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緙絲與宋繡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
宋代緙絲比唐代緙絲更加精湛,成為宋代著名的絲織藝術(shù)品。緙絲這一名稱也是自宋朝才開始產(chǎn)生,尤以大幅的緙絲畫為特色,其品格高雅,富貴氣質(zhì)十足,多為宮庭所寶藏,身價驕人,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其珍貴。緙絲工藝本身的原理并不復雜,它的高貴,首先在于耗費工時巨大,“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其次是緙絲技藝易學而難精,雖摹緙書畫,并非簡單的依樣畫葫蘆,而是需要相當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深厚的書畫藝術(shù)修養(yǎng)。許多緙絲書畫都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鑒賞價值,傳世的緙絲珍品更是價格不菲。
唐代緙絲制作多為絲帶等小件實用品,技法上一般以平緙為主,花地之間的交接處尚有明顯的縫隙,紋樣題材以簡單的幾何紋為主,色彩層次也還不夠豐富,主要是平涂的塊面,還沒有使用暈色。而到宋代時,緙絲花紋更加精細豐富,紋樣結(jié)構(gòu)既對稱又富于變化。
從北宋晚期開始,受北宋皇帝的藝術(shù)趣味和宮庭畫的影響,緙絲從實用裝飾品轉(zhuǎn)向欣賞性藝術(shù)品的制作,到南宋,緙絲作品大都摹緙唐宋名家的書畫,表現(xiàn)山水、樓閣、花鳥人物以及草、楷、隸、篆等書法,緙技多種多樣,包括了摜、構(gòu)、結(jié)、搭棱、子母經(jīng)、長短戧、包心戧和參和戧等,緙絲作品日趨寫實,細致入微,出現(xiàn)了一大批緙技高手,如朱克柔、沈子蕃、吳煦等,他們專門仿織趙昌、黃荃、崔白等名畫家的書畫,摹畫惟妙惟肖,宛若天成,藝術(shù)價值有時甚至勝過原作,其織理之美,別具風韻,達到了中國古代緙絲藝術(shù)的高峰,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他們的一部分作品。比如南宋吳郡(今蘇州)沈子蕃,其緙絲作品以書畫為粉本,設色高雅古樸,其傳世佳作《花鳥圖軸》,以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6年)的畫稿為粉本,采用平緙、搭緙、盤梭、長短戧、木梳戧、合色線等繁復的技法將花葉的暈色、鳥羽的紋理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行梭運絲的細巧也使得圖案線條柔美,色澤鮮亮,再現(xiàn)了原畫細膩柔婉,高雅華貴的藝術(shù)風格。
宋繡又稱汴繡,誕生于北宋,以繡歷史名畫著稱,在中國刺繡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皇室成立了專門的刺繡作坊文繡院,各地選聘的繡工入院授藝,300余名繡女云集京師,刺繡之風一時遍及各地,民間繡戶也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工匠。據(jù)《東京夢華錄》(孟元老等著,記載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作品)記載,當時北宋國都開封的大相國寺外有一繡巷,“皆師姑繡作居住”,可謂是一個專業(yè)刺繡街,熠熠生輝的精美繡品從這里源源不斷地走出,把開封城裝扮得美麗而又繁華,城內(nèi)72家大酒樓和千家小酒店的牌額、望子都是繡制的,在燈紅灑綠中迎風招展,“街市酒店,彩樓相對,繡旗相招,掩翳天日”,“深街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裝,竟夸華麗。”《清明上河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汴梁長卷風俗畫)所描繪的北宋歷史風俗畫卷中,也有不少汴繡的風采。
宋繡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diào)高雅,色彩秀麗,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據(jù)明代(公元1368—1644年)屠龍《畫箋》記載:“宋之閨秀書,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故眉目必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調(diào)色開染,交書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宋繡針對不同圖象圖案特點,發(fā)明了不同的針法,如滾針繡,用來繡水紋、云彩、柳條;散套繡又名摻針,針腳參差不齊,色階自然過渡,柔和逼真,適合繡花鳥動物等;納點繡則宜繡寫意花卉等。
《蓮塘乳鴨圖》中紅荷白鷺,翠鳥青石;荷花造型豐滿,白色瓣尖染紅,白鷺鳥神情精靈剔透,一雌一雄雙鴨游哉悠哉,身旁伴一雙兒女活潑純真,可愛稚拙,整個畫面生動溫馨,色彩變化豐富。青石上緙制隸書小款“江東朱剛制,蓮塘乳鴨圖”,畫面左下角有“克柔”朱紅印一方。此作品幅式巨大,組織細密,絲絲縷縷皆勻稱、分明,在現(xiàn)存的宋代緙絲傳世作品中屬上乘之作
拓展:緙絲隨想經(jīng)典散文
2018年5月18日,參觀了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覽。這里的非遺展品很多。我們主要參觀了緙絲和龍袍。
一進展廳,首先看到的是一臺類似織布機的機器。一個長發(fā)披肩的柔美女子在飛梭走線。女子嫻靜溫柔。白色棉布上衣上自領至襟一串斜繡的荷花襯托的女子膚色極白。柔和的燈光下,精致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已是賞心悅目,使我們一路帶來的勞頓頓時消散。美的欣賞可以潔凈人的心靈,不是嗎?
墨綠色的百褶裙也是棉質(zhì)的,這年輕女子就如一池春水一般波瀾不驚。舉手投足嫻靜溫潤。她始終是在做自己的工作。盡管周圍有十幾個人在吵吵嚷嚷,她依舊在做她自己的工作,擋板下來,緯線靠緊,明黃色的絲線在潔白的手指尖靈巧地穿越,一絲一線、一條一縷,經(jīng)緯分明呵!
這哪里是在緙絲,分明就是在做一件工藝品。
緙(kè)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tǒng)絲綢藝術(shù)品中的精華!熬~絲”又被稱為絲綢的雕刻。是中國絲織業(yè)中最傳統(tǒng)的一種挑經(jīng)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
非遺傳承人介紹,緙絲技術(shù)起源于河北定州,后傳入蘇州,在江南一帶現(xiàn)在還有這種技術(shù)。這種工藝不能廣泛流傳下來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皇家御用,主要用來制作龍袍,所以不能在民間廣為流傳。二是生產(chǎn)周期長。展廳里展出的仿制品都是各式各樣的龍袍。一件龍袍兩個人織三年才可以完成。三是家族式的手工工藝傳男不傳女。后來這種家族式的手工藝才傳給女人,F(xiàn)在做緙絲的這個姑娘學了三年才能獨立完成。我們很奇怪這些織品上都是線頭,問他們是不是直接剪掉的回答說,她們有特殊的打結(jié)工藝,先打結(jié)再剪掉。這種織法兩面都是一樣的。我以前見過的很多絲織品,正面光鮮亮麗,反面千頭萬緒。例如:刺繡、十字繡等等。我兒子問她們:如果一人織錯了怎么辦?工作人員回答說:織錯了就不能要了,只能把這一部分剪掉扔掉。我們參觀了一個多小時,那如蓮一般沉靜的女子才剛剛織了牡丹花的一個花瓣,大概有兩三厘米這么寬了,看來這確實是一件相當耗費時間的工作了。很需要耐心和信心。誰?可以十年磨一劍!誰?可以織就霓裳雅韻!誰?可以做大國工匠!
曾經(jīng)一集不拉地看過大國工匠,他們都是用時間去做精做細一件事情。是的,這種匠人精神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的。誰?可以十年如一日!誰?可以持之以恒!誰?又可以在漫長的路上坐地住冷板凳!
十年才可以織就一件成品,沒有恒心和耐心是難以做得到的。是的,有些事情的確需要坐下來一點點去做,尤其是寫作長篇小說。越來越發(fā)現(xiàn)那些寫作長篇小說的人都具有的就是恒心和耐心。漫漫長路,只是開始,文字就如蠶絲一般,抽絲剝繭,織錦成文!這一路更是對心境和體力的考驗。所幸的是,一路走來并不孤單,有一種懂得始終伴隨左右,一生何求?生而為文。
看到一些成品。第一件:黃色朝袍。其上繡有:山、海、太陽、祥云、水藻等飾物。衣服早在三皇五帝有雛型,成型于周朝,周天子梳理章服制度,一直延續(xù)至清代,可以說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為了區(qū)分等級和禮儀,只有皇帝可以用黃色。清朝的朝袍只要看滾邊就可以區(qū)分是那個季節(jié)應該穿的,絲綢在春夏秋穿,毛皮是冬天穿的。
第二件:龍鳳同合袍(紅色);屎蠼Y(jié)婚時穿的,其上繡有葫蘆、蝙蝠、吉祥符號等。第三件是珍珠龍袍,所有團龍、行龍都是用米粒大小的珍珠盤繡而成。第四件八寶龍袍(明黃色)。這是一款常見的龍袍。所有龍都是金線,純金金線盤繡而成。展廳還有幾件龍袍,件件都是精品,件件都是華章,件件都是藝術(shù)品。
一個多小時,穿越歷史,站在歲月河流之上,品味的是服裝的滄桑變化,天地悠悠,時空遼闊,延續(xù)和傳承下來的豈止是這非遺?
數(shù)千年前,刀耕火種的先民們,有了自己的服裝,如此延續(xù)發(fā)展變化,無論材質(zhì)如何變化,外形如何變換,它的功用仍然是“服裝”。也正是這個功用,歷經(jīng)千年風霜,行龍依舊,飛針仍在。于尋尋覓覓之中,倏然發(fā)現(xiàn),能夠留下來的永恒的無外乎兩個字:功用!
【宋代緙絲與宋繡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宋]辛棄疾《沁園春(老子平生)》原文、注釋、賞析01-05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賞析11-19
[宋]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今日復何日)》原文、注釋、賞析10-19
[宋]蘇軾《南鄉(xiāng)子(晚景落瓊杯)》原文、注釋、賞析10-28
[宋]辛棄疾《滿江紅(快上西樓)》原文、注釋、賞析10-28
[宋]歐陽修《幽谷晚飲》原文、注釋、賞析10-19
[宋]歐陽修《晚泊岳陽》原文、注釋、賞析10-19
[宋]歐陽修《黃溪夜泊》原文、注釋、賞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