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故鄉(xiāng)》教學反思五年級語文上冊
篇一:《難忘的故鄉(xiāng)》教學反思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xiāng)”為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xiāng)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fā)起來并得到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環(huán)節(jié)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yōu)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音樂進行情境營造和教師的適時范讀,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fā)、強化課文所產(chǎn)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音樂的音量沒控制好。因為在音樂下載時,聲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會相應的技術改善一下,就造成了這種情況。 因為后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fā)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松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
“你能再現(xiàn)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后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fā)性語言,并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于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zhàn)。
二、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說、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采用“選詞填空”“句式對比”和“發(fā)掘空白”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為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jù)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有感而發(fā),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三、情感延伸。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寫你最愛故鄉(xiāng)的什么?是學生通過情感沉淀后的釋放,是整節(jié)課“人文性”與“工具性”最有效結合的體現(xiàn)。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fā),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活動,并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篇二:《難忘的故鄉(xiāng)》教學反思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xiāng)”為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xiāng)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fā)起來并得到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
課件出示一輪明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李白的《靜夜思》和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千古詩句,引起學生淡淡的思鄉(xiāng)之情,從而揭示課題,并從題中讀懂什么,以及你想要了解什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從文字中感受語言美。
本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多種形式朗
讀進行情境營造和以及學生對重點詞匯的理解,并加以表演,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fā)、強化課文所產(chǎn)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由于時間太倉促,我安排的內容較多,導致學生讀文的時間較少,對文中的語言美感悟不深。
因為“好心叔叔抱我回家”部分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fā)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松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你能再現(xiàn)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后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fā)性語言,并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于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zhàn)。
三、教給學生適當?shù)膶懽鞣椒ā?/p>
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采用“課文的開頭部分這些童年趣事比作什么?(珍珠),為什么比作珍珠?(美好而珍貴),再引出文章的結尾兩段‘啊,難忘的故鄉(xiāng)!’進行對比,說說這樣的寫作方法是什么?(首尾呼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為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jù)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有感而發(fā),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四、情感延伸。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 比如在教學“叔叔
抱我回家”部分,我讓學生找描寫我和叔叔的語句,并亮度出來,從中說說他們是怎樣的性格,從而引出了我對叔叔的感激和愧疚之情,并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三十多年后,假如你再次遇見了闊別多年的那位好心叔叔,你會對他說什么?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與作者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
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fā),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活動,并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仍需從基本功抓起,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一個明麗歡快的課堂!
篇三:故鄉(xiāng) 教學反思
《故鄉(xiāng)》教學反思
講解這課的時候,自己并沒有像往常一樣的去分析,而是運用了一種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這樣的,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說的是如何教《故鄉(xiāng)》課,讀后深有感觸。于是就采用了這種方法。
這種方法說,課文里邊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講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回家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三”,不僅是三什么,更是“三個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就詢問是否找了,而學生說的幾乎全是課文中出現(xiàn)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課文分“三個部分”等,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現(xiàn)的答案。于是我就開始了指導學生如何來找“三”,并不是說在課文里明明白白地寫著,而是需要你自己通過讀課文,來歸納總結,整理概括,才能夠更加明確的“三”的具體內容。
隨著自己的課的完結,學生的總結也接近了尾聲。自己在講課的時候,也是在有意無意之中給學生點撥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那些三具體指什么呢?下邊有具體的解釋:
三個故鄉(xiāng)
課文中一共寫了三個故鄉(xiāng):一個是現(xiàn)實中的,一個是過去的,一個是理想中的,回憶中中的故鄉(xiāng)是過去時的,而現(xiàn)實中的是現(xiàn)在時的,而理想中的,則是將來時的。
回憶中的故鄉(xiāng)是充滿神異色彩的圖畫,這里有生機勃勃的西瓜地,這里有兒時的玩伴,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這里有鮮活的世界,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記憶?傊@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時代的天堂。這個“故鄉(xiāng)”是一個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靈的反映,更是我記憶寶庫里的珍寶。而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則是一個“蒼黃的天底下橫著的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在現(xiàn)實社會里失去活力的故鄉(xiāng),是一個讓作者覺得悲涼的故鄉(xiāng)。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況不光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來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閏土,卻與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閡,讓自己禁不住打了一個寒噤,原本性格開朗的閏土,中年的時候卻變的吞吞吐吐,原本與自己是兄弟相稱,而今卻是形同陌路人??原來是文靜的豆腐西施而今卻是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原本終日不說話的,而今卻是尖酸刻薄的化身,這怎么能夠不讓作者傷心??不管是閏土,還是楊二嫂,他們的身上都反映一個時代的印記。他們的遭遇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寫照,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種生活
很顯然這是說課文的倒數(shù)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轉而生活,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觀全文,“我”雖然不是作者魯迅,但是在這個“我”身上,更多的還是作者的影子,以至于學生們一站起來,就說“我”是魯迅。雖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但是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這樣的生活,是“我”(或者說是魯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們,能夠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 三代人
短篇小說里,不僅僅說的是現(xiàn)實的社會,也不僅說的是對未來的希望。課文里書提到了母親、 “我”、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歸結起來是三代人,母親是長輩,“我”
和閏土、楊二嫂是同輩中人,而水生、宏兒則是下一代。在這三代人里,母親是輕描淡寫的幾筆,去勾勒出一個知書答禮,富于愛心,愛護兒子的長輩;而我是整個社會的目擊者,而下一代則是接班者,代表著故鄉(xiāng)的希望,代表著國家的未來?梢哉f在這三代人中,我對水生、宏兒是充滿希望的。
三種感情
這三種感情是對母親的尊敬,對閏土楊二嫂的同情,對水生、宏兒的愛護。對母親長輩的尊敬還體現(xiàn)在聽從母親的話,去拜望親戚本家和鄉(xiāng)鄰的關心;對閏土的同情,主要是從他的變化上的來體現(xiàn)出自己對他的同情;而對下一代的愛護,主要是對下一代人熱情的關注。
在同學的歸納總結的內容里邊,還總結出三種吃西瓜的動物:刺猬、獾豬和馇,三種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詞。
總之在故鄉(xiāng)里還有其他的三,不僅在這里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里也是有的。在以后的教學中,不能夠墨守成規(guī),適時地改變教學思路,會收到同樣的效果。
篇四:《故鄉(xiāng)》教學反思
過去,在教故鄉(xiāng)這一課時,我總會為準備講這一課而大費心思,從魯迅先生的基本情況祖籍、身份、筆名原名,到他的代表作品小說集、散文集、雜文集等去搜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強調他們做筆記,重點字詞一一羅列到黑板上,全文線索、講了哪些是、重點段落詞語的作用、中心等。用幾節(jié)課詳細講給學生,有時,擔心考試時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還會不時補充一些我認為重要的點,其結果是我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學生呢?除了極少數(shù)自覺性強的學生外一大部分只是被動接受,印象不深刻,平均分仍然沒有達到理想水平,有時,也很納悶;我的付出和回報為什么不成正比呢?問題出在哪里?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并沒有從自身去尋找原因。后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主動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學習設計,用這種方法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那一節(jié)課我是這樣上的:
在結束上一節(jié)課后,讓學生預習故鄉(xiāng)并圍繞作者開展了一個‘我所知道的魯迅’的知識競賽活動,全班分六個組,大家各自去搜集有關魯迅先生的相關知識,特別是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上課拿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比較哪個組了解的多而全面,并且閱讀魯迅的作品多,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敢于提出疑問的給予表揚,以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并且把魯迅先生生活的歷史年代、社會背景做更全面深刻的了解認識,我認為這是學習魯迅作品
的關鍵,這樣下來,我比原來輕松好多,取而代之的,是學習的主人做了他們該做的。在簡單引導學生了解小說梗概及第一部分內容后,為學生布置了下節(jié)課的預習任務:給二十年前后的閏土和楊二嫂畫一個前后對比表格,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嘗試這演一演小話劇。
第二節(jié)上課時,先檢查了同學們的預習情況,而學生們的話劇表演則讓我大吃一驚,想象不到平時被我喻為“木偶群”的學生會如此活躍,班長趙曉翔導演了一個三幕話劇,他們根據(jù)課本內容改編了臺詞,根據(jù)體型外貌和表演水平選了演員,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的積極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因為腿長而飾演“像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的楊二嫂”的王亞梅,不僅外形相像,而且將人物的庸俗自私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盡管比起專業(yè)人士他們還有種種不足,但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及臺下的同學的配合,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工作,課堂上為精彩的表演而喝彩的掌聲陣陣響起,而我的內心也因為這一節(jié)課掀起了一圈圈感動的漣漪-------這就是我平時看輕埋怨的學生嗎?這就是我經(jīng)常感到厭倦而失望的課堂嗎?平日刻板而懶惰的教學模式在不知不覺中束縛了多少學生聰慧的天性?感動之余,更多的是反省和自責,有了這一節(jié)課后,我更想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在給予學生隆重的表揚后,布置了下一節(jié)課的預習任務:探討文中“我”的形象及主旨。可以就文中你不懂的任何問題提出疑問。
第三節(jié)上課后,大家很快進入狀態(tài),對“我”的形象及全文主旨有了明確的認識,當同學們的問題收上來、并被課代表羅列分為六
大項時,我再次驚訝于我的學生們:他們勇敢而大膽地對課本質疑,向魯迅先生提出疑問,對教科書編者提出建議,如:文中出現(xiàn)的幾處諧音異形字,“我的母親教我坐下”“教”為什么不用“叫”、“楊二嫂的形象是多余的嗎?”“文中的我既然同情閏土為什么不向他提供更大的幫助?”“宏兒和水生長大后會怎樣?”這一系列充滿靈性的問題讓我再一次對我的學生們刮目相看,當我們共同探討這些問題時,我看到的是臺下每一個學生的面孔是那么的好奇而急切,他們的身子是向前傾的而不是懶散的靠在后桌上,他們相互在為某一個問題激烈地爭論,發(fā)表各自不同看法而不是相互退讓。他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于老師爭論而不再膽怯。直到下課鈴響后一節(jié)課才意猶未盡的結束。
當學生們還在為某個問題思索時,我卻從這次嘗試中找到了答案:這一節(jié)課,學生們學得輕松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以前的課堂教學老師教學生學,老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光記筆記都來不及,哪里還有什么主動性?哪里還有發(fā)現(xiàn)? 有了這一次的嘗試其他課文,我也適當采用了這種方法,不僅使學生成績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新課改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
【《難忘的故鄉(xiāng)》教學反思五年級語文上冊】相關文章:
五年級上冊語文《他發(fā)明了什么》教學反思總結12-09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總結09-04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8-22
2017年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9-28
五年級語文橋的教學反思11-13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師恩難忘》教學設計08-14
《夕照》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