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范文(精選2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電視劇《三國演義》之后,實在忍不住才看這本小說的。之后又借了《三國志》,并看了《晉書》中年代較早,與三國相關(guān)的一些人物的紀傳。感覺《三國志》帶給人一個充斥著虛偽與狡詐的亂世,電視劇帶給男生們戰(zhàn)場殺敵的遐想,而《三國演義》,是文人的書。很遺憾的是,我一直沒能弄到《三國志平話》,來看看什么是老百姓的書。
《三國演義》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認為,這首先要歸功于它的語言。雖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俠五義》《儒林外史》等書口語化,但它的語言介于古白話和文言之間,大家都看的懂。在當時,寫小說對于文人們來說,是一件難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體都必須用文言,用白話或者口語來寫作,就更會為同行所譏笑。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間,小說以及這種語言都已經(jīng)發(fā)展得頗為成熟,紀昀在寫《閱微草堂筆記》,講故事的時候,還堅持用文言。在這種情況下,《三國演義》能通過通俗的語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就更加難能可貴。
說到語言,我以為這本小說的語言并非盡善盡美,顯然缺乏后期的修改和潤色。很多地方照抄《三國志》《晉書》或其注解,比如劉備第一次出場一段,比如諸葛亮隆中對一段,又比如張溫問秦宓一段……這樣的文言文夾在小說之中,未免會給讀者生澀、突兀之感。
另一個讓《三國演義》吸引眾人的原因,是它的劇情絲絲入扣,脈絡(luò)清晰流暢。從立獻帝,到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鐘會伐蜀,劇情梗概十分明了。我估計如果作者寫個《五代十國演義》,大約沒什么人會看的滋滋有味,因為五代十國人物太多,事件太過繁雜,君主又大多是短命鬼,難以找到文學作品所需要的、可以集中筆墨的焦點!度龂萘x》好就好在它是”三“,而且僅僅是”三“!比笆嵌ψ愕臄(shù)目,在幾何里是最穩(wěn)定的形狀,在有機化學里卻又是最嬗變的數(shù)量。上可以合縱連橫,下可以分而治之,其中微妙關(guān)系,一言難盡。在劇情這一點上,《三國演義》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三國志》,但凡大關(guān)節(jié),大戰(zhàn)役處,絲毫未改(赤壁之戰(zhàn)中固然有意地提高了劉備一方的影響力,但那是為突出主角需要,也是文學作品種中常用的手法,畢竟文學不是歷史,也并沒有影響到大局)。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嚴密的情節(jié)往往只能是真是發(fā)生過的事情。這一點,是很難編造的。
讓這本小說吸引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其中人物鮮明的性格。當然這也得益于該書的選材。三國時間跨度不長,上下不過兩三代人,容易從中選出主要角色重點刻畫。如果像同類小說《東周列國志》,上下五百余年,凡一百零八回,平均下來,最重要的角色也不過出場十回就”壽終正寢“了。人物難以集中表現(xiàn),自然會削弱其性格特征。
關(guān)于《三國演義》人物的性格,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劉備。這個人物在《三國志》里面是亂世梟雄一類的人,有野心,有干勁,有膽識,有智慧。這樣的性格,正符合他一方諸侯的身份。到了《三國演義》,他卻搖身一變,成了文武周公一類的人物。仔細看小說,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對劉備的描寫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對于劉備做的不太光彩的事情,作者要么不加評論,要么用冠冕堂皇的文字遮掩過去。比如劉備勸曹操殺他的前主子呂布,作者便說呂布是三姓家奴。對于劉備先后投靠公孫瓚、呂布、曹操、劉表、劉璋,并強占他們的地盤等等的事實,則很少評論,偶爾一句,便以他是真命天子,原不該屈居人下略過。其實坐在樹下說樹蔭是車蓋、我以后要做皇帝之類的話,很多孩子都說過,并不能成為”天命所在“的證據(jù)。據(jù)調(diào)查,美國有80%的孩子在八歲的時候認為自己以后會做總統(tǒng)。我們小學畢業(yè)的班會上,老師問大家以后想做什么,有一個同學說聯(lián)合國秘書長,兩個說,一個說國務(wù)院,其余高官暫且不算。其二,作者有意安排劉備做一些典型的文武周公做的仁政愛民的事情,如攜民渡江,摔孩子,不愿稱帝之類。
作者有意要塑造一個圣主賢臣的清明朝廷,這是可以理解的。羅貫中生活在一個元末明初亂世之中,作為熟讀圣人之教的文人,很容易產(chǎn)生對清明政治的向往。同時,這種向往又往往是寄托在君主身上的,由圣主而有賢臣,由賢臣而有仁政,由仁政而有文人坦蕩的仕途。那時的知識分子往往如此,很少有人能跳出來。即使受了重大打擊,無法再相信那些所謂的”肉食者謀“,他們也情愿選擇逃避,而極少想到自己出頭。如后世顧炎武之類的大學者,反清之業(yè)也不過是灰燼上最后的一點點火星,難成大勢。
我在《三國演義》里看到了征戰(zhàn)沙場的榮光,看到了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熱血在山林,看到了”孤一旦去位,不知幾人為王,幾人為帝“的驕傲。我以為,這才是一個群雄割據(jù)的時代能帶給我們的激情。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2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開頭,就把人帶進了那三國鼎立,誰與爭鋒的時代,心情也激動了不少。《三國演義》里又感人,有毒辣,有激烈……讀之不禁讓人拍手叫好。
是的說起三國演義,每個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宴桃源豪杰三結(jié)義”!吧黹L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的劉備;“身長九尺,鬢長兩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的關(guān)羽;“身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笨馬”的張飛。這三位豪杰一聚首,一結(jié)拜,是小說生動了不少,才引出后文一大堆精彩情節(jié),讀到后來,認為劉備這大哥當對了,雖無關(guān)張二人之勇,卻有沉著穩(wěn)重之勢,才能“三顧茅廬”請到那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諸葛亮。
在“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quán)決計破曹操”這一回,讓我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周瑜好歹也是孫權(quán)的軍師,竟中了諸葛亮的雕蟲小技,讓孫權(quán)心甘情愿幫劉破曹,看來真是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周瑜為了小喬,孫權(quán)為了大喬,不讓曹操奪走,甘愿與曹對立,這也告訴我了一個道理:學習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還得了解空氣,才能讓別人心甘情愿依著你。周瑜不愧是周瑜,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中了計,才咬牙切齒,深知諸葛亮不可小視,三番五次的相知諸葛亮于死地,讓他三天找來十萬支箭,周瑜認為這樣可以難倒孔明,終于可以光明正大的以除后患,沒想到他的計謀還是被諸葛亮料到,才有了“用奇謀孔明借箭”,諸葛亮就是諸葛亮借天氣是曹操面紅耳赤,諸葛亮這一借可謂借出了能力,不禁讓我這個讀者贊嘆不已,也讓周瑜佩服不已。因此,兩人共商破曹大計,那就是“獻密計黃蓋受刑”。為了吳國,這位忠心的老將甘愿北大一百脊杖,五十棍,看著書中黃蓋皮開肉綻,鮮血迸流,昏厥幾次,我早已熱淚盈眶,為這位忠臣鼓掌,正是“勇將輕身思報主,謀臣為國有同心!
最精彩的想必是“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的“赤壁之戰(zhàn)”這一火攻,更是使曹軍大敗而歸,連曹操都險些喪命,幸虧有幾位大將竭力保護,才帶著殘兵突出重圍,這一仗讓我覺得打得真好,痛快人心,看到曹操逃亡在諸葛亮智算的華容道上,幾次大笑諸葛亮愚蠢,這時伏兵一擁而上的情景時,我難免有些不解:諸葛亮難到連伏兵突擊的時間都算準了嗎?仿佛曹操被捕的局面已定,是關(guān)鍵時刻關(guān)羽還是放了曹操,也許是天注定要饒曹一死吧,只能無奈!
曹操真是不負重望,才有了“曹操平定漢中定”這一回,開始是兩面受敵,好不容易才被救回軍營。這一救,使曹操有了平定陽平關(guān)的謀略,讓眾人拍手稱贊。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一回曹操勝利而歸,讓我不禁叫好。讀至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的事跡也越來越多,如空城計等等。在損大星漢丞相歸天“這一回,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躲不過這一劫,我揪心不已,為這老軍師擔憂起來,也許是命中注定,諸葛亮注定歸天矣,但他早已深知,安排后事,軍中如以往一樣井井有條。讀到這里,我想很多讀者都像我一樣為這偉大的軍師打抱不平,可誰又能挽回呢?
最后的”降孫皓三分歸統(tǒng)一“,也許是較完美的結(jié)局吧,司馬懿所在的魏國,最后還是統(tǒng)一了三國,完成霸業(yè)么仍在劉備曹操孫權(quán)時期,可謂是不相上下,有贏有輸,有悲有喜,但無論怎么說,還是曹操曾統(tǒng)治的魏國打了勝仗,自此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為一統(tǒng)之基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矣。
合上全書,有太多吐不盡的`感受,我也曾想,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孫權(quán)如果沒有周瑜的局面又是怎樣?因此,我還是很欣賞不受眾人歡迎的曹操。被稱為”曹賊“不僅是因為殺了太多無辜的人,更是因為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所以”亂世之奸雄“的評價,幾乎成了他的蓋棺定論。身邊雖然沒有像諸葛亮、周瑜一般的謀士,卻有自己的大智,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策。而曹操自己的說法卻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不管是”挾天子“還是”奉天子“,曹操都用了”智“。即使是生命垂危,也依然關(guān)心妻子兒女。不管曹操是”梟雄“還是”奸雄“,他都有自己的個性。
魏、蜀、吳這三國,曹、劉、孫這三人,注定得同時出現(xiàn),哪怕是少了一國、一人,都會顯得索然無味。明爭暗斗,三國爭鋒,才是這本書的最大亮點,劉備的”仁“;孫權(quán)的”貴“;曹操的”智“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也是最為精彩的一點。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巧似這長江水,從一朵朵洶涌的浪花中卷出了這曲折風云的三國畫卷。在感嘆歷史的同時,我認為我們更應(yīng)該感謝這位如此有能力有文筆的作者羅貫中。
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合就必分的。天下分開了,就會有戰(zhàn)爭,戰(zhàn)爭總會有輸贏,一山不能容而虎。贏了天下就是一個統(tǒng)一。但隨著一代代君王的傳位,總會有一些殘民以逞的夏啟,荒淫無恥的殷紂,這樣的暴君。回頭看看歷史,哪個王朝不是毀在這樣的皇帝手中。漢氏的江山在靈皇帝這似乎就到頭了。于是,才使眾英雄蠢蠢欲動,而三國也就這樣誕生了。
都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其實不然。從正面看他的心胸坦蕩,天資仁厚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從平民百姓憑著這種魅力打出自己的江山。成功人士的背后總是充滿了黑暗但是同時也會有許多的幸運,這幸運可以說是張飛,關(guān)羽,和諸葛亮。 這四人的結(jié)合就是古代F4吧。個個都有自己的長處,武藝高深的張飛和關(guān)羽,想那關(guān)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辱若涂脂,單鳳眼,臥蠶眉。真是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呀!而他不只外表美,心靈更是真君子。披肝瀝膽,義蓋云天,這樣的美名多讓人羨慕呀!他與張飛組成了劉備的臂膀,更是讓劉備顯得”柔中帶剛“。
如果哭能哭出江山,那這江山就不夠分了。只是說每天我們都應(yīng)該盡力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有許多事情老天自有安排。
和許多人一樣,那個南陽隱居的臥龍諸葛亮是我最崇拜的英雄。他簡直比神仙還神仙,世界好象沒有這樣一個人存在過一樣,請允許我抒發(fā)個人崇拜。草船借箭時,他的智慧太讓人不可思議。我不考慮他會死在周渝手上,但是我還在為他著急三天內(nèi)怎么造出十萬支箭。有三頭六臂也未必能行,而他告訴我”實在沒箭就借呀。而且最好是不用還!斑有木馬流牛像是在那個刀光劍影的沙場上造就的一座美麗而神奇的城堡,總是若隱若現(xiàn)的,像在夸獎他的智慧。但是同時他也是有膽識的君子。玩弄空城計,只怕在那殘酷現(xiàn)實的年代再沒有如此之膽識的軍師了吧!但是諸葛亮在聰明也只是歷史的一個棋子從草廬出來的一刻起,也許就注定了他要風云一世,不,不是他決定的,只是他幫劉備打江山的時候,他的十顆心都寫著一個”忠“字。他想扭轉(zhuǎn)乾坤,可是他的忠心讓他什么都做不了了。劉備呀劉備,你聰明了一世,仁善了一世,難道沒有想到諸葛亮是十足的忠臣吶。你白帝城托孤的.那句”若其子可輔則輔,不可輔則可取之。但我想其實即便是諸葛亮自己當了皇帝,他也是要生老病死的,難道這漢氏江山就不會亡了嗎?怪只怪天意弄人。
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我在想是“阿斗”碰上了劉禪,還是劉禪碰上“阿斗”。還是阿斗就是“阿斗”。
在三國的英雄中,曹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國之君。對曹操我認為他野心之大。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看的出他有多自私和不仁。但是他不是盲目的。煮酒論英雄,看的出他時刻在留意身邊發(fā)生的一切。他為了自己的雄心與報復(fù),能轟轟烈烈的付出自己的一切。雖然沒有背上什么好聽的名分但是我想夠了,至少他不會后悔自己所做的選擇。可見我們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事業(yè)。
孫權(quán)其實是最聰明的人。靜觀其變。在蜀魏相爭時,他并不著急去做倒向哪一邊的決定,而是找理由推脫。
周渝其實是最失敗的人了。其實我覺得心胸狹窄的人是最不成大事的。一句“既生渝,何生亮”說的還多委屈的樣子。其實魚和熊掌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嫉妒人才,容不下別人,即使你滿腹經(jīng)文也只是一堆廢土。因為沒有寬容,你會被失敗帶走生命。
形形色色的生命都如此的深不可測。而他們的一切一切都是建立在生命之上的。戰(zhàn)爭就是犧牲生命的代言詞。戰(zhàn)爭不簡單,需要有勇有謀,還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到位了才能打勝仗。從美人計到假投降。情感和生命都被戰(zhàn)爭埋葬。像劉備這樣的仁慈的皇帝也不會因為每一個戰(zhàn)士的死,傷心的掉眼淚吧。這就是歷史的悲劇。在欣賞英雄的成敗的同時,我還是要莫念:“安眠吧。為了戰(zhàn)斗犧牲的戰(zhàn)士。”三國的奧妙太多太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國不僅是我們?nèi)セ匚稓v史的鴻篇巨作,更是生活和做人的指使燈。其中的奧妙。要認真的咀嚼。
在三國末年,但是最重要的幾個英雄相繼死去的時候,我真正的體會到了什么叫人去樓空。一種大勢以去的凄涼。盡管,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人才也還在漸漸涌出。但是三國盛世以過,回想起英雄們勾心斗角的熱鬧場景。才深深的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但是如果讓我選擇,我寧愿在盛世輸?shù)囊粩⊥康匾膊灰谀┢趧倮。美好的時間是多么的可貴,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我們最應(yīng)該學會的是不后悔,在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里盡放光彩。
一切的一切都成定局,最后三國也像浪花漸漸的在海水中不見,天下合一,歸晉。
別為結(jié)果遺憾,因為過程如此精彩。
白發(fā)魚僬江渡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4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quán)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fù)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拿出--草船借箭,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xiàn)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nèi)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fù)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nèi)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nèi)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后,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nèi)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只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余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xiàn)了。"魯肅雖然答應(yīng)了諸葛亮的請求,但并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后,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并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計劃準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并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只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fā)。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只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于曹軍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制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里,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zhàn)。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后,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zhàn)。他調(diào)旱寨的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起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lián)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后,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diào)轉(zhuǎn)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diào)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jīng)離去20余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后,共得箭10余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5
《三國演義》開篇就提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知古人誠不欺我,一句話,簡明卻準確的概括了歷史的大致走向。緊接著,他就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東漢末年宦官奸臣弄權(quán),民不聊生,天災(zāi)人禍,哀鴻遍野的慘象。接著,我們的主角就華麗麗的登場了。這就是很多戲文里演的桃園結(jié)義,主角劉、關(guān)、張登場。
先說劉備,此人是有些來頭的,他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看,開篇就說了,人家是皇族,但“玄德家貧,”?科涫甯竸⒃鹳Y助。當黃巾軍起義如火如荼時,當時的幽州太守劉焉慌了,發(fā)榜招軍。是年玄德已二十有八,近而立之年,還一事無成,見了招兵榜文,不知是何心情,慨然長嘆。然后張飛出場,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聽聽,多豪爽!待“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若奔馬(p3)”,真真的聲勢驚人啊!倆人相互介紹完畢,張飛“頗有資財”,愿與劉備個“共舉大事”。劉備聽到這里很高興,就倆人一塊兒去喝酒了。歷史發(fā)展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如果劉備不遇到張飛,如果張飛不說與劉備共舉大事,如果倆人不去酒館喝酒,你看,這么多偶然就發(fā)生了,然后,關(guān)將軍出場了。
先說張、劉兩人,正在酒館喝酒時,“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兩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p3)”?矗嗲砂。犓绱搜哉f,見他如此相貌((劉備是很重人的相貌的,與孔明齊名的鳳雛龐統(tǒng),因其生得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故為孫權(quán)所不喜,劉備亦將其發(fā)配到偏遠的耒陽縣任縣宰,所以相貌是很重要的)可參閱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劉備無論如何是要結(jié)交這位壯士了。三人志向相投,于是同到張飛莊上,共謀大事。接下來,就是著名的桃園三結(jié)義了。
桃園三結(jié)義之后,關(guān)、張二人就開始協(xié)助劉備開始了艱難地打天下進程。當時最原始的兵是在張飛的.莊上聚集的鄉(xiāng)中勇士三百余人,戰(zhàn)馬和兵器是兩個馬販子贈的,就這樣,張飛拋家舍財,在義字的帶領(lǐng)下,義無反顧的跟著劉玄德投入軍中。所以‘由不得人不豎起大拇指,贊一句說,燕人張翼德,乃真義士也!
對于關(guān)羽,世人均稱之為美髯公。因劉備與曹軍作戰(zhàn)失敗,一干家眷落于敵手,關(guān)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無奈之下屈服于曹軍之下。但云長雖身在曹營,卻無時無刻不掛念大哥,時時打聽劉備的消息。當曹操以金銀美女示好與關(guān)羽時,關(guān)羽不為所動,但當曹操將呂布的赤兔馬贈與關(guān)將軍時,關(guān)羽“乃喜而下拜”,問其原因,則說“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所以,等到關(guān)羽知道劉備在河北袁紹處時,就毅然決然的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guān)斬六將,終于在古城三兄弟重聚。
在這里還要一提的是張飛,張飛聽聞關(guān)羽護送二位夫人至古城,竟“披掛持矛上馬,引一千余人,徑出北門……只見張飛圓睜環(huán)眼,倒豎虎須,吼聲如雷,揮矛向關(guān)公便搠。關(guān)公大驚……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爵賜侯,今又來賺我,我進與你拼個你死我活……(第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p117/118)”并且二位嫂嫂講情也不行,直到關(guān)羽斬殺了蔡陽,捉了曹軍小卒,細問關(guān)羽在許都諸事,“飛方才信”。好一個粗中有細的張翼德!
看完三國演義,我深深感覺到中國的文學博大精深,也很佩服作者的寫作能力,他把每一個人物都刻畫的栩栩如生,關(guān)羽的義和守禮(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guān)公約三事),張飛的義和粗中有細……作者細致的描寫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刻板,但是對諸葛亮的刻畫就顯得有些“諸葛多智而近妖”,多少有些夸大了。但是瑕不掩瑜,三國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6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jié)不能打開:他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后,我還是覺得魏延應(yīng)該算是三國里的一個悲劇人物了,因此覺得有必要為他說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見,也希望能一起來談?wù)劇?/p>
我個人認為,當談及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魏延,他是一個以深明大義、識時務(wù)而聞名的英雄人物。有一段故事講述了劉備率領(lǐng)百姓渡江投奔襄陽,但當時城內(nèi)守將劉琮卻不肯開啟城門。魏延挺身而出,義正詞嚴地說:“劉使君是仁義之人,為了救民而來投奔,怎能相互拒絕?”他甚至斬殺了攔截的守門士兵,企圖讓劉備進城。但遭到文聘的阻攔,最終劉備和諸葛亮未能入城,魏延只好自行前往長沙投靠太守韓玄。后來,關(guān)羽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展開了數(shù)百回合的激戰(zhàn),互不相讓,彼此間卻產(chǎn)生了一種默契和敬重。韓玄企圖以通敵之罪處死黃忠,但關(guān)鍵時刻,魏延再次挺身而出,譴責韓玄的殘暴和不仁,然后毅然斬下了韓玄的人頭,向關(guān)羽投降。這一切表明了魏延對劉備的忠誠和堅定信念。然而,盡管有著這些功績,諸葛亮卻下令將魏延斬首,理由是:雖然魏延領(lǐng)取了俸祿,卻謀殺了自己的主公,這是不忠不義之舉。他居住在他人的領(lǐng)土上,卻又將這片土地獻給了別人,這是不忠不義之舉。諸葛亮認為魏延心懷叛逆,長期以來必定會背叛,因此要消除后患。這種看法實在難以成立!若按此邏輯推斷,所有叛逆的士兵和歸降的將領(lǐng)都應(yīng)該被處死。最終,劉備出面化解危機,救了魏延一命。但諸葛亮對魏延的成見卻對他今后的前途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魏穎在孔明的帶領(lǐng)下英勇作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立下了卓越的.軍功。然而,在孔明成功奪取了西川之后,當功勛得到評定與獎賞時,甚至剛剛歸順的馬超也被授予了豐厚的封號。
作為"五虎上將"中的一員,魏延和黃忠一樣具備資格,但卻遭到排斥,未能納入"五虎上將"之列,這對魏延心靈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使他深感傷痛。這是第一方面。
諸葛亮一到祁山時,魏延提出了一個大膽而具有建設(shè)性的建議:我們可以選擇經(jīng)過褒中,利用奇兵從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下秦川。如果諸葛亮能夠采納并修正魏延的建議,主力部隊可以出發(fā)陳倉或者斜谷,一部分軍隊可以出發(fā)隴右,牽制住魏軍的西援,同時利用奇兵從子午谷襲擊長安,那么我們就有可能一舉定下秦川。然而,諸葛亮過于謹慎,堅持所謂的“十全必克而無虞”的原則,錯失了良機。他還諷刺魏延說:“難道中原就沒有比你更聰明的人嗎?如果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你就會陷入困境,無法回來!”結(jié)果,諸葛亮選擇了正面攻擊,六次出發(fā)祁山,卻無功而返,最終他自己也在征戰(zhàn)途中累死。這就是他的第二個錯誤。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時,委托楊儀負責全局工作,并將兵法傳授給姜維。然而,他仍然對魏延心存戒備,提醒楊儀在魏延情緒失控時要謹慎處理,甚至可以采取適當?shù)拇胧。魏延本人對此感到不滿:無論是從資歷上還是從功勞上,他都是最老的;無論是在文謀還是在武略上,他都不輸給楊儀和姜維。然而,到了這個年紀,他卻不得不聽從年輕一輩的調(diào)遣,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因此,他做出了一系列異常的舉動,包括放火燒毀了蜀軍回撤的棧道,并威脅要擒殺楊儀。最終,楊儀和馬岱聯(lián)手將魏延斬殺。這就是事情的經(jīng)過。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劇性的命運結(jié)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guān)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而且還當著魏延的面說一些不利于團結(jié)穩(wěn)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沖鋒陷陣、屢立戰(zhàn)功,卻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里總憋著一股火,諸葛亮對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后就爆發(fā)出來。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7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闭\如林秋離在《曹操》中所言,每一個中國人對三國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愫:古人在赤壁吟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若見公瑾“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今人和著流行樂輕唱“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篇不休”,似睹孟德“獨自走下長坂坡,月光太溫柔”。
初讀三國,讀到的是劉備的大仁大義;再讀三國,品出的是曹操的雄圖偉略;三讀三國,看見的是孔明的鞠躬盡瘁......而今,在奔赴高三前的最后一個暑假,我翻開塵封已久的《三國演義》,熟悉的人物與情節(jié)再次闖入腦海,似幻燈片一張張閃過,最終卻在一個絕代佳人處停止了放映——眉黛促成游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世人對她的名字再熟悉不過,她便是貂蟬。
愛迪生就曾說:“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世人皆愛貂蟬的美貌,我自是不例外。貂蟬是一個絕世美人,是使明月羞閉的仙女,是“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的在世西子,是讓金戈鐵馬的溫侯一見傾心的窈窕淑女。而正如蘇聯(lián)文學大師別林斯基所說,“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我愛貂蟬,絕不僅限于她的容顏。
我愛貂蟬的忠義。人們都傳唱武圣關(guān)羽忠義冠絕天下,卻忽視了燈火闌珊處的伊人。司徒王允是貂蟬的義父,對她有養(yǎng)育之恩;眼見著養(yǎng)父為國事憂愁,貂蟬在月下禱告,祈求能為義父分憂,之后更是甘愿獻身完成連環(huán)計,這便是貂蟬的“義”。董卓禍亂朝綱,普天下之忠臣義士,猛將勇夫不能除之;而不過一介歌伎,無拳無勇的貂蟬卻勇敢地站了出來,肩負起除賊大任,實乃“位卑而未敢忘國憂”的粉紅英雄,足見貂蟬的“忠”。《三國演義》中,王允說此時的貂蟬“年十七”。十七歲的貂蟬是那樣的單純與美好,她只想為父親分憂,她只想為天下除害,卻不知自己跳入的是怎樣灼人的火坑。我們無從得知跳入火坑的貂蟬是否曾感到后悔,是否曾因恐懼而在深夜里哭泣;但羅貫中告訴世人,貂蟬不曾逃離與放棄。這,正是貂蟬的忠義。
我還愛貂蟬的貞節(jié)。有人說貂蟬是無情的間諜,有人說她只是利用呂布對她的癡心,還有人斥責她是紅顏禍水,甚至杜撰出了“關(guān)羽月下斬貂蟬”等駭人聽聞的情節(jié),來發(fā)泄對這位女子的厭惡。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錢穆曾精辟地指出:“將王朝覆滅歸咎于一個女人是無知可恨的”。我難以茍同某些人污蔑褒姒禍害了西周,貴妃傾覆了盛唐的'看法,一如我不贊成一些文人墨客潑向貂蟬的污墨穢水。在羅貫中的筆下,在《三國演義》的字里行間,我看見了一個單純,美好的貂蟬:我看見她原本撫琴曼舞的纖纖玉手接過了漢室除暴的最后希望;我看見她在下邳與奉先十指相扣,發(fā)誓與溫侯“生則同居,死則同穴,生死不分離”——在貂蟬眼中,這位武力超群的天下第一猛將不過是個天真熱血的少年,是她甘愿托付一生的男人;我看見她在曹操驚愕的注視下,微笑著用那把七星寶刀自刎,追隨愛人而去......對比同一時代的另一位美人甄宓在亂世面前無力左右自己的命運,空留一曲《洛神賦》這一令世人扼腕的結(jié)局,我們或可窺見貂蟬在這女性權(quán)利與地位受到壓迫的黑暗封建時代,能夠堅守對愛情的忠貞,不惜以死殉情,是多么的可歌可泣。在烽火亂世以一介女子之身為祖國效忠,在命運面前倔強而唯美地用生命堅守愛情,這正是貂蟬比美貌更加閃耀的貞節(jié)。
而莎翁感嘆:“再美好的東西都有逝去的一天”。如昭君最終徒留青冢,西子末了沉入太湖,貂蟬最終化作一縷香魂,隨風而息。羅本不愿意寫明這位仙子最后的歸宿,卻給了世人無限的遐想;正史不曾給她一席之地,卻更為這位佳人添了幾分神秘,多了一種人間留不住的仙氣。
貂蟬已隨清風去,卻留暗香在人間。那位善用花卉作比的屈子,某日若邂逅了貂蟬,不知會用什么香草來比喻她。我寫不出屈原那渾然天成的辭藻,但卻有幸在《三國演義》中一睹降兮北渚的帝子——這也正是《三國演義》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之一:除了爾虞我詐,烽火連天,還有一股人性的純良與一種出塵不染的美。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8
看了《三國演義》后,有不少感觸。《三國演義》中有三絕,其一:"奸絕"曹操,其二:"智絕"諸葛亮,其三:"義絕"關(guān)羽。尤其是這三人讓我頗為震撼。
曹操,他被人稱為"奸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他是詭計多了點。而他南征失敗,作者羅貫中為了體現(xiàn)正面人物劉備就刻意的將其完全丑化,而忽視了他的諸多優(yōu)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后,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就當我第一次讀此書時這個觀念也先入為主了。當然,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在劉備還未請諸葛出山時,曹操單憑個人的謀略就將劉備身陷于小城徐州,與呂奉先明爭暗斗,讓劉備在此彈丸之地耽誤自己的復(fù)興大業(yè)。
所以,我想說,曹操并非如書中所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奸雄,而是一位英雄,許劭就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當然許劭的預(yù)見是完全正確的,但他的評價也充分說明了曹操的才華及其謀略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這個世界是不會存在絕對的善惡和對錯,所以"奸雄"的評價也只是個人的觀點被以訛傳訛了。
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曾說過: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nèi)。多么偉大的氣概,這正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千載而下,封建統(tǒng)治用愚民的把戲給他以奸雄的侮辱,但當他毅然背負起漢賊之名而匡扶社稷之時就注定了他的偉岸:勇討黃巾見忠勇,十二色杖見忠信,憤接七星見忠君,愛民如子見仁義。赤壁的大火也許能燒掉他的8萬大軍,但絕對燒不掉長江畔他舞戟而歌時的豪情壯志。
我由衷地佩服曹孟德突破了區(qū)區(qū)七尺身軀的渺小和無力,而屹立于天地之間。
諸葛亮,他是三國時期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夜觀天象,知天下大事。有這么一幅對聯(lián)我覺得形容他非常的貼切:收二川,排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雖說他在冥冥之中是主導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也是非常理性和聰明的人:能非常好的處理和東吳及北魏的關(guān)系。但即使小說已經(jīng)把諸葛亮神化到能"死諸葛嚇走活司馬",卻任然不能改變歷史:臥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后人有詩贊:
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 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 至今提念仍心泣,云雨翩翩空自流。將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紛紛蹈亂狂。 生不逢時難享受,命徒隨古怎憂傷。池魚駁躍攪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兩朝人贊譽,英雄從此姓名彰。
所以《三國演義》在某種意義上也稱得上是《諸葛亮傳》
關(guān)羽,字云長。因殺了家鄉(xiāng)的惡霸逃出來又遇上黃巾賊作亂才毅然投軍,從而遇上了劉皇叔,開始了戎馬生涯。關(guān)羽作為中國幾千年來忠義的代表,被稱為武圣,縱觀三國,很容易發(fā)現(xiàn)蜀國之中都是忠義之士,劉備作為首領(lǐng),也是一直以此為立身之本,也正因如此才得以使那么多將領(lǐng)追隨,顯然,關(guān)羽是最突出的典型,是作者羅貫中樹立的代表,所以作者也將其神化了,被呂蒙設(shè)計抓住被殺后居然還借其身還魂大罵孫權(quán)一通,最后還帶走了呂蒙,可憐吳下阿蒙僅在一場戰(zhàn)役中顯了威風就隨關(guān)公去了。
但對于關(guān)羽敗走麥城一事,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本身并非效忠是蜀漢,而是他的兄長劉備本身,所以軍師諸葛亮的話雖是良計,他的'內(nèi)心深處或多或少還是會有所抗拒,若不是顧及兄長的復(fù)興大業(yè),也不會如此聽話的按孔明的話去做。所以當初孔明離開時的四個字"東和北拒"他幾乎是一點都沒聽進去,加上他本身就因為頗豐的戰(zhàn)績而生出了一股傲氣,所以東吳來和親時他才會說:我的虎女怎么能嫁給犬子呢?就是這番話引得孫權(quán)起了殺心,最終落得個敗北的下場。
讀罷《三國》我發(fā)現(xiàn)這些人物都非常的鮮明,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9
一整個暑假,我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掩上書冊,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xiàn)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們就先來說說他吧。曹操是十分大膽的人物,也十分奸詐。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錯了,還要繼續(xù)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后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yīng)。后來董承一伙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后來陸續(xù)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咤風云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而在《三國》之中,一直被拿出來與曹操相比的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來終于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后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范。
由此可見,要成大事者,就必須需要團隊,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chuàng)建事業(yè),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zhàn)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yōu)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么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讀《三國》,我還明白了:要善于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zhàn)為什么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tǒng)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huán)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yīng)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么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后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其他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jié)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后,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后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jié)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臺后,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于臺上,于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jié)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guān)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guī)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jīng)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jīng)得起反復(fù)閱讀,反復(fù)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0
一千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對三國風云津津樂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謀士把三國中的計策視為經(jīng)典。一本《三國演義》將三國時期爭雄的場面刻畫的淋漓盡致,令后來者愛不釋手。我想這應(yīng)該歸功于歷史與文學相結(jié)合后所散發(fā)出的無限魅力。三國的歷史就好比是一塊璞玉,而羅貫中用文學的方式將它細細雕琢成一部經(jīng)典。
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是喜歡里面戰(zhàn)斗的激烈場面。除此之外,再也無法對三國有一點更多的理解。時隔幾個春秋,當我再次從書柜中拿出這本曾給過我無限憧憬的書時,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騰了起來。就和我當初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的感覺一模一樣。只不過歲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兒時空蕩蕩,而是多了些對歷史的感慨和社會的認知。
品三國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個字,因為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歷史片段的再現(xiàn)!度龂萘x》給我最深感觸的是“忠,義”二字。關(guān)羽的忠肝義膽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對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寫照。而后戲曲中用紅色來表現(xiàn)關(guān)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戰(zhàn)爭中放曹操一馬,或許就是他滿身的義氣使然。這個義或許就是羅貫中寫下的書名中的那個義。但這也只是我作為后來者的一種猜測罷了。當然,對忠義的表現(xiàn)還有許多人。趙子龍單騎救幼主。諸葛亮的一篇出師表浩氣長存,最后也將生命的終結(jié)點留在了蜀國。忠義二字說來只是嘴唇的開合,做來卻是用鮮血和生命去譜寫。
有紅就會有黑,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忠義就會有奸惡。似乎萬物都是相對而生的一樣。在三國爭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為代表的奸惡之人大有人在。我認為曹操奸惡的來源是他那滿腹的疑心。從他單憑個人判斷就殺掉準備殺豬犒勞他的朋友到中反間計殺掉他的'水戰(zhàn)大將,這無一不體現(xiàn)了他疑云重重的內(nèi)心。這或許也就是京劇中用白色襯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惡之人還有不少,曹丕謀權(quán)奪位,司馬家族最后趁勢而起,使得三國的風雨終歸停息。奸惡之人或許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僅僅在三國,上溯到秦朝的趙高,下尋到秦檜,吳三桂之人。這也許是歷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國的情感篇章,去讀讀一些人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三國演義》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個人特點鮮明,總是令我這種三國迷再三回味。
先說說諸葛亮吧,作為一個時常羽扇綸巾笑談間的智者。這個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許殺氣與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擺空城計的沉穩(wěn)。正如他的名號臥龍一般,雖是臥榻之龍,但畢竟是龍。他與蜀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智慧與謀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壯堅實的木頭撐起了蜀國與魏吳兩國相抗衡的藍天白云。但伴隨著劉備的死去,眾多蜀國名將的生老病死。諸葛亮在偌大的蜀國顯得有些孤掌難鳴,蜀國好像諸葛亮的白發(fā)一樣,顯得不再有生機。終于,伴隨著諸葛亮的逝去,蜀國在阿斗的歡笑聲中退出歷史的舞臺。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也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何以一統(tǒng)北方,舉魏國之力與吳蜀開戰(zhàn)。盡管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個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鑒。作為軍事家,曹操在三國里面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卻對建安文學的發(fā)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一方面來說,曹操就是一個文武全才。從曹操的詩中,到處都是他的理想與抱負。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侖,這兩人的經(jīng)歷真的有點相似。起初出身并不優(yōu)越,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國家的掌權(quán)者,最后隕落天際。
三國的歷史值得每一個人去品去賞。雖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樣,但我們也應(yīng)明白這一段歷史。它里面有著人間最真實的東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滿腹離騷,忠肝義膽者的死心塌地,奸惡小人的長于應(yīng)變。還有許多東西,是幾行字能表達的清的,回到書中,或許你還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智慧于成功相結(jié)合。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1
三國時代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蘇東坡寫的那樣,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無論是成者為王,還是敗者為寇,都抹滅不了那些熠熠生輝的燦爛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異處、功敗垂成的群雄們,也有他們自身獨特的亮點。
如果說一本好書,每一次品讀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話,那么三國演義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在它描寫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諸葛亮啦,寫諸葛亮出山的過程,先借司馬徽、徐庶之口,影影綽綽地虛寫他的非凡才能;繼而是三顧茅廬,仍是從劉備等三人的眼光中虛寫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圍和一種神秘色彩,逗引讀者的興趣。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這個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諸葛亮可以算是《三國演義》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無論何種復(fù)雜的情況下,都能審時度勢,掌握大局;在無論多么危急的情況下,都能運用巧思,轉(zhuǎn)危為安。雖然三國演義已經(jīng)神化了諸葛亮,但還是可以從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學。我想他應(yīng)該是一位儒將,至少有著儒將的風范,盡管古代十大儒將中并沒有他。這就是我對這個角色的第一印象,但當我再次拿起著本書,看到他在五丈原時,在寒風中視察軍營時,面對長天的無力嘆息,我更加的敬佩這位偉人。這是諸葛亮臨終時的一句話“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意思就是,再也不能為復(fù)興漢室、酬恩先主而上陣討伐叛賊,浩淼蒼天,永恒不朽,為何卻對我如此苛刻,讓我在此走到盡頭,也不愿再多給我哪怕一點點時間,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風徹骨生寒,命運對這位壯志未酬的老人確實是過于苛刻了,他走得極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對手司馬懿前面。也許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覺察到復(fù)興漢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劉備三顧茅廬的厚禮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來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馬徽當初就說,“孔明雖得其主,然不得其時!毕氡刂T葛亮也清楚這一點。也許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對劉備的忠誠。但三國演義就是如此恰到好處的塑造了這么一位英雄,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還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就是三國演義要告訴我們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個敢于面對挑戰(zhàn),在困境中奮起,毅然決然的人,一定是以為英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者,雖敗猶榮。試想這樣一位小說人物,如何不能扣動讀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話是《出師表》里的: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也許你覺得沒什么,也許是你不明白。在這功名利祿的世界里,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難。這個道理是不會變的。所以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諸葛亮九歲喪母,十二歲喪父,幼年飽受失親之痛。對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認識,所以奉命于危難之間也是他人生觀的一種表現(xiàn),更是知恩圖報的一種形式。
《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zhèn)涞娜,是依靠?nèi)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yǎng)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yǎng)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fā)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么來得及呢?——這也許是諸葛亮對自己人生觀的詮釋。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yīng)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2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xiàn)地演繹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字孟德,一生都屬于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錯了,還要繼承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后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假如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yīng)。后來董承一伙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后來陸續(xù)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咤風云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治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意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祀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來終于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后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chuàng)建事業(yè),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zhàn)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yōu)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假如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么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zhàn)為什么會?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tǒng)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huán)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不會刮東南風,假如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yīng)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假如用火攻怎么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后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準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jié)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后,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后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jié)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臺后,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于臺上,于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jié)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guān)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guī)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jīng)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jīng)得起反復(fù)閱讀,反復(fù)推敲的,好的名著伴我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3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東漢末年連年戰(zhàn)亂,而后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故事。羅貫中更是立足于現(xiàn)實,加以藝術(shù)的想象,塑造了一大批形象各異,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
我喜歡豪放不羈、志在千里的曹操,喜歡寬厚仁愛、禮賢下士的劉備,也喜歡過關(guān)斬將、勇敢仁義的關(guān)羽,喜歡在談笑間令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在三絕中被稱為智絕的諸葛亮。
諸葛亮生性恬淡,他躬耕于南陽,不求聞達于諸侯;不出茅廬,卻已知天下三分之事。為報劉備知遇之恩,他精忠耿直,用人唯賢,謙虛謹慎,認真盡職,每次都能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利用他過人的智慧化險為夷。他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等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在我眼中,諸葛亮就是智者的化身,草船借箭這一則故事便可見一般。
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于是,便拿十天造完軍事需要的十萬支箭做借口,來威脅諸葛亮。誰知諸葛亮立下軍令狀,答應(yīng)三天就造好。于是,將信將疑的周瑜派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情況。諸葛亮便請魯肅幫忙準備二十條快船與草人。諸葛亮悠閑地度過了前兩天,正在旁人代他急得團團轉(zhuǎn)的時候,在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帶著魯肅與船隊取箭去也。在靠近曹軍水寨的情況下,諸葛亮下令讓戰(zhàn)船頭西尾東,一字擺開,并讓士兵擂鼓吶喊。江上霧大,多疑的曹操不敢輕舉妄動,只能讓弓弩手向諸葛亮的二十多條船射箭。一陣箭雨過后,諸葛亮又讓戰(zhàn)船頭東尾西,繼續(xù)受箭。待到天亮時分,諸葛亮的船上草人已扎滿了箭,足夠周瑜所求之數(shù)量了!當周瑜得知諸葛亮借箭的過程之后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后人更是將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津津樂道。
諸葛亮不僅有智慧,還執(zhí)法如山,公正無私。而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的就是揮淚斬馬謖了。
諸葛亮與司馬懿街亭對戰(zhàn),馬謖自告奮勇出兵守街亭,諸葛亮雖有些擔心,但馬謖表示愿立軍令狀,若失敗就全家論處,諸葛作文亮這才勉強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將軍隨行,還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后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yīng)。可是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卻執(zhí)意扎兵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所以當司馬懿一發(fā)現(xiàn)馬謖屯兵山上,便派人圍兵山下切斷蜀軍糧草供應(yīng),使得馬謖的軍隊兵敗如山倒,重要據(jù)點街亭失守。事后諸葛亮以身作則,嚴守軍紀,雖然馬謖是他的愛將,他也毫不徇私,而是揮淚斬馬謖,并自請?zhí)幏纸德毴取:笕穗m為失街亭而惋惜,卻對諸葛亮的治軍嚴明無私而由衷佩服。
此外,諸葛亮的一片赤膽忠心也是令世人贊不絕口,而最令世人感嘆的就是劉備的白帝城托孤。
據(jù)說,關(guān)羽荊州失守,被俘,寧死不屈。劉備便出兵吳國,為關(guān)羽報仇。結(jié)果大敗后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嗣子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可取而代之。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少主的,絕不敢有一點二心。一定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后諸葛亮竭盡全力輔佐劉禪,內(nèi)修政務(wù),西和諸戎,平定南方叛亂,出師北伐,前后《出師表》感動了多少熱血男兒,他不折不扣地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個故事足顯諸葛亮之忠。雖然有人對諸葛亮浪費半生心血在阿斗身上頗有微詞,認為如果他自立為王,漢室的興盛就可以成為現(xiàn)實了。但我卻不以為然,如若那樣,諸葛亮還會是那個人人敬仰的、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武侯嗎?還會得謚號忠武嗎?還會有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武侯祠的存在嗎?不會!如若那樣,人們再提起武侯,怕會不再記得他的神機妙算,不再記得他的滿腹經(jīng)綸,也不再記得他的運籌帷幄,而只記得他乃竊國者侯了吧?
正是這樣集智慧、公正、忠義于一身的諸葛亮讓我喜歡,讓我感懷,讓我敬佩!一代諸葛武侯,奇情真,蒼天可表;其義忠,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古流傳;其志誠,為后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4
暑假里,我開始看《三國演義》,書中插圖中的呂布,身材高大,身穿鎧甲,抬頭挺胸,威風凜凜。被稱為“劉皇叔”的劉備,則身著長袍,身材矮小,常常低頭含胸。我感覺這位皇叔的確是年逾古稀了。爸爸卻對我說,你知道嗎,呂布的年紀可要比劉備大呦。我有點疑惑了,是該相信爸爸的話,還是相信插圖呢?
于是,我開始在原著中尋找答案。
《三國演義》里劉備是稱呂布為兄長,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轅門射戟”中劉備對陣呂布其中寫道:“玄德出馬曰:‘兄長何故領(lǐng)兵到此?’”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紀靈曰:“主公不可造次。呂布勇力過人,兼有徐州之地;若布與備首尾相連,不易圖也。靈聞布妻嚴氏有一女,年已及笄。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親于布,布若嫁女于主公,必殺劉備:此乃疏不間親之計也!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jié)發(fā),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可以推測,呂布的年齡是比劉備要大。那插圖中為什么要這么畫呢?我還是再去看原著。
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見此人,身高七尺開外,細腰扎背膀,雙肩抱攏,面似傅粉,寶劍眉合入天蒼插額入鬟,一雙俊目皂白分明,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朝懷;頭戴一頂亮銀冠,二龍斗寶,頂門嵌珍珠,光華四射,雉雞尾,腦后飄灑;身穿粉綾色百花戰(zhàn)袍,插金邊,走金線,團花朵朵,腰扎寶藍色絲蠻大帶,鑲珍珠,嵌異寶,粉綾色兜檔滾褲,足下蹬一雙粉綾色飛云戰(zhàn)靴,肋下佩劍,站在那兒是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正虎視眈眈對董卓。
從作者對呂布的穿著的描寫,“銀冠,插金邊,走金線,鑲珍珠,嵌異寶粉綾色百花戰(zhàn)袍,粉綾色兜檔滾褲,粉綾色飛云戰(zhàn)靴”這些色彩艷麗的詞語,可以看出,作者把呂布塑造成了一位年少氣盛的少年將軍,這位三國第一猛將就一直以這樣一位英氣逼人的形象存在于人們的心目中了。
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斬黃力英雄首立功。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jié)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從作者對劉備的描寫,“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可以看出,作者是想突出劉備不是一個普通人,雖然他現(xiàn)在家境貧寒,以賣草鞋為生,但他不凡的性格與外貌預(yù)示他會干出一番不朽的事業(yè)。
原來,作者羅貫中在塑造這兩位人物時,是有他自己的意圖的。像呂布這樣的三姓家奴,只有年少輕狂之人才能做出的,而劉備最終能創(chuàng)建蜀國,這樣的人物必定是老謀深算的。
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了三國中的.另外兩位人物——周瑜與諸葛亮。
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幾次想害諸葛亮,但諸葛亮料事如神,每次都能早一步,讓自己化險為夷。最后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在憤怒、嫉妒、不甘心之中離開了人世。
在三國中的周瑜,就是如此的易沖動,好感情用事,器量狹小,忌才妒能。諸葛亮則是胸有成竹,沉著冷靜,深謀遠慮。于是,周瑜就是一個面如冠玉的少年將軍,而諸葛亮則是手拿羽扇的老年丞相。
周瑜一生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笨梢,作者塑造周瑜就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英明神武。
而實際上,周瑜(175—210)三國時期吳國將領(lǐng),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chǔ)。后圖進中原,不幸早逝。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中國古代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所以周郎要比諸葛亮大六歲。
這次有趣考證的經(jīng)歷,讓我再次感受到,疑問是最好的老師,而讀書百遍則會其義自現(xiàn)。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5
帝王將相,風卷云涌,東漢末年的滄海橫流造就了多少亂世英雄,成就了無數(shù)英雄本色。如今,再捧起相逢濁酒,再慣看秋月春風,再回顧長江東水,再憶起是非成敗……總會想起三國的英雄,想起何處埋忠骨的紅夕青山。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其是元末明初作家羅貫中。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三國演義》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zhàn)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五百個歷史人物形象,名列中國四大名著之首。書中有仁德的劉備,仗義的關(guān)羽,有志的曹操,機智的諸葛亮,儒雅的周瑜,忠孝的趙云,武藝高超的'呂布等人物。至今,他們的故事仍被人們傳誦。他們叱咤風云的場面深入人心,使人千年來為之津津樂道。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愛趙云的精神:忠義仁勇。其中,又以“趙子龍百萬軍中救劉禪”最為典型。那是發(fā)生在長坂坡的戰(zhàn)役,趙云聽聞劉備之子劉禪不見蹤影,回馬沖進曹操軍陣之中,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趙云奮不顧身,斬曹操八員大將,救出劉禪。
趙云不顧個人安危,忠心耿耿?v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完成使命,這就是信念。受劉備之托,面對絕境,殞命沙場也要把劉禪無恙救出,這就是堅守。信念是“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堅守,而堅守則是“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信念,如同電動汽車的電池;堅守,如同電動汽車的電機。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趙云救阿斗劉禪,不是將個人利益與安危放在首位,而是將原則放在首位。他的原則,就是扶助劉備,完成興漢大業(yè)。對天下興亡抱著強烈的責任感,這是趙云在三國眾多英雄人物中能脫穎而出的關(guān)鍵。原則,如同電動汽車的方向盤。常山趙子龍這臺“三國電動車”,幾大件皆是豪華配置,在浩瀚歷史的車道上,他能一騎絕塵就是必然。
在《三國演義》中,英雄人物就如同滾滾東去之長江水,讓人回味無窮。∑渲,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孟德——曹操。我喜歡他有兩點:樂觀豪爽,有勇有謀;廣招賢才,胸懷大志。
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率領(lǐng)殘兵敗將倉皇而逃。逃亡途中,曹操三次大笑,盡管分別引出了趙云、張飛和關(guān)羽,但他對生活積極向上,對未來滿懷希望的勇氣,能不教人為之動容嗎?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他求賢若渴,曾寫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豪言壯語。他舉賢授能,不論貴族豪門還是平民百姓,甚至是曾兵戎相見的死敵,只要真心來投,只要有見識,有才華,就一律提拔重用。在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一敵百,略施巧計,便以少勝多,一舉大敗袁紹,統(tǒng)一了北方。在戰(zhàn)爭中他曾數(shù)度身先士卒,拿著武器沖在軍隊的前沿。同時,也可以“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群雄逐鹿與諸侯割據(jù)時,他屢屢奇謀不斷,令人拍案叫絕,嘖嘖稱奇。他的勇敢與智慧,足以與歷史上諸多名將名帥并駕齊驅(qū)。不僅如此,他還志在讓連年不斷的紛飛戰(zhàn)火,在自己手中熄滅。他希望流離失所的廣大百姓,可在自己統(tǒng)治之下休養(yǎng)生息,國家不再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
曹操,還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他最膾炙人口的佳作有:《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冬十月》《蒿里行》《苦寒行》等。至今,這些雄壯的詩篇人們?nèi)远炷茉!傲沂磕耗,壯心不已”,“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是他豪放個性的生動體現(xiàn);“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是他憂憫民眾的真實寫照。他的千秋功績與文學名篇,千年之后,讓一代偉人毛主席也不禁緬懷:“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我強烈推薦大家讀一讀《三國演義》。細品一番后,我忍不住以《三國演義》開篇詞之韻,和詞一首,以作閱讀此書有感的永恒紀念:漫漫長城望東水,雪濤卷盡梟雄。天下分合萬事空,倚天寶劍在,初日可爭紅。神機鳳雛山坡上,縱扇諸葛東風。華容道上狹路逢,百戰(zhàn)無數(shù)事,笑若掌心中。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6
讀了《三國演義》后,我對里面的人物特別感興趣,每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今天,我簡單地從五年級小學生的角度來解析下。
我們先來看下三國里最具爭議的人物,梟雄曹操。此位大咖級人物,我們需要辯證地去看待他。曹操在“三國”里的人設(shè)第一位就是奸詐,他的“使詐“貫穿了全書。先來看看他主導了一場著名的事件“挾天子以命不臣“。曹操看到漢獻帝無法統(tǒng)一全國,復(fù)興漢室,就騙他說:“這里沒飯吃,去我那兒附近吃個飯吧!本瓦@樣,獻帝這個飯一吃,再也走不掉了。從此漢獻帝被曹操所控制,利用漢獻帝的名義,發(fā)號著施令。如有不從者,就高舉著”正義“的旗幟攻過去。實屬奸詐至極。
在戰(zhàn)術(shù)運用中,曹操更是“奸詐“。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的大軍初勝兩場之后,曹操命令退守官渡,不僅縮短了防線,而且也縮短了補給線。讓大軍能及時修整,得到糧草供應(yīng)。而袁紹同學,則是深入敵境,卻延長了補給線。也就是這樣子的戰(zhàn)略性撤退,使曹軍取得了官渡戰(zhàn)役的決定性勝利。
但曹操也是一枚愛國人士,比如當時關(guān)東軍打董卓時,就曹操一人前去救皇上漢獻帝,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毫不畏懼。還比如董卓專權(quán)時,曹操帶著寶劍要去刺殺董卓,雖然后來不順利連寶劍也被“沒收”了。在諸多關(guān)鍵時刻,在沒人敢出頭時,只有曹操愿意挺身而出,彰顯了他愛國和勇氣過人的品質(zhì)。
除了執(zhí)念的“愛國”,曹大咖還有仁義的一面。在官渡戰(zhàn)役打敗袁紹之后,曹軍在袁紹營地,搜出了他部下們和袁紹暗中勾結(jié)的`信件。很多人建議曹操把這一干人等,全部抓起來殺頭。而曹操卻說:“當袁紹力量很強大的時候,我自己都保全不了我自己,我又怎能責怪這些人呢?”于是他只是下令將信件都燒掉,不予追究了。曹操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去團結(jié)眾人,不能過分苛求別人,要有一定的寬容和仁義。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英雄”。也許東漢末年,就需要像曹操這么一個亦正亦邪的大人物去推動歷史的前進。
說完曹操,咱們來侃侃劉備這個“打工仔”吧。說到“仁義”第一名,三國里非劉備莫屬。在曹操攻下荊州,劉備從荊州南撤時,曹操派兵緊迫追擊。在這種危急情況之下,劉備仍然愿意放慢腳步,收留和照顧荊州人民。這一舉動,妥妥贏得民心。包括后來人民挨餓,劉備義無反顧開糧倉救濟災(zāi)民。深受百姓愛戴的劉備,自然在“三國”中分得一瓢,所謂民心所向。
可我們這位“仁”兄,卻不夠聰明,尤其在戰(zhàn)術(shù)上,和曹操比差遠了。這不,在夷陵之戰(zhàn)中,吃了大虧。當時孫權(quán)部下陸遜帶著軍隊假裝不斷地往后撤退,一直撤到一個叫“夷陵”的地方。那個地方處于峽谷之間,地勢狹長,谷口狹窄。劉備居然在峽谷里“安營扎寨”,浩浩蕩蕩地扎下幾百里軍營,這一切正中陸遜之計。面對扎在環(huán)山峽谷里的大軍,陸遜開始他的表演。他直接谷口一堵,大火一放,劉備軍營大火焚燒,劉備自己帶著一身焦味倉皇逃竄。這就是劉備智商導致的“火燒七百里連營”。還好后來他請來諸葛亮相輔,否則光有仁義也無法立足呀。
當然成大事的人,必然有謀略和心機,甚至有一點“不仁義”。劉備在入蜀時,本來和孫權(quán)商量好一起進益州的。結(jié)果劉備非但沒有等孫權(quán)一起,還把路給孫權(quán)堵住了,搞得孫權(quán)沒辦法到益州。劉備進入益州后,明面上幫助劉璋抵抗北面的曹操,實際卻在暗地里收買人心。等時機成熟時,逼著劉璋交出蜀地。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時代,劉備也沒得選,他今天不詐敵人,明天可能就要被敵人詐了。對人民和部下仁義的劉備,對敵人是很不仁義的。
最后,來說下喪心病狂的董卓。此人在宮中專權(quán),自說自話廢了一個皇帝,惹得天下十八路諸侯共同要討伐他?删退氵@樣,他還是不消停,要遷都。遷都之前,他把洛陽城里的幾千個富人全部抓起來,拖到城外殺掉,沒收他們所有的財產(chǎn)。還將洛陽城老百姓強行趕出城一同遷往長安,一路搶糧食,抓婦女,無惡不作。他臨走洛陽城時,居然還放火燒掉整個洛陽城。董卓如此沒有人性喪心病狂,失去民心,自己也沒好下場。他死的時候,全城人民歡呼,高興得像過年一樣。哪怕曹操專權(quán),他也沒有過于殘暴。所以曹操可以得十六個州,而董卓什么也不是。
《三國演義》不愧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故事精彩絕倫,值得不斷深入地品鑒。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7
我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天下三分,各國你征我伐、用盡千軍良策,為的是統(tǒng)一天下?蓢@的是相爭了六十余年的三國、最后卻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內(nèi)政變故、慢慢衰弱、讓野心勃勃的司馬氏族輕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句來安慰自己罷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這首深沉雄渾的《臨江仙》響起在耳畔時,心底平靜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漣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隨著歌聲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歷史……
這一切都緣自我心中永恒的經(jīng)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它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它以陳壽著《三國志》為模板,經(jīng)過作者羅貫中大膽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難懂的正史以一種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在廣大群眾面前,并為人民所喜愛、傳頌。《三國演義》又是一部小說,一部內(nèi)容豐富蘊涵深刻的小說,作者匠心獨運,以生花妙筆勾勒出桃園結(jié)義,過五關(guān)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等一系列生動的故事,為婦孺皆知。它妙趣橫生的文字,以及馳騁于神出鬼沒境界的暢快深深地打動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經(jīng)典。
《三國演義》卻是無愧于“名著”的稱號,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作者并不華麗卻十分準確的文字就像點點筆墨給這幅畫卷描繪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讀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這里既有鼓角錚鳴,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quán)奪利,勾心斗角的紛爭,也不乏風花雪月、情意深長的愛情。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說歷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講述一個個美麗而動聽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jīng)典之作與眾不同之處吧。
然而使《三國演義》更讓人覺經(jīng)典絕妙是在于它的戰(zhàn)爭前后經(jīng)過的細致描寫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樹一幟,這恐怕是包括《史記》在內(nèi)的其它史書望塵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起因是劉備兵敗,曹操妄圖吞并吳,諸葛孔明舌戰(zhàn)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經(jīng)過,而后孫曹對峙,巧施連環(huán)計,火燒戰(zhàn)船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書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敗,關(guān)云長義釋華容道這原本出乎人意料卻又讓人欣然接受的結(jié)果圓滿地敘述完了這宏大的戰(zhàn)爭。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的仁德,張飛、趙云、許諸、典韋的勇猛,魯肅的憨傻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阻險毒辣,“安居平五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拔云天”關(guān)公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地入木三分,讀完《三國演義》,掩卷沉思,滿腦是那殺聲陣陣的戰(zhàn)場,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gòu)思。那種宏大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經(jīng)典之作無法抗拒的`魅力。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巨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塵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但心中永遠的經(jīng)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倍度龂萘x》更是一盞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一位偉人曾說過:“書籍乃世人累積智慧之不滅明燈,”讀三國,就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輝帶來的溫暖,它字里行間蘊含著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讀三國,讓人深刻體會到它透露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匡扶社稷,兼濟天下”的思想。這種思想與我內(nèi)心深埋的理想交織、碰撞,產(chǎn)生共鳴,激蕩出串串亮麗的火花,鼓勵我為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而拼搏、前進……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8
亂世之中,到底誰是真英雄?
讀了《三國演義》,我心中有了個疑問:誰是真英雄?是“亂世之奸雄”的曹操,還是“忠義”待人的劉備呢?在書中,我更喜歡曹操,認為他值得“英雄”二字,他發(fā)現(xiàn)人才、賞識人才,而且,謀略過人,能做到知己知彼、料敵于先。
說起曹操和劉備,他們倆是《三國演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兩人各有一句名言,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而劉備卻相反:“寧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那么,兩個不同想法、不同身份的人在亂世之中舉起了曹軍和劉軍的大旗,誰才是真英雄?
曹操原是驍騎校尉,若不是董卓篡位,他就只是一個小官,才華不被發(fā)現(xiàn),一生碌碌無為,但曹操身處亂世之中,才華得以施展,不愧為“亂世之奸雄”。
而劉備,本是織席販履之徒,但他除了有實力,運氣也極佳。先是在桃園與關(guān)張二人拜為兄弟,又從公孫瓚那里獲得一員大將趙子龍(趙云)。劉備所得的這3人,為他后來與曹操孫權(quán)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礎(chǔ)。
那劉備與曹操是靠什么從一個小官走到三分天下呢?靠的是各自的才能,還有各自身上的優(yōu)點!
我認為曹操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他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賞識人才。世人都只知道劉備三顧茅廬,卻不知曹操也十分愛才,甚至求賢若渴。例如曹操的'一位下屬荀彧,他的謀略比曹操好,看得比曹操遠,換做他人可能會認為荀彧是個定時炸彈,會殺掉他,以除后患,但曹操沒有。曹操不僅沒有殺掉他,還將他視為知己,有事也會詢問他的意見,甚至叫大兒子曹丕好好向他學習。
曹操不僅對自己人好,對其他有才華的人也極好。例如在書中第25回至26回,曹操帶人攻下徐州,只剩下邳城,而這個邳城正是關(guān)羽帶人駐守的地方。曹操想勸關(guān)羽為他所用,但關(guān)羽不答應(yīng),只說若有劉備的消息,會立刻追去。盡管如此,曹操還是答應(yīng)了關(guān)羽,而且最后關(guān)羽追劉備而去時,雖然有人勸曹操殺掉關(guān)羽以除后患,但曹操拒絕了。他說寧愿與關(guān)羽為敵,也舍不得殺他,這顯示了曹操拳拳愛才之心。
曹操若僅僅只有愛才之心,是無法成大業(yè)的。他不僅有愛才之心,還有料敵于先的能力。在書中,當劉備擋下曹軍攻往徐州的大軍時,劉備給曹操一封信,勸說他撤兵,曹操還沒有打開信,就已詳細猜出信的內(nèi)容了。
而劉備的優(yōu)點是仁義,但這不一定是福。當他帶著新野城20萬百姓朝江東奔去逃難時,因百姓拖了進度,而被曹軍追上。百姓逃出了新野城,但也沒逃過曹軍的追捕,而劉備也折損了好多士兵。而且劉備的仁義有時也不一定是真心的,就像他在趙云面前摔阿斗一樣,我覺得不是真心的,怎么會舍得摔死自己的孩子呢?雖說劉備以仁義著稱,但過于強調(diào)仁義卻未必是真。
與劉備相比,我認為,曹操略勝一籌,而這個能料敵于先,又慧眼識才,而且心懷整個天下的曹操為什么會被稱為曹賊、奸臣呢?也許,每個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推翻舊朝代為代價的。若是成功了,那就建立新的王朝;若是失敗了,那恐怕就變成人們口中的賊了,所謂“成王敗寇”,所以曹操未必是奸雄。若不是在亂世之中,若有機會,曹操也能成為“治世之能臣”。
無論如何,曹操的才華在亂世之中得以施展,但上天給他的機遇,遠少于劉備,劉備有了關(guān)羽、張飛、趙云和諸葛亮,但曹操沒有。雖然劉備和曹操平分天下,但我覺得曹操本身比劉備更有才華。曹操熟讀兵法且能運用自如,這一點,劉備遠不及他,所以,曹操只是少了幾個機會。
所以,到底誰是真英雄呢?在我心里,曹操比劉備更稱得上“英雄”二字。
不過,英雄應(yīng)該只存在于人們心中,每個人心中的英雄是不同的,可以是書中的一個人物,或是歷史中一位厲害的統(tǒng)治者,或者可以是生活中的一個平凡人。亂世出英雄,俗世,照樣可以出英雄,只要你細心觀察,也許,你身邊就有一位關(guān)心你、照顧你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19
《三國演義》是一部不可多的大作,在這里智慧、權(quán)利、財富相互交錯,各路英雄紛紛招兵買馬,企圖在動蕩的環(huán)境中占得一席之地,統(tǒng)一中原!度龂萘x》中人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每一事件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反之都蘊藏著玄機,無不展現(xiàn)著歷史更迭的蛛絲馬跡,是一部值得拜讀的書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風流倜儻的曹植被逼含淚寫下七步詩,漢獻帝劉協(xié)自裁,曹丕登上了皇位這個寶座,曹氏家族首先建立了魏國。位于西川以劉備為首的漢室后裔建立蜀國,他們憑借西川天險,加緊訓練,意圖攻取中原,直搗長安與洛陽,達到“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終極目標。而世代歷居江東的孫氏也憑借江東水師和能人異士占得一席之地,后稱王,建吳國,至此三足鼎立。但后來司馬家族主宰魏朝,司馬昭滅蜀,司馬炎廢魏帝建立晉朝,后又滅東吳,天下終歸司馬氏,結(jié)果令人唏噓。書中故事情節(jié)完整,跌宕起伏,尤其是以劉備、曹操、孫權(quán)為主各守一方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描寫。在花費很長時間讀完此書后,我深深感知到人才和性格的重要性。
書中有很多足智多謀的.人才,想必大家第一個脫口而出的就是諸葛亮,我也非常非常喜歡他的神機妙算,欣賞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書中你可以看到諸葛亮與周瑜合作的赤壁大戰(zhàn),大敗曹操百萬大軍;你還可以看到他舌戰(zhàn)群儒,與孫權(quán)一起達成孫劉同盟;你還可以看到他七擒孟獲,大展軍威;你當然還可以看到他七出祈山,出發(fā)時寫下流芳百世的《出師表》,只為完成劉備的托付。他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連周瑜死前都不甘的發(fā)出“既生瑜,何生亮啊”,他是多么難得的人才,試想沒有他又該是怎樣的一個局面。我還喜歡的另一個謀士便是荀彧,荀彧為曹操出過很多重要的戰(zhàn)略謀劃,如以兗州為基地、二虎競食和驅(qū)虎吞狼、迎漢獻帝往許都、開玄武湖練水軍等等,立有大功,曹操后來的發(fā)展才能逐漸壯大,如日中天。書中其它的謀士魯肅、程昱、司馬懿、鳳雛、陳宮等等都為他們所效忠的主人出謀劃策,取得一定得成效。說到武將人才那便是關(guān)羽、張飛、趙云首當其沖了,他們英勇善戰(zhàn),立下了不少功勞。還有呂布、馬超、黃忠、許褚等等,他們都不辱使命。由此可見,人才的重要性了,現(xiàn)如今,我國的發(fā)展也是越來越好了,十九大會議的召開更使我國進入新的時代,那么需要的人才也會越來越多,人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不斷地為人民謀福利,所以需要每個人努力起來,奮斗起來,做一個有一技之長的人,為美好的生活錦上添花。
性格體現(xiàn)在忠言逆耳利于行。性格的成熟、完整能幫助一個人走的更遠。在赤壁之戰(zhàn)中,對于新來的龐統(tǒng)這個外人,曹操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huán)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若敵人用火攻,該怎么辦?”曹操卻說:“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yīng)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么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后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性格的良好養(yǎng)成,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碧幱诂F(xiàn)在的我們能否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性格,不向誘惑輕易妥協(xié),不搖擺浮躁,不心胸狹隘,這也對我們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
沒有一成不變的規(guī)律,要懂得學會適應(yīng),學會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去創(chuàng)造更好的優(yōu)勢,才能披荊斬棘,所向無敵。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不盲目,不妥協(xié),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讓你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20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寫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政治及軍事斗爭。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以巨鹿人張角啟發(fā)起的農(nóng)民工起義正式打響。雖說最后以失敗告終,但也徹底坐實了東漢朝廷名存實亡的真相。
自打黃巾起義之后,北方也迅速崛起了兩大勢力——袁紹和曹操倆人都有獨霸一方的野心,便在官渡展開了戰(zhàn)爭。這也就是書中第一次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官渡之戰(zhàn)。曹操因洗劫袁軍糧草從而取得了勝利,幾乎稱霸北方。
與此同時,劉備、關(guān)羽、張飛桃園三結(jié)義,并不斷招賢納士,東吳勢力也不斷壯大。
曹操野心越來越大,準備攻打?qū)O權(quán)。劉備聽從諸葛亮的話,與孫權(quán)聯(lián)軍,在幫助孫權(quán)的同時,也不斷擴充勢力。孫、劉聯(lián)軍在赤壁用火攻大敗曹軍。
赤壁之戰(zhàn)過后,劉備也順利地得到了荊州,可這荊州終究是借的,劉備到期不還,東吳便帶兵來攻打。關(guān)羽太過驕傲,從而促成了典故——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隨后他敗走麥城,喪命于東吳手下。
自從關(guān)羽死后,張飛對手下就一直沒有好臉色看。終于張達、范強兩人忍受不了了,帶著張飛的頭顱投奔孫權(quán)。劉備摁那不住怒火,將火投向了孫權(quán),卻不料慘敗,病死白帝城。
諸葛亮接手蜀國,盡心治理,卻難逃滅亡。最后,由司馬氏掌管的晉國(魏國)統(tǒng)一全國,三家歸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讀完厚厚的兩本《三國演義》,我不禁感慨萬千。書中寫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故事。各類人物輪番登場,劉關(guān)張?zhí)胰值芴覉@結(jié)義、三英戰(zhàn)呂布、曹操煮酒論英雄、趙子龍單騎救主、諸葛亮草船借箭、華容道捉放曹、諸葛亮六出岐山。這一樁樁精彩的歷史演義,讓我在感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鞠躬盡瘁,劉備的仁義、呂布的'英勇善戰(zhàn),曹操的足智多謀和關(guān)羽的義薄云天之余,我不禁陷入思考,究竟怎么樣才算是英雄呢? 起初呂布“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極其符合我心目中英雄形象,即使勇猛如關(guān)羽和張飛,在三英戰(zhàn)呂布中,三人合力才與呂布打成平手。但呂布不是英雄,因為呂布為了金銀錢財就可以殺義父丁原投降董卓,為了貂蟬又可以背判董卓,做這種不忠不孝的事情,不論他再能打,他也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諸葛亮的聰明才干毋庸置疑,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觀大局,預(yù)測未來。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死后諸葛亮六出祁山,為光復(fù)漢室大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要不是英雄,誰還能稱英雄呢?關(guān)羽勇武善戰(zhàn),義薄云天,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溫酒斬華雄的英姿,有他面對榮華富貴不動容和降漢不降曹的氣節(jié),以及過五關(guān)斬六將保劉備家人的義氣,雖然最后敗走麥城,但他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金庸先生說過:俠之大者,為民為民。英雄就是有一定的才能,而且才能不是用在自私自利上,而是用在為民,或是為身邊的人。哪怕能力不那么強,但是敢于有所擔當。荊柯明知刺殺秦王十死無生,仍然當仁不讓,雖然失敗了,仍然讓我們感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英雄氣慨。真正的英雄,知不可為而為之,有擔當有格局。英雄是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引領(lǐng)世人的人,在某些瞬間,他們所迸發(fā)出的人性的光輝,足以讓日月失色,讓天地動容,而這種人性的光輝,也許來自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敢,也許來自于力挽狂瀾的堅毅,也許來自于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也許來自于不計前嫌的包容忍證,也許來自于堅持不懈的努力付出。盡管我不知道英雄到底能做什么,但我知道什么樣的人不是英雄。英雄是為他人付出,心里只有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英雄。人生的路千萬條,不過是在一個又一個的路口做出選擇而已。
也許我們在太平盛世,我們年紀還小,成不了這樣的英雄豪杰,但至少,我們可以用英雄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我們能成為自己和身邊人的英雄,讓我愛和愛我們的人為之驕傲,這就夠了! 《三國演義》是一本經(jīng)得起時間磨礪得好書。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相關(guān)文章: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三國演義》讀后感11-10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6-26
[經(jīng)典]《三國演義》讀后感08-05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12-19
《三國演義》讀后感07-28
三國演義讀后感07-22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7-23
(經(jīng)典)《三國演義》讀后感08-19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7-15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