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雨夜的散文 推薦度:
- 春的散文 推薦度:
- 月亮的散文 推薦度:
- 童年趣事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會說話的臉面散文
老外學(xué)漢語之所以比我們學(xué)外語要艱難得多,皆因為我們的漢語言博大精深且變幻莫測。不要說有各種各樣的方言,即使是純粹的標(biāo)準(zhǔn)漢語,一句話、一個詞乃至一個字,因為時間的不同或地點的不同或?qū)ο蟮牟煌蛘Z氣的不同等等,都會表達(dá)不同的意思,甚至與原意風(fēng)馬牛不相及,還可能南轅北轍。
例如:臉,作為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說,人皆有之;并且因為它是一個人外貌特征最顯著的標(biāo)志,所以也是辨識人身份的重要根據(jù)。據(jù)說,唐朝之前,“臉”只指兩頰的上部;到了唐宋時期,“臉”才表示從下顎至額頭的整個面部。于是,臉就是面,面就是臉,不分你我,混為一談,如白居易《昭君怨》中的“滿面黃沙滿鬢風(fēng),眉銷殘黛臉銷紅”就是如此。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臉”和“面”組合到了一起,就變成了另外的意思。凡涉及到“臉面”一詞,變成了大眾認(rèn)可、社會地位的寓意,其隱藏在背后的'即關(guān)乎到人格的尊嚴(yán)。這樣一來,事情就更復(fù)雜了。即使兩個字再分開,“你要不要臉啦”,說的也不是原來的那張臉;“這是給你面子”,也不是原來的那個面。是什么?一兩句話說不清,理更亂。
自古以來,中國人特別講究臉面,其實際是爭得做人的尊嚴(yán)。用俗語說,就是“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寧愿不要性命,也要保住臉面。最極端的例子,要數(shù)明宣宗朱瞻基和他的二叔朱高煦。在明代眾多皇帝中,朱瞻基是個性格仁厚、做事寬厚的一個。想當(dāng)年,聽說他要當(dāng)皇帝,朱高煦在侄兒趕往北京登基的途中設(shè)兵伏擊,朱瞻基沒有計較;他當(dāng)上皇帝后,二叔又鼓動諸王造反,朱瞻基也沒有想殺二叔。反而,在朱高煦被軟禁后,朱瞻基不僅沒有為難叔叔,而且經(jīng)常去看望他。某日,皇帝又抽時間來看二叔,叔侄倆在院子里并肩散步。忽然,一口惡氣從朱高煦心中騰起,就想給侄子出出丑,讓他丟丟臉面。于是,他伸腿便給皇帝使了個絆子,令猝防不及的朱瞻基結(jié)結(jié)實實地摔了個大馬叉。這會兒,宣宗皇帝終于發(fā)怒了:你可以殺我,也可以推翻我,因為那是挑戰(zhàn)的皇位,是一個職位;而今天,你挑戰(zhàn)的是一個皇帝的尊嚴(yán),一個人格的尊嚴(yán)。于是,朱瞻基令人將一口三百多斤重的銅缸罩到朱高煦身上,周圍再堆積上小山般的木炭,然后點燃木炭,燒化銅缸……
作為生活在新時代的人來說,大可不必對臉面這么執(zhí)著。然而,因為我從小受的是傳統(tǒng)教育,再加之咱既沒有多少錢,也沒有多少權(quán),碌碌無為走過了這么多年,只剩下這張老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養(yǎng)成了好要臉、講面子的習(xí)慣,是屬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種人。于是就有時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于是就私下里發(fā)狠、場面上又妥協(xié)。說到底,基本是與自己過不去,這也決定了自己終身成不了大事。凡成大事者,均不顧臉面,也可以舍棄尊嚴(yán)。比如越王勾踐,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被萬世傳頌;比如你身邊的某某,盡管沒有成大事,但過得肯定比你好。
但回過頭去想,比起那些不要臉的人,還是咱過的心安理得。
您說是嗎?
【會說話的臉面散文】相關(guān)文章:
臉面抒情散文03-19
精選散文:說話的藝術(shù)04-16
噓,別說話散文11-05
論會說話的經(jīng)典散文05-29
說話問題散文隨筆09-04
不會說話的愛情散文04-28
經(jīng)典散文:櫻花櫻花請你說話03-01
對自己說話-抒情散文03-26
說話問題的散文隨筆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