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雜詩全文注釋及原著賞析
雜詩全文注釋及原著賞析1
[魏晉]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zhuǎn),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注釋:
【1】此:指此身。
【2】非常身:不是經(jīng)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
【3】落地:剛剛生下來。
【4】斗:酒器。
【5】比鄰:近鄰;鄰居。
【6】及時:趁盛年之時。
作品賞析:
陌:東西的路,這里泛指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逐:追,隨著。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jīng)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這句和上句是說生命隨風飄轉(zhuǎn),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落地:剛生下來。這句和下句是說,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意思是世人都應(yīng)當視同兄弟。
斗酒聚比鄰:斗,飲酒的器具。比鄰,近鄰。這句和上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yīng)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盛年:壯年。
及時:趁盛年之時。這句和下句是說應(yīng)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詩今譯】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塵土,原本就像飄泊風塵,沒有根蒂。生命隨風飄轉(zhuǎn),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世間人人都應(yīng)當視同兄弟,何必非要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遇到高興的事就應(yīng)當即使行樂,有酒就要邀請鄰里朋友一起共飲。人生就如同時光一樣,只要過去了,就不會重新再來,因此,要趁著年富力強,勉勵自己,多做些應(yīng)該做的事。
【賞析】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jié)。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jīng)》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jīng)》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本詩作于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經(jīng)歷造就了陶淵明對待世俗和人生與眾不同的`態(tài)度,因此,這首詩起筆就以人生命運之不可把握發(fā)出慨嘆:“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zhuǎn),此已非常身!弊x來使人感到傷感,令人心痛。然而,詩人陶淵明又不同于那些尋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執(zhí)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溫暖的朋友之愛,、崇尚快樂,勸解人們”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尤其令后人感嘆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結(jié)束之時,以經(jīng)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本咽廊耍簳r不我待,人當少時及時勉勵自己,著實使人為之感奮。
全詩如朋友觸膝長談,樸實無華,豐富的人生哲理卻深深地蘊含于其中,催人奮發(fā),令人省思。
竇鳳才
[說明]
按王瑤先生考論,這組詩的前八首辭意一貫,內(nèi)容多嘆息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意,當為晚年所作。第六首中說:“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淵明五十歲當為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前八首即為這一年所作。后四首多詠旅途行役之苦,另系于晉安帝隆安五年(401),時淵明三十七歲。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2)。分散逐風轉(zhuǎn),此已非常身(3)。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4)!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6)。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7)。
〔注釋〕
(1)這首詩慨嘆光陰易逝、人生無常,所以告誡人們,在短暫的人生之中,應(yīng)相親相善、及時行
樂、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的部分。陌(mò莫):田間小路,東西為陌。這里泛指道
路。
(3)常:永恒不變。
(4)落地:降生,一生下來。為兄弟:語本《論語?顏淵》:“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5)聚:招集。比鄰:近鄰。
(6)盛年:壯年。
(7)待:等待。
〔譯文〕
人生像是無根蒂,
飄蕩猶如陌上塵。
聚散隨風無定處,
此生不是永恒身。
人來世上皆兄弟,
何必骨肉才相親!
得歡不妨及時樂,
有酒招來左右鄰。
壯年一去不重來,
一日之中無兩晨。
抓緊時間自努力,
從來歲月不待人!
雜詩全文注釋及原著賞析2
[魏晉]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
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我鄉(xiāng),安得久留滯。
棄置勿復(fù)陳,客子常畏人。
注釋:
、偻ねぃ哼h而無所依靠的樣子。
②飄風:暴起的風。
、蹍菚褐竻强ず蜁。吳本是秦會稽郡,后漢時分吳和會稽為兩郡。
、艽司涫钦f擱在一邊不要再談。這句是樂府詩套語。
賞析:
本篇是游子之辭。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思鄉(xiāng)之嘆中融人了強烈的生命意識,詩句間流動著建安時代特有的悲愴情緒。詩歌以浮云起興,以浮云的隨風而行、無力自持來比喻游子聽憑外力擺布,飄零異鄉(xiāng)的命運。在哀嘆游子命運的同時,又隱含著人生如浮云、漂泊無依的.深長感慨,使詩歌的內(nèi)在意蘊高出一般的思鄉(xiāng)之嘆。全詩文思飄忽,有如“風回云合,繚空吹遠”(《船山古詩評選》),把人生飄零的苦悶以一片浮云牽出,筆觸輕靈,不著痕跡。
雜詩全文注釋及原著賞析3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釋:
【1】九州:中國的別稱之一。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2】恃(shì):依靠。
【3】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喑(yīn),沉默,不說話。
【4】天公:造物主。
【5】抖擻:振作,奮發(fā)。
【6】降:降生,降臨。
作品賞析:
“不拘一格”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種規(guī)格或方式。
這個成語來源于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是我國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從小就喜愛讀書,特別愛學寫詩。14歲時,他就能寫詩,18歲時會填詞,20歲就成了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寫的詩,想象力很豐富,語言也瑰麗多姿,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他在詩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敗,主張改革,支持禁煙派,反對侵略,反對妥協(xié),充滿著愛國熱情。他是個愛國主義者。
龔自珍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滿官場中的腐敗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擠和打擊。1839年,在他48歲時,就毅然辭官回老家。在回鄉(xiāng)的旅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
一天,龔自珍路過鎮(zhèn)江,只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打聽,原來當?shù)卦谫惿。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誠地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聽當代文豪也在這里,一位道士馬上擠上前來懇請龔自珍為天神寫篇祭文。龔自珍一揮而就寫下了《九州生氣恃風雷》這首詩,全詩共四句: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中九州是整個中國的代稱。詩的大意說,中國要有生氣,要憑借疾風迅雷般的社會變革,現(xiàn)在人們都不敢說話,沉悶得令人可悲。我奉勸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于常規(guī),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間來吧。
后來,人們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簡成“不拘一格”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不拘泥于一種規(guī)格、辦法。
詩里還引申出“萬馬齊喑”這個成語,比喻空氣沉悶的局面。
【注釋】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原名鞏祚,浙江仁和人。
九州:古代把中國劃分為九州,所以用九州代稱中國。
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風雷:風神和雷神。比喻變革社會的威力。
萬馬齊喑:比喻當時社會政局死氣沉沉,一切生氣都被扼殺。喑,啞,無聲無息。究--終究,畢竟。
天公:天老爺,造物主。
抖擻:振作,奮發(fā)。
不拘一格:不拘泥于成規(guī)。拘,拘泥。格,成規(guī)。
降:降生,涌現(xiàn)。
【譯文】
只有風雪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fā)出勃勃生氣,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我奉勸玉皇大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受陳規(guī)舊俗的束縛降生各種人才。
【賞析】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xiāng),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現(xiàn)狀,作詩315首表達他變革社會的強烈愿望。在這首絕句中,詩人對清朝末年那種扼殺生機、窒息思想,導(dǎo)致萬馬齊喑的局面,十分痛惜。同時他還大聲疾呼:若想振興國家,挽救危亡,就需要涌現(xiàn)出大批立志改革的.仁人志士。這首出色的政治小詩是其中的一首。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究可哀”,是在告訴人們:要想讓中國大地煥發(fā)生機,必須要“恃風雷”,依靠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蕩滌一切陳腐的東西,詩人在這里暗喻必須經(jīng)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墒钦麄朝野卻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說話,死氣沉沉的現(xiàn)實社會確實令人覺得悲哀。 “我勸天公重抖數(shù),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認為摧毀一切阻礙社會發(fā)展的腐朽勢力的巨大力量來源于人材,而朝庭所應(yīng)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些意象,實際上是以雙關(guān)的修辭方式,表達詩人內(nèi)心深處力主改革現(xiàn)實政治的強烈愿望。
在詩人看來,當時的中國死寂一片,毫無生氣可言。只有疾風暴雨以及驚雷一樣的變革力量,才能給中國帶來希望。詩人期盼最高統(tǒng)治者能夠重新振作精神,打破陳規(guī)陋俗,使普天下涌現(xiàn)出各種人才,來迎接華夏的新生。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發(fā)人深思,催人振奮。
不過,詩作中也有其局限的一面,那就是詩人依然把變革社會的希望寄托于“天公”,寄托于陳腐老氣的朝廷。這是不可取的。
雜詩全文注釋及原著賞析4
[唐]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釋:
【1】君:對對方的尊稱,您。
【2】故鄉(xiāng):家鄉(xiāng),這里指作者的故鄉(xiāng)。
【3】應(yīng)知:知道,了解。
【4】來日:來的時候。
【5】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戶。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6】寒梅:冬天綻放的梅花。
【7】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作品賞析:
詩歌一開頭,詩人以近似講話一樣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xiàn)了一個久住他鄉(xiāng)異
地的人,一旦見到自己家里的親友,欲知家鄉(xiāng)情事分外熱烈、急切的心情。那么,
身在異地的異客,最想知道什么樣的事呢?最令詩中主人公親切懷想的卻是花窗前
那枝梅花開了沒有。用梅花作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詩化了
最普通的家務(wù)事,同時又體現(xiàn)了詩人獨鐘梅花那種清高超脫的品性。全詩質(zhì)樸平淡
而詩味濃郁。
文:朱麗云?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xiāng)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xiāng)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xiāng)思,是急欲了解故鄉(xiāng)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肮枢l(xiāng)”一詞迭見,正表現(xiàn)出鄉(xiāng)思之殷;“應(yīng)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xiàn)出了解鄉(xiāng)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tài)、口吻等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guān)于“故鄉(xiāng)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鄉(xiāng)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tài)。
一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人、事、物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所謂“鄉(xiāng)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xiàn)在思鄉(xiāng)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xiāng)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xiāng)的一種象征。它已經(jīng)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xiāng)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zhì)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zhì)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xiàn)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zhì)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xiàn)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樸質(zhì)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fā)問,其藝術(shù)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雜詩全文注釋及原著賞析5
[魏晉]曹植
飛觀百余尺,
臨牖御欞軒。
遠望周千里,
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
小人偷自閑。
國仇亮不塞,
甘心思喪元。
撫劍西南望,
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聲發(fā),
聆我慷慨言。
注釋:
【1】觀:即是闕,宮門的望樓。
【2】御:憑。
【3】烈士:指有雄心壯志的人。
【4】偷:茍且。
【5】亮:誠然。
【6】喪元:丟掉腦袋。
【7】撫劍:按劍。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自己愿意從軍討蜀。
【8】赴太山:“太山”即“泰山”。指欲從軍討吳,泰山地近吳境,故云“赴泰山”。
作品賞析:
這是曹植《雜詩七首》中的第六首。通篇造語悲壯雄渾,結(jié)構(gòu)嚴整緊湊,句無閑字,篇無閑筆,它體現(xiàn)了曹植后期詩歌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其主要抒發(fā)了赴難殉國的壯志以及壯志不遂的憤慨之情。
此詩共十二句,一韻到底,每四句為一小節(jié)。第一小節(jié)寫登高遠眺,統(tǒng)攝全詩;第二小節(jié)以“烈士”與“小人”對比,借以明志;第三小節(jié)比第二小節(jié)更深入一層,直言自己以身許國的打算。但第三小節(jié)的前兩句乃承第一小節(jié)的登高遠眺而言,后兩句則承第二小節(jié)的“國仇”二句而言,帶有總結(jié)全詩的意思。篇幅雖短,卻波瀾迭起,氣象萬千。在曹植詩中,誠為異軍突起的佳作。
“飛觀百余尺,臨牖御欞軒。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為第一小節(jié),第一句詩寫樓觀極高,不高則不足以遠眺;第二句寫當窗憑檻,視野自然開拓!帮w觀”,形容樓閣聳立,結(jié)構(gòu)宏偉,如飛鳥之在高空;“臨牖”,等于說“當窗”;“御欞軒”,等于說“憑檻”。第三句“周千里”的“周”字用得確切而有氣勢!爸堋闭撸橐,匝也,意思說向東南西北四周遍地遠眺,都能望到千里之外!俺σ娖皆,通常講成早晚都能看見平原,實有辭費之嫌;眼中的平原不可能有不成其為平原的時候。其實“朝夕”本是表空間的名詞,后乃引申為表時間的名詞。但鄙意上句既言“周千里”,則此句的.“朝”、“夕”并不僅指東、西兩面,而是概括指四面八方。正如以“朝”、“夕”為早晚,雖指早晨和傍晚,實概括一晝夜之二十四小時而言之。這兩句正寫出河南地處中原,登高望遠,有控馭四方之勢。所以表面上看似領(lǐng)起下文,實已體現(xiàn)作者胸羅萬象、氣蓋當世的雄才大略。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閑。國仇亮不塞,甘心思喪元!睘榈诙」(jié),“烈士”,指有正義感而不怕犧牲的人,在古代不一定專指死者!巴底蚤e”,偷安而自甘閑散!傲痢,誠然,實在。“塞”,防止,杜絕!皣稹本,是說國家的仇敵誠然是一時還消滅不了的。原意是說勇士要時時不忘自己應(yīng)當有不怕犧牲的精神!傲沂俊倍淇此品褐,涵義實深。意謂自己本是“多悲心”的“烈士”,但每當遇到報國殲敵的機會,卻不允許自己參加,盡自己一份力量。這無異把自己看成茍且偷安的“小人”。這兩句詩表面上是客觀的、平列的,事實上卻洋溢出作者報國無門的一腔義憤。因此接下來堅決表態(tài):在國仇未滅之時,自己是甘心拋頭顱、灑熱血的。
然后轉(zhuǎn)入“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聲發(fā),聆我慷慨言!边@第三小節(jié),承上第一小節(jié)登高遠眺的描寫更明確地表示,自己是關(guān)心魏蜀雙方的戰(zhàn)斗的,很想親身奔赴前線。蜀在魏之西南,故作者“撫劍”而矚目“西南”!疤健,這里不是指山東的泰山,而是指陜西的太乙山。此山與終南山相接,在今陜西郿縣南,正當蜀軍入魏的沖要之地。當時諸葛亮既圍陳倉,揚言要從斜谷取道郿縣,太乙山正是必經(jīng)之路,故作者打算奔赴到那里迎戰(zhàn)敵人。最后兩句,依黃節(jié)注,“弦急悲聲發(fā)”是比喻作者為什么要讓人們聽他慷慨陳辭!跋壹薄,指把琴弦繃緊,使調(diào)門兒增高。蓋彈琴時如果要使音調(diào)高亢激越,便把琴弦擰緊。音調(diào)既高,“悲聲”乃作。這兩句意思說琴弦一“急”,琴聲自“悲”;而大敵當前,國家多事,自己卻被投閑置散,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憤交加,慷慨陳辭的。這兩句既是“國仇”二句的補充,又是全詩的結(ji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