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基本知識
“古典”(Classic)一詞源自拉丁文,原是典范、即奉古希臘(或羅馬)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古典音樂基本知識,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譯成“古典音樂”。有人認為"古典"給人的感覺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稱“經(jīng)典音樂”。也有人根據(jù)牛津英文辭典里對古典的定義,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稱其為“嚴肅音樂”。于是,“古典音樂”又被戴上了“嚴肅”的帽子,讓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義的人一定沒有好好查字典,因為serious的第二條義項是這樣給出定義的:(指書、音樂等)啟發(fā)思考的,不僅為消遣的。因此我們知道原來古典音樂不同于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它內(nèi)涵深刻,能發(fā)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來看一下朗文辭典對古典音樂的解釋: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梢姡诺湟魳肥菤v經(jīng)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當我們聽到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樂時,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yōu)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最真摯的情感,或?qū)庫o、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
人們有時把嚴肅音樂或藝術性音樂統(tǒng)統(tǒng)稱為古典音樂,以同所謂“流行”音樂或娛樂性音樂相區(qū)別!肮诺洹钡倪@一廣義解釋,把歷史時期和風格全然撇開,因此,本來是屬于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例如,巴赫、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稱為古典音樂。
音樂史上的古典時期基本上是屬于器樂的,絕大多數(shù)作曲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器樂的體裁與形式,聲樂的地位反而退居其次。敢于同大主教決裂的莫扎特,雖然在歌劇方面卓有貢獻,他的器樂作品也是大量的。至于貝多芬,他純粹是一位器樂作曲家,他以革命中的英雄作為作品的主人公,為此他有時也被稱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古典主義的規(guī)范化確立了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協(xié)奏曲和交響曲等多樂章體裁和快板樂章奏鳴曲形式。古典風格作品中節(jié)奏與配器色彩靈活善變,而不是整樂章劃一不變;古典作品中所有聲部、甚至于演奏的力度,都由作曲家親自寫出和標明,而不是留給演奏者演奏時即興處理。至于感情的表達,古典作品由于理性精神的影響,往往比較克制、沉著,而不是狂熱的傾訴——從這方面著眼,巴羅克風格全然不同于古典主義,它反而更接近于后來的浪漫主義的精神。
西方古典音樂是西方文明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樂作品浩如煙海,而在我們的傳統(tǒng)印象中,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樂難于欣賞,成為一種陽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實,古典音樂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片段,在我們生活中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霍夫曼曾說,“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富浪漫主義——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義的藝術,因為它的唯一主題就是無限物。音樂向人類揭示了未知的王國,在這個世界中,人類拋棄所有明確的感情,沉浸在無法表達的渴望中。”
在歐洲藝術史上有兩個重要的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前一個時期包括十八世紀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紀的前幾十年;另一個時期在法國大革命引起的社會和政治變動的影響下,于十九世紀的第二個二十五年中形成。當時的浪漫主義真可為無孔不入,在文學界,建筑界,藝術界等各個領域中都涌現(xiàn)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義者。
在浪漫主義時期,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鋼琴也進行了改進,其自身采用了鑄鐵結構,琴弦也加粗了,這種鋼琴能獲得更濃厚和更輝煌的音樂,跟現(xiàn)在的鋼琴開始接近。接下來,我用一個事實來證明這一點:如果李斯特的時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且還因為這個時代為他提供了能產(chǎn)生不同效果的鋼琴,這種鋼琴在較早的時期是找不到。但這種比較我們只能在音樂文獻中找到,在現(xiàn)實社會中已很難找到。
十九世紀的鋼琴小品大師有奧地利的舒柏特、波蘭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國的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以及他們的同代人——在發(fā)掘鋼琴技術上的可能性與戲劇性方面顯示了無窮無盡的獨創(chuàng)性。總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現(xiàn),作曲家就會認為樂曲的大小不是藝術批評的標準,一首優(yōu)美的,精心的創(chuàng)作的小型樂曲也能和一部交響樂相媲美。
一首完美的詩本身就是很完美的,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象力。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造者將歌詞與音樂結合得非常成功,正是由于這些音樂作品,有許多抒情詩才能得以幸存下來。
歌曲的結構可分為兩大類。在分節(jié)歌形式(strophic form)中,詩的每一段或每一節(jié)都重復同樣的旋律。這是民歌和通俗歌曲中很常見的結構。歌的第一段可能是講述一個情人的期待,第二段是他見到愛人時的歡樂,第三段姑娘的父親粗暴地將他們分離,第四段姑娘悲傷地死去,所有這些都用相同的曲調(diào)演唱。另一種形式德國人稱作“durchkompoiert”,字面意思是“全面創(chuàng)作的”,就是說作曲過程貫穿全曲,沒有整段的反復。還有一種中間的形式,它將分節(jié)歌中的反復和全創(chuàng)作歌曲的自由結合在一起,有兩、三段重復同樣的旋律,然后在需要時就引入新的旋律,一般來說都是在高潮部分引入。舒柏特膾炙人口的《小夜曲》就是這種結構的精彩范例。
盡管在各個時期(代)歌曲都處于顯著的地位,但現(xiàn)在通過很多歐洲音樂文獻記載知道藝術歌曲是浪漫主義時期的`產(chǎn)物。藝術歌曲是在十九世紀初由詩歌與音樂相結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舒柏特和他的后繼者,著名的有舒曼和勃拉姻斯,使這種結合獲得了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以致這種新風格以德文中的歌曲一詞:Lied,聞名勝古跡歐洲。
藝術歌曲隨著抒情詩的興起而繁榮。抒情詩的興起是德國浪漫主義出現(xiàn)的標志,藝術歌曲使浪漫主義時期將音樂和詩歌結合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它包括溫柔的情感或戲劇性的民謠風格。藝術歌曲中最常采用的主題是愛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暫易逝的幸福。
鋼琴在十九世紀作為普通樂器出現(xiàn)在歐洲,使浪漫主義藝術歌曲能夠獲得成功。鋼琴的伴奏把詩中的形象變?yōu)橐魳返男蜗。人聲和鋼琴共同?chuàng)造出了富于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這種形式對于業(yè)余愛好者和藝術家同樣結合,也同樣適合于在家庭里和音樂廳里演唱。在短時間內(nèi),藝術歌曲就獲得了極大的普及,并對世界藝術做出了永久性的貢獻。
標題音樂是帶有文字或圖畫聯(lián)想的器樂作品,這些聯(lián)想的內(nèi)容由樂曲的標題或說明性的注釋來提示的!皹祟}”只是由作曲家自由加上去的。在當時那個年代里,音樂家敏銳地意識到了他們的藝術與周圍世界的聯(lián)系。這種意識促使用使他們的音樂更加接近于詩歌和繪畫,并且使他們的作品涉及到當時的道德和政治問題。還促使他們以一種新的方法來探討絕對音樂(純音樂)的形式。關
標題音樂在歌劇院中獲得了最初的推動力。序曲作為歌劇(或戲劇)的引子,是單樂章令人興奮的管弦樂曲。有許多歌劇序曲后來獲得了像音樂會樂曲一樣的普及,因而獨立出來。這樣便為一種歌劇沒有關系的新式序曲開辟了道路。
標題音樂中有一種是為戲劇寫的,也很有吸引力,通常由序曲和一組在幕間及重要場景演奏的樂曲組成,這就是配樂。十九世紀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這類的作品,這些作品的音畫法(tone painting),性格化和劇場效果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成功的配樂作品,通常被改編成組曲。其中一些流傳得非常廣泛。例如,德國著名作曲家大師門德爾松為《仲夏夜之夢》所寫的音樂就是這類音樂作品中的典范。隨著十九世紀時間的推移,一種大型的管弦樂形式就越來越需要了,這種形式在浪漫主義時代將起的作用就像交響樂在古典時期起的作用一樣。到十九世紀中葉,交響詩的創(chuàng)造邁出了這期待已久的一步。交響詩是十九世紀在大型器樂形式上做出一個有獨創(chuàng)性的貢獻。它是李斯特的成就,他在1848年首次使用了這個詞。他的《前奏曲》是此音樂中最出名的范例。
交響詩是為管弦樂隊而作的單樂章標題音樂作品,它通過段落之間的對比而發(fā)展詩意,使人聯(lián)想起某種情景,或造成一種情緒。交響詩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別稱:音詩。交響詩與音樂會序曲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音樂會序曲一般保留傳統(tǒng)的古典主義的構思,而交響詩在形式上則自由得多。交響詩的形式是為作曲家所需要的大型單樂章樂曲準備的“畫布”。總之,交響詩在整個十九世紀后半葉中,成為標題管弦音樂的最精致的形式。
最后介紹標題音樂進入到絕對音樂的神圣領土——交響樂中。作曲家一方面盡力保留貝多芬的宏大的形式,同時又賦予它以文學內(nèi)容。這樣就出現(xiàn)了標題交響樂。著名的作品有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三部標題交響樂——《幻想交響曲》、《哈羅德在意大利》、《羅密歐與朱麗葉》、德國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阿爾卑斯山》、《家庭》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和《但丁》都是最著名的交響樂作品。
民族主義者和民族藝術家是站在一起的,但民族主義者以一種更自覺的方式肯定他的民族傳統(tǒng)。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那時的政治條件促進了民族主義的發(fā)展,使之達到了在浪漫主義運動成為決定性力量的程度。征服民族的傲慢和被征服民族為自由的斗爭造成民族關系的緊張,使民族情緒上漲,這種情感在音樂中找到了理想的表達方式。浪漫主義作曲家用許多方式表現(xiàn)他們的民族主義。一些作曲家以他們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為音樂的基礎,如肖邦以他的瑪祖卡舞曲、李斯特以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德沃夏克以他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挪威舞曲。一些作曲家以民間傳說或以農(nóng)民生活為基礎寫作戲劇性的作品,例如韋柏寫的德國民間歌劇《自由射手》、斯美搭納寫的捷克民族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同樣,還有柴可夫斯基和里姻斯基.科薩科夫?qū)懙亩砹_斯神話歌劇和芭蕾舞劇。還有一些作曲家寫作交響詩和歌劇,歌頌民族英雄的功績,歷史事件或祖國的美景。柴可夫科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和斯美塔納的《我的祖國》就是這股潮流的代表作;瓦格納的音樂戲劇對德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的神和英雄加以頌揚,特別提到的是《尼伯龍的指環(huán)》(歌特式搖滾的先驅(qū)),這個劇本是以齊格菲的生死為中心題材的龐大史詩,它也是一個代表作。
民族主義作曲家常把自己的音樂與民族詩人或戲劇家的詩句結合起來,舒柏特為歌德的詩歌譜曲即屬此類,還有格里格為易卜生的《皮爾.金特》所作的配樂,及柴可夫斯基的為普希金的戲劇為基礎的歌劇。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還激發(fā)了里姻斯基.科薩科夫和穆索爾斯基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這種時期,民族主義作曲家能把人民的抱負以激動人心的方式表達出來,像威爾第在意大利為統(tǒng)一而奮斗時所作的那樣,或是西貝柳斯在芬蘭于十九世紀末為反抗俄國統(tǒng)治者而斗爭時所做的那樣。
民族主義音樂的政治含義觸動了統(tǒng)治者。威爾第的歌劇不得不一再修改,以適合奧地利檢查官的心意。芬蘭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要求獨立時,西貝柳斯那帶有令人振奮的號角聲的音詩《芬蘭頌》被沙皇禁演。民族主義為歐洲音樂的語匯中增加了極富魅力和活力的民族風格。由于把對祖國的熱愛注入到音樂中去,民族主義使作曲家能夠表達出千百萬人民的心愿?傊,民族意識滲透到十九世紀歐洲精神的各個方面。沒有民族意識,浪漫主義運動是難以想橡的。
在音樂、繪畫和文學中的異國情調(diào)顯現(xiàn)出遙遠國度里別致的氣氛和色彩。不同說,浪漫主義運動大大加強了這種傾向。在十九世紀,異國情調(diào)首先表現(xiàn)在北方民族思慕那南方的溫暖和色彩,其次表現(xiàn)在西方追求東方那神話般的景象。前者推動德國、法國和俄國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轉(zhuǎn)而表現(xiàn)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靈感。在這類眾多作品中,有俄羅斯作曲家的幾個著名作品:格林卡的兩首《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隨想曲》和里姻斯基--科薩科夫的《西班牙主題隨想曲》、德國貢獻出門德爾松的《意大利交響曲》、沃爾夫的《意大利小夜曲》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致意大利》、法國作品有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和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值得一提的是比才的《卡門》也是這一領域中的杰作。
俄羅斯民族樂派使東方的魅力產(chǎn)生了國際性的影響。由于俄羅斯帝國與波斯接壤,這種異國情調(diào)實際上是民族主義的一種形式。亞洲神話般的背景滲透進俄羅斯的音樂。里姻斯基一科薩科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舍赫拉查達》及其歌劇《薩特闊》,鮑羅丁的歌劇《伊戈爾王子》和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一伊萬諾夫的《高加索素描》,這些都屬于東方色彩的作品,這些作品至今還風行于全球。一些法國和意大利的作曲家也采用異國情調(diào):如圣一桑的《參孫與達麗拉》,德利布的《拉克美》,馬斯奈的《泰伊思》,威爾第的《阿伊達》,以及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和《圖蘭多特》。
懂得欣賞西方古典音樂也是很重要的。最容易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就是官能欣賞,即滿足于音樂的直覺感受,也就是說你覺得音樂旋律優(yōu)美動聽或者有一定的振罕力,給人以力量,振奮精神。你認為是好的聲音、好的音樂不必考慮其他的內(nèi)涵。如果有一套較好音響,你就更愛聽,聽得輕松聽得舒服,時間長了你就很快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再一進步就是古典音樂情感的欣賞,也就是通過感受音樂的各要素,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在欣賞過程中,對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色、力度、速度、調(diào)式、曲式、織體加以了解分析,節(jié)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jié)奏是音樂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規(guī)律的重復進行,基本的節(jié)奏所表現(xiàn)的音樂風格我們應該要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現(xiàn)抒情、優(yōu)美,圓舞(快三)表活潑,進行曲表現(xiàn)有力量等;旋律也稱曲調(diào),高低起伏的音樂按一定的節(jié)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我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思想一定要跟著旋律走,基本的感覺一定要找到,如水平進行時表現(xiàn)的是柔和和優(yōu)美、寧靜、級進和跳進時就是主題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現(xiàn)激烈轉(zhuǎn)為平靜;和聲也稱和弦的運用,一般歐洲古典音樂都是多聲部的音樂,如果說旋律是橫向進行,和聲就是縱向進行的,如此以來,音樂就豐滿起來,也有了氣勢;音樂力度、速度等這些要素我們可以適當學習一些音樂常識得以掌握,歐洲古典音樂作品的曲式、和聲、織體是十分規(guī)范嚴謹?shù),我們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去體驗理解,再加自興趣進入歐洲的古典音樂情感的欣賞也是不難實現(xiàn)的。
欣賞歐洲古典音樂最高層次是理智的欣賞,也就是說不僅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還能對音樂作品的形式、內(nèi)容、民族特征、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等作出分析和評價。要想達到這個層次,我們必須了解欣賞歐洲古典音樂的三元素,即創(chuàng)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創(chuàng)作;欣賞者自身的理解。歐洲古典的創(chuàng)作背景一般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巴洛克時期,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國巴赫也稱音樂之父,亨德爾也稱清唱劇大師;意大利的維瓦爾弟等,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旋律優(yōu)美、柔和。第二時期是古典主義時期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這個時期的音樂特征主題鮮明、有一定的沖突性。第三個時期是浪費主義和民族樂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爾、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這個時期的音樂背景比較復雜,作曲形式多樣化,音樂表現(xiàn)有些委婉、抽象,且有號召力,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第四個時期是近代主義樂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萊文斯基、格什溫等,作品特征和聲配器豐富,旋律性不太強,內(nèi)涵深,有的還帶有爵士風味,這個時期的作品較難理解;欣賞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據(jù)自身的文化層次對音樂的理解,音樂不同于其它學科,它反映的東西是比較模糊的,也比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賞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場景時,可以想象一群長著翅膀如少女在寧靜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現(xiàn),也可想象一群天鵝在湖面上輕輕地、慢慢地游蕩。總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三元素有機聯(lián)系起來,多聽著名作品,感覺是美的東西就去欣賞、去思考,就會進入歐洲古典音樂欣賞最高層次。
學習歐洲古典音樂,理解古典音樂,欣賞歐洲古典音樂,將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無限的樂趣。
說到歐洲古典音樂,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宗教音樂!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后的音樂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歐洲音樂開始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wěn)定,教廷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chǎn)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tǒng)的大小調(diào)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fā)展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那時候不僅產(chǎn)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xié)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chuàng)造發(fā)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歐洲復調(diào)后繼無人,樂風轉(zhuǎn)向簡潔實用的主調(diào),那時候,出現(xiàn)了三位音樂大師:“樂圣”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xù)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nèi)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后,結束了嚴謹?shù)墓诺渲髁x時期。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xiàn)手法!如當時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xiàn),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xiàn)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
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xiàn)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xiàn)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后期,也就是歐洲調(diào)性體系發(fā)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后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tǒng)作曲法發(fā)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xiàn)了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diào)和對位法,采用多調(diào)性,為以后的傳統(tǒng)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diào)性體系,發(fā)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無調(diào)性等音樂形式出現(xiàn),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zhàn)之后,科技更加發(fā)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xiàn)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chǎn)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jīng)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chǎn)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注:按廣義的古典音樂定義: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來看,印象派音樂和現(xiàn)代音樂皆不屬古典音樂之類;若按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則古典是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偉大的音樂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烏拉爾的伏特金斯,父親是礦業(yè)工程師,十歲入法律學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職,同時勤奮學習音樂,嘗試作曲,并成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樂學校的首屆音樂學生。1862年辭去官職,投身音樂事業(yè)。1866年應魯賓斯坦之邀到剛成立的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達十一年之久。這時,開始了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時期。他寫下了許多早期名作,舞劇《天鵝湖》即在此間誕生。
1877年,柴可夫斯基的生活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折。他當年結婚,快速仳離。這是他一生中最為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嚴重的精神衰弱癥。在這期間,柴可夫斯基結識了一位貴族遺孀棗梅克夫人。她非常喜愛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從1877年開始每年給予柴可夫斯基以優(yōu)厚的經(jīng)濟資助,由此使柴可夫斯基辭去音樂學院的教職,把精力全部投入創(chuàng)作。從1877年到去世的十多年間,是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上獲得輝煌成就的時期。他的第四、五、六交響曲以及標題交響曲《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以及《小提琴協(xié)奏曲》、《意大利隨想曲》、《1812年序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名曲。
柴可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涉及題材范圍極廣,其中交響曲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這些交響曲中以《第六交響曲》(《悲愴》,1893)最為著名。這部悲劇性的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響曲中最反映創(chuàng)作個性及特點的作品。它以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及悲劇性的構思作為基調(diào),在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憧憬中,以悲劇性的結局預示出作者內(nèi)心世界與現(xiàn)實的矛盾。
1893年10月底他親自指揮演出第六交響曲之后不幾天,突然去逝,死因不明。一說患霍亂,一說自殺。
中世紀時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大多用于兩種禮拜儀式:一是彌撒,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獻身事跡,這是教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圣事,主要以詩篇為主。推薦: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
這一時期的音樂是現(xiàn)代演奏會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樂帶有顯見的特性: 華麗、復雜、藻飾、扭曲, 著重于超現(xiàn)實和雄偉宏奇, 這些特質(zhì)都能彼此融會貫通。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以及后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xiàn), 那么巴洛克時代 (及后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四聲部的和聲,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數(shù)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產(chǎn)生于巴洛克時代;舊有的教會調(diào)式消逝, 大小調(diào)音階系統(tǒng)和沿用至今的相關調(diào)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時代大事。另外, 節(jié)奏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樂曲譜中加入小節(jié)線。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為奏鳴曲、交響曲、協(xié)奏曲、前奏曲與變奏曲。不過巴洛克時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觸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題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l)(約公元1750—1820)
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xié)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于貝多芬的作品,轟轟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個人比較欣賞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悲愴》、《熱情》、《月光》。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約為公元1820—1900)
這一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對自然景物的表現(xiàn)也愈加突出,創(chuàng)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19世紀中后期出現(xiàn)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在音樂體裁上出現(xiàn)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諧謔曲,幻想曲與無詞歌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磨坊少女》;蕭邦夜曲、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號;門德爾松小提琴協(xié)奏曲、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號、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號;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西班牙交響曲》;拉威爾鋼琴協(xié)奏曲G大調(diào)。
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欽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科普蘭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