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賞析

《飲酒·其五》賞析

時間:2021-05-14 12:39:48 賞析 我要投稿

《飲酒·其五》賞析

《飲酒·其五》賞析1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飲酒·其五》賞析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lǐng)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diào)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quán)納貨。陶淵明真得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jié)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心無雜念,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飛鳥相與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飲酒·其五》賞析2

  魏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jié)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飲酒》其五賞析

  《飲酒》詩共二十首,據(jù)序文,知這些詩因為都是醉后所寫,故總題曰《飲酒》。這組詩的寫作年代當在詩人40歲之后,就是在其剛剛離開彭澤令的職位歸園田隱居不久。

  《飲酒》其五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適,突出地表現(xiàn)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著名的詩篇之一。前半部分著重敘說“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寫欣賞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對矛盾對立的句式為后文的設(shè)問埋下了伏筆:結(jié)廬(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紛擾(車馬的喧鬧不正是紛擾人世的一個縮影和象征嗎?),而我們于人境中結(jié)廬的詩人卻恰恰避開了車來馬去的人間的喧囂。為什么能如此呢?這便自然引出一個帶有懸念性的設(shè)問(“問君何能爾”?),而“心遠地自偏”便道出一個富有深刻哲理意蘊的回答:心靈既遠遠地擺脫了世俗的束縛,那么雖處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樣。存在決定意識。一般來說,環(huán)境的偏僻幽靜方能使心境恬淡靜謐;然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意識也可對存在產(chǎn)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靜謐也可使喧鬧的環(huán)境變得偏僻幽靜。一千五百年前的詩人通過自身的體驗,形象地道出了這樣一個辯證的道理,這可謂由藝術(shù)通向辯證法認識論的奇跡。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形象地寫出了“心遠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這個“見”字用得極好,它精確地表達出詩人采菊之時,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頭之際,山的形象忽然進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見《昭明文選》)則大謬。蘇軾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東坡題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進一步豐富了詩人“悠然見南山”時的美妙意境!叭障Α蹦恕鞍怼,“相與還”即“結(jié)伴而歸”,詩人看到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靄之中,益發(fā)變得佳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眼看暮色漸濃,結(jié)伴飛向林間的巢窠!稓w去來兮辭》中有“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這“飛鳥相與還”也隱含著詩人舍棄“以心為形役”的官場而歸返田園的愜意情懷。最后二句是又一對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從字面來看是說此情此境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怎樣用言語來表達了。其實詩人的意思是說:既然領(lǐng)會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何必要用言語去表達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莊子》而來。《莊子·齊物論》云:“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稱,大辨不言。”《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眳卿吭凇读x詩定論》中說:“‘意’字從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進一層,則‘心遠’為一篇之骨,‘真意’為一篇之髓!睎|方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境既閑寂,景物復佳,然非‘心遠’則不能領(lǐng)略其真意味!边@對全詩的精要作了極好的概括。

《飲酒·其五》賞析3

  原文

  飲酒·結(jié)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1.[結(jié)廬在人境]:意思是構(gòu)筑房舍。結(jié),建造、構(gòu)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shè)為問答之辭,意思是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意思是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jié)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jié)伴。

  5.「此中」二句:意思是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shù)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xiàn)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意思是傍晚

  9.[相與]意思是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jié)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jīng)無需多言。

  賞析

  本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gòu)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删铡渌磉_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jīng)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于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飲酒·其五》賞析4

  jié lú zài rén jìng,ér wú chē mǎ xuān。

  結(jié) 廬 在 人 境 ,而 無 車 馬 喧。

  wèn jūn hé néng ěr? xīn yuǎn dì zì piān。

  問 君 何 能 爾?心 遠 地 自 偏。

  cǎi jú dōng lí xià,yōu rǎn jiàn nán shān。

  采 菊 東 籬 下, 悠 然 見 南 山。

  shān qì rì xī jiā,fēi niǎo xiāng yǔ huán。

  山 氣 日夕佳, 飛 鳥 相 與 還。

  cǐ zhōng yǒu zhēn yì,yù biàn yǐ wàng yán。

  此 中 有 真 意,欲 辨 已 忘 言。

  注釋 1.[結(jié)廬在人境]:構(gòu)筑房舍。結(jié),建造、構(gòu)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shè)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jié)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jié)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shù)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xiàn)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jié)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jīng)無需多言。

  賞析

  本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gòu)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删铡渌磉_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

  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jīng)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于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飲酒·其五》賞析5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1.[結(jié)廬在人境]:構(gòu)筑房舍。結(jié),建造、構(gòu)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shè)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jié)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jié)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shù)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xiàn)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的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但是卻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在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jié)隊成群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jīng)不需要多言。

  賞析

  這首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gòu)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于偶然無心上!删铡渌磉_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jīng)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于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由自己的心境來成就的。

  而千古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飲酒·其五》賞析6

  《飲酒 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辯)

  作品賞析

  對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真切體念 ——《結(jié)廬在人境》意象剖析

  弗洛伊德等西方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心靈深處有一個“本我”,還有一個“超我”。“本我”,就是老子哲學中的歸根反本,它擺脫了文化符號的異化與扭曲,如嬰兒自然而和諧的生命的本來面目,它接近于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所標舉的'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俺摇眲t是社會文化塑造,特立而成自我,是存在于社會現(xiàn)實中,充當種種特定的社會角色,按照群體規(guī)范和要求行動的自我!氨疚摇焙汀俺摇笔且粚γ,和諧地統(tǒng)一在人的靈魂深處。一時“本我”占據(jù)上風,一時“超我”表現(xiàn)明顯!俺摇焙汀氨疚摇钡慕诲e呈現(xiàn),顯示了人在不同時期里的不同行為表現(xiàn)甚至整個人生追求。放眼封建時代,許多文人在妥協(xié)世俗、擴展生命以用世;努力追求“超我”的同時,其實內(nèi)心深處也時時流露出對險惡官場及叵測社會的厭棄,在竭盡心機地回歸“本我”,力所能及地體念著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如竹林七賢、謝靈運、陶淵明、李白、王維、蘇軾等,但其中在追求“本我”道路上走得最遠的,對這一狀態(tài)體念得最真切的,恐怕要數(shù)陶淵明了。陶氏不但敢想,而且敢做;不但做了,而且做得那么徹底。他的這一出世心態(tài)在他的許多詩篇中均有所表露,在《飲酒》系列中尤其發(fā)揮到了極致。本文便以《結(jié)廬在人境》為例略作闡釋。

  ?《結(jié)廬在人境》一詩,是陶淵明詩歌意象的頂峰。在這首詩中,“本我”擺脫了“超我”的糾纏,澄明無礙地存在于詩歌意象中!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種“遠”與“靜”的境界是“本我”戰(zhàn)勝“超我”后才可能出現(xiàn)的。“心遠”并不僅僅是因為“地偏”,最關(guān)鍵的恐怕還是陶氏在心靈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為物役,塵根未了,則即使身處“無車馬喧”的偏地,也仍然會為凡事俗情所羈絆,像唐朝王維輩那樣像模像樣地隱居終南,但他心里圖的依然是那條加官晉爵的捷徑。在王維身上,“本我”僅僅是追求“超我”的一種手段。而陶淵明則完全不同,他的“超我”已然被排斥在心靈之外,“本我”即生命的本真已呈現(xiàn)出一種完完全全的展開狀態(tài)。這個時候,不管形體在田園還是在鬧市,“心遠地自偏”,這種澄明無礙、自由自在的心靈使萬物都展現(xiàn)出寧靜悠遠的情韻。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敝链,詩人與“本我”融為一體。采菊的陶淵明,已是解脫了各種塵世紛擾,以生命本真狀態(tài)呈現(xiàn)的陶淵明了。他心靈的悠然空明,投射在菊花與南山的意象中。他的整個身心已融入山氣和美麗的夕陽之中,又似乎化作了飛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翱翔。如此心平氣和、心無旁騖地與大自然相承合,體味著大自然本身無窮的韻味。在這種觀照中,物是原態(tài)的,心是寧靜的,心物交匯在內(nèi)心里,在和諧意識中,認認真真地進入了一種物我同一的“忘我”狀態(tài)。

  ?前四句,詩人擺脫“超我”從世俗回歸自然;中間四句,詩人又以一種超脫虛靜的心態(tài),真切地體念著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到了最后兩句,詩人則更似乎進入了一種神情恍惚、虛無縹緲的仙幻之境!按酥杏姓嬉,欲辯已忘言”,所謂的“真意”即是對回歸生命本真的體念與感受。這種體念與感受想要說但說不出來。古人說得好,“得意必忘言”,已然得了“真意”的陶氏,合情合理地“忘言”,絕不是故作高深,只是這種感受確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首詩中無酒,詩人卻將其歸入飲酒二十首,且成為其中冠冕,原因就在于其意象的捕捉與構(gòu)成具有直覺無意識的酒神精神的特點。誠如古人所說:“這首詩意象構(gòu)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采菊’二句,俱偶爾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其一點‘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道書千卷,佛經(jīng)完萬葉,猶不能盡厥蘊,故但以‘欲辯已忘言’五字喝斷‘此中有真意’之間。雖然,固已言之矣,不曰‘采菊東籬’云乎?”“偶爾之興味”,即審美的直覺無意識狀態(tài)。從此狀態(tài)中蛻化而出的詩歌意象,才能獲得“境在寰中,神游象外”的悠遠不盡的意味。這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這里,相與歸還的鳥兒和悅欣慰,它們沒有了彷徨,沒有了迷茫,也沒有了離群之悲傷。它們投射著詩人擺脫“超我”的孤獨迷惘后,精神獲得巨大的歸屬和依托感,從而呈現(xiàn)出自由而寧靜歡暢的心情。

  ?對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真心體念是這首詩真意之所在,也是《飲酒》詩及陶淵明詩歌的終極目標。

  中國基礎(chǔ)教育21世紀(陳志剛)

 。

  其五(1)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2)。間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6)。

  [注釋]

  (1)這首詩寫在和諧寧靜的環(huán)境中,詩人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詩人在平靜的心境中,體悟著自

  然的樂趣和人生的真諦。這一切給詩人的精神帶來極大的快慰與滿足。

  (2)結(jié)廬:建造住宅。這里指寄居。人境:人間,世上。車馬喧:車馬往來的喧鬧聲。指世俗交

  往。

  (3)爾:如此,這樣。心遠地自偏:意思是說,只要內(nèi)心清靜,遠遠超脫于世俗,因而雖居喧鬧

  之地,也就像住在偏僻之處一樣。

  (4)悠然:閑適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

  (5)山氣:山間霧氣。日夕:近黃昏之時。相與還:結(jié)伴而歸。

  (6)此中:錄本從《文選》作“此還”,今從李本、焦本、蘇寫本改。真意:淳真自然之意!肚f

  子?漁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北妫罕嫖觯

  味!肚f子?齊物論》:“辯也者,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蓖裕骸肚f子?外物》:“言者所以在

  意也,得意而忘言。”這兩句意思是說,從大自然得到啟發(fā)。領(lǐng)悟到人生的真諦,但這是無法用言語

  表達,也無須用言語表達的。

  [譯文]

  住宅蓋在人世間,

  清靜卻無車馬喧。

  問我為何能如此?

  心超世外地顯偏。

  自顧采菊東籬下,

  悠然無意見南山。

  山間霧氣夕陽好,

  飛鳥結(jié)伴把巢還。

  此中當自有真意,

  我欲辨之已忘言。

《飲酒·其五》賞析7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精彩推薦

  陶淵明的古詩文大全

  飲酒·其五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墻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jié)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注釋①結(jié)廬:構(gòu)筑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②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聲。 ③君:作者自謂。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shè)為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

  飲酒·其五鑒賞

  作者:佚名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于而又高于人的個體生命的權(quán)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于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jié)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fā)現(xiàn)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詩人們不斷發(fā)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

  作者介紹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guān)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飲酒·其五》賞析8

  原文

  魏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jié)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注釋

  (1)結(jié)廬: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 爾:如此、這樣。

 。5)悠然:自得的樣子。

 。6)見:看見(讀jiàn),動詞。

 。7)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8)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jié)伴。

  (9)相與還:結(jié)伴而歸!

  參考資料:

  1、 季鎮(zhèn)淮,馮鐘蕓,陳貽焮,倪其心.《歷代詩歌選》:中國青年出版社,20xx年:136-137

  2、 雅瑟,舟東.《最美麗的古典詩詞大全集》:新世紀出版社,20xx年:188-189

  賞析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shù)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jù)。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quán)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shù)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jù)。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quán)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xiàn)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權(quán)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jié)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jīng)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tài)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靶倪h”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diào)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quán)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xiàn)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tài),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fā)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jié)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jié):在這里可以領(lǐng)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jīng)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xiàn)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nèi)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jīng)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xiàn)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于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xiàn)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jié)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后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么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鑒賞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nèi)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huán)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yè)的理想...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nèi)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huán)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xiàn)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感士不遇賦》),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于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敖Y(jié)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huán)境的干擾之后所產(chǎn)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quán)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保垂艥h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xiàn)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jié)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梢钥吹筋愃频木渥樱骸霸茻o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nóng)》)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xiàn)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托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guī)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痹娔﹥删洌娙搜宰约旱膹拇笞匀坏拿谰爸蓄I(lǐng)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jié)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爸燎檠哉Z即無聲”,這里強調(diào)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shù)風格的一個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

  參考資料:

  1、 魯洪生,趙敏俐.《中國古代文學名篇導讀》:中華書局,20xx年:339-343

  2、 《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3-555頁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參考資料:

  1、 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江蘇教育出版社,1983年:419頁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guān)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暑旱苦熱

  宋代:王令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擬行路難·其六

  南北朝:鮑照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示三子

  宋代:陳師道

  時三子已歸自外家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

  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哂。

  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wěn)。

《飲酒·其五》賞析9

  陶淵明:《飲酒 其五》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其五》參考注釋:

  陶淵明:《飲酒 其五》賞析:

  “結(jié)廬在人境”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廣為后人傳誦,反映了詩人歸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懷。這是一首具有詩的鮮明形象和悠遠境界,又蘊含著某種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詩。詩中用了“真意”、“忘言”等玄學用語,更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理趣。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边@四句詩,實際上是講人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問題,即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能否超脫于現(xiàn)實之外的問題。當時道教盛行,宣揚生命“無極”論,說什么只要導養(yǎng)得法,人就可以得道成仙,不但精神不死,肉體也能久視長生。那時,或竦身云霄,或潛泳江海,茫茫恢廓的宇宙,就可任你逍遙翱游了。也就是說,神仙的身形和精神都是超生死、超時空的。陶淵明對這種神仙妄說素抱否定、批判的態(tài)度,他認識到,“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歸去來兮辭》),即使后來陷入生活的絕境,也決不到神仙世界去尋求精神安慰。因而他棄官而不棄世,歸田而不隱遁山林。其實,他所歸隱的田園,對官場來說是“隱”,于廣大農(nóng)村現(xiàn)實而言,則不但不是“隱”,倒是步步接近了。這是一方面。然而,他卻相信,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凈化,或者說,能夠超脫于現(xiàn)實之外。這四句詩就是講這個道理!敖Y(jié)廬在人境”是說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败囻R喧”指人世間各種煩人的塵雜,也是世人為富貴榮華而奔競的形象寫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塵雜不染,就因為能做到“心遠”!靶倪h”就是思想上絕棄富貴榮華之念。一個人丟掉了物欲,斷絕了塵想,精神就遠遠超出于塵世之外了。他在《戊申歲六月中遇火》一詩中說:“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閑!痹诂F(xiàn)實生活中,人的形跡常常身不由己,只好任其自然;但人的內(nèi)心世界卻可以超現(xiàn)實而恬澹虛靜。這種渴求精神上超現(xiàn)實的幻想,與當時流行的說法:“形居塵俗而棲心天外”(《晉書·隱逸傳》),都是當時人們力求從內(nèi)心苦悶中解脫出來的一種主觀愿望。然而,人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又想屏居于現(xiàn)實矛盾之外,那事實上是辦不到的,說穿了,不過是自我排遣或解脫的另一說法罷了。這就是所謂“心遠”的實質(zhì)。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痹娙瞬删諙|籬,悠然自得,又逢山氣特佳,飛鳥投林的黃昏,大自然的一切都顯得和融淳凈;此時的詩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這里,“采菊”二句主要突現(xiàn)詩人樂得其所的“悠然”心境;“山氣”二句則明顯寓有“眾鳥欣有托”的意興。兩者的情趣是相通的。這種主觀心境與客觀環(huán)境的渾融妙合,后人概括為“意與境合”,或“意與境渾”。在詩中,這種主、客兩方的交感,主要靠那個“見”字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蘇東坡說,俗本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而著一“見”字,“意境全出”。奧妙究竟在哪里?我以為“見”字之得,主要得之于無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而“望”字之失,主要失之于有意,有意則不自然,故破壞了全詩的悠然氣象。

  然而,從詩的藝術(shù)構(gòu)思上說,“結(jié)廬”四句講超脫,“采菊”四句表現(xiàn)“意與境會”,二者之間,究竟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呢?前面說過,陶淵明講超脫,只限于個人的精神或心境,即所謂“心遠”而已。他認為,要使自己的“心”不受世塵的污染,不受“車馬”的喧擾,那就必須痛下決心,放棄功名利祿的追求,返回農(nóng)村田園,去過躬耕自食的生活。這是掙脫世俗精神枷鎖,獲得心靈自由解脫的必由之路。而人的心境,如能凈化到同大自然一樣的純潔、和融、渾樸,那就達到了最理想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心遠”的極致。“采菊”四句詩講的,正是“心遠”達到極致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它向讀者表明:人的主觀心境與大自然的客觀環(huán)境真正渾然妙合了,人的精神也就從塵世之累中徹底地解脫了。詩人在東籬下采菊,他的身形固然屬于現(xiàn)實世界,但他當時的心境卻“悠然”到與大自然冥會妙合的勝境?梢,前四句是提出問題,并作了結(jié)論性的回答,后四句才用詩的形象具體表達這一詩的主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薄按酥小保浮安删铡彼木渌憩F(xiàn)的意境!罢嬉狻钡摹罢妗,在玄學家的概念中,與“自然”是相通的,“真意”就是自然的意趣,它概括了“采菊”四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的本質(zhì)特征,故清人吳淇說它是“一篇之髓”(《六朝選詩定論》卷十一)。從詩人主觀方面說,采菊東籬,悠然自得,這是對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領(lǐng)悟;從廬山一帶傍晚的自然環(huán)境說,一切都顯得和融渾樸,充滿生機,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詩人的悠然情懷與眼前的自然氣象,都合于自然之道,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會妙合了。這其中的妙諦,在詩人看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故曰“欲辨已忘言”。“言意之辨”是魏晉玄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理論,所謂“得意忘言”,是說“言”、“象”是得“意”的工具或手段,得“意”不能離開“言”、“象”;然而,“言”、“象”只是現(xiàn)象,“意”才是事物的本質(zhì),故要真正領(lǐng)悟“意”的真諦,又不可凝滯于“言”、“象”,而應忘言忘象。在這首詩中,詩人從“采菊”四句展示的具體“言”、“象”中所領(lǐng)悟到的“意”,就是一個“真”字。他認為,“意”既已得,其余辨說都是多余的了;不然,或如《莊子·齊物論》說的:“辯也者,有不見也!保ā稗q”與“辨”通)辨說愈多,“意”反而會被“言”、“象”所淹沒。這兩句結(jié)尾,既點破了全詩的意趣在一個“真”字,又留下不盡之意讓讀者去體味,這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言外之味,弦外之響”(《人間詞話》)了。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現(xiàn)為山水田園的具體“自然”,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抽象“自然”。在這里,山水田園的描寫不是當作表現(xiàn)詩人心靈“自然”的背景而存在;兩者在詩中是渾融混一,難辨彼此的。這種“意與境渾”的藝術(shù)境界,乃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統(tǒng)一,客觀與主觀的統(tǒng)一,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一句話,是虛與實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辯證統(tǒng)一。它能產(chǎn)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殊藝術(shù)效果。

【《飲酒·其五》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陶淵明飲酒其五賞析02-18

《飲酒》其五翻譯及賞析06-04

《飲酒·其五》原文及賞析08-28

飲酒·其五原文及賞析08-19

《飲酒》(其五)全詩賞析及翻譯01-25

飲酒·其五原文的翻譯及賞析04-12

飲酒其十賞析及答案02-28

飲酒·其八原文及賞析08-19

飲酒·其五_陶淵明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4