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課堂實錄
1999年11月,我曾在外地借班上了一堂課,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上課伊始,我問學生們:“你們喜歡《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課文嗎?”幾乎全班學生都說:“喜歡!蔽腋吲d地說:“嗯,我也很喜歡這篇課文,這的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墒牵袥]有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呢?”這時,前排靠邊的一個男同學勇敢地舉起了手,他明確說他不喜歡這篇文章。我問他為什么不喜歡這篇文章,他說:“我覺得這篇文章里面有許多詞語用得不太好!睘榱苏f明他的這個觀點,他還舉了好幾個例子。我當即滿腔熱情地表揚了他:“同學們,雖我個人并不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但是,我非常贊賞他的這種精神,因為他敢于向大多數(shù)人說‘不’。這種不盲從多數(shù),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就是獨立思考的精神。同學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鄭重提出:“這堂課希望同學們能夠獨立思考,勇于發(fā)表不同看法!
這堂課就以這種方式拉開了序幕。
我問學生:“這篇課文是我學還是你們學!睂W生答:“是我們學!薄皩Π,”我乘勢說到,“既然是你們學,你們就不要老指望老師講多少,而應該由你們自己來講。”
我先請同學起來說說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生難字,可能是由于比較緊張,沒有同學舉手。我說:“沒人問我,那我就問你們吧!——請問‘枝條都像長出一截兒來’的‘長’怎么讀?”開始有學生發(fā)表看法了:有的說讀“zhang”,有的是說讀“chang”……經(jīng)過辨析大家認為正確的讀音應該是“chang”。根據(jù)同樣的方式,同學們還弄清了“拿起芭蕉扇扇扇”這一句中三個“扇”字的不同讀音。
“很好!”我鼓勵道,隨即又說:“同學們自己弄清了一些字的讀音,這只是閱讀文章的第一步。讀了這篇文章,同學們有沒有什么初步感覺或第一印象啊?現(xiàn)在可以隨便談談!
學生開始活躍了:“我覺得這篇文章寫景特別好。”“我覺得文中的比喻用得特別好!”“還有擬人也很生動!薄拔闹械囊恍﹦釉~特別準確!薄拔易x了以后,感到祥子太令人同情了!薄瓕W生們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fā)言。
“太好了!”我夸獎道,“你們看,我對這篇文章一個字都還沒有分析,你們就讀出了這么多的味道?磥砟銈兊哪芰κ遣豢傻凸赖陌。 辈簧賹W生得意地笑了。
“不過,”我話題一轉,“對一篇文章的欣賞,還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初步感覺上,我們還應該進一步進行研究。那么,從何入手呢?咱們從問題入手吧!——現(xiàn)在我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都提出了哪些問題?同學們的問題提得越多,說明你們鉆研得越深。”
出現(xiàn)了短暫的沉默,因為大家都在思考。不一會兒,不少學生舉手發(fā)問了:“‘就跟驢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氣’的‘一大氣’是什么意思?”“祥子為什么‘明明心里不渴,可見了水還想喝’?”“‘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連柳樹都驚疑不定地等著點什么’,這話怎么理解?”“‘肚子里光光光地響動’的‘光’字是不是用錯了?我覺得好像應該寫成‘咣’。”……短短的時間內,學生一口氣提出了十多個問題。顯然,他們的思維已經(jīng)進入燃燒的階段。
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呢?我沒有也不想以“權威”自居而給學生們“指點迷津”。
我把這些問題有拋給學生自己討論研究解決,在這過程中我適時以平等的一員,參加他們的討論,并發(fā)表我個人的看法(注意:只能是個人的一家之言)。實事證明,學生是完全有能力通過思考自己這些疑問的。
問題解決了,我又讓學生提新的問題。我在等待時機,等待著學生經(jīng)過深入鉆研,提出一個帶動全篇理解的關鍵問題。而且,我有這個信心:只要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們一定能提出來的。
果然,一位男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結尾,作者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來形容祥子呢?”
好,機會到了!我接過他的問題說:“是呀,為什么要用風雨中哆嗦的樹葉來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止一次寫到烈日和暴雨下的柳葉,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停了一下,看著學生們一雙雙思考的眼睛,我又說:“我個人認為,樹葉這個形象在文中已經(jīng)不完全是自然界的一個形象,老舍寫樹葉顯然是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老舍是通過寫樹葉在寫人——當然,不僅僅是樹葉,還有對自然界其他景物的描寫都不是純客觀的寫景!
我提高了聲音說:“咱們這堂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吧!弄清楚了這個問題,剛才那個同學的問題就好理解了。”
這時,我才開始板書課題,我有意把“在烈日和暴雨下”寫成“在暴雨和烈日下”。
我剛一寫完,學生就嚷起來了:“錯了,錯了!應該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老師您剛好寫反!”
聽到學生們激動地聲音,我真是很高興,因為學生們敢于當眾指出老師的錯誤。看來,我剛開始上課時那番話沒有白講。
但是,我故意不認錯:“我沒有錯!是的,我寫的課題是和書上不一樣,但意思都是一樣的。——你們看,‘烈日和暴雨’是什么短語?”我有意引學生“上鉤”。學生異口同聲地答:“并列短語!”“對了!”我很得意地說,“既然是并列短語,那么連詞前后的部分并沒有主次之分,當然就可以顛倒一了啦!‘烈日和暴雨’、‘暴雨和烈日’,都差不多嘛!”
“不對!”一位女同學似乎有些激動,她說著便站了起來:“題目取為‘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課文先寫的是烈日后寫的是暴雨,這既是天氣變化的順序,也是課文的大體結構。怎么能夠隨便顛倒呢?”
“哦!”我故作恍然大悟狀,“嗯,同學們言之有理。看來,‘烈日和暴雨’真還不能顛倒。好,我接受同學們的看法。謝謝同學們!”
學生們覺得自己獲得了勝利,臉上露出了笑容。
“剛才,同學們提了許多問題,F(xiàn)在,能不能讓我也提點問題?”我問學生們。他們點頭表示可以。于是,我問:“作者為什么要寫烈日和暴雨?”
“烘托祥子的苦難生活嘛!”學生們說,他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
“可是,問題就出來了,”我緊*一步,“為什么一定要寫烈日和暴雨才能反映其苦難生活呢?自然氣候本身就有人的情感呢還是作者借自然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呢?把祥子放在春天、秋天和冬天又行不行呢?”
這一下子把學生給問住了。
教室里有出現(xiàn)沉默。
我開始引導:“這樣吧,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還是從課文入手,著重研究作者集中寫烈日和暴雨的段落——也就是第2段和第11段。同學們先把這兩段文字朗讀一遍,然后思考,并和同桌討論:這兩段文字有什么異同?這兩段文字是怎么寫的?突出的是什么?”
于是,課堂上頓時響起了瑯瑯書聲;之后是同桌學生無拘無束地討論的聲音,我則來回巡視,或者和某幾位學生一起探討……課堂氣氛極為熱烈。
我看學生討論得差不多了,便讓學生們圍繞上面的問題公開交流各自的看法,或闡述、或補充、或碰撞……經(jīng)過這樣的交流,至少多數(shù)學生認為,這兩段文字想同是——都是寫自然景物,而且都寫了柳枝;都寫出了天氣的惡劣嚴酷;在寫法上都用了描寫,并且都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都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不同的是——寫“烈日”更多的是靜態(tài)描寫和側面描寫;寫“暴雨”更多是動態(tài)描寫和正面描寫……
“現(xiàn)在知道老舍為什么要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寫的原因了嗎?”我問。
有學生回答:“這兩段文字雖然所寫的天氣不同,但都突出了天氣的‘毒’,似乎老天爺也存心和祥子過不去。這樣毒的自然天氣,與祥子的苦難是極為吻合的!
有學生們還特意分析了寫柳葉的作用:“通過柳葉,寫出了天氣的變化,更寫出了人的命運。柳葉就好像祥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他都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結尾說‘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
上課至此,問題似乎已經(jīng)解決了;然而我還不想就此罷休,我想繼續(xù)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這個同學說得很好。但是同學們,我還是有點不明白,就是是否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帶有剛才有同學所說的‘惡毒’的感情呢?”
“對,自然界的雨總是給人帶來麻煩,老舍先生正好用它來寫祥子的生活!庇型瑢W在下面這樣小聲地說!安皇,是老舍賦予了雨一種特別的含義!币晃粚W生又這樣大聲地說。
“咱們還是應該有比較,看看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里還有哪些寫雨的?”我提醒學生們回憶。
有學生提到了朱自清的《春》!皩Γ锩嬗幸欢问菍懘河甑,是吧?”我一邊說,一邊打出有關文字,并和學生一起朗讀起來——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讀完之后,我問學生們,這段文字表現(xiàn)了朱自清的什么感情。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來:“表現(xiàn)作者對春天對和平美好的生活無限贊美之情!
“可見,同樣是寫雨,這雨并不一定都是和人過不去的!蔽艺f。
我他聽見有學生在小聲嘀咕:“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當然不一樣啦!”
“是嗎?”我接過他這話大聲問,“那么,是不是只要是寫夏天的雨就一定充滿了苦難呢?——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否還學過寫夏天的雨的課文。
”
在我的提醒下,同學們回憶起了《金色的大斗笠》中對夏雨的描寫——
金黃的大斗笠下:這邊,露出一條翹起的小辮;那邊,露出一條攬著小山羊的滾圓的胳膊。在用斗笠臨時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倆坐著,任憑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腳,腳趾頭還在得意地動呢!
……
笑聲沖出銀線織的雨簾,笑聲掀動金黃的大斗笠。
“同學們看,這篇文章中夏天的雨可就是充滿歡聲笑語的啊!”我總結道,“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說著,我把“一切景語皆情語”幾個字寫在黑板上。寫完后,我繼續(xù)說道:“夏天的雨當然要猛烈一些,用它來寫祥子的苦難生活當然要貼切些;但主要是因為老舍先生寫作時飽含特定的感情,所在他的筆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特定的感情!”
我又提到結尾的“樹葉”:“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在這樣殘酷的社會里,老舍的命運當然就只能是一片風雨中哆嗦的‘樹葉’!”
幾乎是全班學生齊聲糾正我的口誤:“老師又錯了!是祥子,不是老舍!”
我一驚:果然說錯了!但我馬上將錯就錯:“是的,應該是祥子像風雨中哆嗦的樹葉。但我說地也不錯——同學們可能不會想到,就在老舍先生寫《駱駝祥子》三十年后的1966年,他會遭遇到和祥子一樣的社會的暴風雨!面對文革的暴風雨,他的命運也曾如風雨中哆嗦的樹葉!”
此時我感到,學生們的心已經(jīng)被震撼了;教室里頓時彌散著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我接著緩緩說道:“我們今天學習老舍的作品,決不能僅僅學習他的寫作技巧,還要學習老舍先生偉大的人格。以前,我們從課本上已經(jīng)讀過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從《濟南的冬天》,到《小麻雀》再到《在烈日和暴雨下》。我們看到老舍先生一顆真誠愛心,看到了他那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老舍在寫這些作品的時候,是無法預料自己的未來的;但是今天,在老舍誕辰100周年的時候,我們閱讀《在烈日和暴雨下》,卻分明從中讀到了老舍在文革中的影子!他和祥子一樣,都曾遭受嚴酷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樣的是,老舍先生沒有墮落,而是以死抗爭,用生命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悲慘遭遇劃了一個觸目驚心的嘆號!也樹起了一座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的風雨中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