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唱腔分類
粵曲的唱腔音樂主要分板腔類、曲牌類和詩贊類三種。其實這都和戲曲及粵劇的發(fā)展相關(guān)。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粵劇唱腔分類,歡迎參考!
詩贊類一般又稱為說唱類。廣東本地的戲曲音樂,應以說唱類的南音、木魚、龍舟、板眼、粵謳等為主,因為這是根據(jù)廣東話的語言特色組成,在語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礎(chǔ)上,廣東說唱類的唱腔,曲詞句格必須分為兩組上下句式,因為廣東話分陰陽平,這和北方語系的陰陽平不同,語音上有很大的差異。
粵曲唱腔音樂的基本特色是板腔類,即梆子和二黃,俗稱“梆黃”,也即是和京劇的“皮黃”同類,所以粵劇也屬于南北路的戲曲,即有南路“二黃”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
板腔體、詩贊體戲曲唱腔和曲牌體戲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板腔體和詩贊體戲曲唱腔沒有固定的樂調(diào)旋律,旋律由曲詞的語音決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為曲詞不同,有不同的音樂旋律。
曲牌體戲曲唱腔卻是先有樂調(diào)旋律,再填曲詞,其中骨干音更不可修改,所以無論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詞不同,但其分布之聲調(diào)必然相同,否則不同填一首小曲。
粵曲“梆黃”雖然有不同板式和不同調(diào)式,主要有兩種曲式〔當然其中沒有計算一些新創(chuàng)制的曲式如有序中板,和粵曲的西皮、戀檀,這均屬于特例〕,即舊曲式和新曲式兩種。
舊曲式指由七字句發(fā)展為十字句的不同板式,其特點是根據(jù)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分為上下句式。最初由齊言七字句滾唱開始,發(fā)展出七字句中板,再演變?yōu)槭志渲邪澹傺葑優(yōu)槭志渎,再演變(yōu)槠咦志渎濉?/p>
七字句擴張為十字句的方式為在第一字之前,第三字之前,加上與第二字和第四字相反平仄之字,在第五字之前加上一字,即成十字句。舉例如下:“金鉤銀餌釣寒江”——《西樓錯夢》小生池同上唱的慢板頭頓。
這句曲除可唱成“快點”之外,也可改成十字句慢板或中板,修改如下:“釣金鉤,拋銀餌,獨釣,寒江!
同樣地,一些十字句中板也可倒過來,例如: “欲偷折隔籬花,追憶堤邊柳,容我一訴往事,凄清!薄对偈兰t梅記》
十字句式的`正文如下: “隔籬花,堤邊柳,往事,凄清。”——《再世紅梅記》
倒回七字句便成——“籬花邊柳事凄清”同樣可唱慢板的頭頓或快點。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和鑼鈸鼓板,聲調(diào)比較簡單。清朝粵劇解禁后,加入梆子。
進入成熟期以后,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琴;鑼鼓則包括卜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zhàn)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泟「母锖,更接納了薩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梆子屬于沒有固定音高的竹木類打擊樂器。北方稱“梆子”,南方稱“南梆子”,亦稱“方梆子”。北方戲曲所用的梆子是實心,簡稱“梆子”,南方梆子有大、中、小之分,由長方形的中空木塊所制成,演奏時懸掛在支架上,用鼓簽擊奏。由于可以連續(xù)快速擊出聲音,容易營造熱烈緊張的氣氛。因為梆子用于擊出節(jié)拍,所以產(chǎn)生了“梆子腔”。梆子腔又稱秦腔或西秦腔,發(fā)源于陜西、山西及甘肅一帶,17世紀初(清朝初期)才慢慢流傳至廣東。梆子腔有分首板、慢板、中板、滾花、嘆板和煞板等板式。
木魚也屬于沒有固定音高的竹木類打擊樂器。外狀像魚頭,中間挖空成了共鳴箱,正面開一條長形魚口,手持小木槌以敲擊發(fā)聲。木魚最初是佛教的法器,亦是宗教音樂的伴奏樂器,后來漸為民間器樂所采用。木魚音色空洞,發(fā)音短促,輕快活潑,常扮演伴奏的角色,在“數(shù)白欖”時作敲擊節(jié)拍之用哦! 行內(nèi)稱樂隊或樂師為棚面,鑼鼓的領(lǐng)奏者為掌板。安坐于戲臺的左則。棚面要熟悉鑼鼓點才可以為觀眾營造的氣氛。例如:唱口一槌、收掘一槌、收掘三槌、詩白鑼鼓、白欖鑼鼓、閃槌、急急風及叻叻鼓。
早期的棚面共分十手:簫笛、三弦簫打錚吹螺、(日)大鈸(夜)二弦、(日)掌板(夜)大鼓、(日)打鑼(夜)掌板、(日)大鼓/副二弦、(日)發(fā)報鼓/大鑼、提琴/小鑼大鈸、橫簫大鑼、小鑼及后備。后來,吸收了其他地方劇種,加入了短喉管、長喉管、京胡及揚琴。薛覺先率先引入西樂樂器,更開創(chuàng)了“西樂部”,當民樂器包括了梵啞鈴、木琴、文德連、吉他、色士風及班祖。 粵劇的樂譜稱為工尺譜,是粵劇傳統(tǒng)的記譜方式。跟其他地方劇種所用的大同小異,都是利用譜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里的樂音。曲牌泛指曲牌體系以外的說唱及板式的曲調(diào)名稱。粵劇唱腔分兩大體系,一是板腔體系,另一是曲牌體系。主要分為牌子、大調(diào)及小調(diào)。曲調(diào)是有固定的旋律,包括:《陰告》《銀臺上》《罵玉郎》《秋江哭別》及《平湖秋月》。
拓展:粵劇小知識科普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漢族傳統(tǒng)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廣府民系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xiàn),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shù)。
行當分類
戲劇內(nèi)的角色,在粵劇及中國戲曲中被稱為行當。粵劇的行當原為一末(老生)、二凈(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導角)、六 員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貼(二幫花旦)、九夫(老旦)、十雜(手下、龍?zhí)字?,合稱十大行當。
后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這都是根據(jù)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征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吧贝砟行越巧!暗贝砼越巧!皟簟本褪切愿駝倧姟⒈┰甑哪行越巧!俺蟆本褪腔巧。
唱念做打
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唱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diào),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diào)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做
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guān)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須功、水發(fā)、抽象表演和傳統(tǒng)功架。
念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臺詞。用說話交代情節(jié)、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fā)、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表演方式
自報家門
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它由打引、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打引
是劇中主角第一次上場時,半念半唱一些韻文結(jié)構(gòu)的詞句,這叫打引。它簡單地自敘心情、處境、身份、經(jīng)歷、性格,抒發(fā)志趣、抱負、情緒。
定場詩
當角色念完“打引”以后要念的四句詩,為定場詩。內(nèi)容大半是介紹劇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坐場白
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場白以后所念的一段獨白。內(nèi)容是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身世、經(jīng)歷、心理等。
武打
粵劇中的武打場面被稱呼為武場。由于武術(shù)家云集在嶺南一帶,流派眾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教等,其中以詠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較著名,所以在武場中使用的傳統(tǒng)嶺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術(shù)、器械對打、高臺功夫、絕技,以近距離對打為主,強調(diào)力量。自從薛覺先從京劇引入北派功夫,強調(diào)大開大合,以遠距離對打為主,加強了舞臺上的觀賞美感。
跑龍?zhí)?/strong>
龍?zhí)资侵笐蚯邪缪菔勘、夫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zhí)滓露妹!芭荦執(zhí)住本褪前缪葸@些角色的意思。
說白
說白可以分為獨白及對白,意思是演員把臺詞念出來,當中又可以分為押韻及不押韻。押韻的包括詩白、口古、白欖及韻白。不押韻的有口白、鑼鼓白、引子白及浪里白。引子白,又稱打引,是演員出場時候所說的話,說完便拉腔演唱。譬如《三娘教子》中,三娘出場念打引:“秀水不留空賺地,浮云無雨枉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