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清心法喜禪悅之茶文化
一味清心法喜禪悅,茶與茶禪都是博大精深!茶禪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范圍很廣、內(nèi)容非常豐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確實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禪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它雖然也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但它的脈絡(luò)卻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貫之。
禪,梵語作“禪那”,意為坐禪、靜慮。南天竺僧達摩,自稱為南天竺禪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時來中國。當時南朝佛教重義理,達摩在南朝難以立足,促到北方傳播禪學(xué),北方禪教逐漸發(fā)展起來。禪宗主張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說,心里清靜,沒有煩惱,此心即佛。這種辦法實際與道家打座煉丹接近,也有利于養(yǎng)生;與儒家注重內(nèi)心修養(yǎng)也接近,有利于凈化自己的思想。禪宗在中國傳到第五代弘忍,門徒達五千多人。弘忍想選繼承人,門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莫使有塵埃!焙肴陶f:“你到了佛門門口,還沒入門,再去想來!庇幸晃霍┟椎男姓呋勰艹鰜碚f:“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染塵埃!边@從空無的觀點看,當然十分徹底于是慧能成為第六世中國禪宗傳人。神秀不讓,慧能逃到南方,從此禪宗分為南北兩派,中唐以后,士大夫朋黨之爭激烈,禪宗給苦悶的士人指出一條尋求解除苦惱的辦法,又可以不必舉行什么宗教儀式,作個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知識階段的文人墨客也推崇起佛教來。而這樣一來,佛與茶終于找到了相通之處。
所謂“茶禪一味”也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xué)相通、相近,也并非說茶理即禪理。
禪宗主張“自心是佛”,無一物而能建立。即然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也不存在,除“心識”這外,天地宇宙一切皆無,填上一個“茶”,不是與禪宗本意相悖嗎?其實,一切宗教本來就是騙人的,真談到教義,不必過于認真。我們今人所重視的是宗教外衣后面所反映了思想、觀點有無可取之處。
禪宗的有無觀,與莊子的相對論十分相近,從哲學(xué)觀點看,禪宗強調(diào)自身領(lǐng)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得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jié)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guī)戒相適應(yīng)。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chuàng)造,把禪的哲學(xué)精神與茶結(jié)合起來。在這方面,陸羽摯友僧人皎然作出了杰出貢獻。皎然雖削發(fā)為僧,但愛作詩好飲茶,號稱“詩僧”,又是一個“茶僧”。他出身于沒落世家,幼年出家,專心學(xué)詩,曾作《詩式》五卷,推崇其十世祖謝靈運,中年參謁諸禪師,得“心地法門”,他是把禪學(xué)、詩學(xué)、儒學(xué)思想三位一體來理解的!耙伙嫓旎杳拢樗祭仕瑵M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故意去破除煩惱,便不是佛心了!办o心”、“自悟”是禪宗主旨。姣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永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于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是“大徹大悟”。在茶中得以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jié)起來。祥僧們在追求靜悟方面執(zhí)著很多,所以中國“茶道”二字首選由禪僧提出。這樣,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調(diào)度。有人認為宋以后《百丈清規(guī)》中有了佛教茶儀的具體儀式規(guī)定從此才有“茶道”,其實,程式掩蓋了精神,便不是“道”了。
“茶禪一味”是由宋朝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夾山寺編著的《碧巖集》在禪門影響甚大,被韓國稱為“天下第一奇書”。他手書“茶禪一味”四字真訣,由日本留學(xué)生輾轉(zhuǎn)傳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純手中,成為日本代代相傳的國寶。日本臨濟宗榮西禪師遣宋留學(xué)回國后,將茶種植于禪寺,并著《吃茶養(yǎng)生記》。之后大應(yīng)國師又將中國寺院飲茶方式傳至日本。大應(yīng)之后繼有幾位禪僧至中國習(xí)茶道并成為茶師。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將茶道之法傳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創(chuàng)出富有東瀛風(fēng)味的日本茶道,成為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間,稱為千家流,倡導(dǎo)“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現(xiàn)在的里千家茶道,F(xiàn)在日本茶道已有數(shù)流矣。山上
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謂“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歸依”。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禪師說:“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這也是禪道的中心”!耙晃肚鍍(清心),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nèi)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國)太平。”傳說珠光禪師捧茶擬飲,老師一休舉鐵如意一聲斷喝,將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問禪意若何,珠光答謂“柳綠花紅”,一休印可。珠光專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終提出“佛法存于茶湯”的見地。千利休也在《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為習(xí)佛修行之行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諸具、法則、規(guī)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經(jīng)明顯表露出來的境界,也還只是淺層次的般若境界,還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還只是“緣起性空”的中觀見,還不是離邊的大中觀見。提高來說,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圓滿的如來藏,就是原始覺性、內(nèi)在光明、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中有如來”的“本始基”,就是法爾清凈的“本不生際”,也就是脫離任何邊執(zhí)的“常樂我凈”。這就不是世俗諦中“茶即禪,禪即茶”的“茶禪一味”,而是勝義諦中無修無證、非茶非禪、非不茶不禪、不可言詮、不可思議的本際明相的“茶禪”了。入難入之楞伽,住無住之本際,達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葉;祖師西來意,將心與汝安,欲了此中味,請你“吃茶去”。
【一味清心法喜禪悅之茶文化】相關(guān)文章:
1.中國國粹之茶文化
3.拓展不止一味
4.清心寡欲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