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黃河的建議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之一,對中華民族的興盛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黃河水患也是我國人民的心腹大患,歷史上多次泛濫改道,都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重大損失,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所以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代政府都把黃河的治理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黃河泛濫的根源在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它使黃河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多沙河流,每年向下游輸送的泥沙在16億t以上。黃河出晉、陜、豫峽谷到中原平原后,地勢突緩,流速驟減,隨即卸下大量泥沙,使河床越積越高,甚至成為高出兩岸平地的“懸河”。為了防止河水泛濫,人們不斷在河床兩岸筑堤,于是造成河床越淤越高,懸河越筑越高的惡性循環(huán),懸在河南開封等地的這把利劍也越懸越高,險境是可想而知。解放后黨和政府對治黃給予高度重視,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黃河水患的發(fā)生,除下游加強修堤確保萬無一失外,還在中上游的支干河道上建了許多攔河大壩和水庫,除發(fā)電、灌溉綜合利用外,這些大壩起到重要的防洪作用。特別是三門峽水庫的完成和小浪底水庫的即將完成,更會提高對黃河水患的防患能力。 由于黃河泛濫的根本原因在于黃河中游,主要是蘭州以下的黃土高原的強烈水土流失,高達16億t的泥沙的95%以耒自甘、寧、陜、內(nèi)蒙古、晉、豫等省區(qū)的黃土分布區(qū),這16億t泥沙的相當部位注入渤海,每年向海推進約1 km,王戰(zhàn)教授認為大約在200 a左右,渤海將從地圖上消失,為此他建議將黃河的入?诟慕(jīng)黃河故道進入黃海①。吳成基教授認為按目前黃河的年流沙量,小浪底水庫將在20 a左右失去它現(xiàn)有的功能①,因此對水量并不很大而泥沙量過大的黃河的治理,其主要矛盾是解決黃土高原進入黃河中的泥沙量,是解決黃河水患以及國民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和提高生產(chǎn)力水平的關鍵。當前很多同志試圖在黃土高原分布區(qū)用退耕還林(或植草);停止種植放牧,以及其它阻止泥沙下泄入黃的舉措,似乎這些都不能解決治黃的根本,也解決不了當前和長遠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在不放松上述工作的同時,黃河在甘肅蘭州附近改道經(jīng)榆中夏館營、定西、隴西入渭河,經(jīng)武山、天水,到陜西寶雞、咸陽、渭南到潼關再入黃河。這樣可以完全或基本完全繞過黃土高原的主要分布區(qū),其流經(jīng)的區(qū)域減少,流經(jīng)的距離大大縮短,這將使入黃的泥沙量減少到現(xiàn)在入黃量的5%以內(nèi);同時也會使黃河水面的蒸發(fā)量減小,水的流速加快,還會把潼關以下原先沉積的泥沙帶走,“懸河”會逐年降低,減少三門峽、小浪底水庫的后顧之憂,也勿需在下游再改道進入黃海,黃河水清之日,是黃河在蘭州改道完成之日,也有利于根治蝗災和黃河斷流的問題,黃河在蘭州改道入渭河,是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從蘭州經(jīng)夏館營到定西段是一個寬度較大的古河床,只需在定西到隴西之間打通(關于技術方向的問題另文討論),就完全可以實現(xiàn)黃河之水注入渭河。為了統(tǒng)籌兼顧,黃河在蘭州改道入渭河之水后,也可向?qū)幭、?nèi)蒙古適當分流,在黃河故道上修建暗渠至銀川、包頭一帶,供當?shù)氐墓まr(nóng)業(yè)(包括發(fā)電)和人民生活之用。在洪水季節(jié)還可加大向該區(qū)的分流。今后南水北調(diào)的西線完工還可多向?qū)幭、?nèi)蒙古一帶加大水的供給。黃河在蘭州改道入渭河到潼關的技術問題較三峽工程簡單,所需經(jīng)費也會小于三峽工程,但它的作用和影響將大大超過三峽工程的影響和作用,是拉動內(nèi)需和進行西部再開發(fā)的重大步驟。
【對黃河的建議】相關文章:
對黃河的建議08-02
治理黃河的建議08-03
拯救黃河的建議08-03
我對黃河的建議08-02
關于黃河的建議08-02
對黃河的治理建議08-02
有關黃河的建議08-02
保護黃河建議08-03
提出治理黃河的建議08-03
關于保護黃河的建議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