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書法書作賞析
前幾天,陜北書法家崔殿龍先生,送我一幅行草書作,內容是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我沒事時就反復玩味咀嚼。
他的書作,讓我聯(lián)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經》。于是,我的思維在《道德經》和他的書作中穿梭。
《道德經》中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還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皶铱偸巧朴谠凇笨瞻住暗取睙o“中,蘊含一種”有“,以”無“來表現(xiàn)自己的審美情趣、主觀意念和個性情感。比如崔殿龍的這幅書作,”結“字留白于上,而這上疏下密有沉穩(wěn)感;”飛“字留白于下,而這上密下疏有飄逸感;”“相”字留白于右,“此”字留白于左,這左密右疏或左疏右密有輕靈感;“佳”字留白于中,這中疏外密有平靜感;“無”字留白于外(左右),這外疏內密有精神感,這正是書法家結字的藝術趣味。倘若整幅作品能凸顯某種疏密,就會形成主題性審美情趣。
《道德經》中還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碧諟Y明的這首《飲酒》詩,意境寧靜淡泊,作者為了從書法的角度來表現(xiàn)這一點,也以行與行之間的大空白來凸顯,在這“無形”中讓我們感悟到了陶淵明的心靈世界,聯(lián)想到陶淵明的生活之象,揣摩到陶淵明的詩歌情趣,真可謂“大象無形”。這實在是體現(xiàn)了老子” 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臺灣作家林清玄有一首禪詩——審美三重境界:白鷺立雪,愚者看鷺,聰者賞雪,智者見白。
在書法作品中,那文字就是“鷺”,那空白就是“雪”,普通人只看到了“鷺”,有一定書法修養(yǎng)的看到了“鷺”與“雪”的聯(lián)系,當書法造詣達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看到“雪”這無中蘊含的有,看到這看似蒼白的無中蘊含的多姿多彩,看到這似乎冷冰冰的無中蘊含的人間性情。從創(chuàng)作來看也是這樣,創(chuàng)作只注意到文字是一個低層次,倘若注意到文字與空白的聯(lián)系,就進入到中層次,進一步想到了以空白來傳情達意就是高層次了。
從我和崔殿龍先生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他對書法中的對立因素,有深刻的把握。《道德經》中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八麆(chuàng)作中,用筆結字,確實也是將欲收,必先放;將欲弱,必先強;以此跌宕起伏,形成變化與節(jié)奏。對立的因素,總是有依存、促成、凸顯和呼應等價值!兜赖陆洝氛f;”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斑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氨热纾髡邽榱送怀觥边h“字的自由、悠遠的形式意味,前面的”心“字緊收,并取橫勢,因此當”遠“字取縱勢,中宮緊結上下疏放,自有一種遼闊、逍遙和寧靜感,拓展了詩詞的意境。
老子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這里可以體味到書法對立因素的兩種現(xiàn)象,一是對立因素的表里共存現(xiàn)象,一是對立因素的互相制約現(xiàn)象。以崔殿龍先生的這幅作品來說,有好些橫筆以曲之柔,來表現(xiàn)直之剛,筋骨就寓于柔曲之中,所謂大剛若柔。他的這幅作品,整體來看,布白疏朗平靜,但過疏也易有松散感,因此落款處小而字密,有以密勝疏的意味。有人以為這落款局促茂密是敗筆,誰知卻又妙用。記得網絡上啟功的一則小故事:有一次,啟功先生為別人題字后,照例是落款、用章,不料鈐印后大家發(fā)現(xiàn)印章用顛倒了,旁觀者自然一個個感到很是惋惜,但也不便請先生重寫一幅,只好自言自語到:“沒關系,沒關系!毕壬鷧s笑而不答,又拈起筆在鈐印旁補上一行小字:“小印顛倒,蓋表對主人傾倒之意也!贝蠹乙豢,凝重的臉色又都洋溢出笑容。
你看別人以為是失誤處,造詣高深的書法家往往有深意。
大家都應該熟知這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里“一”是混沌的太極,是宇宙間最基本的規(guī)則,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聯(lián)系的,你從太極圖也可以看到這種寓意;“二“是兩儀的.陰陽,“三”是天地人。書法的一切對立因素不過就是陰陽,而一般人并不注意這“三”。這“三”天地人,從書法的角度來看,“人”是說個性,“地”是說社會性,“天”是說自然性。一件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一定是具有個性的,比如楷書四大家顏歐柳趙,正是各具藝術特色,才能高聳于書壇;同時也一定是具有社會性的,因此只有書法家自己以為美的書法作品,不能被社會所感受到,那么自然不具有社會美和社會價值;而這種美能具有“道法自然”的層次,則具有藝術的永恒性。朱熹說:“道是統(tǒng)名,理是細目。”“道訓路,大概說人所共由之路。理各有條理界瓣。”還說“理是有條瓣逐一路子。以各有條,謂之理;人所共由,謂之道!边@自然不同于老子所說的“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而且“道”在陰陽之上的,因此以《道德經》來看,我總感到老子所說的“無”是道,“一、二”是理,“三”是情,我們的書法應當合道、合理也合情。老子的“道”,正有萬事萬物的必經之路的意思;而“德”,左邊的“彳”是“行”的省略,是一個象形的十字路口,右邊是眉目與心,表明在十字路口認真觀察,仔細琢磨,選好道路而前行。因此順從著“道”,按照“道”來去做,就是“德”,人生是這樣,藝術也是這樣。
難怪老子一再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這些都和“無”相關,都是談“道”,也許宇宙的本質就是“無”。書法中,不用萬物的形象卻可以表現(xiàn)萬物的形象,不以人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卻可以展現(xiàn)人的思想性情,不正是對“無”的藝術理解嗎?書法不就是一些抽象的線條嗎?卻表現(xiàn)了形象的人、社會與人。這是一種含蓄的“無”,這是一種半藏半露的“無”。崔殿龍先生的這幅書法作品,那些線條入筆質樸,行筆質樸,收筆也質樸,就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那遠離燈紅酒綠喧鬧繁華的生活環(huán)境:“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币沧屛覀兟(lián)想到了他熱愛自然、淡泊名利的心境。這雖說“視而不見”,卻可思而得之;這“無為之益”,應當以藝術的眼光來“以觀其妙”。
老子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蹦敲础暗馈币宰匀粸榉ǘ,那么這些自然的法度,又怎樣的影響書法呢?比如,自然的對稱現(xiàn)象——書法中直行軸的對稱,給人以平靜感;比如草原深綠淺綠變化不大的節(jié)奏感——書法中墨色的鄰近節(jié)奏,給人的平和感;比如自然萬物的多姿多彩而又和諧統(tǒng)一——書法中筆畫的多變而又是和諧的抽象的線條語言。這些崔殿龍先生從書法的主題性情趣出發(fā),一一做到了。
我的這些想法是否正確呢?邊觀賞,邊思索,到這兒我真該謝謝崔殿龍先生了。
【《道德經》與書法書作賞析】相關文章:
王維的《出塞作》賞析02-05
《田園作》閱讀賞析03-03
《風涼原上作》賞析03-26
新年作閱讀答題及賞析02-28
歸嵩山作賞析翻譯02-24
歸嵩山作翻譯及賞析02-23
歸嵩山作原文賞析04-06
李白《客中作》賞析04-19
《客中作》的翻譯及賞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