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材料的幾點思考
相信很多文秘工作人員,為領導服務寫材料的時候,有時靈光一閃,加之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經驗閱歷,能寫出幾篇領導滿意的文稿。但更多時候,雖然說站在領導的視角,用著換位的思維,幕僚們絞盡腦汁、茶飯不思熬出的稿子,卻不入領導法眼,客氣點的領導把稿子束之高閣,到時現場再發(fā)揮;認真點的領導讓秘書數易其稿,如還不得要領,那就要準備面壁思過了。
思考了很久,覺得寫材料確實是技術活。你不僅要熟練領導負責的業(yè)務工作,還要對他的個性特征、語言習慣、關注焦點甚至他的成長背景都要去下功夫。有一本書,提到古代幕僚的最高境界,叫你做事,我放心。心腹心腹,心里能悟透領導腹中的玄機,才能稱之為心腹。思考之余,寫幾點自己的感悟:
個性和共性。一般來說,文稿風格可簡單歸類為,談實際工作多點的,談理論多點的;簡潔到能稱之為不刊之論的,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文采飛揚的,平實接地氣的。也有游離在這之外的,比如有的領導不喜歡按套路出牌,談自己獨到獨特的體會,這給很多文秘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同樣一篇四平八穩(wěn)的文稿,不同個性的領導態(tài)度也不一。隨和低調、溫潤如玉的領導,往往喜歡這種平穩(wěn)保險的材料。而富有特色、特點鮮明的領導會更喜歡適合自己口味的文稿。如有些領導平時話語精煉,那文稿中就要考慮多用短句;如有些領導平時喜歡平實、接地氣的語言,那文稿中就要去繁從簡,少用辭藻修飾;有些領導喜歡研究理論,那么在材料中就要結合最新的政策,多在理論上下功夫;有些領導喜歡列數據,那么在文中就要注意讓數字說話;有些領導習慣讀稿子,自己發(fā)揮適度,那么材料中最好是面面俱到;有些領導現場發(fā)揮能力強,但文稿必須具備基本面和啟發(fā)點。沒有固定的格式,沒有一成不變的經驗,也許適合的,才是很好的。
焦點和視角。對于這個世界而言,我們的認知總是有限。就如陽光,不可能把地球每個角落都灑滿。每個人對事務的認知總是留著過往的痕跡。對于文稿而言,也一樣。我們總是說,要進行身份替換,要站在領導的角度、高度、深度來執(zhí)筆。可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我們以為的以為,并不是領導以為的以為。歷史上,能“揣摩帝意,曲意逢迎”的人有,但能精準說出皇帝想說的那個詞,甚至那個字的人鳳毛麟角,清代和珅算是其中一個。他背后全心收集,精心研究出皇帝喜歡的音律、用典和字詞,每每乾隆作詩,和珅多能唱和。這給文秘工作者一點啟發(fā),領導關注的焦點和視角是有跡可循的。所以下筆前,多結合領導關注的焦點,以及他的思維慣性,這樣文稿方向才不會南轅北轍。
背景和經歷。構建一個文字的世界,也就是創(chuàng)造藝術真實,它往往是作者人生閱歷的折射和體現。我曾研究中國當代作家余華的小說,他不同的'小說,醫(yī)院模式都充乎其中,這主要是因為他的童年就在醫(yī)院度過,而他本人也有牙醫(yī)的從業(yè)經驗。對于公文寫作,其實也有共通之處,領導的成長土壤、從政經歷,對他的文稿內容是有深刻影響的。如領導出生或成長在基層,那他的骨子中就會更傾向于平實、接地氣的語言;如領導的身份是工程師,或者刑偵專家,你在文稿中如果能用業(yè)內語言去表達,那就會很對胃口;如領導是從專業(yè)口子出身的,那他本能會對該工作特別重視,如蔡市長對宣傳工作,唐書記對交通道路、組織工作。我們在整理錄音的時候,不難發(fā)現領導的一些思維,是植根于他的出生地的。比如唐書記在講話中,會經常提起老家的諺語。在語言學中,母語對一個人,甚至是一個民族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說,一個領導的語言習慣,它受地域文化、個人成長背景、從政經歷等因素的影響,要想真正吃透領導的文,首先要吃透領導這個人。
以上都是個人不成熟的思考,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文秘,需要下的功夫很多。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把基本功夯實,把領導分管工作的業(yè)務弄懂,這個是塔基,后面“善揣君意”的就是頂層設計,造化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