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傣族的風俗習慣。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傣族稱為“水傣”。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繃”等。
傣族龍舟比賽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現(xiàn)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y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xiàn)仍通用于泰緬等地。傣醫(y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yī)藥體系。傣族地區(qū)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區(qū)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chǎn)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yè)。
傣族的重大節(jié)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皾娝(jié)”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jié)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fā)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xiàn)舂現(xiàn)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xiàn)吃現(xiàn)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后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jù)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chǎn)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里巖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后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后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喙鲜钱a(chǎn)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jīng)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作文素材《傣族的風俗習慣》。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后后入鍋焙干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yī)療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jīng)常食用的是一種筑巢于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后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wèi)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shù)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shù)靥禺a(chǎn),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于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yè)較發(fā)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人們慶祝傣歷1367年潑水節(jié)
節(jié)慶、禮儀、祭祀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jié)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jié)是最盛大的節(jié)日,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jié)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后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后舂成團,搟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后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jié)日還有關門節(jié)(傣歷7月15日)、開門節(jié)(傣歷12月15日),均為小乘佛教節(jié)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shù)貪h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腌蛋、干黃鱔等。 傣族的`節(jié)日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槎Y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檠鐣r,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xiāng)新娘過門后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并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后方可吃正餐。
傣族葫蘆絲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后為謝恩,要集體殺;蜇i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nóng)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qū),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典型食品
傣族風味涼、熱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鍋雞、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燒魚、腌牛頭等。
【傣族有哪些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傣族的風俗習慣特點有哪些08-31
傣族風俗習慣有哪些07-09
傣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7-12
傣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7-11
傣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7-27
傣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大全09-06
關于傣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7-10
【熱門】傣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4-03
傣族風俗習慣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