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是愛爾蘭意識流文學(xué)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長篇小說!队壤魉埂愤@本小說的倒敘寫作手法讓很多人都很喜歡它。現(xiàn)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尤利西斯的讀書心得吧。
尤利西斯的讀書心得篇一
《尤利西斯》是一本關(guān)乎語言的小說。它的語言龐雜,術(shù)語紛繁,文風(fēng)屢變,結(jié)構(gòu)奇奧,但如果讀懂了它語言上的音樂特色,意識流特色,史詩特色的話,就不難解領(lǐng)其奧妙。在中文譯本里,金隄的譯本較之蕭乾的譯本更為通達傳神。
也許僅憑《都柏林人》《青年藝術(shù)家的寫照》,在世界文學(xué)里,喬伊斯就足以躋身于一流大師的行列。然而真正顯示其大師功力的卻是《尤利西斯》。在這本書里喬伊斯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他卓越的語言才華。正是這點,使得在眾多評論家眼里他對英語文學(xué)的貢獻已儼然堪與莎士比亞,彌爾頓相提并論。我們記得最先承認喬伊斯的大部分是當(dāng)時的一流詩人像龐德,艾略特,葉芝等,他們以詩人特有的敏感發(fā)現(xiàn)了他的語言才華。而那些杰出的反對者像E.M.福斯特,蕭伯納在后來終于還是不情愿的承認其偉大。(他們對喬伊斯的創(chuàng)作觀念始終不以為然,最終限度的承認只是“屈威”于語言的成就。)即使對其小說頗有微詞的博爾赫斯在論起語言時依然贊不絕口,在其晚年的《談藝錄》里論詩時,也屢屢援引其小說中的句子。
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展現(xiàn)的天才橫溢的語言在讀者那里卻呈現(xiàn)晦澀艱深的面目。大多數(shù)人往往對之望而生畏,最終難以一品其佳妙。的確,初看去那紛繁的術(shù)語,那時而精潔到一片空白,時而又糾結(jié)為亂麻一團的語言,實在令人困惑,一不小心即陷于語言的迷宮不復(fù)脫身,但倘若把握了它的根本特色,那就會發(fā)現(xiàn)語言的萬千變幻一下子清澄明了了。
意識流
雖然喬伊斯并不是第一個使用“意識流”手法,但人們說起《尤利西斯》都免不了討論其中的“意識流”。然而多局限于從意識的生理特征上分析,總希望在只言片語中尋求一個完整的理性的有機聯(lián)系,開始時這在某種程度上對故事的詳盡完整探索還有一定的貢獻,但這種分析在深的層次上往往力不從心,總免不了流于空泛的更加繁瑣的解析,結(jié)果離文本更加遙遠(這也何以好多人覺其深奧難解之因)。很少顧及喬伊斯是如何匠心獨運的用“意識流”構(gòu)建《尤利西斯》。我們關(guān)照一下他同時代的另一個作家普魯斯特的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同為意識流經(jīng)典,風(fēng)格卻迥然相異。在普魯斯特的作品里,主人公仿佛時刻準備著回憶,那些回憶冥暗中排列著,像受了諾斯麗亞的魔咒一樣在冰原中靜默等待,一旦得到召喚,立即綿綿不覺的化為東流長河,而他則在懵懵中溯流而上,所以從整體看去他的敘述節(jié)奏始終不變,至于敘述的搖擺僅屬意識的天然本質(zhì)。而喬伊斯則不同了,沒有明確的方向,只是信步流浪著。那些意識則在客觀的導(dǎo)引下,紛至沓來,然后又倏忽而去,看上去繽紛凌亂,所以他的句子更多時候是破碎零落的,甚至僅僅是些詞語的閃爍,而不像普文中那些悠然光滑的句子。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和意象來說明:普魯斯特前去看山楂花時,他坐在馬車上,已經(jīng)開始了回憶的方向――起碼已暗中為之營造了一種氛圍,而喬伊斯卻是在火車上,窗外的風(fēng)景在火車飛逝中碎片般的呈現(xiàn)。較之普魯斯特,喬伊斯的“意識流”似乎更為純正,更接近意識的原汁,但千萬別因此麻痹,以為喬伊斯只是一個意識的忠實記錄官。大腦深處暗沉沉的,意識倏忽而過,你抵達的永遠只是剎那的一段,喬伊斯再天才也難以一 一捕捉。他僅是利用“意識流”的客觀特性重新整理梳洗,他巧妙的利用了意識的流動性,散漫性使得敘述在時空間自由游弋,揮灑自如,擺脫了傳統(tǒng)小說在敘事上的刻板單一。句子間省去了不必要的傳統(tǒng)語法束縛,砍去了累贅的枝枝葉葉,行文有了別樣的明了精確。而額外的精力則用來打磨那些靈光閃現(xiàn)的句子,使得他們提到了詩的高度。靈動的敘述中,詞語也獲得了句子的權(quán)力,有時一個詞,生長了整整一個段落,有時一個詞像一顆炸彈一樣,輕而易舉的銷毀了全部的努力,而在詞與詞,詞與句,句與句間的跳躍為讀者提供了創(chuàng)作空間,使得文本在某種意義上達到了羅蘭.巴特所謂的開放性文本------由讀者與作者共同完成。另外意識流成就了文本的音樂性―――這一點我將在后面細說。
尤利西斯的讀書心得篇二
民主社會的平庸性:“如果你認為理智比才華更為有用,如果你的目的絲毫不是想創(chuàng)造什么英雄業(yè)績,而只是想盡可能地形成一些息事寧人的習(xí)慣,如果你希望看到的只是缺點而不是罪惡,只要罪惡少些,寧可少一些偉大的行動,如果你滿足于在一個繁榮的社會里生活而不是在一個光輝燦爛的社會里大展宏圖……那么你就得為平等創(chuàng)造條件,組成一個民主的政府。”這樣的國家不再是帝王們追求榮耀的工具,貴族等級也失去了昔日的文化壟斷權(quán),因此它不可能以千古偉業(yè)和榮譽為目標,而只能帶來繁榮和安寧的小康局面。
20世紀有時被人稱為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世紀”,樂于讓一種包打天下的觀念體系來主宰我們的精神生活,同腸胃是否有充足的攝入可能有一定關(guān)系,同時也很可能是深深扎根在人類本性的某種弱點之中。人們經(jīng)常是不愿承擔(dān)責(zé)任的;世事無常,人情險惡,失去集體歸屬的感覺,會令人心神不安;如果是在一個沖突性很強的社會里,一味堅持己見所要付出的精神或物質(zhì)代價,往往也不是普通人的意志所能承受的。
一個成功的新聞記者,他所面對的特殊困難,是他內(nèi)心向他發(fā)出的要求。經(jīng)常以貌似平起平坐的身份,出入于這個世界上權(quán)勢人物的沙龍,大家往往是出于懼怕而對他奉承有加,但他心里始終明白,他身后的大門一關(guān),主人十有八九會向客人們解釋自己同這位“報界下流文人”打交道的原因,這實在不是件輕松的事情。更不輕松的事情是,他必須迅速而令人信服地就這事或那事發(fā)表意見,對生活中可以想象到的一切問題,即出現(xiàn)“市場”需求的無論什么事,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又不能變得極端膚淺,最重要的是,他不能因自我表白而喪失尊嚴,這會造成十分可悲的后果。有許多新聞記者變得喪失人性,毫無價值可言,這并不足怪。使人感到吃驚的倒是,盡管有這種情況,這個團體中居然仍有許多可敬的、真誠的人,這實在不是外人所能輕易想象的。
尤利西斯的讀書心得篇三
讀書有意的退避是沒什么必要的,有時候或許該采取強制?只要是本值得讀的書,所花的時間都不能叫做浪費。雖然早知道《尤利西斯》是東方人眼里的“天書”,可這種危言還不那么容易難倒我,民族之間文化與信仰的差異,既使我惶惑,而這種惶惑又將我引到深處,便是瑰麗的色彩了。
關(guān)于《尤利西斯》的信息還得益于讀葉靈鳳的《讀書筆記》!队壤魉埂返谝淮斡砂屠璧“莎士比亞”出版,但出版之后不久便被許多國家明令禁止,由于“不道德”或宗教上的某類因素,經(jīng)過長期的周折,銷售情況直到如今還長勝不衰。這種滑稽的玩笑總讓人開懷不起來。
喬伊斯完成這部書并正式開始發(fā)行的時候只有三十歲左右,但其在文字技巧的把握上已超乎尋常的成熟。他的文字所以難懂,典故太多只是原因之一,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對于我們這個遙遙的東方之國來說既陌生又復(fù)雜,再則很顯明的因素,在愛爾蘭有百分之九十的天主教信徒,而在中國可能百分之九十以的人對宗教還一無所知,盲目崇拜反被利用的倒數(shù)不勝數(shù)。我在讀這部小說之初碰到的最大釘子就是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qū)別,通過《辭!返慕忉尣琶靼滋熘鹘、正教和新教從屬于基督教。最初,基督教的主要信徒主要是貧民和奴隸,爾后逐步被統(tǒng)治者利用。又隨之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出現(xiàn)了天主教與正教兩大派系,新教是最后從天主教分離出來的。唐朝流傳至中國的景教也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在歷史的流程中,宗教被許多人認為是政治野心家利用的工具,這雷同于儒學(xué)在中國乃至日本等各國的被利用。
喬伊斯這部小說一在反宗教,二是反英的獨裁與侵略,這是到目前為止,即第八章完結(jié)后得到的最大體會。因為只讀到一半的一半,便稱之為隨記。盡管由于我本身的原因----知識結(jié)構(gòu)的缺陷,但每一章節(jié)的末尾,作者都周到的附帶詳實的注澤,這給我的閱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突兀、浩翰、熾烈的靜穆”(P66)這是對愛爾蘭人性格最恰當(dāng)不過的概括。愛爾蘭是一個自由又封閉的國家,特有的文化背景與殘酷的戰(zhàn)爭史造就了一個深情于和平與獨立的民族。
布盧姆,沉默,但文中有大量的關(guān)于他的心理描寫,一個從未靜止于思考的善良人;
穆利根,開朗,放任,深懷對宗教的不滿;
斯蒂芬,冷靜,對政治極大熱情,又懷恨在心。
喬伊斯對故事的進展總是漫不經(jīng)心,而作者的意圖正是為了透過每一段認真的細節(jié),以及模糊的言談舉止去表現(xiàn)愛爾蘭人民堅忍這樣一種特殊的民族氣節(jié),他們生存在深刻的歷史中,又從深刻的歷史中走來。于是你會發(fā)現(xiàn)真實的感動就在喬伊斯那看似平淡的筆,而不是那些被編的天花亂墜的曲曲折折。
他的偉大,他的智慧,他的深情。
>>>下一頁更多精彩“尤利西斯的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