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備的知識要點匯總
高中的生物不難學,重在平時多看課本,我們只有記得知識內容多了,才能夠熟練的去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點。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重要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基礎知識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的分離與計數
尿素是一種重要的農業(yè)氮肥,尿素并不能直接被農作物吸收。只有當土壤中的細菌將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細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為他們能合成脲酶。尿素最初是從人的尿液中發(fā)現的。
篩選菌株:
(1)實驗室中微生物的篩選應用的原理
人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長的條件(包括營養(yǎng)、溫度、pH等),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長。
(2)選擇性培養(yǎng)基
在微生物學中,將允許特定種類的微生物生長,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種類微生物生長的培養(yǎng)基,稱作選擇培養(yǎng)基。
(3)配制選擇培養(yǎng)基的依據
根據選擇培養(yǎng)的菌種的生理代謝特點加入某種物質以達到選擇的目的。例如,培養(yǎng)基中不加入有機物可以選擇培養(yǎng)自養(yǎng)微生物;培養(yǎng)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選擇培養(yǎng)能固氮的微生物;加入高濃度的食鹽可選擇培養(yǎng)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統計菌落數目:
(1)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法有稀釋涂布平板法和顯微鏡直接計數。
(2)稀釋涂布平板法統計樣品中活菌的數目的原理。
當樣品的稀釋度足夠高時,培養(yǎng)基表面生長的一個菌落,來源于樣品稀釋液中的一個活菌。通過統計平板上的菌落數,就能推測出樣品中大約含有多少活細菌。為了保證結果準確,一般設置3~5個平板,選擇菌落數在30~300的平板進行計數,并取平均值。統計的菌落數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目低,因此,統計結果一般用菌落數而不是活菌數來表示。
采用此方法的注意事項:
1、一般選取菌落數在30~300之間的平板進行計數
2、為了防止菌落蔓延,影響計數,可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TTC
3、本法僅限于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設置對照:設置對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實驗組中非測試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對照實驗是指除了被測試的條件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作用是比照試驗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擾,證明確實是所測試的條件引起相應的結果。
實驗設計:實驗設計包括實驗方案,所需儀器、材料、用具和藥品,具體的實施步驟以及時間安排等的綜合考慮和安排。
(1)土壤取樣:同其他生物環(huán)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最大,種類最多。在富含有機質的土壤表層,有更多的微生物生長。從富含有機物、潮濕、pH≈7的土壤中取樣。鏟去表層土,在距地表約3~8cm的土壤層取樣。
(2)樣品的'稀釋:樣品的稀釋程度將直接影響平板上生長的菌落數目。在實際操作中,通常選用一定稀釋范圍的樣品液進行培養(yǎng),以保證獲得菌落數在30~300之間、適于計數的平板。
測定土壤中細菌的數量,一般選用104 105 106
測定放線菌的數量,一般選用103 104 105
測定真菌的數量,一般選用102 103 104
(3)微生物的培養(yǎng)與觀察
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養(yǎng)溫度和培養(yǎng)時間。細菌30~37℃,1~2天;放線菌25~28℃,5~7天;霉菌25~28℃,3~4天
每隔24小時統計一次菌落數目,選取菌落數目穩(wěn)定時的記錄作為結果,這樣可以防止因培養(yǎng)時間不足而導致一樓菌落的數目。一般來說,在一定的培養(yǎng)條件下(相同的培養(yǎng)基、唯獨及培養(yǎng)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wěn)定的菌落特征。
高考生物實驗知識
實驗一:低倍鏡、高倍鏡
1、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么?
低倍鏡的視野大,通過的光多,放大的倍數小;高倍鏡視野小,通過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數高。
2、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往往由于觀察的對象不在視野范圍內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3、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后,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鏡觀察,只需轉動細準焦螺旋即可。轉動粗準焦螺旋,容易壓壞玻片。
4、使用高倍鏡觀察的步驟和要點是什么?
(1)首先用低倍鏡觀察,找到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
(2)轉動轉換器,用高倍鏡觀察,并輕輕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為止。
5、總結:四個比例關系
a.鏡頭長度與放大倍數: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而目鏡正好與之相反。
b.物鏡頭放大倍數與玻片距離:倍數越大(鏡頭長)距離越近。
c.放大倍數與視野亮度: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
d.放大倍數與視野范圍: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范圍越小。
實驗二: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一、實驗原理
某些化學試劑能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1、可溶性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發(fā)生作用,可生成磚紅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 Cu 2O↓(磚紅色)+ H 2O,即Cu ( OH ) 2被還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淀粉遇碘變藍色。
3、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鍵,在堿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二、實驗材料
1、做可溶性還原性糖鑒定實驗,應選含糖高,顏色為白色的植物組織,如蘋果、梨。(因為組織的顏色較淺,易于觀察。)
2、做脂肪的鑒定實驗。應選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一般要浸泡3~4小時(也可用蓖麻種子)。
3、做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富含蛋白質的黃豆或雞蛋清。
三、實驗注意事項
1、可溶性糖的鑒定
a.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甲液、乙液分別配制、儲存,使用前才將甲、乙液等量混勻成斐林試劑;斐林試劑很不穩(wěn)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時,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將甲液、乙液分別加入蘋果組織樣液中進行檢測。甲、乙液分別加入時可能會與組織樣液發(fā)生反應,無Cu ( OH ) 2生成。
2、蛋白質的鑒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開配制,儲存。鑒定時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為Cu2+與蛋白質反應提供一個堿性的環(huán)境。A、B液混裝或同時加入,會導致Cu2+變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則CuSO4的藍色會遮蓋反應的真實顏色。
c. 蛋清要先稀釋;如果稀釋不夠,在實驗中蛋清粘在試管壁,與雙縮脲試劑反應后會粘固在試管內壁上,使反應不容易徹底,并且試管也不易洗干凈。
高中生物必考知識
1.細胞的結構基礎
(1)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發(fā)現細胞。
(2)施萊登和施旺(魏爾肖)——建立《細胞學說》。
(3)歐文頓——用500多種化學物質進行膜通透性實驗——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4)羅伯特森——電鏡下觀察細胞膜看到暗—亮—暗三層結構,將細胞膜描述為靜態(tài)的統一結構。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
2.細胞代謝
(1)巴斯德——釀酒中的發(fā)酵是由于酵母細胞的存在(無活細胞參與,糖類不可能變成酒精)。
(2)畢希納——將酵母細胞中引起發(fā)酵的物質稱為釀酶。
(3)薩姆納——提出并證明酶是蛋白質。
(4)切赫和奧特曼——發(fā)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5)恩格爾曼——用水綿和好氧細菌證明光合作用釋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
(6)普利斯特利——植物可更新空氣。
(7)英格豪斯——植物只有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指出普利斯特利實驗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8)梅耶——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9)薩克斯——光合作用的產物除O2外還有淀粉(葉片產生淀粉需光)。
(10)魯賓和卡門——用18O分別標記H2O和CO2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來自H2O。
(11)卡爾文——用14C標記14CO2證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為有機物中碳的途徑
[卡爾文循環(huán):14CO2→14C3→(14CH2O)]。
3.生物的遺傳規(guī)律
(1)孟德爾——用豌豆作遺傳材料,利用假說—演繹法提出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關注孟德爾成功四大原因)。
(2)薩頓——用類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關注假說—演繹法與類比推理法差異)。
(3)摩爾根——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用白眼雄果蠅作遺傳材料)。
(4)道爾頓——第一個提出色盲問題。
4.遺傳的物質基礎
(1)格里菲思——通過肺炎雙球菌的體內轉化實驗證明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
(2)艾弗里——通過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肺炎雙球菌的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轉化因子為DNA)。
(3)赫爾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32P、35S)分別標記噬菌體,證明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
(4)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克里克還提出中心法則:DNA轉錄RNA翻譯蛋白質)。
(5)富蘭克林——DNA衍射圖譜。
(6)查哥夫——腺嘌呤(A)量=胸腺嘧啶(T)量,胞嘧啶(C)量=鳥嘌呤(G)量。
(7)英國遺傳學家繆勒——用X射線照射果蠅,發(fā)現突變率大大提升。
5.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
(1)貝爾納——內環(huán)境的恒定主要依賴于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
(2)坎農——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的結果(現代觀點: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調節(jié)機制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
(3)沃泰默——促胰液素分泌只受神經調節(jié)。
(4)斯他林和貝利斯——促胰液素可存在“化學調節(jié)”(并命名該調節(jié)為“激素”)。
(5)達爾文——植物向光性實驗,驗證金絲雀草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可向下面的伸長區(qū)傳遞某種“影響”造成單側光下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6)鮑森·詹森——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通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7)拜爾——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8)溫特——胚芽鞘的彎曲生長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引起的(并將該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6.生態(tài)系統
(1)高斯——證明大小兩個種的草履蟲間存在著競爭關系。
【高中生物的知識要點】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必考的知識要點歸納11-15
高中生物遺傳知識要點匯總12-16
高中生物高考知識要點歸納11-28
高中生物知識要點全面總結11-25
高中生物會考復習知識要點11-06
高中生物競賽知識要點總結11-07
高中生物實驗知識要點總結11-24
高中生物選修知識要點歸納11-23
高中生物考試知識要點總結11-08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知識要點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