺。那么,平常的物體為什么是有顏色的呢?
物體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一是發(fā)光體。在自然界中,太陽是最主要的光源。除了太陽之外,還有許多發(fā)光體。金屬在常溫下是不發(fā)光的,如果對它逐漸加溫, 也可以變?yōu)榘l(fā)光體,而且隨著溫度的升高,色彩逐漸由紅橙色轉(zhuǎn)化為黃綠色,溫度極高時轉(zhuǎn)化為藍白色,這種轉(zhuǎn)化在光學上叫做“色溫”!吧珳亍钡膶W名是K,色溫至300OK,相當白熾燈的光譜色,色溫至600OK接近陽光的白,至200OOK則藍光炫目。
當我們用光譜分析儀對不同色溫的發(fā)光體進行測定時,可以看出,紅、橙、黃、綠、青、藍、紫不同光波的含量是不等的。例如,白熾燈 (火光、燭光等),含有較多的紅黃光波,藍紫光波較少;而日光燈含有較多的.藍紫光波,紅黃光波較少。所以看起來,前者發(fā)紅,后者傾白藍紫。晚上我們觀看樓房中不同燈光時, 這種差別是非常明顯的。光源色對物體色彩的形成影響起決定性作用,如夜晚燈光顏色對建筑物、水面倒影及地面的反映是顯而易見的。
物體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二是透光體。當人們用一片有色玻璃遮住眼睛來觀察外面的景物時,似乎是給自然景物“染”上了顏色。達 . 芬奇就做過類似試驗 ,他發(fā)現(xiàn)“通過有色透光體觀察物體時有的物體顏色增強了,有的物體顏色削弱了 ”。通過有色透光體觀察物體時,透光體的色彩決定了人的視覺的色調(diào)。透光體自身的顏色,是由它所能透射的色光所決定的。根據(jù)這個原理,在舞臺燈光照明,幻燈放映,夜景燈光,只要改變一下濾色體就可以任意調(diào)整照明的色彩。在繪畫寫生中,當我們看到逆光的樹葉、花瓣,涌起的海浪以及人物、動物的某些部位 (如人的耳輪、眼皮,雞的冠),色彩較鮮明均屬透光所產(chǎn)生的。大氣層也是一種透光體,每當日出或日落時云霞似錦,太陽變得“大如磨盤,紅似火盆”,也是大氣層透光折射所形成的視覺奇觀。
物體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三是不發(fā)光體。
平常的物體(指不發(fā)光體)都有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長的色光的特性。如紅色物體,就是因為它有反射紅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的物性,被反射出來的紅色光作用于我們的眼睛,因此物體看起來就是紅色的。白色物體是由于它有反射一切光的特性,因此看起來是白色的。黑色物體是由于它有吸收一切光波的特性,不反射任何光波,所以看起來是黑色的。
自然界的所有物體對光的反射和吸收并不是絕對的。一個物體能反射某一色光不等于其他色光完全不反射,只是反射某一色光是主要的,而反射其他色光的能力相對較弱,程度不一樣。不發(fā)光物體有反射某種色光的特性,光照強度的大 小使該物體具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光”效應,也能影響其他物體的顏色。如一個白色物體的背光部附近有一個紅色物體,白色物體的暗部反光部就會帶有紅色的感覺。所以物體的顏色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同一物體在不同光源、環(huán)境的影響下,它的顏色是會發(fā)生變化的。
二、 色彩與視覺
人類能感受到色彩的存在就必須依靠人類的視覺器官一一眼睛。人的眼睛又是如何看到顏色的呢?這主要取決于人眼視網(wǎng)色彩與視覺膜上的生理構造和大腦,人的眼睛視網(wǎng)膜上有兩種細胞一一視桿細胞 (圓柱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桿細胞能分辨出明 暗、黑白,而視錐細胞能分辨出色彩,也可以微弱地分辨出明暗,只有在較強的光線時,視錐細胞才起作用。
視錐細胞分辨顏色,是由于其中存在著感紅、感綠、感藍這三種視色素,也稱之為“紅敏視錐細胞”、“綠敏視錐細胞”、“藍敏視錐細胞”,它們好像是色光的三種不同接收器,能分別對紅、綠、藍色光引起興奮,把接收到的光波轉(zhuǎn)換到神經(jīng)脈中,把信息傳到大腦,使得我們能感覺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